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上海市中考语文初三二模试题汇编之记叙文阅读

上海市中考语文初三二模试题汇编之记叙文阅读

时间:2021-03-22 23:10:58

相关推荐

上海市中考语文初三二模试题汇编之记叙文阅读

上海初三语文二模之记叙文

闵行二模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1分)

九千声“起立”(节选)

毕淑敏

①我七岁时,就读于北京海淀区建设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某天放学回家,我对父亲说,爸,我当上了主席。

②爸吓了一大跳,说,什么……主席?

③我说,班主席。

④我的班主任名为白玉琴。一年级第一学期,我操行评定为“优”,当选三好学生,白老师随即宣布我为班主席。班主席是干什么用的?我很恍惚。在这之前,班上并无这个职务。估计白老师在第一个学期中,暗中观察学生,未曾轻易委任。

⑤我很茫然地说,我不会当班主席,不知道该干什么。

⑥白老师说,不用你干什么,每天上课时,铃声响,老师走进教室,你喊“起立”。再有,你必得要学习好,最好是全班第一。其他还有一些小事儿……

⑦学习,对我来讲不算太难,其他小事儿也不是问题。最难是班主席要天天喊“起立”。白老师没教我怎样才能发出“起立”的指令,真真难煞人。

⑧“起立”就是每堂课开启时,老师走进教室,班主席发出“起立”号令,全班同学站起身来,向老师行注目礼。

⑨最喜欢准时踩着铃声进教室的老师。铃声起,老师脚尖正好迈进教室门槛(教室其实没门槛。我指的是敞开的教室门和门框中假想的那条线),我不失时机地大喊“起立”!全班同学噼里啪啦站起来,齐声喊道,老师好!老师颔首,回复:同学们好!请坐下……大家又噼里啪啦坐下去,任务完成。

⑩之所以反复用“噼里啪啦”这个象声词,概因那个年代的课桌椅都是实木,年久失修,动辄呻吟不止。

有时候,老师会提前到教室,成人臀挤在孩童的小坐椅上和大伙儿聊天……上课铃响,老师并不马上起身走向讲台,而是平易近人不慌不忙继续拉家常,非要把半截话吐尽,才动身走向讲台。这时我就很吃瘪,分寸感难以把握。喊早了“起立”,老师意犹未尽,话才说一半儿,被迫起身,悻悻然剜我一眼;喊晚了,老师已一个箭步冲上讲台,大家还懒散呆坐。老师感觉同学们不够尊崇,也易迁怒于我。

所以,每逢课间,同学们利用点滴时间拼命玩耍,我却轻快不起来。上厕所都惦记着下一堂课的“起立”指令,如何适时发出,小小心灵体验到人生最初的焦虑。

最可怕的局面是——本堂老师原已把脚尖踢到了门框内,我也当机立断喊出“起立”,同学们也噼里啪啦站起来……老师忽又想起某事,比如忘带授课笔记,没把教具备齐,或想起私事要托付给不当班的老师帮忙照应……总之,理由多多,表现则相同的——他或她悬崖勒马,身体急转弯,撤了。

可以想见尴尬,同学们立着,鸦雀无声。小小班主席,有喊“起立”的职责,却无说“请坐下”的权力。一不知老师干什么去了,二不知他何时回,一干人等傻乎乎地站着,很快就不耐烦了。同学们不敢埋怨老师,只能把怨气撒在我头上。哎,班主席,怎么回事啊,你看清楚了吗?老师根本就没来呢,瞎指挥,乱发命令,害得腿都酸了……我百口莫biàn呆呆站着,四周包裹着粘腻的凝滞。我只好开导自己:老师不进来,我有什么法子?若有谁忍不住噗通坐下,我假装没看见。反正只要不是天塌地陷,老师总会像暴风雨后的云霞一般冉冉升起……

幸好这种糟心时刻并不太多,一年中的频率不超过五次。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共当过十一个学期的班主席。按每天六堂课计算,一年会喊近两千次起立。刨去假期和自习课体育课,整个小学期间加起来,累计发出超过九千次“起立”的口令。

我至今不知老师选拔我做班主席的标准是什么。

终于找到了机会问问她。白玉琴老师年过八十,我也六十多岁了,和同学们到她家做客。老人家忙着煎炒烹炸一道道布菜,好像我们还是当年的孩童,而她正值风华正茂的壮年。我嘴里一边嚼着红烧鱼块,一边思忖着在某个合适空档,插嘴问,白老师,您当年为什么在全班孩子里选我做了班主席?

那鱼刺多,生怕被卡住,在老师面前出丑,终于没能问出口。心底里也怕白老师说,为什么啊?我已经忘了这件事儿啦!

18.根据拼音写汉字:百口莫biàn ________(2分)

19.阅读文章,填写下表。(6分)

20.任选下列语句中的一句,分析其语言表现力。(5分)

A.反正只要不是天塌地陷,老师总会像暴风雨后的云霞一般冉冉升起。

B.按每天六堂课计算,一年会喊近两千次起立。刨去假期和自习课体育课,整个小学期间加起来,累计发出超过九千次“起立”的口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联系全文理解第 段画线句的含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联系全文,对白老师让“我”做班主席的理由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操行评定为“优”,当选了三好学生。

B.学习成绩较优秀,有望成为全班第一。

C.在此之前班级并无“班主席”这个职务。

D.做事比较认真,能为班级做一些小事情。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1分)

18.(2分)辩

19.(1)(1分)老师踩着铃声进教室(2)(2分)难以把握喊“起立”的时机(3)(1分)老师到达后又急撤(4)(2分)同学们都傻乎乎站着等老师,将怨气撒在“我”的头上

20.(5分)A.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我”当时面对困境 ,自己对自己的开到。(把“暴风雨”比作“我”当时遇到的困境程度之大)把老师比作“云霞”,运用叠词“冉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对老师的期待、渴望以及想象中老师到来后的释然的欢快。

B.句中“六”“两千”“九千”等数字极力突出喊“起立”的次数之多,频率之高,由此表明差不多在整个小学生活中,“我”几乎都是在喊“起立”中度过,突出了“小小心灵体验到人生最初的焦虑”,突出喊“起立”给“我”带来的压迫感、紧张感和焦虑。

21.(5分)这句话写老师热情招待我们,表现了师生关系的融洽,老师对我们的爱是始终如一的,表达了“我”对当年读书生活的怀念。

22.(3分)C

松江二模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0分)

厨师的书法

周华诚

①老余炖的汤瓶鸡,一绝。

②我千里迢迢从北京过来,一定要赶到小饭店去吃个汤瓶鸡。老余的小饭店在大山深处,国道边上,一路七弯八绕,才能在小饭店里吃上一顿。放下筷子,却是深深的满足:“道道菜都好吃!”

③小饭店开了三十年,如今已成风景。饭店老板兼首席大厨老余,是风景中的风景。老余技艺满身,会做菜还能聊天。老余聊天,并非瞎扯。他是海聊,神聊,就如说书一般,娓娓道来,使人如沐春风。老余有如此功力,那是因为他有聊天的tiān fù,同时肚里有故事。但老余最好的本事,乃在书法。四十年前,他在村庄里小学校做代课老师,在教孩子们识字的时候,认识到把字写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他开始学写字。后来, 他出了门,打工谋生,不得不把手中的毛笔也放下了。

④一人一瓶啤酒,我和老余面对面坐着聊天。老余说,他这家小饭店,其实不只是家小饭店。他1985年从外地回到老家,跟妻子一道,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名曰“春燕”——春天的燕子飞回来了!就此开启了他作为一名厨师的生涯。从此以后,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老余的日子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充满了扎实的幸福。几年之后,小饭店挪了地方,转移到百步远的一幢小木屋。老余又把饭店的名字改为“途中”,一直用到现在。

⑤我问老余“途中”何谓?老余答曰,活着活着,越来越明白,人生永远是在半道上。现在的他一有空,就钻进二楼的书房,在那里练字。他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消失了,就有了书卷气,有了沉静气。他习的是王羲之的帖!我问老余,写字跟做菜,有相通么?老余说,异曲同工。做菜要掌握火候,知道什么时候加料,写字要懂得运笔,熟悉笔墨的性情。

⑥这么一想,老余说得对。做菜,写字,道理是相通的。对老余来说,做菜的时候,锅铲就是他的毛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就是他的锅铲。做什么不重要, 用什么心思去,才是最重要的。

⑦有一回,有熟客要接待朋友,让老余煨好二十个汤瓶鸡,第二天中午送到县城去。老余想来想去,决定不送!不是因为老余耍大牌,也不是嫌路太远,更不是炖不出那么些鸡。真正的原因,是老余知道他的汤瓶鸡,只有在这个山高林密的路边饭店,味道才正宗。他煨汤瓶鸡,要用木炭火,煨上三小时。快了,猛了,出来的味道都不对;煨好送去,肉老了,汤凉了,味道更不对了。

