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安庆市的文科状元 15岁考上北大 却在25岁卧轨自杀

安庆市的文科状元 15岁考上北大 却在25岁卧轨自杀

时间:2023-11-04 17:23:29

相关推荐

安庆市的文科状元 15岁考上北大 却在25岁卧轨自杀

32年前的春天,1989年3月26日的清晨,一位年轻人穿着一身新衣,挎着一个军绿色书包,来到了山海关外。

他一人独自沿着铁轨,沉默地走向城外,视野中逐渐只剩下荒山野地和沉默的铁轨延伸向无尽的远方。

他自远方而来,那里有他的故乡和家人,如今他来到了这里,准备孤独地走向自己人生的尽头。

走累了,这位青年就在铁轨旁坐了下来,平静地从包中拿出一个橘子,开始细细地品尝,这是他此生的最后一餐。

吃完手中的橘子,青年从容地躺在了铁路上,感受冰冷的铁轨上如心跳般有规律地震颤,一辆火车正从远方疾驰而来。

象征命运车轮的钢铁巨兽呼啸而过,书包里的东西散落一地,青年临行所带的也只有四本书,《新旧约全书》、《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

这位青年就是被誉为“天才诗人”的海子,在卧轨前两天,他才刚刚过完25岁生日。在自杀前的两个月,他还曾写下过“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充满希望和温暖的诗句。

但在两个月后,在那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春日暖阳下,他用生命绝望地完成了,自己此世最后一首诗,通过卧轨这样惨烈的方式。

天才的诞生

1964年3月24日,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

农民査振全的家中传来喜讯,他的孩子出生了,在夫妇结婚后的第11个年头,在二人30多岁的年纪里。

欣喜过后,夫妇二人决定将这个新生的孩子取名“查海生”。

在此之前,二人还曾生下过两个女儿,但都不幸早早夭折了。还好海生抵抗住了家族早夭的命运,顽强地成长了起来,所以海生是他们家最大的孩子,也是后来三个弟弟的哥哥。

父亲査振全虽有一门裁缝手艺,母亲操采菊原先也出身富贵的地主家庭,自小喜爱文学,但在那个肚子尚不能填饱的年代,手艺和文艺实在没有太多用武之地。

夫妇二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忙碌的身影一直出现在麦田和菜地之间,一家人都只能生活在破败的草屋中。

唯有在偶尔闲暇时,识字的母亲才会抱起3、4岁的小海生,教他认识报纸和旧书上,一个个方方正正的铅字。与村里其他孩子相比,年幼的海生也仅仅只有这一点不同而已。

但对于天才而言,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了,足够他去绽放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

在海生4岁那年,他就能在全村人的注视下,一口气熟练地背诵出48条毛主席语录,震惊了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人。

自此这位在文字上天赋异禀的神童,就受到了格外的关爱,成为全家甚至全村人的期望。

5岁那年,虽然家境贫困,但父亲査振全还是想尽办法,托关系将海生送进了附近唯一的小学,提前入学。

年幼的海生也不负众望,一直刻苦努力地学习。在他10岁那年,由于成绩优秀,破格升入中学。

1979年,查海生以高出录取线60分的成绩,以当年安庆市文科状元的身份,顺利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这一年他也才15岁。

在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寄到村里后不久,海生在村子附近露天播放的电影《铁道游击队》里,第一次见到了承载了他一生命运的火车,但当时的他也只看到了故事的开始。

第一次看见火车,海生激动地高呼着,“火车,火车,我马上要搭着火车去北京上学了。”

但他不知道的是,这辆从远方呼啸而来,又向着远方奔驰而去的火车,也同时开启和结束了他作为诗人的绚烂生涯。

我选择了命运?命运选择了我?

