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届毕业生发表46篇SCI文章?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届毕业生发表46篇SCI文章?

时间:2023-11-20 08:59:38

相关推荐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届毕业生发表46篇SCI文章?

作为不同学校同一专业的医学生,也参加了一些科研工作。对于三年46篇SCI的事情,不想吹也不想黑,这样宣传只是在服从游戏规则罢了。认为这是灌水也没有错,但不能否认这一数量可以反映出这位同学的科研能力,起码是努力程度的事实。考虑到现行国内研究生毕业评价体系的导向,这一做法可以理解,我与他易地而处,可能也不会做的比他高尚。当然从科学价值来看,这些大量的低分文章大部分时候产生不了任何科学价值(其实对于分数稍高的期刊这一事实也没有太多的改变)。在这里我只想要解释一下一些事实。

SCI杂志的文章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文章内容差异很大,周期也完全不一样。

Original article:属于一般人常规意义上理解的“论文”,即用自己得到的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包括full-length和brief report(brief communication)两种,前者长度长更严谨,后者较短更注重新颖性。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

Review:也就是综述,是对某一主题的论文进行系统性检索并整理论文提供的证据后,撰写的对某一主题的研究进展或现状的描述性文章。同上,需要经过peer review。

Meta-analysis/Systematic review:meta分析及系统性综述,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这类文章工作量小,只要有好的选点,从设计到成文,两周左右即可完成。需要经过peer review。

Case report:病例报告,是对一个或数个典型或罕见病例进行描述。需要经过peer review,但录用周期较短。

Case series:病例系列,对多个病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类似于original article中的回顾性研究,但对研究设计的要求较低,属于单臂研究。需要经过peer review。

Comments/letters to the editor:评论性文章,是对于某篇文章提出自己的评论和意见,少数有原始数据,但大部分为单纯的意见。不需要经过peer review,虽然较高分(IF > 10)刊物会有比较高要求,但接受率总体较高,录用周期往往只有几天。

到这里情况已经很明了了,占大部分的Comments, letters to the editor, meta-analyses工作量其实并不大,前二者严格来讲不能算是SCI论文,也不会计入期刊的IF,近年来各大院校也不再将低分的meta分析纳入毕业考评和职称评定。

还有十几篇original article,也是大家质疑的焦点。通常的基础研究,不管分再低,从设计到实验再到写作投稿,三四个月总是要的。但也不是没有快速刷文章的办法,例如同一个回顾性队列把数据拆成几部分分开发文章等(仅举一例,毕竟还有很多人要恰饭的)。

综上所述,三年,不造假,发46篇SCI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如何评价实在见仁见智,我在此不想做任何评价。很多时候,这种新闻出来,我们看到的都是学生,而不是背后把他推到这个位置上的那些东西。

——————————分割线——————————

感谢大家关注,看了一些其他回答之后我觉得还有两点事实我不得不补充:

1.唯影响因子论的片面性:IF,即impact factor,是杂志三年以来该杂志每一篇original article和review平均被引用次数,例如Cancer Medicine这一期刊三年来这两种类型的文章平均被引用了3.3次,其IF就是3.3,俗称该杂志为3.3分,或某人发了一篇文章在这个杂志上,就称他发了篇3.3分的文章。从这一俗称可以看出,IF是我们常用于评判一本期刊好坏的指标,然而唯IF论也是不可取的。期刊的IF有很多影响因素,例如杂志相关领域近年来是否够热,杂志每年发文量多少,自引率多少,杂志发文覆盖面大小,杂志发表综述的比例高低(综述通常被引量远高于original article)等等。因此即使在同一领域,IF也无法直接比较两本杂志质量的高低。而在不同领域,IF几乎完全无法说明问题。胸外科领域顶刊的IF也很低,即使讨论外科学大类,公认的外科学神刊Annals of surgery的影响因子也才9左右,与Oncotarget被移出SCI前最高的8相差无几(笑)。而肿瘤相关的杂志近年来影响因子暴涨,原本5.6分的超过10分比比皆是。

2.科研成果的影响因素:一个教授、医生、学生能做出的科研成果受到大量因素影响,努力和能力只是其中两个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已。基础研究受限于经费,仪器以及运气。临床回顾性研究受限于数据的accessibility(很多医院和科室只有主任级的大佬才有权处置数据,因此在这样的单位中,一来普通医生和教授无法获取这些数据用于科研;二来各自为政数据分散导致无法形成大文章)。临床前瞻性研究一来动辄需要数年乃至十几年之功,二来门槛极高,单中心的往往需要院长级的领导牵头才便于组织协调各科室工作,解决(恰饭)矛盾;而多中心的则需要业内屈指可数的负有盛名的大佬来牵头才能避免引起authorship的争端(到了这个层次才可能谈得上发表于知乎er们认可的国际顶级刊物如BMJ PNAS Lancet和NEJM等上)。除了这些客观条件的影响外,评价体系也会影响科研人员们选择课题,很多时候会存在“我想认真做研究但是我还是学生还是先搞个短平快的课题满足毕业要求再说”“我想认真做研究但是我还是个小主治还是先搞个短平快的课题评职称再说”“我想认真做研究但是我只是个普通小博导学生还要毕业我还是想几个短平快的课题把他们打发走再说”等等的尴尬。而对于绝大部分研究者来说,这样的尴尬就是他们科研生涯从开始到结束的三个阶段。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