⑧现在,老余也是偶尔才下厨了。他下厨已不再是为了挣钱。就像他写字,不是为了搞艺术一样。人家说,老余,你的字这么好,可以去参加省展、国展了。老余摇头,说不去。人家王羲之、张旭,有没有参加过省展、国展?肯定没有嘛。人家又说,老余,你的饭店这么有名,怎么不多开几家分店,搞一个连锁。老余也摇头,我只要一个小小的店就够了。老余说,做菜跟书法,还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永远没有第一,也永远没有终点——不过都是“途中”。

⑨我盛了一碗鸡汤,慢慢喝了,味道真好。溪鱼、老豆腐、丝瓜、红烧肉,道道菜都好吃……

(选自《人民日报》)

18.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tiān fù( )

19.第③段划线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是。(5分)

20.对第⑦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老余炖煨的汤瓶鸡名声在外,颇受顾客的青睐和信任。

B 老余拒绝熟客,是因为相比人情,他更看重店的招牌。

C 老余的汤瓶鸡在山高林密的环境中吃,味道才最正宗。

D 在老余看来,让顾客享受到最好的菜品比什么都重要。

21.文章以“厨师的书法”为题,其妙处是。(4分)

22.联系全文,说说第③段作者说老余是“风景中的风景”的原因。(6分)

(二)(20分)

18.(2分)天赋

19.(5分)采用插叙的手法(1分),补充交代了老余与书法结缘的经过(2分),同时也解释了他作为一个厨师为什么如此热爱书法的原因(2分)。

20.(3分)C

21.(4分)突出老余对书法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不凡追求(2分);写厨师不写厨艺,却强调其书法,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22.(6分)他技艺满身,会做菜,还很会聊天(2分);他不仅厨艺高超,而且书法精妙(2分);他淡泊名利,内心丰盈,享受的是生活的过程(2分)。

黄浦二模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20分)

叛逆的葡萄

①过往岁月的记忆也许是一棵树,它就站在那里,站在暮色笼罩的大地上,离你不远。树的轮廓向你显现出来,但你看不见它的叶子。有时候这叶子会自动飘到你的手上来,你才会发现那一整棵记忆之树的存在。

②我读小学四年级那年的冬天,母亲让我去给班主任送一筐葡萄。当时我的学习成绩非常不错,但我特别调皮捣蛋,并不受班主任的喜爱。老师喜欢的是那种文文静静、学习好又听话的孩子,我即便学习好,但因为调皮捣蛋,就不受宠爱。在小学时代,三年级以后,好学生可以戴上红领巾,就因为老师不喜欢我,我总是不能戴上红领巾,而我偏偏又特别想戴红领巾。于是,我母亲让我在快过年的时候去给班主任送一筐葡萄。

③那天我右手提着一筐葡萄,踩着吱吱作响的积雪,向老师家走去。我的班主任是一个戴着眼镜、看上去特别严厉的女老师,平时我们都有些怕她,我当时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我在想到底该不该把葡萄给老师送去。我为什么要给她送葡萄呢?她并不喜欢我,一直认为我还没有到戴红领巾的资格,我为什么要向她去讨好和投降呢?

④我大脑中两种声音在激烈地斗争着。一种声音认为:如果我这一天成功地把葡萄送了出去,那么我也许就将获得老师的宠爱,很快就能戴上红领巾。另一种声音认为:如果我把葡萄送给了老师,等于从尊严上已先矮了一截,我是向老师送了礼才戴上红领巾的,这于我的自尊心是受不了的。而且,万一老师收了葡萄最终又不让我戴上红领巾呢?这也是一种可能,是那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可能,这样我一定会更加生气,甚至自己也瞧不起自己。

⑤10岁的我在那年冬天,大脑中进行着十分激烈的斗争,从而使得我去给老师送葡萄的路程显得无比的漫长,我想我从来也没有走过感觉那么漫长的路了。而且那一筐葡萄也显得越来越沉,把我的身子整个儿拉向一边。那年冬天,天又特别冷,到处都结满了冰,我必须小心翼翼走过那些很滑的地方。后来,我的目光已经可以看到老师住的房子了,我站住,我又想了一会儿,还是决定不送了。我躲到校园里一幢房子后边的雪堆旁,决定自己把它吃掉。我足足吃了半个小时,吃得实在太多,太撑了,但也只把筐里的葡萄吃掉了一层,然后,我把剩下的埋进了雪堆。

⑥我把一大筐葡萄埋入雪中之后,内心突然之间涌起了一丝喜悦,因为我没有向某种东西屈服,我战胜了自己,也保全了自尊心,因为我无法面对自己向老师送礼以求得额外好处而自尊心受伤的现实。是的,当我把那一筐葡萄埋入雪堆之后,我一下子轻松了。这是十岁的我生平第一次做出的一个重大决定。然后,我愉快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⑦回到家中,母亲问我把葡萄送给班主任了吗?我说送到了。她又问我,那你的老师说什么了呢?我说她没说什么,只是挺高兴的。母亲说,你明年就可以戴上红领巾了。

⑧第二学期我仍旧没有戴上红领巾,因为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有成见,是不可能轻易改变的。五年级时,我们的班主任换了,新来的老师非常喜欢我,而且常常在班上朗读我写的作文。不久,我就戴上了红领巾,还当上了小队长。但在我心中,始终有一个小小的情结,那就是:我有些恨不让我戴红领巾的那位老师。

⑨有一年我回新疆探亲,一个人踩着积雪重返小学校园,我在那里转悠了很久。突然,我看见了我曾经的班主任,她已头发花白、步履蹒跚了。她从我身边走过,并没有认出我来,我想她永远也不会知道我是谁。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我才发现,自己早已不再恨她。而且,我对她的恨,她永远不会知道。那是只属于一个十岁孩子的内心风暴。

18.梳理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6分)

(1),希望老师批准“我”戴上红领巾。

(2)。

(3)五年级时,换了班主任,“我”加入了少先队。

(4)。

19.(4分)第⑤段加点词“越来越沉”是因为:

(1);

(2)。

20.对本文题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表现了“我”是一个既自尊心强,又能坚持自己看法的孩子。

B.题目中“叛逆”与“葡萄”的反常搭配,能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C.“叛逆的葡萄”含蓄地表现了从“送葡萄”到“埋葡萄”的过程。

D.“叛逆的葡萄”暗指“我”对老师的恨,体现“我”的忏悔之意。

21.以下是A同学对第段画线句的质疑。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为A同学的观点提供一个理由。(3分)

文中的“我”说班主任对他有成见,其实他对自己原来的班主任也有成见。

理由是:。

22.联系全文,分析结尾“早已不再恨她”的原因。(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20分)

18.(6分,各2分)(1)快过年了,妈妈让“我”去给老师送葡萄(2)在路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决定不送老师葡萄了。(4)长大后,我不再恨当年的班主任。

19.(4分,任意两点即可,各2分)(1)冬天到处结冰,路滑不好走,我小心翼翼。(2)“我”在进行思想斗争,路显得无比漫长,感觉提葡萄的时间也变长。(3)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觉得葡萄也越来越重。

20.(3分)D

21.(3分)【说明】成见是指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文中亦可指偏见。文中“老师的成见”(或“偏见”)指老师不喜欢“我”(不让“我”戴红领巾)。“我”对老师的“成见”主要表现在“我”对没能戴上红领巾的错误归因。

【示例一】他一直把自己没能戴上红领巾归因于班主任不喜欢自己,而不是自己的调皮捣蛋;【示例二】他认为班主任喜欢文静听话的孩子,不喜欢像他那样成绩好但调皮捣蛋的孩子,所以自己一直没能戴上红领巾;

【示例三】他一直认为班主任不让他戴红领巾是因为她“特别严厉”,而不是自己调皮捣蛋。

22. (4分)【要点及评分】(1)联系文章第①段;(2)联系“我”的性格特点;(3)联系事实;(4)联系老师的形象。以上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各2分。

【示例】(1)联系第①段可知,过往岁月的记忆常常变得模糊不清,“我”对老师的恨也同样,会随着记忆的淡漠而消失;(2)从送葡萄到埋葡萄,说明“我”是一个善良正直的孩子,调皮捣蛋只是“我”对严厉管教的逆反,“我”不会真的恨老师;(3)“我”恨老师的原因是没能戴上红领巾,在换了班主任很快戴上红领巾后,“我”没了恨老师的理由,所以就不再恨老师;(4)老师不让“我”戴红领巾,是因为“我”调皮捣蛋,说明老师坚持原则,与老师的严厉形象一致,长大后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也就不会再恨老师。

静安二模

(一) 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20分)

九千声“起立”

毕淑敏

① 我七岁时,就读于北京海淀区建设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某天放学回家,我对父亲

说,爸,我当上了主席。爸吓了一大跳,说,什么……主席?我说,班主席。

②说起来,“主席”这个词,是中国土特产。古时没桌椅,老祖宗席地而坐历史悠久,大约到了唐代,才出现了真正的椅子。席地有讲究,不是没章法的胡乱坐。客人在客座,主人中的长辈独自坐在主家专有席位上,称为“主席”。

③我的班主任名为白玉琴。一年级第一学期,我操行评定为“优”,当选三好学生,白老师随即宣布我为班主席。我很茫然地说,我不会当班主席,不知道该干什么。在这之前,班上并无这个职务。估计白老师在第一个学期中,暗中观察学生,未曾轻易委任。

