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时间:2024-05-09 18:05:41

相关推荐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中国电影素有其独特的诗性表达和抒情传统,人文内蕴悠远绵长。的纪录影片《掬水月在手》仿若镜头中的诗歌,吟咏了诗词大家叶嘉莹颠沛而坎坷、平和且坚韧的人生。电影融叙事、述志、写意为一体,在两条历史线索的回旋中展开,一条沿着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与变迁的轨迹将主人公的人生起伏娓娓道来,另一条则在此背景之下描绘了主人公如诗如歌般的经历。影片画面迟重、节奏舒缓,交织着当下与过往、祖国与他乡、人物与使命的多重线索,渗透出浓郁的文学意味。

电影《掬水月在手》海报

这种温润雅致之意蕴,使该影片在第 33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最佳记录/科教片奖”。叶先生清雅高洁的内在品格,与电影主张的“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相映成趣。这一“柔而不弱”的独特品格以及叶先生为中国诗词发展做出的贡献使其获评“感动中国 年度人物”,并被人亲切地称为“穿裙子的女先生”。

“弱德之美”是叶先生独创的词学理念。借用其意涵,我们或许可将视听关系中的听觉之弱理解为声音本有的独立特性和功能,是一种特别的“弱声之美”。尽管这种美不够壮阔,甚或晦暗,但它生生不已,指向心之强大。整部影片的基调开阔而厚重,叙事线常以对照的手法来推动。对照的细节,既体现在镜头之下夏荷与秋叶的时间隐喻之中,又显露在主人公与恩师同名词的对吟以及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纠缠之中。纵观整部影片不难发现,对照的意图并非仅仅为了表现视听二元感知的形式互动,更是明晰了一种审美关系:弱德。

叶嘉莹

关于“弱德之美”的来源,主人公在影片中戏称是因在研究朱彝尊的《静志居琴趣》时,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形容这个美是什么美”,才想到了这么一个词。“弱德”常用以形容“低徊要眇”的美感品质,即“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

主人公认为,苏轼的“天风海雨”中所蕴含的“幽咽怨断之音”,以及辛弃疾的“豪雄”中所蕴含的“沉郁”“悲凉”之慨其实同属在外部环境的强压作用之下,人们不得不将其“难言之处”转化成“弱德之美”的表现。“弱德之美”的可贵之处不仅仅体现在心态,更在于“在约束和收敛中还有这一种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坚持的品德方面之操守”。依此言,弱虽为强中之弱,但却别有一番美,不仅不是脆弱,反而隐含着可倚靠、可转化之意,是一种逆境中的坚守、躁动中的自持。

《咏莲》为叶嘉莹少时作品,蕴含着清雅高洁之意境

在电影《掬水月在手》的视听构思中,这种弱德之美随处可见并贯穿始终,影响着整部影片的声音布局。一般而言,电影画面主导下的声音之“弱”,既要突出声音与画面间的对比关系,又要强调它们的依存关系,其实弱化的只是声音的主体性罢了,但是同一画面中的各种声音间要“互不打扰”。

就这部电影来看,“弱”之情势有其独特的转向。以影片序场为例,主人公在片中首次是以声音的形式出现的,她开宗明义地提出:你最早的记忆是什么时候?紧接着,在此段末尾播放过抒情画面和史实影像之后,影片中忽然插入吟诵片段,声音轻柔却清晰,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将情节推至角色,并通过听觉转换打破影片的历史沉溺感。至此,序场拉下帷幕。电影虽然是在一片弱起、嘈杂的人声中展开的,但是这份“弱”却是相对的,它幽微、静谧且清晰,是可以被观众真正“听见”的。

叶嘉莹在加拿大的工作空间

从电影到主人公都绕不开两个话题:女性与诗词。这两者又同时被框定于历史、人生、回忆、因缘等恒在母题中。它们之间既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又相互纠葛、相互促成,形成一首生命之歌,以坚韧不屈诠释弱德之美的深刻内涵。电影的声音写意也与此相得益彰。

更重要的是,真正听得见的声音不是被一再强调的,而是需要自带一点“可见”性质的。克拉考尔称,其对画面的选择和节奏构造起决定的作用。鉴于此,在以平衡视角考虑声画关系之外,声音或许从未真正弱势——听不见,只是因为我们对弱声之美的发掘还远远不够罢了。

本文节选自《美育》第1期

《你听见了吗——品评<掬水月在手>的弱声之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