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何以成为辛弃疾的巅峰词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何以成为辛弃疾的巅峰词作

时间:2023-11-28 06:41:32

相关推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何以成为辛弃疾的巅峰词作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豪放派词人,其词的艺术风格多以豪放为主,在雄壮豪迈中又不乏细腻婉约之美。既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沙场秋点兵”里展现男子汉立志报国,战场杀敌的英雄气概,又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里展现女性的柔情蜜意。但若论辛弃疾词的巅峰之作,一般公认的是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还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全词如下图:

这首词的意思是:千古江山依旧在,但像吴大帝孙权那样的雄才大略之主,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风流英雄的丰功伟绩,总被无情的风雨吹打而去。斜阳中望见的大树下,是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都说一代雄主刘裕曾经出生在那里。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悍精良的北府兵,如猛虎出山一般南征北战,平南燕、灭后秦,好不威风。

他的儿子元嘉帝刘义隆却有些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首,太武帝拓跋焘曾经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昔日的异族鲜卑皇帝的祠堂却受着百姓的供奉。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

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当时的辛弃疾已经是一位六十六岁的花甲老人了,再大的雄心壮志也经不住蹉跎岁月的磨练洗礼。当时的辛弃疾已经被南宋朝廷闲置已久,就在他毕生刻克复中原、驱除金虏的志向即将破灭的前一年,他又被重新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这是因为当时朝政是由主战派的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从表面看来,朝廷对辛弃疾似乎很重视,然而韩侂胄只不过是利用他主战派三朝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很感念韩侂胄的重新启用之恩,积极布置北伐中原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朝廷内政治斗争的险恶,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宋文帝元嘉北伐的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然而,辛弃疾的意见并没有引起韩侂胄的重视,所以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思今,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篇上等佳作。

这首词为何被公认为辛弃疾的巅峰之作呢?我们今天就来解析一下它的不同凡响之处:

一、借“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抒发诗人对英雄事业的向往。

东吴的雄主孙权继承父兄的江东基业,胸怀大度、知人善用,在手下一帮能臣武将的辅佐下成就了江东霸业,将疆域拓展整个长江以南,三峡以东。让雄才大略的曹操不得不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慨叹。可是如今再也找不到雄主孙权开基立业的恢弘气度,只留给后人可以谈论的资本,可以瞻仰的旧迹。东吴过去的辉煌气势,往日繁华的歌舞台榭,都已化为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之后,已沦落消亡。

南宋自宋高宗“衣冠南渡”以来,主和派便占据上风,君臣满足于草长莺飞的江南温暖之地,整日沉浸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温柔富贵乡里,面对金虏在故国中原的残暴统治,面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北方人民整日对“王师北定中原日”的翘首期盼,南宋统治者们却混混度日,不思进取,还大肆打击主战派的岳父、韩世忠等人,致使国力越来越弱。诗人是多么希望南宋朝廷能有一位像孙权一样的英雄之主能带领大批能人志士驱除金虏、恢复中原失地。

二、借“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来阐明诗人一个空前宏伟的伟大志向。

这个伟大志向就是开创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由南向北的统一全国之路。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历史上的分裂混战和南北政权对峙时期,鉴于我国独特的三级阶梯地理环境和人文气候因素,最终扫平天下,完成统一大业的往往是北方政权,鲜有南方政权通过北伐而统一全国的例子。如战国时期的秦灭楚、三国末年的晋灭吴、南北朝后期的隋灭陈、包括宋朝的统一天下,都是在宋太祖通过由北向南的统一战争来实现的。历史上的南方政权通过北伐中原而成功统一全国的只有一次半的成功战例。为什么是一次半呢?因为一次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推翻蒙元的统一战争,这一次辛弃疾是不可能知道的。而这半次的成功战例说的就是“南朝第一帝”宋武帝刘裕发动的北伐战争。

刘裕出生于草根,奋起与毫末,不曾有显赫的家事,没有满腹经纶的学问,只是一处普通街巷出身的一位农家少年,出身贫寒,凭借自己过人的勇猛和天才的军事才能走上战场,他骑战马披铁甲,雄赳赳,气昂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气壮如虎,吞灭万里之外的强敌,先后定江南孙恩卢循之乱、平西川谯蜀之地,灭南燕慕容超,擒后秦主姚宏,收复洛阳,克复长安,立下盖世之奇功,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巅峰,建立了南宋帝国。即便如此,刘裕也没有完全完成统一大业,鼎盛时期的刘裕也只是把中原王朝的两京洛阳、长安收复了,而河北,山西和陇西凉州之地还处在异族的统治之下。