④白老师说,不用你干什么,每天上课时,铃声响,老师走进教室,你喊“起立”。再有,你必得要学习好,最好是全班第一。其他还有一些小事儿……

⑤学习,对我来讲不算太难,其他小事儿也不是问题。最难是班主席要天天喊“起立”。白老师没教我怎样才能发出“起立”的指令,真真难煞人。

⑥最喜欢准时踩着铃声进教室的老师。铃声起,老师脚尖正好迈进教室门槛,我不失时机地大喊“起立”!全班同学噼里啪啦站起来,齐声喊道,老师好!老师颔首,回复:同学们好!请坐下……大家又噼里啪啦坐下去,任务完成,心情舒畅。

⑦有时候,老师会提前到教室,和大伙儿聊天……上课铃响,老师并不马上起身走向讲台,而是继续拉家常。这时我就陷入为难的境地。喊早了“起立”,老师意犹未尽,话才说一半儿,被迫起身,悻悻然瞪我一眼;喊晚了,老师已一个箭步冲上讲台,大家还懒散呆坐。老师感觉同学们不够尊崇,也易迁怒于我。

⑧所以,每逢课间,同学们利用点滴时间拼命玩耍,我却轻快不起来。上厕所都惦记着下一堂课的“起立”指令,如何适时发出,小小心灵体验到人生最初的焦虑。

⑨最可怕的局面是——本堂老师原已把脚尖踢到了门框内,我也当机立断喊出“起立”,同学们也噼里啪啦站起来……老师忽又想起某事,比如忘带授课笔记,没把教具备齐……总之,老师身体急转弯,撤了。

⑩可以想见尴尬,一干人等傻乎乎地站着。小小班主席,有喊“起立”的职责,却无说“请坐下”的权力。同学们很快就不耐烦了,他们不敢埋怨老师,只能把怨气撒在我头上。哎,班主席,怎么回事啊,你看清楚了吗?老师根本就没来呢,瞎指挥,乱发命令,害得腿都酸了……我百口莫辩呆呆站着,四周包裹着粘腻的凝滞。我只好开导自己:老师不进来,我有什么法子?若有谁忍不住噗通坐下,我假装没看见……

幸好这种令人烦恼的时刻并不太多,一年中的频率不超过五次。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共当过十一个学期的班主席。按每天六堂课计算,一年会喊近两千次起立。刨去假期和自习课体育课,整个小学期间加起来,累计发出超过九千次“起立”的口令。

我至今不知老师选拔我做班主席的标准是什么。

终于找到了机会问问她。白玉琴老师年过八十,我也六十多岁了,和同学们到她家做客。老人家忙着煎炒烹炸一道道布菜,好像我们还是当年的孩童,而她正值风华正茂的壮年。我嘴里一边嚼着红烧鱼块,一边思忖着在某个合适空档,插嘴问,白老师,您当年为什么在全班孩子里选我做了班主席?

(选自1月17日《文汇报》,文字有改动)

18.下列省略号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2分)

A.爸吓了一大跳,说,什么……主席?

B.其他还有一些小事儿……

C.老师颔首,回复:同学们好!请坐下……

D.瞎指挥,乱发命令,害得腿都酸了……

19.本文写了我喊“起立”的三种情况,请概括。(4分)

⑴教师踩着铃声进教室,我随铃声起大喊“起立”,完成任务,心情舒畅;

⑵教师提前到教室,;

⑶教师进了教室又出去,。

20.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内容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

B.白玉琴老师注重让学生通过磨炼得到成长。

C.文中多处写“我”内心活动突出成长过程的重要。

D.“我”对白老师十一个学期让我做班主席深表不满。

21. 简析本文标题的好处。(5分)

22.“我”到底问还是没问,请结合全文内容,合理设想,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不超过80字。(6分)

(二)记叙文(20分)

18.A(2分)

19. (2)我难以适时喊“起立”惹老师不满,心里焦虑;(2分)

(3)我随铃声喊“起立”遭同学埋怨,心里烦恼。(2分)

20. D(3分)

21. 标题概括了本文所写的主要事件即喊“起立”一事;每一次喊“起立”,对我都是一次成长的磨炼,九千声“起立”就是九千次磨炼,突出了本文要表达的人的成长需要经受磨炼的主旨(3分);标题新颖有趣、醒目有力,“九千声”的数量给人以震撼,能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共5分)

22.原文理解透彻,设想合理,语言通顺、生动,字数符合要求即可得4分,其中语言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可加1-2分,共6分。

附原稿结尾:(“我”没有问。)那鱼刺多,生怕被卡住,在老师面前出丑,终于没能问出口。心底里也怕白老师说,为什么啊?我已经忘了这件事儿啦!

参考答案:(“我”问了。)当大家说到童年趣事时,我赶紧问老师当年选我做班主席的原因。白老师笑眯眯地说:“丫头,那是要磨炼你的心理素质,光是操行好、成绩好怎么行?”

崇明二模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0分)

一碗“雪花面”

马海霞

①那年深冬,雪下得不大,但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家了,由我负责午饭。家里有白菜、豆腐,还有挂面。我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面条。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坨了就不好吃了,母亲回来若看到,肯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

②正发愁时,看到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余的面条送他,他肯定不会xián qì。我找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推却。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

③正说着,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咱俩肯定吃不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送给那位修鞋的吃……”父亲听我说到这里,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风又大,凉风灌热气的,吃了不舒服。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天天在外面吃饭习惯了。我昨天收的鞋子多,没修完,带回家修了,答应人家今天还来这里出摊,让人家来这里取鞋,中午下班时间来取鞋子的多,我不能离开鞋摊。”

④父亲见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盛了一盘菜,他要和瘦大叔一起在街边吃。父亲这是犯了哪门子邪,这么冷的天,要和瘦大叔在街边吃饭?父亲不理我,把酒瓶装左口袋里,酒盅装右口袋里,一手端面一手端菜,径直出了家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

⑤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喝酒一边吃面条碰杯,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但他俩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俩是多年不见的旧友呢。

⑥后来,我向父亲问起他与瘦大叔在外面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反问我,若亲朋来到咱家门口出摊,你是请他来家里吃饭还是端碗面条送出去呢?那还用说吗,当然请家里了。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还一副大善人的模样。而父亲就不同了,他是以朋友之礼对待瘦大叔,陪他风雪中吃一碗面是情义。

⑦父亲和瘦大叔成了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活计,刚开始干的时候,有点儿抹不开面子,怕被人瞧不起,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

⑧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

18.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他肯定不会xián qì

19.分别概括①~⑤段中“我”和父亲所做的事情。(6分)

“我”做的事情:

父亲做的事情:

20.结合其中一个加点词语,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4分)

21.本文以“一碗雪花面”为题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5分)

22.概括本文主旨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与人之间应该讲情义。 B.帮助他人要讲究时间和地点。

C.穷困者也有自己的尊严。 D.要真诚地尊重和体谅受助者。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0分)

18.(2分)嫌弃

19.(6分)“我“的事情:“我”把做多了的面条端给瘦大叔吃。

父亲的事情:父亲在雪花飘落的街边陪瘦大叔喝酒吃面。

20.(4分)“哪里”以反问的语气写出了给面时的不由分说;“直接”表明没有得到瘦大叔同意,有勉强的意味;“吃吧”有命令语气,缺少对长辈应有的请求之意,貌似真诚热情亲近,实际却是急于将面送出又显出大善人的模样,忽视了瘦大叔的态度和感受。与后文父亲对瘦大叔的邀请及陪瘦大叔在街边一块喝酒吃面相对比,表明资助他人时也要体谅和尊重对方,不能盛气凌人。(结合其中一个加点词加以解释即可给1分,态度1分,后文呼应的内容1分,对比作用1分。)

21.(5分)“雪花面”指父亲在雪花飘落的街边陪瘦大叔吃的面条,面条是叙事的线索,吃面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雪花“写出环境的寒冷,反衬了父亲的举动所带给瘦大叔的温暖,揭示尊重受助者的帮助才能算作善举。(每答出1点给1分,给满5分为止)

22.(3分)D

虹口二模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20分)

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节选)

舒婷

①这是一个普通的夜,白天刚下过阵雨。风特别湿潮,犹如海的呼吸,轻悄地穿过荒芜的花园,抚摸了我一下,脸上一阵凉意。

②是什么使眼睛发潮?为什么会想起你?窗外黑黝黝的屋脊,像几条卧鲸。深深浅浅的灯光,似乎要从万千人生故事中,泄露一点什么消息。好比一本书的封面,引诱你去翻阅。不料记忆能及的那一页,竟是老朋友你。

③学生时代你的外号叫蚂蚱。你长得尤其高又非常瘦,凸额头,又粗又硬的头发编成结结实实两条辫子,撅在耳后。

④老师提问你,你茫茫然站起来。你咕咕噜噜的回答虽然是正确的,但不耐烦的老师已从你的课桌里掏出一批罪证:精致的小鹿、花篮和水袖宫娥,全是用包糖纸编的。大家哄然大笑。我以为你会哭,会甩起书包回家。但一经允许坐下,你仍将凸额抵住桌沿,检视你的宝贝。它们像虫子一样在你课桌里衍生不息。

