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援藏24年 山东帮藏族人民在雪域高原建起一个“菜篮子”

援藏24年 山东帮藏族人民在雪域高原建起一个“菜篮子”

时间:2022-08-10 09:59:51

相关推荐

援藏24年 山东帮藏族人民在雪域高原建起一个“菜篮子”

彭仓村两任村支书在大棚里交流种植经验

大众网·海报新闻日喀则5月16日讯(记者 孙杰)再过十几天,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村民楚多家大棚里的西瓜就熟了。按照当地市场,这种皮薄、甜度高、入口即化的西瓜成熟后一斤大约可以卖到15元。算上接茬种的西红柿,一个大棚一年就能为楚多带来22000元的收入。

和楚多一样,白朗县的很多农民都靠种植大棚蔬菜富了起来。如今的白朗,已成为西藏自治区最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

其实,在20多年前,绝大多数当地人还只是依靠种植青稞为生。济南援藏干部、白朗县委常委、副县长鞠正江回忆说,1995年,济南第一批援藏干部开始尝试在白朗发展蔬菜产业,“从1998年开始,济南第二批援藏干部正式把白朗县的蔬菜产业园确定为援藏的一条主要路径,也是最具特色的一条路径。”

72岁的彭仓村党支部原书记边巴顿珠回忆说,当时济南的援藏干部在村里援建了第一批70座大棚,当把这些大棚免费交到村民手上时,却没有一个村民愿意接手。后来是援藏干部协调12名技术人员对当地农民手把手进行培训后,这些大棚才逐渐为村民所认可。

经过20多年发展,如今白朗县大棚蔬菜的规模化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6000多亩,蔬菜年产量大概在1亿多斤,占整个西藏市场的10%左右。以彭仓村为例,目前全村共有184座大棚,还有36座大棚在建。巴扎乡乡长滕斌告诉记者,彭仓村一共48户364人,现在每家每户平均都有至少3个大棚。

记者在白朗县采访时看到,只要有村庄的地方,基本都能看到蔬菜大棚的影子。大棚已成为当地人致富的重要帮手。彭仓村党支部书记巴顿说,,村里在援藏干部的帮助下建起了合作社,村民家里的蔬菜都可贴牌卖,一下子让蔬菜的价格有了保障。“现在村民的家庭收入主要靠大棚,村里出去打工的人比周围村少多了。”

其实,白朗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除了能帮农民脱贫致富外,还通过发展蔬菜规模化种植实现了当地蔬菜价格水平的平抑。这也是日喀则市委市政府交给白朗的一项政治任务。

20多年过去了,白朗县也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当地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滕斌回忆说,前后白朗县的青椒大概是10元一斤。而得益于蔬菜规模化种植,如今白朗县的青椒价格非但没随着群众收入提高而增长,价格反而降到了原来的一半。过去,当地人只吃糌粑和牛肉干,现在土豆、萝卜、大白菜、青椒、西葫芦、西红柿这些家常蔬菜已成了他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

和前几批山东援藏干部一样,济南市第八批援藏干部一进藏,就坚持发展蔬菜规模化种植。“我们来的时候,全县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大约1200多亩。”济南援藏干部领队、日喀则市副市长、白朗县常务副书记黄晓广说,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现在白朗县大棚蔬菜的规模化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6000多亩。

黄晓广说,,济南市第八批援藏干部管理组委托山东农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对白朗县做了一个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重点是蔬菜产业发展。根据规划,到,白朗蔬菜在西藏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30%以上,到2050年时,占有率要达到50%以上。

目前,白朗县的成功经验也在日喀则其他区县迅速推广开来。在离白朗不远的桑珠孜区甲根村,村里用于发展黑木耳、萝卜等产业种植的土地已经突破500亩。而在更远的南木林县,该县已协调引进内地企业投资1900万元合作进行蔬菜种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