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为何不复当年?

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为何不复当年?

时间:2018-10-21 21:57:32

相关推荐

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为何不复当年?

说起河南,中国人一般会有两种刻板印象:一是历史悠久。处于中原腹地,各路人马你来我往这么多年,还有好多朝代在此建都。二是穷。现在的河南无论怎么说都和富裕挂不上钩,作为中国曾经核心地带的中原腹地,今天怎么就穷了呢?所以今天咱就聊聊有关中原的兴衰。

首先咱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中原?看历史啊避不开的一个词就是中原。历史人物逐鹿中原、塞外民族入主中原,但是中原是什么不明确。从广义上说,整个黄河中下游都能算中原。从狭义上说,中原就是河南及周边地区。

明确了范围,咱再来聊聊历朝历代到底有多少王朝在此定都。商朝都城安阳、殷墟,东周洛邑(洛阳),战国三晋韩赵魏,东汉洛阳,曹魏许昌、洛阳以及后世的北周、五代(梁唐晋汉周)、北宋。

为什么这么多政权喜欢在中原建都?三条原因。首先,位置居中。咱们看历史地图,中原这块地方一直处在王朝疆域中心的位置。也就是说,它到各处距离基本比较平均。都城设在这,有利于运输、传令、运兵。

其次,自然环境优越能够养活大量人口。要问古代中原环境有多好,咱单说一点:古中原可是有犀牛哦。翻阅先秦时代的历史,经常经常提到一个词:犀甲。即犀牛皮做的甲胄。早年金属产量、锻造技术跟不上,没有多少金属铠甲。用坚硬的犀牛皮做甲是比较经济的。因为需求量太大,犀牛快被灭绝了,再遇上中原的几次小冰期,犀牛在后世中原再也见不到身影。但是中原存在过犀牛这件事能说明古代中原要比现在温暖。犀牛这种怕冷的动物都能生存,那自然很适合人类繁衍。古籍中有一词形容中原:膏腴之地。说的就是中原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种植。

除了地理层面原因,还有一种观念上的原因。这块地自然条件好,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来此定居。有人有地就有军队和粮食,中原自然就会诞生强势政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政治局面的象征:谁控制中原谁就有底气称王称霸。

正因为这三大原因,历朝历代中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中原的衰落是源自北宋。说到这会有人提出疑问了,北宋不是定都开封吗,开封放在世界算数一数二的大城市,中原衰落咋就源自北宋呢?

古代社会经济的好与坏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北宋跟前朝(唐)比,中原已是明显衰败了。由于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整个中原无险可守,所以北宋时期的中原直面辽、金的威胁,因此北宋不得不屯重兵防守。尤其是首都汴京周围,号称有80万禁军防卫。即使屯了兵,该打仗还得打。北宋100多年里,大小仗打了无数回。算上五代更迭动乱,中原地区被破坏及其严重。

打仗直接引发的问题就是农业衰败。北方种小麦,不断消耗地力。土地越种越贫瘠,再加上战乱(劳力被抓壮丁土地荒芜),使得本就产出不高的中原地区更是雪上加霜。根据北宋年间的人口普查结果,在汴京每平方公里有人口上万。一出汴京,人口密度开始直线下滑。往西走,唐州、邓州一带每平方公里不到十人。

战争除了影响农业生产还影响商业繁荣。战事一开,道路闭塞,行商自然就困难。但是,商业活动还得继续啊。没有商业,北宋拿什么养活汴京如此庞大的人口。北方不行了就从南方运钱粮,经济中心由此转移到南方。

南方还有一个北方没有的优势就是水运发达。水运可以昼夜不停,而且单次的运量远超陆运。所以,自从隋朝开通大运河以来,水运就成了极为重要的运输方式。咱们刚才说了,中原地区人口不足农业凋敝,养活这么多人基本全靠大运河从南方运粮。光是运到汴京的粮食一年就有700万石。

咱们看,北宋时期中原衰败是由于战乱。靖康之乱,汴京被金军攻克,绍兴议和后中原就被纳入金朝的版图。等到蒙古人灭金和南宋的时候,中原地区已经由于连年战乱和小冰期带来的气候异常被彻底毁了。

蒙古人不喜欢经营农业,甚至想在中原开发牧场。到了明清两朝,中原已然是一副烂摊子。穷得叮当响。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后试图调集人口移民中原重建中原。但是架不住中原被破坏得太严重了,没有实质性的结果。

而且比起重建中原,明显被宋朝养肥了的江南更具吸引力。所以元明清三朝经营的重点一直在江南。这中原的兴衰概括起来就是:起于沃土终于战乱。一开始,这块地确实是个好地方,大家为了争夺这里打了几千年,生生的打衰败了。结果呢,都嫌穷。不拿正眼看。最后越搞越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