⑤你父亲死时,我去看你。你家低矮潮湿的房间竟然用铁丝拦了一半,养着十几只珍贵的乌骨鸡。你家八九口人,原靠父亲做木匠活,现在要靠妈妈养的这些鸡了。房间的另一半是你的弟弟妹妹,他们在做游戏,他们的玩具我是太熟悉太熟悉了,那些玻璃纸在昏黑中,发出华丽的光彩。

⑥我们的友谊究竟怎么开始?谁能说清草坪上的第一粒种子是鸟衔来还是风吹来的呢?早读时,我们班的女孩子总到后山找一棵最茂盛的相思树,分坐在各个枝丫上,远远看去,就像栖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相思鸟。你总要神秘地把我拉走,到林子深处去。我们把书摊开,做出早读的样子,而鸟儿们正开始真正的早读,诵读淡青色的风、无拘束的云。午休时,澄澈明净的天空下我们手拉着手满山摘草莓,把熟透了的随手塞进口中,将钻石一样的完整地包在手帕里。直到我们的手,我们的唇全染得红艳艳的。

⑦后来,你响应知青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农村工作,我去看你,远远看见你张着大手飞奔而来,使出那么大的劲勒我,我们一起摔在地上,你的一只鞋甩到水田里去了。我们又叫又笑,互相捶打,又在田埂上坐了很久。满天清明,飞舞的蚊蚋在我们头上罩了一层银亮的雾。为什么有关我们共同的记忆总伴有澄澈明净的天空呢?

⑧你是最后一批回城的,安排在市政局修整马路。后来听说你谁也不通知就结婚了,又听说最近你有了一个女儿。我屡次托你妈转口信去,你始终不回答。

⑨命运使我成了“文人”,而你默默戴着草帽跟着压路机劳动,这似乎是我们的差别。但现在我有了儿子,我们同是母亲。我不知道我的儿子和你的女儿会不会相识在蔚蓝清澈的天空下?会不会手拉着手在我们寻找草莓的地方采摘鲜花?

⑩今夜天空深远沉静,我们望的是同一颗星星吗?

17.第④段加点词语“罪证”的含义是。(2分)

18.第②段划线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19.阅读文章⑤—⑦段,完成下面的填空。(8分)

20.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文章第④段的作用。(4分)

21.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抒发了“我”对青少年时期“我”和“蚂蚱”美好友谊的怀念之情。

B.抒发了“我”对今晚能够和“蚂蚱”一同看同一颗星星的盼望之情。

C.表达了“我”对现在“我”和“蚂蚱”的关系变得疏远的遗憾之情。

D.表达了“我”对未来能重拾“我”和“蚂蚱”美好友谊的期盼之情。

17.上课不认真听讲的证据(2分)

18.(3分)生动形象地写出黑暗中屋脊的形状,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与上文环境描写相呼应,为下文展开美好的回忆作铺垫(答对其中3点满分)

19.(8分)(1)同情。(1分)

(2)(学生时代)早读时,我们到林子深处看风景。(2分)

(3)(学生时代)午休时,我们手拉手满山摘草莓。(2分)

(4)“蚂蚱”上山下乡,“我”到农村看望她。(2分)

(5)激动/兴奋(1分)

20.(4分)第④段写“蚂蚱”在课堂上折糖纸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却不哭不闹的往事(1分),表现了“蚂蚱”倔强的性格特点(1分);为下文写弟弟妹妹们的玩具是玻璃纸折的做铺垫(2分)

21.B(3分)

普陀二模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20题(21分)

母亲大人的亲笔信

秦文君

①1971年,我被分配到离上海3300公里之遥的黑龙江大兴安岭上山下乡。一共8年的知青生涯,历经孤独、饥饿、寒冷、疾病、火灾,人间冷暖,支撑我的有信念、友情,有从书籍里获得的天然的乐观,更大一部分来自亲情,特别是母亲给予我的情感支持。

②在我人生最迷茫、无助的阶段,母亲给我写来很多亲笔信。她的来信和平时说话的口吻不同,我感觉是在读一份家庭小报。母亲写的只是日常琐事,舒缓,不急躁:买到好看的挂历了;用缝纫机自制收音机套……也有她处在中年危机里的无所适从,向我叙述内心烦恼,有意和我平起平坐。那些切实温暖的快乐,让颠沛流离中的我,看到来自平安、牢固大后方的牵挂,每次看得思乡心切的我泪眼模糊。

③我也给母亲回很多信,在那些信里,我可以敞开心扉、吐露真情。我们互通的书信中充溢着两代女性的忧思和纯粹的快乐,分享独特的生命经验,我也逐渐成了一个写信爱好者。渐渐的,周围人知道我“喜欢看书,蛮会写”。正因为这个小起点,我幸运地被选拔去林区学校教书,慢慢地接近最钟爱的儿童文学。

④过了很多年,我成为一个女孩的母亲。萦袅渐自长大,发现她有烦恼、有伤心的时候,我也尝试给她写去一封封“妈妈大人的亲笔信”。

⑤一次,萦袅参加学校的大型音乐会,在音乐会上她表演钢琴独奏。对于女孩,这是很大的事。她精心准备喜欢的曲目,胸有成竹地上台表演。可是下舞台后她打电话告诉我说:“大家都笑我,我想不通,凭什么嘲笑我呢?”萦袅说一上舞台,她礼貌地给听众鞠一个躬,结果大家大笑起来,她不知所措,很是紧张。在台下练得好好的曲子,在台上演奏时弹错一个音,非常沮丧。

⑥我正在外地学习,赶紧写信劝她放开眼量,她为这一场演奏,作精心准备,哪怕不完美,也大可心安,不要为弹错一个音而沮丧,更不要伤心。至于别人为什么笑,不归你负责,过去了就过去。快乐要有一颗自信的心,对自己满意是最基本的。

⑦萦袅回复我,说打算飞快地忘记这些烦恼,笑就笑呗,以后再有音乐会,她会准备得更充分。又过了不久,萦袅含笑地告诉我,好多同学见了她,真诚地称赞她的曲子弹得好,流畅优美。那次音乐会的笑声只是个无伤大雅的小插曲——那天她穿得特别正式,戴了领结,鞠躬时,耀眼的领结呼扇了一下,把大家逗乐了。

⑧还有很多我给她写的“母亲大人的信”,并非去外地时寄回来的,往往是在我们一起在家的时候完成的。我会在书房里给她写一封信,写好之后,装进信封,直接“递”往隔壁她的小房间。

⑨萦袅十岁生日、十一岁生日、十四岁生日,她离开上海去美国留学的当天、她出版第一本书的当天,还有一些平常的风和日丽的日子,只要心里有话,感觉要诉说,我这母亲大人都给她写一封亲笔信。我在信里和女儿探讨生活里怎么种花,怎么勇敢做自己,怎么学会宽容,有时写着写着,我感觉自己逐步在成长为一个亲切、睿智的母亲大人。

⑩在长大的过程中,孩子遇到过无数“成长的烦恼”,许多烦恼曾经像过不去的坎,需要爱、勇气来应对。我母亲在我年少困顿时,给我写信,让我感觉处在爱的金色世界里,那份动力让我在伤痛中“不治自愈”。对于萦袅,我的一些亲笔信意味着什么?她陆续写过文章——她已成长为成绩斐然的青年作家。她和我年少时的境遇大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母亲大人的爱转几个弯,最后也在她内心驻扎。

17. 第⑥段“放开眼量”在文中的意思,下列理解最恰当的是( )(3分)

A.不满足现状B.不计较得失C.扩大视野D.目光长远

18.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6分)

19. 全文围绕标题多次出现“母亲大人的亲笔信”,第④段为什么用的是“妈妈大人的亲笔信”?(5分)

20. 文章①-③段讲述“我”上山下乡时与母亲通信经历的作用是什么?(6分)

17. B

18.(1)母亲用亲笔信抚慰上山下乡时年少困顿的“我”

(2)“我”感受到切实温暖的爱,也成就了“我”接近儿童文学事业

(3)自己逐步成长为一个亲切、睿智的母亲

19.“妈妈大人的亲笔信”是以“我”的口吻表达,女儿遇到成长的烦恼,“我”作为长辈有着大人的成熟经验,用亲笔书信给与她帮助与引导,体现“我”为人母的拳拳爱意。此处形成了特定事件(第一次身份转换)、特定语境中的戏谑效果,“妈妈”是口语,“大人”是书面语,故意不协调的构成更具幽默感。

20.文章标题为“母亲大人的亲笔信”,这一部分的内容照应标题,回忆“我”的母亲与“我”通信中敞开心扉、平等交流,让年少时颠沛流离的“我”感受到了动力、爱与平等,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样的经历引发“我”为人母后也用书信的方式与女儿沟通,“我”也因此成长为一个亲切、睿智的母亲。这段经历,也是全文主旨表达的基础。两个材料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作者的生命感受和对生活的理解。

青浦二模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20分)

