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都知道匡衡凿壁偷光 那他后来的结局如何?怪不得语文老师不肯说

都知道匡衡凿壁偷光 那他后来的结局如何?怪不得语文老师不肯说

时间:2024-01-07 10:45:41

相关推荐

都知道匡衡凿壁偷光 那他后来的结局如何?怪不得语文老师不肯说

导语:

上学时期,语文课本里学过的励志故事非常多,像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老师们都在讲古时候的人们条件艰苦,却依然坚持学习读书,里面经典之一的就是凿壁偷光。都知道匡衡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当了大官,但是可没人说他后来成了一个贪赃枉法,屠戮忠良的奸臣。

条件艰苦,凿壁偷光

匡衡,东海郡承县出身,家族世代务农,匡衡却从小就喜爱读书,白天得和家人去地里干农活,傍晚才回来,所以只得晚上抽出时间读书,但匡衡家里贫寒,甚至用不起油灯,看不到书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了经典一幕,盛传两千多年的成语——凿壁偷光。匡衡见邻居晚上有光,便在隔壁的墙上凿了一个洞,每天晚上,他借助那点微弱的光亮刻苦读书。

就这样过了几年,匡衡去到县里一大户人家打工,不用给工费,只要让他能读上大户家中的藏书就好,主人家也是非常欣赏,便让匡衡随便看。

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诗经》,后来对《诗》的理解非常透彻,当时儒学之士就曾传“无说《诗》,匡鼎来”意思大概就是说,听匡衡说诗,能解人烦恼,使人心情愉悦。

那时候没有科举制,人才都是由当地官员推荐,因为匡衡在当地的名声非常好,也就理所应当的被举荐。但是他的仕途开始并不顺,参加了九次考试,也只是个丙科,当了一个职位最低的文职。

有幸的是,当时的汉元帝崇尚儒学,而匡衡对经学有着非常独特透彻的理解研究,便破例任他为博士官职变为郎中,但这也只是匡威辉煌之路的开始。

权倾朝野,一人之下

有一年在京城长安发生了大规模的地震,对经济人民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时匡衡就用诗经里的话向汉元帝提出意见,大概意思就是说灾难使国家损失惨重,这时就应该让当官的人节俭,不可再用奢侈的粉饰,应当提倡仁和礼让的道德风气,对贪官严惩,多用道德和才能兼备的贤才为官。

那时候的匡衡还是非常正直朴实的。而后又在民间进行道德传播,大力弘扬仁和礼仪之风,因为灾难搞得朝野上下鸡飞狗跳,乱成一团,而匡威的道德传教像是一味良药,让人们重拾信心,使朝廷重拾斗志,齐心治理灾难,这让汉元帝对匡衡甚是满意。

不久汉元帝就对匡衡进行了提拔,升他为光禄大夫,还是太子的师傅。建昭三年,匡衡又为代丞相,封安乐侯,辅佐皇帝处理朝政,当时达到这官职,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那时候有一宦官——石显,他深得皇帝的信任,但是这石显并不是什么善茬,石显把持朝政,拉帮结派,剥削百姓,在朝廷根深蒂固,甚至匡衡也不是其对手。两人在朝廷里明争暗斗多年,直到汉成帝即为,匡衡借着新君登基的机会,与御史大夫联手弹劾石显,才将他产除。而这,是他最后做得一件好事了。

栽赃枉法,欺世盗名

当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在产除所有站在自己对立面的党派后,匡衡也没有闲下来,先是利用地图漏洞将自己的土地扩大了4万多亩,这也就意味着这片土地所有的获利都将进入他的钱袋里。后来又怕刚打败匈奴的名将陈汤功劳大过他,就在皇帝那诬陷陈汤,尽管朝中有大臣站出来为陈汤喊冤,但陈汤也永远失去了皇帝对他的信任。

但匡衡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以为天衣无缝的算计,没人发现,或者就算发现,以他在朝中的地位,没人敢告发,可他忘了自己的死对头石显一党,石显虽然不在了,但是他的追随者还在,把匡衡的所有罪行都一一揭发。

汉成帝还是一如既往的果断,和石显一样几乎没有查证,直接废除了匡衡丞相之职,贬为庶民,赶回了老家。“一代大儒”就这样在老家郁郁死去。

匡衡从凿壁偷光的感人励志人设,到后来的欺世盗名,窃取国土的臭名,让人惊讶。其实他本可以富裕的过完一生,但是小时候真的是穷怕了,钱财对他来说就是安全感,加上权力的巅峰,才使得走上错误的道路。这故事也在提醒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希望我们都能不忘初心,至死不渝。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