在看完电影的半个月后,海生终于登上了奔赴梦想的火车,听着呼啸声,一路穿过乡间的原野,驶过落寞的小镇,驶进了繁华无限的北京城中。

自此故乡就永远地凝固在他记忆的深处,定格成一个麦地永远金黄,却又无比荒凉和悲伤、再也回不去的远方。

《村庄》村庄 在五谷丰盛的村庄 我安顿下来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珍惜黄昏的村庄 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

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总是痛苦的,这份痛苦往往来源于梦想与现实之间鸿沟般的差距。

初到北京的海子,迎面而来感受到的不是前途的光明和人生的希望,而是鸿沟般差距带来的巨大冲击。

从一个贫困的农村,来到繁华的大都市。

从全村万众瞩目的天才,到全国顶级高校内一名普通的学生。

其中的苦闷和挣扎可想而知,尤其对海生这样一个生性敏感又温柔的人。

从一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大三那年秋天,海生得了急性阑尾炎,当夜就被老师和同学送进了医院。

在病床上苦苦煎熬的海生,咬着牙忍着剧痛,还是一脸坚决地不让学校通知父母。

因为他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家里还有三个未成年的弟弟需要抚养,知道自己生病也无济于事,只能干着急。

好在在不久之后,苦闷的他找到了发泄的出口。

1981年,海生结识骆一禾,他与海生在同一年考入了北大中国文学专业。

两位同龄人一见如故,但真正让两人成为一生挚友的,还是诗歌。

两人在相识后的第二年,在互相的影响下开始写诗,很快年轻的他们就与西川一同成为名噪一时的北大“诗歌三剑客”。

1983年7月,一年一度的毕业季。

骆一禾开始到北京出版社《十月》编辑部工作,主持西南小说,诗歌专栏。

而摆在海子面前的有三条选择,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安徽省司法厅、中国政法大学,每一条都对应着不同的人生。

海生也曾征询过家中父母的意见,但朴实的夫妇除了能将海生抚养成人,只剩下对孩子能够出人头地的期望,有钱、有地位、有身份,帮忙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这就是二人最大的心愿。

倘若刚刚毕业的海生选择了其它两个岗位,多年以后,也许会出现一位顶着天才头衔、业余爱好写诗的国家公务人员,而世界上也会少了一位极端痛苦又极端执着、一生极其短暂又及其绚烂的诗人。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海生瞅瞅了象征世俗的权柄,并没有选择进入专业相关的司法机关,而是扭身去了政法大学,决定留在象牙塔内,成为一名老师。

从海生到海子

然而命运并没有给这位悲天悯人的青年太多的关怀,在进入政法大学后,海生却一直未能顺利教上自己所学的法律专业课,却被荒唐地安排到校刊编辑,后来又被调到哲学教研室教马列哲学和美学。

根据后来他的同事回忆,由于海生天生孤傲,不肯对领导逢迎,也不屑与旁人一样精于算计,因此他在评职称和岗位调动上总是落后于别人,工资自然也一直微薄不堪。就连在校任教的那些年里,他的宿舍床位也都是被安排得最差的。

然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却无人知晓这一切。

在故乡的人们眼中,海生依旧是那个神童,那闪闪发光的天才。这样的人理应功成名就,理应飞黄腾达。但无人理会天才一生大多困苦,神灵入世,也会遍染尘埃。

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月,海生就把第一次领到工资的大部分寄回了家里,在远方的乡亲们看到天之骄子出人头地,父母的眼里也满是骄傲。

但无人知晓,远在千里之外的海生,只剩下怎样的清贫和孤独。

海生一直无言,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太阳和野花》总是有寂寞的日子 总是有痛苦的日子总是有孤独的日子 总是有幸福的日子然后再度孤独 是谁这么告诉过你答应我 忍住你的痛苦不发一言穿过整座城市, 远远地走来。

事业发展不顺,爱情也较为凄凉。

海生在上学时曾经交往过一位女友,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段甜蜜恋情不了了之。

毕业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海生又一次与这位曾经的恋人久别重逢,原以为本是互诉衷肠、破镜重圆的局面。但谁知,当初的爱人早已嫁作人妻,相夫教子。

心中苦闷无处发泄,只能化为一行行诗句,倾泻而出。

1984年,海生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正式发表了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

《阿尔的太阳》到南方去到南方去你的血液里没有情人和春天没有月亮面包甚至都不够朋友更少只有一群苦痛的孩子,吞噬着一切瘦哥哥凡.高,凡.高啊

可以看出在海子的心底,他已经渐渐将自己活成了梵高,或者当时他的处境,已经与凄苦一生的梵高无异。

梵高是靠着作画燃烧着自己痛苦的灵魂,而海子靠着诗句慰藉着自己困苦的人生。

从1984年发表的第一首诗《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海子作下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在这短短5年的时间里,海子创造了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