我的戏剧老师曲信先

①把我从一个彻底的白丁带上戏剧创作道路的,是我的老师曲信先。而我认识他,纯属偶然;他能收我为学生,则纯属我侥幸。

②1972年我在上海热处理厂当工人,此生头一次动笔,利用十个月长病假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政策》,36万字——其实开始是想写短篇的。我的文学启蒙老师茹志鹃看后鼓励我“可以走这条路”,但是说我不懂创作,36万字居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建议我找个地方学习一下写作。正好我有个同学宋厚生从农场上调到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他告诉我文化宫正在招业余小戏创作训练班。我说:我只想写小说。他说:不是一样的?其实当时社会上也实在没有地方学习创作,我就有点勉强地去报名了。

③那时的曲老师也就三十岁,非常严肃,见了我只问:写过剧本吗?没有。那你回去吧,我只收写过剧本的学生。我写过小说,这里是前五章……拿回去,我不看小说。

④我转身要走,宋厚生把我拉住了,说:曲老师,你就帮他看看吧,这是我同班同学。曲老师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勉强和不快:……那就搁那儿吧。他甚至自己都不接我的稿子,从头到尾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我却想:我本来就不想写戏。

⑤过了一个星期,厂里传达室到车间里来叫我:电话。拿起来一听,居然是曲老师。他说:宗福先我收下你了,我看了你的小说,你的语言特别好,写戏第一需要就是语言!你来吧!电话里的曲老师热情洋溢。

⑥我就这么戏剧性地、幸运地拐了个弯,入了戏剧创作学习之门。然而我更幸运的是,遇到的是曲信先老师。

⑦记得这个业余训练班有二十多个学员,每周两个晚上上课,我们下班后从各自的工厂赶到文化宫。上了一些戏剧的基本概念课以后,很快,曲老师就要求我们自己回去编一个小戏提纲,而且一个礼拜以后要交。这可让我们抓瞎了!一周后大家交上来的东西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曲老师也不急也不气也不笑话,一个一个帮你们分析,这个好在哪儿,这个毛病出在哪儿,这个荒唐在哪儿……他用这种方式慢慢告诉我们:什么是戏剧,什么是能够在舞台上演出来的戏剧剧本。

⑧我们这批学员都是老三届,在社会上也磨炼了几年了,曲老师今天点评了批评了,下周就改出新的一稿来给你老师看!不料捉襟见肘,前头的漏洞补好了,后头的破绽又出来了,又让曲老师抓住,借题发挥,讲述了剧本创作中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些问题……这样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磨炼,虽然剧本一个也没写成,但是我们却渐渐地懂得了一些戏剧创作中的基本技巧。

⑨曲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奥妙无穷。

⑩比如他讲塑造英雄人物,我们的英雄人物常常立不起来,原因很多,其中有一条是他的对手——反面人物没写好,没立起来。写不出怯懦你怎么反衬勇敢?写不出虚伪你怎么反衬正直?

我们这群毫无戏剧创作基因与背景的普通工人,在短短的三四年中,仅用业余时间,就被曲老师带上了戏剧创作的道路,并被他打造成具有一定锐气、水平与特色的戏剧创作群体,在后来数年中连续创作出《于无声处》《屋外有热流》《血总是热的》《路》《有一个航次》《大桥》等话剧作品。

18.“白丁”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

19.下列对④⑤段画线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没有一丝笑容”表现了曲老师对“我”不以为然。

B.“热情洋溢”一词主要表现了曲老师为人虚伪圆滑。

C. 两句话中人物态度的反差起到了先抑后扬的表达效果。

D. 两句话表现出的人物态度也折射出了曲老师的人才观。

20.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

21.结合⑥-段内容,分析短时间内我们这群工人能被打造成优秀戏剧创作群体的原因。(6分)

22.阅读全文,紧扣第①段画线句的加点之处,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20分)

18.没有戏剧创作经验(1分)的人(1分)。(共2分)

19.B(3分)

20.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1分),表现了曲老师强硬、不耐烦的态度(1分),与后文曲老师对我热情的态度形成对比(1分),刻画出了曲老师直率的人物形象(1分)。(1点1分,任意3点得3分)

21. 我们下班后坚持上课,作业被批评了也不气馁,反复修改,学习积极性很高(2分);

曲老师尽心地帮我们分析、修改作品,为人耐心细致,循循善诱(2分),而且他讲课深入浅出,易于接受(2分)。(共6分)

22.“我”本来想写小说,却意外进了曲老师的小戏创作训练班,所以说“纯属偶然”(2分);曲老师本来准备拒收“我”,却意外因为“我”的作品语言好而破格招录我,从此改变了“我”的命运,所以说“纯属我侥幸”(2分)。这句话表达了“我”内心深处的庆幸之感以及对曲老师的感激之情(2分)。(共6分)

徐汇二模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20分)

“老家柿子的滋味谁挡得住?”

赵畅

①立秋过后,老家的柿子也开始由青转红。只是,真正红透需要一两个月时间的等待。时间就像一个画家,它似乎每天都在为柿子上色,不见其红却日有所红。渐渐地,它终能将其摇曳成秋日里最绚丽的天然jǐn绣。

②我从小寄养在小山村祖父母家,对于柿子有着比常人更深挚的感情。这不仅因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严重匮乏之时,柿子曾做过果腹的食物,更因为它几乎是老家唯一的水果。那些年里,尽管柿子也可以上街去卖,但集市路远、价格又贱,所以村民们大多都是自我消费。

③平日里,柿子树是最不起眼的树种。到了春天,虽有芽绽出,有叶初展,肯定也难与开满花的桃树、梨树媲美。但是,柿子树的静寂与低调都是积蓄和等待。当树叶长成长足时,尤其当青青的小柿子包在密密的叶子底下的时候,这满树凝翠的柔波,便开始招引人了。

④当柿子还是青涩一片的时候,若哪天突然有红柿子横空出世悬挂枝头的话,小伙伴们惊喜的目光总是会齐刷刷地聚焦其上。只怨树太高,大家不敢随便攀爬,只能望洋兴叹。玩耍时瞟下它,走路时盯着它,心里默念它能早早地自己从树上掉下来。

⑤一天,我与伙伴们突然发现水井旁的柿子树顶上挂着一只熟透了的红柿子。禁不住伙伴们的百般怂恿,我脱掉外衣,以最快的速度爬上树去摘,结果居然还被树上的一群大头蚂蚁咬了,不得不跳到树下的水井里“救命”。祖父母见我一身湿漉漉的,问到了真相,既批评我不该偷摘隔壁大妈家的柿子,又责备我不该不顾危险爬树、跳树。隔壁大妈闻讯赶来,不仅没有嗔怪,反而宽慰我:“你呀,如果喜欢我家柿树上的红柿子,你尽管去摘,都说‘亲不亲,邻居情’,你大妈家的柿子树,就是你们家的柿子树。不过,你不要随便去爬,很危险,得借专用工具。”大妈的这番热心话,反而说得我满脸像那红柿子了。

⑥当年柿子树都是分到各户的,柿子挂红的时候,村民们总会全家总动员采摘柿子。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棵树上都会被刻意留下三五只柿子。村民们说:“马上就要进入冬季了,鸟雀们觅食困难。留下一点柿子,也是为了帮助它们过冬。这可是咱祖上传下来的做法呵!”

⑦结束寄养生活以后,我回到了城里父母身边。每当柿子上市的季节,小叔先行送上的一大筐柿子,总是让我们全家喜出望外。其实,我的父亲比我更喜爱老家的柿子。父亲因贪吃柿子患了柿石症,动了生平第一次大手术。面对手术取出来的足有四公分直径的“柿石”,全家人便开始轮番“教训”:今后千万别再贪吃柿子了。然而,父亲依然照吃不误,他给出的理由是:“老家柿子的滋味谁挡得住?”

⑧我已经好多年没回老家了。去年,正当柿子上市的季节,应小叔之邀,终于回来了。深秋时节,是老家一年中最美的时候。从房前屋后到田园山麓,除了柿子,还多了游客——有的手拎一筐柿子返程,有的一边吃柿子一边笑呵呵地交流着,有的在与家门口摆摊的老妇讨价还价,还有的爬上树去亲自体验采摘……小叔说:“咱村里的柿子而今人见人爱,市场上特别走俏。为了满足外地客人的需求,村里好多人家还搞起了电商……”村民们的小康生活如同当令的柿子一样红火起来。

⑨我看着当年爬过的邻家那棵柿子树,除了树身稍稍变粗,它还是那个模样,带着一抹秋日的暖色,另有一番诗意……

(有删改)

18.根据第①段中的拼音正确书写汉字。(2分)

jǐn()绣

19.阅读⑤⑥两段,完成下面的小题。(9分)

(1)概括⑤、⑥段围绕柿子写的两个材料:①②

(2)“我”为何要在文中回忆这两个材料呢?

