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共赏唐诗三百首 宋之问《渡汉江》

共赏唐诗三百首 宋之问《渡汉江》

时间:2021-12-24 07:55:24

相关推荐

共赏唐诗三百首 宋之问《渡汉江》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这首诗有个争议的地方就是,有些人认为作者应该是李频,在部分老的《唐诗三百首》版本中作者也是李频。但我们在这里,按照流传比较广的说法,以宋之问所写来学习。

作者,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神龙二年(706年),宋之问途经汉水时写下此诗。本诗中所写汉江即指的是汉水。是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当时,作者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即诗中所提到的岭外,指的是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了这首诗。

前两句,作者追叙了贬居岭南的情况。蛮荒之地,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存亡未卜。却又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起首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看似没有什么惊人之笔,但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流传千古的诗句才字字有根。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长年离家在外,得不到一点故乡的音信,不知故乡情况如何?家人是否安好?因此越走近故乡,内心就越发恐慌。即使在路上遇见来自故乡的人,内心虽迫切想知道故乡的情形,却反而犹豫踌躇不敢发问。

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宋之问此时的身份就是个“逃犯”,逃犯最害怕的是什么?当然是害怕被有司发现,所以,才有了离家乡越近,内心越害怕的纠结。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可以说,这短短的两句诗将作者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完美的展现了出来。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会产生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是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正是这样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心理感情,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

此诗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诗人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诗歌以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