在这火山般井喷而出的创作欲望背后,是生活无尽苦难的深渊。

1987年,23岁的海子,因长期受到校内教职工同事的排挤,毕业已经4年的他,丝毫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他就想与父亲商量,想要准备辞去教师工作,跟好友一起到海南去办报纸。

但这个想法,立马就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并且把他严厉地训斥了一顿。因为远在千里之外的村里,政法大学的老师,那是体面与荣耀的象征。

1988年,满身疲倦的海子,特地回了一趟老家,背负殷殷期望的他,出资帮家里添置了一台电视机,还带着母亲去北京游玩了一个星期。

在母亲动身回家前,海子塞给了她300块钱,这笔钱还是海子四处借来的。但是父母并不知晓这一切,他们眼中的海子依旧是那个无所不能又聪明孝顺的长子。

但此时的海子事业不顺,爱情受挫,经济处境可以说得上是穷困潦倒,根本掏不出多余的钱,或许从此刻开始,他是真的有些累了。

《以梦为马》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岁月易逝,一滴不剩,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归天。

诗人之死

上世纪8、90年代,国内气功开始盛行,很多高校的师生也未能例外。

或许是生活的困苦,让海子急需超越现实的精神慰藉。又或许是对诗歌的狂热追求,令其执着于对灵魂的探索。海子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沉迷于气功,无法自拔。

在这个时候,他的精神状态开始在崩溃的边缘徘徊游走。

在卧轨前几天,海子先后写下五封真相不明的遗书,内容言辞激烈,逻辑混乱。可以看出那时的他的精神已经错乱不清,但他心中唯一清楚坚定的,那就是对于死亡的执着。

《九月》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我只身打马走过草原

在海子自杀的半年前,1988年秋天,海子就曾与好友散文家苇岸讨论过死亡的尊严问题,并且在后来整理海子的日记中,发现他的自杀,并不是在错乱下的一时兴起,而是作为一个诗人的早有预谋。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1989年3月14日,凌晨3点到4点,孤独的海子坐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的宿舍里,写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首诗。

11天后,刚刚过完25岁生日的海子,从政法大学北京学院路校址出发,只身前往山海关。

在山海关住了一个晚上后,第二天中午,他沿着铁道朝龙家营方向缓缓行走,走向了他一生命运的终点。

诗人为什么要去赴死?

据传,海子曾经走进一间啤酒馆中对老板说,“我给你念诗,你给我两杯啤酒可好?”

老板嘲笑地回应道,“我给你啤酒,但请你不要念诗”。

为什么选择山海关卧轨结束一生?

山海关依山襟海,矗立在苍茫群山与无量大海之间,对于想要跨过山和大海的诗人而言这是最好的葬身之地。

铁轨是冰冷的人生,开始看似有选择,但其实前路早已注定。

火车是呼啸而过的命运,世人都觉得自己能把握,实则谁也留不住。

诗歌本身就是意象的集合,一位绝望的诗人,在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里,来到山与大海的交界处,躺在人生的铁轨上,被命运碾压而过,这种死亡本身就充满了诗意。

“诗人海子”的一生由火车开进北京城开始,以山海关的卧轨结束。

海子通过结束生命,完成了此生最后一个作品。

为什么喜欢海子?

因为纯粹,他的诗极度的华丽,又极度的荒凉,一如他的一生。

我原先在北京,住在昌平沙河,那里距离政法大学不远。

每当傍晚站在窗台看着日薄西山时,脑海里总会想起海子的那句诗,“痛苦与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黄昏华美而无上”。

无上华美的除了黄昏,还有海子和他的诗句。

在海子死后,大家整理遗物,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室,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海子的一生挚友,骆一禾按照嘱托,怀着巨大的悲痛,在整理海子的诗稿时,突发脑溢血离开人世,距离海子卧轨仅仅65天。

远在远方的父亲査振全,在迎回海子的尸骨后,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让自己其他的儿子全部放弃了读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