20.有人认为文章标题是父亲说的一句话,体现父亲对故乡柿子的喜爱之情,似乎无法统领全文。你是否认同?简述理由。(4分)

21.阅读全文,分析第⑨段画线部分的含义。(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20分)

18.(2分)锦

19.(9分)(1)(4分)①我冒险偷摘隔壁家的柿子,邻居大妈不但没有嗔怪,反而宽慰我。

②村民们采摘柿子时会刻意在每棵树上留下几个柿子,帮助鸟雀过冬。

(2)(5分)充分反映出故乡人民对他人、对自然的仁爱,体现了他们的善良与淳朴。为下文写我喜爱老家的柿子、思念故乡做铺垫。

20.(4分)不认同。这句话不仅表现柿子本身的滋味极好,难以抵挡,更体现出故乡的亲情人情令人无法忘怀。全文回忆童年往事,表达作者对家乡柿子的深厚情感。以这句话为标题,表明作者与父亲有类似的感受,这句话是作者的内心写照,可以统领全文。

21.(5分)要点:①时隔多年又看到柿子树笼罩在秋日暖阳下的美丽景致,富有诗意;②此时“我”眼中的柿子不仅仅是美味,更承载着我对老家的情感,柿子树于“我”的意蕴更丰富;③柿子从果腹的食物成为村民们发家致富的美食,是柿子给老家带来发展的转机,于我们更有特殊的意义。(意思对即可,写出两个角度给满分)

杨浦二模

(二)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22分)

感念老师

阎连科

①有一天,不知从何而来的一只小鸟落在我书房外的窗台上。我正在写作,没有介意它的存在,于是它就渴求地望着我,几声啁啾,待我抬起头来,它却抖抖羽毛,扬长而去。一切都如一次神谕的暗示,都如羊皮书上留下的一行不可解读的文字。几天之后,一场雨后,当阳光透窗而入时,我看见书房外的窗台裂缝里,横卧着一支羽毛,从羽毛的下面,小心翼翼地长出了一滴嫩黄细小的苗芽。

②我把这棵苗芽移栽到了楼下的草地。后来,它竟长成了一棵小树。

③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师。他瘦小、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无论是板书,还是毛笔,再或钢笔的书写,都有魏体的风骨,是那种魏、柳相糅的风度。他不光字好,课也讲得甚好,在我那时的感觉中,他的学问不仅在学校,在镇上乃至在全县都是最好的。

④每年过年的时候,村里许多体面人家,都要请他书写对联。年前的几日几夜,他写对联能写得手腕酸痛。为写对联熬至三更五更,甚或通宵,并不是件稀少的事,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上打麦一样。

⑤从小学升至初中,他还是我的语文老师。课本上有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列宁祭》,作者千真万确是斯大林,是斯大林写给列宁的一篇祭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学过的课文中最长的文章。老师用三个课时讲完课文以后,让我们模仿课文写篇作文,我便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作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写过的最长的作文。

⑥过完周末,新一节的语文课上,老师把批改后的作文分发下来,我的作文后面有这样一行醒目的红笔批语:“你的思路开了,但长并不等于好文章。”然而,在之后不久的一次学校组织的全校优秀作文展示中,文好、字好的,都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挂在校园的墙壁上展出,就像旗帜在旗杆上招展飘扬一样——这其中有我的那篇最长的作文。

⑦后来,我的作文写得都很长,因为我“开了思路”。现在,我在努力把文章写短,因为我终于明白,“长并不等于好文章”。

⑧前些时,我回家乡电视台做有关我的人生与写作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突然播放片花,片花中有三个人在讲我的过去,讲我过去的学习、读书和劳作。他们分别是我的母亲、战友和我的老师。当看见这位30年前教过我4年语文的张梦庚老师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我猛然哭了,眼泪夺眶而出。

⑨他已经老了,七十多岁,但依然瘦削、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

⑩而我,是讲略带普通话的方言。

11而我,已人至中年。

12从家乡做完节目回到北京,天气酷热,但我楼下的那片草地却还依然旺茂。草地中的那棵小榆树,又长高了许多,在风中摇来摆去,正有几只小鸟在栖枝而歌。

(选自《土黄与草青:阎连科亲情散文》)

17.请概括文中详写的张老师的两件往事。(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④段划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第⑧段我“眼泪夺眶而出”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因突然见到三十年前的恩师而激动不已。

B.对老师容颜已老,但形象始终如一的感慨。

C.对当初未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教诲而遗憾。

D.对时光易逝,岁月催人老的失落惆怅。

20.根据全文,概括老师的形象。(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请说说对最后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记叙文阅读(22分)

17.①张老师年前没日没夜地为村民写对联;②张老师表扬并推荐我的长作文,同时教育我“长并不等于好作文”。(4分)

18.生动形象地写出张老师过年为乡亲写对联时突击赶工的忙碌、辛劳;以农人打麦类比,符合作者熟悉的乡村生活的特点,贴切而形象;委婉地表达了“我”对老师辛苦劳碌的心疼。(3分)

19. D(3分)

20.是一位才华全面、教导有方的优秀教师,也是一位为人热诚的乡村文化人。(5分)

21.运用环境描写,以树自喻,隐喻了自己在张老师的启蒙下,在其春风化雨般的悉心教育和影响下,爱上文学,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事实,表达了对张老师发自肺腑的感激怀念之情。结构上,与第一、二段小鸟衔来小树的种子,我种下小树形成照应,首尾部分犹如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给文章增添了浪漫和灵动的文学气息。(7分)

长宁二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0分)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②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③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④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⑤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⑥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 “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 “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

⑦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⑧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⑨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找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⑩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圆通大师。他的名yù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18.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名yù()

19. 说说第②段加点词的作用。(4分)

20. 根据文章⑤—⑨段的内容,概括差不多先生的“事迹”。(6分)

⑴小时候,他把红糖错买成白糖。

⑵ 。

⑶ 。

⑷搭乘火车时,他迟到还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⑸ 。

21.阅读文章第⑩段画线句,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22.对结尾句“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3分)

A.指出差不多先生的病因主要在于懒惰。

B.揭示差不多先生现象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

C.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切忧虑。

D.作者希望借此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18.誉

19. “人人”“处处”“天天”,分别从人数、地域、时间三个角度,强调了差不多先生在中国是司空见惯的,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20.⑵读书时,他把山西错认为是陕西。

⑶当伙计时,常把十写成千,千写成十。

⑸生病时,他让牛医生治病,一命呜呼。

21.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差不多先生的本质是马虎敷衍。同时讽刺了国人是非不分,明明“无德无行”却称赞他“有德行”,揭示国人的本质和差不多先生是一样的。

22.A

宝山二模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19分)

母亲的双翼

①前几天回了趟老家。上飞机前的最后一刻,我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我今天回家,她问我什么时候到,我说两个小时以后。她按捺住心中狂喜,马上安排弟弟去机场接我,在挂电话前,她抓紧机会问了一句“想吃什么”,我想了想,说:“煎豆腐吧。”回到家里,母亲已经做好菜等着了。煎豆腐,辣椒炒田螺,炖土鸡……我一看,全是我爱吃的,不多会儿便一扫而空。

②第二天,母亲早上五点就起床,去菜场买了鸭子。她把我叫醒,给我煮了一碗馄饨作为早餐。然后,母亲马不停蹄地开始杀鸭子,拔鸭毛。鸭毛特别难以除净,她在厨房弄了一上午才弄干净。之后她把辣椒切了,炒出一大盘“血鸭”来。炒完以后她自己尝了一下,连连顿脚,说味道不好。我也尝了一块,只是感觉米酒放得稍微多了一点点,味道总体还行。她嘀咕着,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平时也是这么炒的,有时候味道就特别好,有时候就一般。最后,在她的殷切的目光注视下,我把鸭肉和辣椒全都吃光了,又吃了两大碗米饭,以实际行动为她的厨艺点赞。

③吃完这顿,我正坐在椅子上捧腹呻吟,她马上又开始问我下一顿想吃什么了。我说大白菜煮红薯粉条吧。晚上,母亲担心粉条的味道太寡淡,就用排骨汤来下粉条。我订了离开的机票,准备过两天就走了,母亲掐表似的算好了我还能在家吃几顿饭,要精心安排,把我想吃的爱吃的都嵌在这几顿饭里,尽量满足我的口腹之欲。

④自从回到家以后,我们便一直在讨论吃的问题。我这十几年都在外面,勤的时候一、两年回去一次,懒的时候三、四年回去一次,和母亲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如今她已年老,身体又不济。她的拳拳爱意、万千挂念,只能“煮”进饭里。因此,这几顿饭对她来说就变得无比重要。

⑤对于我来说,这几顿饭也同样重要。我这人格局很小,又恋旧,常常想念家里的那口吃的,有时想得抓心挠肝。漂在异乡的日子里,对家乡吃食的念想常常“缠绕”着我。

⑥接下来的几天,我跟母亲戮力同心,最大限度地配合——她精心地做,我努力地吃……每天吃足三顿,每顿都吃到腰圆肚滚。

⑦虽然我已尽了最大努力,到最后她依然有点遗憾,因为我还要去大连,并不是直接回云南,所以不方便从家里带些吃的走。

⑧走的那天,我在高铁站看到一个中年男人,双手各拎着一个红色塑料袋,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六个饭盒,双手加起来就是十二个饭盒。安检的小姑娘笑着问:“带这么多东安鸡啊?”男人自豪地笑着说:“当然啊,难得回来一趟嘛。饭盒里装的是饭店做好的本地名菜“东安鸡”(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街头巷尾到处有售,每盒40—45元不等,很亲民的价格。车站里拎着这样饭盒的人不在少数,不过就数那男人拎得最多。他过了安检,把饭盒小心翼翼地放在候车室的椅子上,看似心满意足地长舒一口气,大概是想着,到了长沙,还可以开怀大嚼好多顿,那份快乐连我都能感同身受。

