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七夕节 仅仅是中国情人节吗?探微牛郎织女故事演变和乞巧文化

七夕节 仅仅是中国情人节吗?探微牛郎织女故事演变和乞巧文化

时间:2022-08-06 08:29:47

相关推荐

七夕节 仅仅是中国情人节吗?探微牛郎织女故事演变和乞巧文化

8月25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中国情人节。

无数的恋人、情侣在今天要浪漫一下,街头上,卖玫瑰花的多了;电商平台,打着七夕情人节的旗号卖各种商品,沾得上边的,沾不上边的,都用上七夕的噱头。而真正能读懂七夕这一传统文化意义的节日的,少之又少。

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小雅·大东》里写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牛郎织女神话的雏型。织女、牵牛为天汉二星。诗歌大意是:天上的织女星,坐在织布机旁,无心织绢,却一心一意想着银河对岸的牵牛星,眷念不已。可见,在西周时代,就有了牛郎与织女爱情故事的想象和传说。

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战国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的,并没有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才有细节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汉代文人创作的《古诗十九首》里有这样一首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时的牛郎织女,虽仍为天上二星,但是人物形象已出现在诗歌之中,牛郎织女被河水阻隔,虽然相隔并不遥远,但是却不能相依相偎。有情人却不能在一起,读起来觉得悲凄伤感,感人至深。

到了南北朝,在《述异记》中有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故事情节更加完善,曲折。天帝之女织女年年辛苦劳作,天帝感动,同情她孤身一人,嫁给牛郎,因贪恋男欢女爱,而废弃纺织,天帝生气了,责罚织女到河东,这样,牛郎在河西,织女在河东,一年一度才能聚会一次。故事梗概至此已相对完备。

唐代林杰写过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名诗《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表达了在七夕之夜,女孩子们望月,乞巧女红、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北宋秦观专门写过一首《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这首词非常有名,他写出七夕之夜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这一年一度的相聚显得尤为珍贵。两人舍不得分离,在结尾作旷达语,也是千古传唱的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真正的爱情必然能跨越时空,不在于是否长久在一起。它道出了人们渴望爱情永恒的坚定信念。

七夕节,不应仅看成中国情人节,牛郎织女故事演变和女红文化

七夕节既是爱情节,也是女子乞巧节。过去的女子长大嫁为人妇、相夫教子,过去中国社会男耕女织的生活,她们希望以织女为榜样,能够心灵手巧,做出好看的衣服。所以每逢这一天,她们都会向织女献祭,祈求自己心灵手巧、从而获得美满姻缘。这就是“乞巧”名称的来由。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宋元时期,乞巧节变得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代女子在七夕夜有“闺中秘戏”,具体内容如下:“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就是蜘蛛。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可见,七夕节,妇女们乞巧的活动还是非常丰富隆重的。

到了现在,七夕节演变成为中国情人节,但是戒于中国人对“情人”一词的理解,其实定义为“爱情节”更为合适。七夕现在更是成为商家促销的工具,打开电商网页,满屏都是七夕促销信息,衣食住行方面无所不包。

希望中国人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七夕的由来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中渗透的民族思想和人文精神,更深层面看待爱情,对爱情忠贞不渝,才是七夕节最好的过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