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线上语文课的几种类型 该怎么选才有学习效果?

线上语文课的几种类型 该怎么选才有学习效果?

时间:2020-11-03 01:18:20

相关推荐

线上语文课的几种类型 该怎么选才有学习效果?

现在的线上课越来越热闹,一上网就像遇到了一池蛙鸣。都在鸣个啥呢?

线上课有一个好处:老师上得好不好,大家都可以点进去看。虽然我是从9月底才开始尝试进行线上直播,到目前也没有播到10堂课,但关注线上课已经很久了。一路看过来,发现线上语文课总结起来有这样几种类型(这里是从教授内容上来说的):

一、基础知识型

这种课基本上是在传授校内基础知识,比如多音字的识别啊,近义词反义词啊,古诗文的翻译呀。应该说这种课就是把校内学过的知识再学一遍,属于巩固复习类型。

它的好处是:对于那些基础一塌糊涂的同学,把基础知识再重新学一遍,有望补差补缺。另外也可以让一些同学提前进行预习,先把基础的东西通过这样的线上课过一遍,然后在线下课堂再学一遍,可以学得更牢固。不过这个跟孩子的学习心态有关,有的同学提前在线上学过了,其实学得并不扎实,结果在线下课堂上却因为自己学过了而自以为是,不好好听课,结果反而导致基础不扎实,那就得不偿失了。

二、故事搬运型

这种课的基本特点就是讲故事,特别是人物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从炎黄绵绵延续下来,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数不胜数,各种正史、野史、荒唐史纵横交集,湮灭在时间长河的各色人物,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真假是非大多已混作一团,只能当作故事来听了。作为一般人并不需要去研究历史人物,按说这种内容应该属于消闲,就像饭前饭后嗑点瓜子,挺有味儿。当然感兴趣的人专门花时间去研究,也是挺好的。

但我发现有些语文老师把这个当课来上,甚至有的线上机构还以这个为主打课程,冠以大语文旗号,这就本末倒置了。如果是相关古诗文的作者,属于文学常识类型,通常只需要简单了解就行了。如果真想深入了解某一位作者,比如李白、杜甫、苏轼等,这种课还真不能听,因为关于一个人物的碎片化拼凑,甚至是趣闻轶事野史传说的拼凑,会让我们对一个人物产生很多毫无意义的偏见,甚至会对理解他的作品产生负面影响。这样的知识,作为茶余饭后闲聊的谈资挺不错,要作为学习的目的,可不妙啊。建议还是购买相关人物传记来看为好,很多专门研究古代文学史的大学教授,花毕生精力来研究几个人物,写出来的人物传记,相对来说更靠谱些,也更完整。

也有人说了解人物故事是为了读懂这个人物的作品,这个逻辑是很牵强的,这是一个独立话题,后面我专门写一篇短文来说。

三、考试技术型

这是目前最普遍的线上语文课类型,一则因为看起来很功利,好像与考试直接挂钩;二则因为这种总结资料和课件资料非常多(你也可以直接百度“答题公式”试试),照本宣科即可呈现出很懂技术的样子,甚至很多老师线下课也是这么教的,连自己都深陷其中,以为这就是在教考试方法。

这种课通常以“阅读答题公式”、“作文模版”为基本教学内容,大多冠以“写作技术”、“阅读方法”、“答题方法”的名目。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其一,这种“答题公式”并不能帮助提高学习成绩,只会制造一点暂时提高成绩的假象,然后将孩子陷入万劫不复的迷潭。究其原因,因为其思维方式是从答题要素切入,是从题目角度来看文章,这就造成盲人摸象的结果,并不符合阅读规律,真正意义的阅读答题,是在读懂文章之后才能分析题目要求。所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如何阅读答题,其实是在毁坏孩子的阅读思维,毁损阅读能力。

其二,所谓阅读答题公式,其实是一种全面思维框架,就是针对某个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思考,才比较完整。所有的所谓阅读答题公式,都万变不离其宗。要形成这种全面思维,最基本的途径是分析文章,但把阅读答题公式当作宝贝来教的人,往往不能精准地分析文章,只把阅读答题公式拆解成具体题型来生搬硬套,导致形成一种极其错误的答题惯性:什么题型就必须用什么形式来答才是正确的,却不知题型本身只是个形式,问题的具体表达上,一字之差就可能是不同意思。大多死套形式的,套错了还以为自己是对的,即使拿着参考答案,都看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这种现象在语文阅读考试中太普遍了。

所以,鼓吹通过学习答题技术就可以得分的,其实已经偏离了语文得分之道。

四、审美思辨型

现在的线上语文课,前三种课型占了绝大多数,真正落实在审美思辨教学上的微乎其微。这个也正常,因为前三种课都很好教,但这一种课实在是太难教了。

虽然每个老师手里都应该有一本教参,但教参通常只是从总体上提纲挈领,给个教学方向,提供一些教学资料,绝大部分课文并不进行具体解读。何况语文考试中还有大量课外文本,没有教参。

要解读文章,老师得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有自己先把文章的主题、结构、细节、语言、基调等,以及其中各种写作技术,都理得清清爽爽了,才能就如何对一篇文章进行审美思辨的引导建立教学方案。但读懂文章委实不易,通常我们看文章,大多只是看明白了意思,却并不能深入领会其情思意味和写作技术。我们甚至会看到有的阅读命题者都读不懂选文,出了一些背离文意的阅读题,或者提供了一些背离文意的阅读答案。

这是语文的难。

其实在我接触的很多数学教学也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些老师教数学题,就只是教这道题的解法,却不明其理,只不过基础数学有一个好处是,知识点都是相对固化的,教错的可能性很小。语文的文本解读中,固化的知识点非常少,审美思辨上的探究,是否能把握准确,则基本是取决于老师的个人素养。

这也是语文的难。如果教语文的只是做一个人云亦云教学机器,那么不管多么勤奋,可能都很难在语文上有所建树。也许突然遇上一篇稍微复杂一点的陌生文本,就把多年经验积累起来的一点自信打回原形了,那真是太痛苦了。

所以我试图将这样的课搬到线上,来帮助更多的语文老师解决这个难题。但是线上直播的确没有线下课那种引导探究的氛围,如何通过单向解读来引领审美思辨,这是我正在探究的。如果你听了我的线上直播,欢迎给我提出建议。

我也相信中国应该有一批这样的老师在探索。我常常憧憬:如果有缘,我们一起来做这个目前看起来非常小众,但却是语文教学的必然方向的事,说不定就慢慢地从极少数变成大多数,然后彻底改变套路化、模式化、故事化、功利化的语文教学现象了呢,那样的话,语文这门课,就真正成了一门通过语言来造化文学、文化、文明的课,那才是母语课程应有的功效啊。

不管做不做得到,想一想总是可以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