⑨我虽然没带任何东西,但是在临走前对母亲说,不用带了,都装进肚子,长成肉带在身上了。听我这么说,她笑了。

⑩坐上高铁,我仿佛感觉到,母亲的“双翼”虽然已经逐渐萎缩了,但依然竭尽全力张开着——想到这,我的心里酸酸的,又暖暖的。

18.第①段—第③段,通过母亲一系列的具体行为,表现了她为“我”做菜的急切心情。请任意举出两个事例:(4分)

19.第④段、第⑤段画线句都提到了“这几顿饭”是“重要”的,但其原因各不相同。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回答。(4分)

20.对第⑧段内容理解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段花了较多笔墨写东安鸡,其实与母亲无关,所以可以删除。

B.本段详细介绍了“东安鸡”的“身世”,表明其深受欢迎的原因。

C.本段写高铁上中年男子带家乡美食这一幕,表达了游子的思乡情怀。

D.本段写高铁上中年男子带家乡美食这一幕,写出了他对美食的热爱。

21.联系加点部分的词语,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3分)

22.赏析本文末段的妙处。(5分)

18.(4分,每空2分,下列答案中答对两个即为满分)挂电话前,她抓紧机会问“我”想吃什么;“我”刚回到家,母亲就做好了“我”爱吃的煎豆腐等家常菜;第二天早上五点多,母亲就起床买鸭子,为“我”做“血鸭”;第二天午饭后,母亲又马不停蹄地为“我”准备了排骨汤炖粉条作为晚餐。

19.第④段中,于母亲而言——母亲要把她的爱意全部“煮”进饭里。(2分)第⑤段中,于“我”而言——回应母爱(让母亲的心愿能够达成),同时还隐含思乡之情。(2分)

20.C(3分)

21.“掐表似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精准计算“我”在家用餐的顿数以便为我安排(1分);运用动词“嵌”,通过动作描写,准确地表现出母亲对做菜给“我”吃的用心程度之深(1分);两者都表达了母亲对“我”难以割舍的关爱(1分)。

22.结尾处点题(1分),形象地写出年迈母亲对女儿的呵护无时不在、无处不在(2分)。同时,表达了作为子女能够享受到母爱的幸福感(1分),也隐含了游子对母亲的亏欠感(1分)。

奉贤二模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0分)

风雪亥时归

①腊月廿八,风舞雪花。

②列车上,连过道里都塞满了人。陈星身穿旧棉袄,头戴针织帽,还是觉得有些发冷。他手里拿着一张“徐州——信阳”的火车票,满怀心事地在座位上发呆,他不知道自己是应该回家,还是不回家?

③几个月前,一个哥们儿出狱时,把在信阳的住址告诉了他。哥们儿说:“外面不好混,需要帮忙的话,就来这里找我。”陈星没有作声。哥们儿拍了拍他的肩膀,很诚恳地说:“我是说真的。我们这些人,出去就比人低一等。但在我那儿,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不会有人看不起你。”陈星听了有些心酸,默默地把地址背了下来。

④昨天,他去劳务市场打探行情,立刻明白了那哥们儿所言非虚。周围的人用异样的眼光盯着他发亮的光头和额头上的刀疤,他被盯得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从那里出来后,他直奔火车站买了车票,又在边上的小商场买了顶帽子,把刀疤遮了起来。

⑤火车在漫天风雪中慢吞吞地行进。邻座是一对带着小男孩的年轻夫妇,那孩子十岁光景,一会儿玩小火车,一会儿玩纸飞机,一刻也闲不下来。

⑥“嗖”的一声,纸飞机越过陈星的头顶飞上了行李架,小男孩向他投来了求助的目光。他起身站到座位上,从行李的缝隙中找出纸飞机递给小男孩。

⑦“谢谢叔叔。”小男孩说。

⑧“叔叔,你要去哪里?”小男孩问。“信阳。”他迟疑了一下说。

⑨“我们也去信阳。你家是在信阳吗?”“不是。”

⑩“那你为什么要去信阳?你过年不回家吗?”小男孩抛出来一连串问题。他有点心烦,没有回答,闭上了眼睛。

11“叔叔,你是哪里人?”小男孩继续问。“别吵叔叔了,人家要休息。”孩子母亲说。小男孩很不情愿地抿住了嘴巴。不一会儿,他又自顾自玩起了溜溜球。

12陈星继续想着心事。信阳,那个他从未去过的地方,却将成为他的归宿。他曾听哥们儿讲起过在信阳的经历。他们有很多人住在一起,通过内部渠道获得一些重要的投资信息,因此想多拉一些人入股。凭着过去混江湖的经验,他觉得多半是非法的传销。但他还是打算去看一下,万一不是呢?眼下,他太需要一个容身的地方了,否则自己就要在大年三十晚上流落街头了。

13当然,现在还来得及补票,直接回到在孝感的老家。但是,他不确定父亲是否会接纳自己,毕竟他犯事进了牢房,给当村支书的父亲丢了脸。这么多年来,都是姐姐陪着母亲去徐州看他,父亲一次也没去过。虽然他洗心革面,在狱中通过自学还获得了中文本科文凭,但昨天的经历让他认清了现实。

14“叔叔,能帮我捡一下溜溜球吗?”小男孩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沉思。他弯腰去座位底下查看。就在这时,“咣当”一声,一股温热的液体从头顶沿着帽子流了下来。是牛奶打翻了!孩子母亲连忙递过来一叠纸巾,陈星本能地摘下帽子去接。照面的那一瞬间,他看到她愣了一下,手有点发抖。他垂了眼接过纸巾,默默地擦着头。气氛一下子变得很尴尬……

15“咦,叔叔,你头上怎么有个疤?是不是小时候打架把头打破了?”小男孩指着他的额头问,“上学期我和班上的小虎打架,还把手臂抓破了,也有个疤。不过现在快好了。”小男孩捋了一下袖子,露出淡淡的疤痕。“后来我们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说同学之间不要打这么凶。”陈星想起那个被自己一时冲动伤害了的年轻人,下意识地摸了下额头上的刀疤。

16“后来我们就不打架了。老师说,知错能改,还是好学生。”“是啊,知错能改就好了。”他喃喃地说。

17“叔叔,对不起,我把你的帽子打湿了,天气那么冷,你会着凉的。”他突然有些感动,安慰小男孩说不要紧的。

18“妈妈,我们还有帽子吗?”小男孩转过头去问母亲。小男孩的母亲连忙从包里拿出了一顶深灰色的针织帽。

19“这、不、不,没事,不用在意。”他结结巴巴地说。小男孩拿起帽子塞到他怀里。孩子父亲笑着对他说:“拿着吧,这个是新的。我们是做小商品批发的,成本价拿的。外面很冷,真感冒了,我们会过意不去的。”

20他揉了揉眼睛,把新帽子戴到头上。

21火车继续行驶着,前面就将到信阳站了。他看着窗外飞舞的雪花,觉得身上开始暖和起来了。

22他想,等会儿就去找乘务员,补个票到孝感。辰时出门亥时归,刚刚好。

18. 对第①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__(3分)

A.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的寒冷。

B. 引出下文列车上一家三口送帽子给陈星的情节。

C. 为下文火车慢吞吞地行进做了铺垫。

D. 烘托了陈星因求职受挫而产生的失落、沮丧心情。

19. 第13段“但昨天的经历让他认清了现实”中,“昨天的经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现实”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0. 第14段画线句写了男孩母亲和陈星的表现,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___________。(5分)

21. 从全文看,陈星最后决定补票回孝感老家的主要原因是:(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辰时”指早上7时至9时,“亥时”指晚上21时至23时。结合文意,分析文章结尾句“辰时出门亥时归,刚刚好”的含义。(4分)

18. C(3分)

19.陈星去劳务市场打探行情时,因他的光头和额头上的伤疤被人用异样的眼光盯。(2分)

坐过牢的人会低人一等(或:坐过牢的人会被人看不起、坐过牢的人会不被人接纳)(2人)

20.男孩母亲突然看到陈星的光头和刀疤时的意外和害怕(3分)陈星以为被人看穿身份后的尴尬和不安(2分)

21.(1)小男孩说的“知错就改,还是好学生”让他相信父亲也会谅解和接纳知错能改的自己。(2分)

(2)列车上一家三口送他帽子的友善举动让他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他对自己被社会接纳有了信心和期待(2分)

22.早晨出发,晚上到家,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刚刚好。(2分)做出要让家人接纳自己、要让自己融入社会这个决定的时机刚刚好。(2分)

嘉定二模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3题(20分)

世间最贵的书

崔相珍

①五六岁的时候,父亲教我认识了200多个汉字,还把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送给了我。母亲找出哥哥用旧了的蓝粗布书包,仔细地缝上了两个新补丁,又帮我把语文课本里的粉笔末儿抖搂干净,装进书包里。

