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从扬州八怪到海上画派 看江南文人画风貌的变迁

从扬州八怪到海上画派 看江南文人画风貌的变迁

时间:2020-10-16 03:14:30

相关推荐

从扬州八怪到海上画派 看江南文人画风貌的变迁

任旭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史上,生活在江南的文人与才子可谓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江南一隅鱼米丰饶,交通便捷,富庶的土壤孕育着蓬勃的商业,也留下了文人墨客数不尽的逸事与韵事。同时,文人画的种子也在这片土壤中生根发芽,展现出了别样的生命力。清中期以后,扬州八怪(又称扬州画派)与海上画派先后成为了文人画的重要代表流派,二者在起源上有相似的社会因素,在风格上也带有师承的渊源关系。10月17日至11月17日,苏州博物馆“文人别派——苏州博物馆藏扬州八怪与海上画派合璧展”将其中的一些优秀的画作合璧展出,从比较之中,或可窥见文人画派自清初以来逐渐走向多元流变之一斑。陈衡恪认为,“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此次,我们自苏州博物馆遴选出的这些馆藏之中,也许可以得到更加深刻的体会。

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扬州便带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风雅气质。与此同时,商业的发达也为这一地区的艺术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活力。清代中期,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热衷于赞助文人画家,此地便聚集了一批身份相似、风格相近的画家群体,称扬州八怪。他们或为官场去职的州县官吏,如郑板桥、李鳝、李方膺、高凤翰;或为功名不如愿的落魄文士,如金农;也包括家境贫寒的职业画家,如罗聘、黄慎、边寿民、华岩等。扬州八怪的作品重视个性的表现,除了擅长以四君子画来表现一般文人画的清高意境之外,还有一些作品更加贴近现世,表现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同时,他们喜欢通过题咏表达自我和关怀社会。在笔墨风格上,这些文人画家主要继承青藤白阳、八大、石涛等人的水墨写意技巧,不拘于形似。此次展出的扬州八怪作品十分具有代表性,如郑爕的《墨竹轴》、金农的《香林扫塔图轴》、黄慎的《八仙图轴》等,从中可见八怪之“怪”与美。

清末民初,上海开埠通商,迅速演变为一片繁华的十里洋场。清末学者张鸣珂云:“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于而来,侨居卖画”。这些“以砚田为生者”,便形成了继扬州八怪之后在文人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海上画派。其中, “海上四任”任熊、任熏、任颐、任预与金石画派赵之谦、吴昌硕乃为个中翘楚,此次展出了吴昌硕的《菊石图轴》《梅花图轴》《仙白面扇》等作品。另外如虚谷、蒲华、倪田、张熊、朱熊、胡公寿等亦各有特色。海上画派绘画题材以花卉、人物为主,或师承明末之陈洪绶,或取法四僧八怪而来,风格或工或写,皆力求入古出新、雅俗共赏。其中金石画派集诗书画印之长,以金石笔法入画,脱离四王陈腐窠臼,为传统文人画史展开别开生面的一页。

从郑板桥的气韵、金农的散淡到任伯年的市井气、吴昌硕的金石味,从扬州八怪到海上画派,清代至民国的文人画产生了新的面貌。文人画家的表现题材更加多样,艺术手法更加大胆,绘画商品化的潮流促使扬州八怪与海派画家在艺术上主动适应民间趣味。苏州博物馆将扬州八怪与海上画派合璧展出,勾勒出了江南商业蓬勃发展之下,文人画的艺术风貌向市民阶层靠拢而展现出的新图景。这两个流派见证了文人画家的职业化,反映了艺术审美趣味的时代变迁。

本文章来自中国美术报APP查看更多艺术资讯请下载中国美术报APP中国美术报网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