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泰安徂徕山密林深处的青云寺 一座见证千年沧桑的深山古刹

泰安徂徕山密林深处的青云寺 一座见证千年沧桑的深山古刹

时间:2024-02-21 18:41:28

相关推荐

泰安徂徕山密林深处的青云寺 一座见证千年沧桑的深山古刹

在泰安辖区内的两座大山中,泰山以五岳独尊名扬中外,另外一座徂徕山也是远近闻名,《水经注》所谓"山多松柏”者,即是此山也。因其山穷水幽、峰峦秀美、松苍石怪、山林繁茂吸引了众多游客光顾。历史上亦有多位名人亲往登临。李白也曾慕名而来,在徂徕山留下了“独秀峰”及“作书坊”、“望岳台”、“牛角石屋”等诸多题勒石刻遗迹。

徂徕山林场深处,黑石埠村北,古树参天,密林如织,山峰环绕间隐藏着一座千年古寺,红墙青砖黛瓦,于群山中默默见证着尘世的兴衰苍桑。

11月25日午后,寻访名山古刹活动小组一行人来到徂徕山林场,前往青云寺寻古。

青云寺现住持是一位老尼师——年逾古稀的无限法师。老尼师身体健康,待人诚垦热情。

据无限法师介绍,青云寺以前称作旧寺,历史悠久,年代久远,但创建年代已无考,因创建早于离其不足千米的四禅寺而得名旧寺。青云寺尤为珍贵的是古建筑保存较好,清朝寺观塔楼风格的山门、影壁墙、观音殿等完好。

据史料载,曾子、诸葛亮、唐代国子监博士王希夷、 “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金代党怀英,清代赵国麟等都曾在徂徕山隐逸或居住。公元737年,李白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淑明、陶沔在徂徕山竹溪隐居,在此纵酒酣歌,世人时称“竹溪六逸”,清朝乾隆皇帝曾游历徂徕山,魏文学家曹植、金末文学家元好问、明末文学家王世贞、清朝文学家王士祯也都曾登临徂徕山。想必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到访过青云寺吧。

青云寺的山门是楼阁式二层建筑,门旁有一断为数块的残碑,依稀可辨为清弘治十六年(1504年)时重修寺庙的《重修旧寺观音堂记》碑。进山门前面一座影壁墙,青砖垒成。上书唐朝岑参《登总持阁》古诗一首: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晴开万井树, 愁看五陵烟。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影壁上最后两句未书写。

影壁上有一独特的风格,顶用青瓦遮盖,上部为古诗,下面镶嵌有二十余块龟背状青砖分两层排列。寓意此地山深林密,景幽气清,适宜休养居住,能使人健康长寿!

影壁后有一株参天古槐,树冠遮天蔽日,树干约有四五人环抱粗大。再向后即是观音殿、三圣殿。观音殿内中间供奉着观音菩萨,东面是送子观音,西面则是眼光菩萨。殿四壁原来绘有精美壁画现已残损不全。后墙壁画已损毁殆尽,其余三面壁画虽然残缺但是还有的能看出来内容,皆为人物画。壁画估计为清朝重修时所画。

寺内观音殿前东面立有石碑数通,西面墙壁上有石碑两通。据这些石碑记载,青云寺在清康熙、道光、同治、光绪及民国时期均进行过重修。

6月黑石埠村重修青云寺所立的石碑高1.4米,宽60厘米,厚10厘米。

另外三块石碑为民国重修时所立,石碑皆为高1.05米,宽50厘米,厚10厘米,三块石碑上撰刻着“万善同归”四个字(中间石碑上有两个字)。院内西面为清道光二十六年重修时所立石碑一块,上面刻有“永垂奕世”四字,下为重修记事碑文,碑高1.3米,宽63厘米,厚11厘米。

观音殿前东面靠近台阶处有石碑两块。为该寺的寺志碑,民国立,碑高70厘米,宽40厘米,厚10厘米。碑文记载该寺东至长岭顶,南至牛心山,西至团山顶,北至望井石。

再向南为清光绪二十年重修该寺的石碑,高1.65米,宽65厘米,厚15厘米,上书“万古流芳”四个大字。

青云寺,这座历经数次重修、历尽人世沧桑的千年古寺,如今瑞气缭绕,祥云盘旋,每天迎来各方信众,络绎不绝……

端详着为大家斟茶的无限法师那和谒慈祥的脸,静听她娓娓道来的青云寺历史沧桑变迁,心灵恍若被彻底洗涤净化,我陡然明白,一切悲苦的其实也是达观!

巍巍徂徕山,一部壮观的岩岩石书,它记录了华夏民族政治、经济、历史、文学、书艺、宗教、民俗对它的浸润与影响,留镌了文人墨客的轶闻与行迹,在齐鲁大地上占据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它所隐含着的一座座千年古寺同样隽永俊美,同样令人着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