②我如获至宝。跟着父亲去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们在教室里大声读书,我坐在门槛上,捧着书小声咕哝。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我背着书包,坐在细瘦的田埂上,读书给花听。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飞快地跑到母亲身边求教。哥哥在大槐树下写作业的时候,我也找根小树枝,在平整的地面上歪歪扭扭地写字。在莱园子里忙活的父亲看着我笑,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笑。

③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 )地爱上了读书,也不知道怎么就那么可爱呢,竟然让我爱到( )。这本父亲送给我的旧书,一直翻来覆去地读了多少遍,我( ), 直到上了小学一年级,老师给我发了新课本,我才把它放进了母亲的大木箱里。

④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县城里培训学习的父亲,用一天的饭钱,给我换回来一本旧书——《在人间》。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这本书,父亲给我讲了高尔基的故事。

⑤童年的高尔基,可怜又坚强的阿廖沙,都让我心疼不已。许多个安静的夜晚,躺在温暖的土炕上,我常常在心里对自己说:你有父慈母爱,可以无忧无虑地上学读书,真的是很幸福很快乐,你必须努力上学,好好读书。可是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刚刚开始,因为家里有些变故,一心想着考中专考大学的我无奈辍学了。

⑥在玉米拔节抽穗的初夏,我背着一个大编织袋,踏上了去城里的路。临行的前一天晚上,母亲连夜为我缝制了一个新书包,父亲把我刚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本装进书包,又把那本《在人间》也装进了书包。在轰隆隆的火车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父亲的话:“兰,想家的时候,就读书吧!”

⑦在外打工的日子里,我一直牢记着父亲的话。累了,读书;苦了,读书;想家了,读书。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开始练习写作。16岁那年,我写了两篇文章投了出去。一个多月以后,我收到了编辑老师手写的退稿信。文章虽然被退稿了,我却因为那封退稿信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把编辑老师的嘱咐和鼓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不再投稿,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只读书不投稿的日子,我一直坚持了30年。

⑧底,我重新拾起最初的梦想,刚刚开始投稿的时候,屡次碰壁,但我没有放弃努力,当我的文章一篇篇在报刊上发表时,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⑨当我捧着刚刚收到的、崭新的山东省作协会员证给父亲看时,满眶泪水的父亲,在卧室的床头柜里,拿出一本用红绸布包着的旧书,颤抖着双手递给了我。红绸布里包着的,是我只学到了第8页的“初中第四册历史课本”。课本的封面上,有我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写下的名字。

⑩这本父亲精心保存了36年的旧书,定价虽然只有3角8分钱,可是在我的心里,却是这个世间最贵的书。

选自《时代邮刊》第9期(有删改)

18.第③段中加点词“它”具体指的是(2分)

19.依次填入第③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无法自拔 无可救药 毫无察觉

B.无可救药 毫无察觉 无法自拔

C.无可救药 无法自拔 毫无察觉

D.毫无察觉 无可救药 无法自拔

20.阅读第④—⑩段,请依次概括父亲为我做的事情。(不超过30字)(6分)

(1)小学五年级时,父亲用饭钱给我换来《在人间》,并给我讲高尔基的故事。

(2)

(3)

21.以下对第⑦段画线句的分析正确的项是( )。(2分)

A.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表现出不间断如饥似渴地读书。

B.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用读书打发打工的枯燥与无聊。

C.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为实现作家的梦想而不断努力。

D.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牢记父亲的话并用读书充实自己。

22.第⑧段画线句“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中“开心”不仅是因为, 更因为(2分)

23.原文中第⑩段内容直接放在了第⑨段最后。若将第⑩段独立成段,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文内容阐述理由。(6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0分)

18.父亲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2分) 第一册语文教材或语文教材或父亲用过的书(1分)

19.C(2分) A(1分)

20.(2)初夏时节(初二下学期我辍学打工时),父亲将《在人间》与课本都装进书包,并告诉我想家时就读书。(3分)

(3)我获得作协会员证时,父亲将我当年学习的书精心保存36年后给了我。(3分)

21.D(2分)

22.(1)(投稿屡次碰壁却没有放弃),努力付出直至作品一篇篇发表。(1分)

(2)坚持付出30年最终实现作家梦,没有辜负父亲对我的期望。(2分)

23.示例一:同意。单独成段更突出强调(1分)书价格虽低,但对我是最珍贵的(人生意义重大),我印象深刻(1分)。更好地突出主旨:父亲不遗余力地引导与精心培养我读书,表现出深沉的父爱(1分),表达了我的感动以及对父亲的感激(1分)。同时照应了标题(1分)。

示例二:不同意。第⑩段写我把父亲珍藏36年的我的旧书看作世上最珍贵的书(1分),这一内容紧承第⑨段父亲把珍藏的书递给我(1分),与首段父亲把他的旧书送给我相呼应(1分),表现出深沉的父爱(1 分),表达了我的感动及对父亲的感激(1分)。

金山二模

(二)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共20分)

神奇的照亮

①我有位在北京工作的朋友,小时候在山西农村生活。她读小学时,有一年从县城来了一位漂亮的女老师。她是课代表,要把同学们的作业收齐,送到老师办公室。午间她进去的时候傻眼了:美丽的老师,正在手拉着手教一位年轻女教师转圈跳舞。

②这个小女孩,被眼前的这一幕照亮了。在她看来,这个外来的老师,拥有和其他老师不同的气质——谈吐、步态,都代表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后来,这位朋友从山西考到了北京大学。

③我也有相似的经历。读初中的时候,学校来了两位师范学校过来实习的年轻男教师。他们会直接讲普通话。在我们学校,此前根本没有讲普通话的老师,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

现在想来,他们不过是中师毕业的小伙子,十七八岁而已,来到我们这个镇上,也很忐忑吧。他们穿着运动服——很有可能是没有别的衣服可穿,但是在我们看来那是时尚的象征。当时的我们从没穿过校服,更谈不上运动服,脚上穿的是母亲做的布鞋。

④作为教师子弟,老师对我来说早就没什么神秘感了,他们都是普通人。比如我父亲是一位老师,但他做的饭菜,就常常难以下咽;他也会找个借口,把洗碗这样的家务分配给我们。同学们对老师都是仰望,我却从来没有这样的尊崇,对他们的生活,也不感到神秘——那就是我每天都能看到的生活啊。

⑤但是这两个穿运动服、讲普通话的小伙子却重新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陌生的感觉。教师应该是有追求的(穿运动服而不是我们的居家服装),应该是讲普通话的,那意味着和一个更高级的标准、一个更大的世界联系起来。那时我还没法看电视,但是已经通过收音机知道普通话是怎么一回事,有了对“国家”和“乡土”的模糊理解。

⑥这样的老师,未必真的传授过你知识,却为你“照亮”出一个新世界。那两个实习教师,其实并没有给我上过课。但是,他们的存在本身,就足以召唤出一个广阔的世界,就像拽着你的头发,让你脱离地心引力的掌控,找寻到飞翔的感觉。你的内心会有一种真正的觉醒,你开始重新打量现实生活。你对现实产生一种疏离感,开始想要离开,去看更大的世界。

⑦大概从那时开始,我就知道自己一定会到远方去求学。经常和两位实习老师一起打篮球的弟弟应该有相同的想法。那年寒假,有邻居开玩笑说要给弟弟介绍一个对象,弟弟恼怒起来,说:“我才不会在老家找对象。”父亲的眼睛亮了,他一定发现自己的两个儿子变了。这可能关乎教育的一个本质问题:什么才是真正好的教育?一个孩子,日复一日地背着书包上学,做各种作业,应付考试,他一定需要一个特别的日子,需要一个决定性时刻来照亮自己。有时候人们会说,真正好的教育,是让人能够“发现自己,完善自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这样的qì 机。

⑧读高三的时候,我遇到一个很厉害的语文老师。上课时他总会旁征博引,出口成章且滔滔不绝,可有时他对讲解语文题目似乎很不屑,总是懒懒的样子,有时候甚至还会说“做这个没什么意思”之类的泄气话。但是,他的傲气和身上干净的白衬衫,却很神奇地鼓舞了我。在我看来,那就是才华的象征,也是一个读书人该有的样子。于是,我发奋学习语文,差点把《古文观止》全部背诵下来。那位老师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他通过这种方式“照亮”了我。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17.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qì ( )机

18.请简要概括“我”在学校生活中,两次被老师“神奇照亮”的经历。(6分)

(1) (2)

19.联系语境,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20.第①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21. 说说本文标题的妙处。(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共20分)

17.契机 (2分)

18.(1)初中时实习教师以他们的穿着和语言影响我去认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3分)

(2)高三时语文老师以他的才气和傲气等鼓励了我让我更加发奋学习语文。(3分)

19.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两位实习男教师对我的影响之大。 (3分)

20.朋友讲述小时候遇到的一位外来的漂亮女教师用她与众不同的气质影响了她走出农村,既直接点题,又引出下文“我”的相似的经历。 (4分)

21.“神奇的照亮”是指几位老师以他们与众不同之处带给了学生积极的影响,揭示了文章的中心。“神奇的照亮”作为线索贯穿了全文;“神奇”修饰“照亮”,标题用语新颖,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5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