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杜甫《登高》为何能有此誉?

“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杜甫《登高》为何能有此誉?

时间:2019-05-31 04:02:20

相关推荐

“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杜甫《登高》为何能有此誉?

今天,小爽看电视剧《庆余年》,里面主角范闲在诗会上写了杜甫《登高》夺魁,看到这里,小爽就想到高中所学这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被后人称作“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该诗于大历二年(767)之秋,杜甫在夔州写下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

今天小爽将为大家讲《登高》前半首的情景,为大家杜甫这首诗为什么被称为“七言律诗之冠”?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诗人将这些事务所赋予的情感色彩, 然后把这些单个意象进行组合, 形成完整的画面。

在诗人风烛残年之际,拖着病弱的身躯独自登高。是时风疾而猛,石阶两旁树叶震落,迎风而上,彳亍难行。诗人停下脚步仰头望天,只见天高无涯望之目眩,越发感觉青天下自身的渺小。

回头遥望江心,只见沙洲清冷,空空荡荡,唯有几只鸟儿在盘旋飞舞。远处传来阵阵猿鸣,啸声入耳化作哀音, 诗人不禁悲从中来。这句诗给小爽带来一种自己身临其境之感, 逐步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

《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千古公认的名句。此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给人带来一种秋风吹过, 满山枯叶飘飞。远望江水, 奔流滚滚, 一往无回的画面。“无边”、“不尽”视域无碍, 景象疏阔, 气象博大。

自古以来, 不管是从“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到“草木摇落而变衰”;从“逝者如斯夫”到“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落木”和“江水”的意象始终与生命轮回、时间流逝紧紧相连。

诗人观落叶缤纷, 江水奔流, 叹时光易逝, 生命蹉跎。“萧萧”、“滚滚”两词, 摩形拟声, 视听并举, 既有细腻地表现片片飞叶的萧瑟, 也有粗犷地展现滚滚江水的宏大;既有细微的木叶落地的窸窣声, 又有巨大的江流奔腾的轰鸣声。

诗人以其高超的笔力, 独具的匠心, 将宇宙万物浓缩于眼前, 共同为自己谱就一首生命的悲歌。

最后一个“下”字, 结合“无边”, 给人一种自上而下的窒息感;一个“来”字, 配合“不尽”, 给人一种无可阻挡的冲击感。

作者杜甫似风中孤叶,在时间洪流的冲击下, 难抵岁月的侵蚀,伤感而无助。诗人用凄凉的外在反衬孤寂的内心;用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与无奈。

此句无论是意境、文字、情思、哲理皆无可挑剔。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实不为过。

告诉你个秘密,杜甫写《登高》地方就是峡江,是一个气势雄伟,悲壮的的地方,有兴趣小伙伴可以亲临去感悟杜甫写《登高》时的风景,说不定你也会有不同的灵感噢。

好了,今天小爽就说到这了,大家有什么想法或者好诗快来和小爽讨论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