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中国古代故事:士人与理学

中国古代故事:士人与理学

时间:2020-07-03 10:05:51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故事:士人与理学

理学,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唐代韩愈强调“道统”之说似已开其端。宋代理学,始于北宋周敦颐,中经二程(程颜、程颐),集成于南宋的朱熹.他们把反映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三纲五常加以理论化、系统化,称之为全社会的共同秩序和宇宙的规律,称之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经地义,即所谓天理。这个天理是永恒存在、永远不变的。理学成为新儒学。不论是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还是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都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工具。所以“时君世主,欲复天德王道之治,必来此取法矣”.理学,在宋代有时还被人视为异端,到元代才确立了其在社会上的儒学正宗的地位。长期以来,理学观念已深人人心,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统治时期,理学在北方传播较少。元太宗七年(1235),蒙古军队占领德安(今湖北安陆),江汉先生赵复被俘.杨惟中、姚枢等把他从俘虏中挑出,请到燕京,建太极书院,请他讲授其中。赵复从程朱所著诸经传注中选取遗书8 000余卷,又著《传道图》、《伊洛发挥》、《师友图》、《希贤录》等书,对孔孟之道及程朱礼学的书目、宗旨、师承关系作全面介绍。姚枢、杨惟中等从其学,许衡、郝经、刘因等也因读了这些书而崇奉理学。

后来,姚枢辞官退居辉州(今河南辉县市),在这里潜心研读并刻印书籍。他与许衡、窦默交往甚深,他的居处成了他们讲习学问的场所.许衡就是在那里见到了程朱之书。“谓其徒日:‘向所授受皆非,今始闻进学之序。”,许衡后来成为继赵复、姚枢之后理学在北方的主要传播者.

姚枢、窦默、郝经、许衡等都慨然以行道自任。忽必烈后来征召他们,他们都乐意为元廷服务。忽必烈召见时,窦默大谈三纲五常·忽必烈大喜,“一日凡三召与语”.命窦默为翰林侍讲学士。他也是在北方传布理学的最早的学者之一。当时还有一个儒士名叫刘因,他更着意于士的“贵重”。他不肯应召出仕,认为“不如此则道不尊”。许衡应召·刘因问道:“你一召即起,岂不太急了吗?”许衡回答说:“不如此则道不行.”在许衡一派儒士看来,必须积极地出来影响元朝统治者,才可以使儒家的道继续流行。否则,在蒙古游牧贵族旧俗的支配下,中原封建文明就会面临断绝的危机. 许衡等适时行道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行道与推行汉法直接地、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是许衡论述“以道事君”时所强调的:“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今日之事,非此奚宜?”其含义也就是与另一个著名的儒士郝经所言“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是同样的道理.

儒家的道怎样才能流行?许衡一派认为在于“学”。首先是“帝王之学”,这是朱熹等都十分重视的.窦默说:“帝王之学,贵正心诚意。心既正,则朝廷远近莫敢不一于正.’,作为翰林侍讲学士,他经常向忽必烈讲解三纲五常等。许衡、王询曾向忽必烈讲授《资治通鉴》、《贞观政要》。许衡还向忽必烈阐述孔子“为君难”的观点,论述为君必须做到修德、用贤、爱民,这是治本.其次是“设学养士”。这也是朱熹等人的主张。姚枢一再向忽必烈论述“立学校以育才”的重要性.许衡在他的著名的《时务五事》奏疏中明确提出:“自都邑而至州县,皆设学校,使皇子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人于学,以明父子君臣之大伦,自洒扫应对以至平天下之要道。”至元八年(1271),许衡任国子祭酒(国子学的主管官),开始教育蒙古贵族子弟.同时,在路府州县普遍设立了学校.

在学校教育方面,许衡的作用最大.他不仅首创元代的国子学,而且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注意使生员真正通晓所学内容并讲究践行。他坚持以朱熹的《小学》作为学习儒学的人门书,也就是先学朱熹辑定的儒家关于立教几明伦、敬身、稽古的语录以及嘉言善行,而后学四书,而后学五经。许衡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元代影响很大.由于许衡等人的努力,程朱理学在北方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在南方的理学家都是朱熹、陆九渊的直接继承者.元朝灭亡南宋前后,南方的朱学人物以昊橙、许谦等为代表,陆学人物以陈苑、郑玉等为代表。到全国统一时,南北理学之士已是“指不胜指,皆彬彬郁郁矣”.在元代的理学家中,其政治态度与理学的特点又不完全一致.许衡、郝经、窦默等人是积极用世,身显廊庙,在理学上只是“承流宣化”,不重玄奥;刘因、吴澄、许谦等人,则是高蹈不仕,闭门冥索;陆学人物更是屏迹山野,不改陆学“自识本心”的宗旨。 在这些理学家当中,又以许衡、刘因、吴澄为最有影响的人物,称为元代三大“学者”。而许衡、刘因又是“元之所以籍以立国者也”.许衡,字仲平,人称“鲁斋先生”,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官至左承,身名显赫。他对理学的普及与推行,对维护元代的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故其死后谧“文正”,从祀孔庙。刘因,字梦吉,容城(在今河北徐水)人。其父祖为金朝人,自视为金的遗民后代,“遗世独往”,以授徒终生,不肯仕元。在理学上,坐禅冥索。昊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今江西祟仁)人。由南宋人元,曾应召为国子司业等师儒教监,但旋进旋退,以授徒、著述终生。吴澄是饶鲁的门生,饶曾受学于朱熹。吴澄直承朱熹的理学统续,但他并不严守朱学门户,而是杂人陆学“明心”的方法.元代的理学,基本上没有离开宋代已经形成的理学原则,但由于元代不同的社会情况,便形成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理学特色。

第一,元代的理学,已由南宋时的朱、,渐趋于朱、陆“和会”。师承朱学的吴澄是这样,标宗朱学的许衡也是这样。他说:“人与天地同,是甚底同……指心也,谓心与天地一般.”即人心就是天理,如同陆学所说天理就在心中。元代的陆学人物,也吸取朱学的一些内容。如由宋人元的陆学人物郑玉,大谈所谓“即气以明理”,“即理以明气”,“天地之大,人物之繁,孰能出于理气之外哉”,就是吸取了朱熹的观点。元代的朱、陆学者,大多是互相兼取、和会的。

第二,元代部分理学家,在政治上主张用世,践履于时,在理学上也提出了一些进步的思想。如许衡认为道不是“高远难行之事”,它应当是“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他说,“大而君臣、父子,小而盐米细事”,都是道和义.他进而提出了有名的“治生论”.“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苟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所妨。彼旁求妄进泊作官嗜利者,殆亦窘于生理之所致也.”他以满足人的“生理”即物质生活前提来谈“治生”,这同程朱“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不尽一致的。许衡重视界生日用·提出“治生最为先务”这一思想,为明清时代进步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

第三,刘因对经学提出的返求六经和“古无经史之分”是元代理学中具有特色的思想,对后来的李卓吾和章学诚的史学观点有着重要的启示。元代的理学,由南而北,遍及全国,牢固地树立了封建正统学说的地位.延佑年间,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

“非斯言也,罢而a之。”谓孔子是“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被追祟为“大成至圣文宜王”。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正宗思想。程朱理学的这种正统地位的确立,无疑使劳动人民受到了一种严重的封建思想的束缚;但在元代的历史环境中,它又是汉族封建文化得以保存的一个特殊的途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