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音乐是灵魂于世的故乡 写作是与灵魂对话|看音乐写作的缠绵缱绻

音乐是灵魂于世的故乡 写作是与灵魂对话|看音乐写作的缠绵缱绻

时间:2022-06-23 08:13:10

相关推荐

音乐是灵魂于世的故乡 写作是与灵魂对话|看音乐写作的缠绵缱绻

《怪作家》里,介绍了许多大作家奇怪的写作习惯:伍尔夫一定要有自己的房间、黛安·阿克曼在浴缸里解放自己的创造力、海明威经常站着写作、梭罗与华兹华斯在散步的过程中获取灵感、而席勒的灵感由放坏的苹果的味道所激发……跟这些习惯比起来,作家成为“乐迷”真是不足为奇了。

1、“乐迷”大作家,没有音乐,就没有我的文学——音乐是灵魂在这个世界上的故乡

1.1 没有音乐,就没有村上春树

在《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中,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坦言自己最爱做的两件事就是跑步和听音乐。从《且听风吟》到《刺杀骑士团长》,他的数十部作品里,无不萦绕着音乐的余声。

村上春树最爱爵士,且对摇滚、古典和流行都十分熟悉。音乐和文字的相遇,使他笔下的人物情绪更具张力、情感更加饱满,故事层次更加分明,节奏也同音乐一样快慢相间,发展更为流畅,且拥有了丰富的内涵。

村上春树说:“写作时,我会在脑海里自动将文章转化为声音,用这声音架构出节奏。以爵士乐的方式即兴演奏一个主题乐段,便能自然地产生下一个主题乐段。”

村上说自己是从音乐那里学会了写作,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他的作品里,文字始终都如打着节拍的音乐一般,陪伴着故事的主人翁,诉说着他们内心深处的缠绵世界。

音乐具有作用于灵魂的力量,正因为如此,村上春树才可以在自己的异世界中无拘畅游,如同身处童年时的故乡,激发出读者不同寻常的共鸣,指引着我们在缭乱的生活中寻回思考的力量。

1.2 余华——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余华在《文学或者音乐》说到,自己直到三十三岁时,才真正走入音乐的世界。在半年的时间里,他大约买了四百张CD,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的陷入了音乐。

“音乐一下子就让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我再一次发现人的内心其实总是敞开着的,愿意接受一切所能抵达的事物,让它们都渗透进来,而且消化它们。”余华如是说。

余华倾听着音乐,感受着它诉说的故事,领悟着它蕴含的精神与哲理。他渐渐领会到,音乐同文学的叙述一样,都经历着情感的起承转合、跌宕起伏,都揭示了时光的衰老与新生。

音乐中的节拍力度,就像文章描写的重点与省略;音乐中的和声,犹如小说里的对话描写。而不同的是,文学的道路仿佛是在地上延续,而音乐的道路更像是在空中伸展。

所以,他开始运用文字的力量,来表达对音乐的种种看法。在听完加德纳指挥的巴赫《马太受难曲》后,说道“叙述的丰富在走向极致后其实无比单纯”,而从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中,他“听到了叙述中‘轻’的力量”。

音乐如同浩瀚的宇宙一样,是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的。对作家来说,它丰厚的节奏与韵律,是无尽的灵感的宝藏。写作则是在漫游宇宙后,回归笔尖,抒发灵魂回到故乡的满足与安全感。

2.“书迷”音乐家,没有书籍,就没有我的音乐——阅读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

2.1 李健:读书是精神层面的一日三餐

引起热议的《庆余年·1》即将接近尾声,而它的主题曲依然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首歌就是“音乐诗人”李健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念一生》。

随着音乐铺展,李健如同讲述故事般,娓娓道来,寥寥数句,便将主角范闲秘密深埋、机关算尽的一生描绘地淋漓尽致。

李健曾说,文学教会了他一切。在作词之前,李健阅读了《庆余年》百万字的原著,网友对此非常惊讶。实际上,阅读是李健的常态,在他的家中,储藏着大量的藏书。他的书房,就是他的天堂。

在这个天堂里,他从文字提炼灵感,把音乐写成诗。

李健作曲的《传奇》,灵感来自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似水流年》的灵感来源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春风十里不如你》出自冯唐的《三十六大》;《当你老了》改编自爱尔兰著名诗人叶慈的一首同名诗《When You Are Old》……

1.2 贝多芬:我不致自杀是因为艺术的使命留住了我

毋庸置疑,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他的钢琴曲《暴风雨奏鸣曲》创作于1802年,那年,他遭受着精神与耳疾的双重折磨,甚至写下了遗书。

而《暴风雨》也是莎士比亚晚年一部用诗写成的遗嘱,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此刻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莎士比亚《暴风雨》

在创作《暴风雨奏鸣曲》时,贝多芬痛苦万分:“我不能说,你大声点,我是个聋子!明明这些感官我应该比别人更优越……”

他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部标志着自己一生的转折点的伟大作品,是因为他与《暴风雨》里与坎坷命运作不懈斗争的主人公产生了灵魂的共鸣。借由音乐,表达了自己不想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我命我主的强烈愿望。

除了贝多芬,还有很多伟大的音乐家从文学的阅读里汲取灵感。柴可夫斯基根据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和《叶甫盖尼·奥涅金》创作的歌剧广获赞誉。

李斯特读但丁的《神曲》谱下了一曲宏伟地狱之歌;肖邦读密茨凯维支的《康拉德·华伦洛德》谱下《G小调第一叙事曲》,饱含了亡国之恨,思乡之情……

音乐可以带给人创作的灵感,也可以带来拼搏的力量,文学同样可以。而二者的结合,往往会带来出其不意的惊人力量。

3.音乐与写作之间的相辅相成、缠绵缱绻,魅力无穷

村上春树沉迷爵士乐,米兰·昆德拉和赫尔曼·黑塞则喜欢古典音乐,余华也是。大作家们为何如此喜欢音乐呢?

李健从书籍里寻找灵感,方文山从诗词里吸取中华文化的精粹,贝多芬从莎士比亚的作品里找到活下去的力量,布里顿亦是。大音乐家们为何如此喜欢文学呢?

普利策奖得主保罗·哈丁是乐队的鼓手,而鼓手就是乐队中“掌管时间的人”,因为鼓手在表演中对时间与节奏的把握经常能决定整个乐队的表演。

对于写作,他这样说:“叙事也是掌管时间,是给予小说人物不同的时间体验。我用耳朵写作,用直觉把握节奏。我拿到一个文本,在我能读出意思之前,常常能先感受到它的节奏、时间标记和重音。”

由此可见,写作者喜欢音乐、作曲者喜欢文字,是因为音乐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它们的缠绵缱绻,相互作用,既给了音乐家节奏与情感,也给了作家以想象与激情,展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4.结语

文学与音乐,从来就犹如孪生姐妹。文学自诞生之日起,便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音乐可以创造一个令人肆意想象的空间,而“想象”则是写作的重要元素。每一段音乐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每个听众又都能听出不同的味道与感动。对写作者来说,音乐本身就是一个个丰富素材库。

对的音乐创造了一个适宜想象的空间,又可提供源源不断地灵感,对每个写作者来说,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宝贵财富。

音乐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将自己的审美与文化价值取向,与所感受到的外部世界相结合,运用音乐创作技巧来表达情感。

创作音乐与写作都不是凭空进行的,它们都是来源于对某种社会现实的反映。音乐是一种无形的语言,写作是用文字承载思想与情感,只有将音乐融入写作,在写作中彰显音乐,才能真正绽放它们的无限魅力。

作者简介:清洛枕书,书评人。知我者,书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