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那么多人写了那么多古诗 为什么没有反响?因为那是在复制

那么多人写了那么多古诗 为什么没有反响?因为那是在复制

时间:2022-11-24 16:13:19

相关推荐

那么多人写了那么多古诗 为什么没有反响?因为那是在复制

我要说,像古人那样写古诗,永远达不到古人的水平,更别说超越。如果我们梳理一下古代诗歌的发展轨迹,就明白我为什么要这样说了。

一、中国的古体诗经历了下面几个大的阶段。

(一)四言和屈赋时期

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以国风为代表,其内容不外思念、批判两大主题。而雅颂内容以祭祀、颂赞为主。四言诗之后,除了曹操,后人为什么少做了?

因为四言,难以尽言尽意,难以朝廷复杂精细的描写,难以表达丰富多样的思想感情。

七言的骚体,后人为什么不一直继承下去?因为它形式上单调了些,很容易落入文繁而气短的毛病,汉大赋就是典型。抒情小赋创制的人并不多,进一发展,就出现了魏晋时期的骈文。

赋这东西写多了,无论表现什么内容,形式都比较板滞僵化。所以后代文人不喜欢了,大都拿它来练练笔,而不把它做为主业来做,但是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语言。

(二)古诗繁盛时期

1.汉魏四言、五言诗。《诗》在汉代被尊为经,其影响大大超过了屈赋,汉魏以后文作诗,除了曹操喜欢创制四言,其他文人则以五言为,出现了以“汉乐府”和阮籍、左思、陶潜为代表的五言诗。五言句子长了,比四言更能表达丰富多样的内容和思想。

2.唐宋格律诗时期。在文学上,中国文人很喜欢创新,谁也不喜欢一直都写或者读相同或者相似的文学样式,要超过前人,就大力发展了格律诗,使这种诗体成为唐诗的主流。唐诗在形式上以七言和五言为代表,这两种诗体被唐人用来写景抒情,发挥到了极致,数量多,仅《全唐诗》就收录了近5万首,成就高,出现了以李杜为代表的几十上百个写诗大家。

宋代诗人发现,唐人把古体诗和近体诗做了那么多,要想超越,只有另创诗体,于是吸收了民间曲子词而大力创制词,使词成为宋代一大代表诗体。

(三)古诗的衰落

到了元明清,古诗和词就逐渐走向衰落,因为前人已经写得太多了,后人难以超越,所以有元曲(散曲和杂剧)出现。元代文学的真正代表当是杂剧,散曲只是在形式上比词略有变化而已,其实还是词。其实元代创制散曲的人较多,但是出名的没几个,算是小众,这说明古诗向前发展,变得极难了。明清古诗更别说了,出名的更少,代表文体是小说和小品文。

二、古诗形式束缚了思想内容的表现

我们把中国的诗史简要捋了一遍,发现古诗的发展主要是语言上的变化,其表现手法不脱赋比兴(托物言志和象征本质就是比)。一代代文人把诗歌这种文体不断翻新,词和曲其实是很接近于现代诗的,区别就在一个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一个没有。

为什么诗歌创制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了?原因就在格律要求和句数要求。

1.形式束缚。古体诗就只适合表现瞬间感受和片段风物的简单对象,难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思想情感。一旦要表现,就只能增加句数,但形式千篇一律,呆滞刻板,少量可以,多了就难受了。

2.意象固化。古体诗内容的单一决定了其其意象单调。逃不脱草木山水之类的自然之风物。感情也几乎是现世的哀愁苦乐。有西方论者说:中国的古诗包括部分现代诗,怎么都是哭哭泣泣的?

三、思维难以超越现世

受到现世情感,只关注当下的限制,决定了古诗的思维和眼界无法走向思想层面。所谓思想就是哲理层面。这方面的内容是古代诗歌未能充分表现的。

为什么未能充分表现?还是因为古诗形式束缚。看看宋诗。

以陆游、苏轼、杨万里为代表的宋诗能在诗史上争得一个不大不小的席位,在于他们发现,以前诗歌以描写和抒情为主,就想着把议论引入诗歌。带有议论性是宋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其次是宋诗更多的有一些哲理因素。这恰好和它的议论特点相适应。请看这样的句子: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 ——苏轼《琴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但是这种思考并不深入,而以形象方式表达理性思考,仅是具有“理趣”而已。北宋黄庭坚的诗歌颇有特点,就是在语言上下功夫,旧典翻新,旧语翻新,追求奇崛、晦涩、兀傲,这就把古诗引向脱离读者的绝路上去,跟随者就作不下去了。

南宋陆游的诗歌最具议论特点,如这首《示儿》:

得道如良贾,深藏要若无。冶金宁辄跃?韫玉忌轻沽。 儒术今方裂,吾家学本孤。汝曹能念此,努力共枝梧。但是读起来就有点生硬,少了些诗味。它违背了古诗玲珑剔透、优美精致的审美特征。

在唐代,刘禹锡的一些诗歌里也有一点哲理味道,我们所熟悉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村”就是如此。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所以出名,有一个原因就是包含了哲理句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些诗歌虽有“理”,但必须借助意象,方能表现得富有诗意,也正是如此,这样的哲理诗只能处在感悟状态,无法提升。

南宋及之后的诗人把诗歌在语言和技巧上上努力推陈出新,总体上脱离不了古诗精致优美的特征,又难以突破格律限制,表现技巧似乎已为前人用尽,这就注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式微。

所以,要想从“理”的层面作深入开拓,则无论是诗,还是词还是曲,都无法胜任。当意象、形式都脱不了前人老套,内容上一旦深入,写出来的诗歌就不再有吸引力,那只有把它抛弃。特定的文学样式只属于特定的时代。这是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积累沉淀不够

另一方面,要想写好古体诗,自然得大量读和背古体诗,并作魔鬼式的写作。但是,电脑都能够写出像模像样的古诗了,说明古诗已经模式化了,我们写的古诗,意象、手法逃脱不了古诗的范围,那就只能是复制。

还有,也是因为我们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对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不深。

要想做出上佳的古体诗,套用一句话:“读万卷诗,行万里路。”写现代诗也必须如此。

至于能否达到或者超越屈子、陶潜、诗仙、诗圣,就看你的功力了。

我认为不可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