但这已经是出生南方的少年刘裕做的最好的了,出身寒门却踽踽独行,换来的是万众仰望的帝王霸业,中间的艰苦创业,血雨腥风都在时间的云烟里荡然无存,他的光辉业绩被记入史册,万古长青。辛弃疾借刘裕的典故阐述自己立足江南,收复中原,驱除金虏的伟大志向,虽然前人均没有成功过,但在这里诗人却敢为天下先,要学一学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刘裕,收复故土,北定中原,建万世之奇功。

三、借“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建议当政者要慎重考虑、细心筹划北伐大业。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虽然“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但他曾三次草率的发动对北魏的北伐战争,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北伐,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坚定了他北伐必胜的信心。但宋文帝却急于求成,轻启战端,还用自己独创的“遥控战术”指挥千里之外的北伐战场,和后来的老蒋一样,连每一个小部队的战场调度都要通过远在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批准,使战场指挥和实际作战严重脱节,结果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大举报复性南侵,一直打到长江边上,弄得刘宋国势一蹶而不振。这一历史事实,是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提醒韩侂胄要注意吸取前人的教训,慎重谋划后再图中原,不要轻启战端。

四、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表达了诗人对江北之地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丧失的担忧。

佛狸是北魏鲜卑狼主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佛狸祠是太武帝当年大举南侵时修建的临时行宫,北魏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却不知道这一典故,把他当作保护神来供奉,表达了诗人的些许无奈和感慨。

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想起了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太武帝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统帅金兵强渡长江。但完颜亮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还没有渡过长江,金国宗室完颜雍就叛变了他,在东北老家的辽阳称帝,顿时前线军心动摇。虞允文趁机在采石矶大败金军,完颜亮也被前线将士绞杀。

当时年仅23岁的辛弃疾意气风发,对收复中原充满希望,并奉命南下,代表北方义军和南宋朝廷联络,希望抗金大业能得到朝廷的支持。辛弃疾从老家山东启程,单枪匹马穿越千里敌占区,经扬州渡长江,最终抵达临安(杭州)。完成使命之后,他听说义军领袖耿京被叛徒所杀,怒发冲冠。回到营地带50多人怒闯数万金兵的大营,擒获叛徒张安国再度南下。而且,这条千里火线,辛弃疾连着走了三趟。

辛弃疾在这里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前,烽火扬州路,北方沦陷区的人民同仇敌忾,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形成鲜明的对比,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曾经的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令最痛心的事。长此以往,北方人民有可能完全忘记故国,被异族同化。辛弃疾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克服中原已经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等大宋子民的民族意识丧失的话,中原就收不回了。

而且,后来的史实也印证了辛弃疾的这一担忧,崖山海战,南宋的最后一支有生力量,正是在北方异族统治下被同化的汉族将领张弘范的主导下被消灭的。

五、借“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自己“烈士末年、壮心不死”,为收复河山愿意战斗之死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尽忠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带兵亲临前线。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诗人以廉颇自比,忧心自己有可能虽被朝廷启用,却不敢大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对当时南宋朝局内斗不断情况的十分担忧,内斗空耗国力,就怕重蹈宋文帝元嘉北伐的覆辙。后来,韩侂胄一伙人果然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短短一首词,辛弃疾却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位历史名人的典故,用典虽然多,但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更衬托了全词的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诗人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后记:开禧北伐

果然,开禧二年(1206年),身任平章军国事的韩侂胄未作充分准备,便贸然发动北伐,史称“开禧北伐”。宋军兵分多路,纷纷出击。但金军方面早有准备,故宋军进攻皆以失败告终,只有一路连战皆捷,但也无法转变整个败局。金军乘胜分路南下,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宋降金,被金国封为蜀王。面临这种不利局势,韩侂胄只好向金朝求和,但金人又搬出陷害岳飞时的老套路,提出要斩韩侂胄等主战派,这一无理要求虽然被南宋朝廷拒绝,但宋廷内主和派却又学习前辈秦桧开始了背地里的阴谋活动,礼部侍郎史弥远和杨皇后施展阴谋诡计,他们背着宋宁宗,在韩侂胄的上班途中像绑匪一样先绑架了韩侂胄,然后像杀害民族英雄岳飞一样也将韩侂胄弄到一个秘密花园里杀死了,开禧北伐以韩侂胄的兵败身死而结束。

(文章为艺林话史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关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