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徽州的唐代模范村 被誉为水口园林第一村 属于徽派的诗与远方

徽州的唐代模范村 被誉为水口园林第一村 属于徽派的诗与远方

时间:2022-06-24 09:54:58

相关推荐

徽州的唐代模范村 被誉为水口园林第一村 属于徽派的诗与远方

行走在徽州的大街小巷,深深地被这片土地所吸引,这里不仅有传承千百年的徽商文化,还有别具一格的徽派建筑,让人在耳目一新的观感之余,更能体会到一种来自内心的感动。从黄山的自然风情,到潜口、灵山的古老村落,最终却在一座名叫“唐模”的村落前,犹豫驻足。

唐模,即唐朝模范村,其始建于唐,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以经济发达、民风淳朴而闻名,因此才得名唐朝模范村。这是一个以水口园林和水乡景致为主要特色的皖南古村落旅游景区,自然环境优美,徽文化底蕴厚重,体现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被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

古代人建村布局,讲究风水学说,唐模的取址也可谓是一片风水宝地。建筑师们将上川、筠溪这两条溪流称为“二水合金”,取二水合金汇入檀干溪,意有“龙尾”之意,而村落中的高阳桥即为“龙头”,桥下的两个石孔为龙的“眼睛”,由此一条龙的形状便跃然纸上,唐模村也有了“中国龙形村”的雅称。

唐模村以“唐代古树之茂、中街流水之雅、水口园林之美、书法碑刻之精、十桥九貌之胜、同胞翰林之誉”而闻名遐迩,更有“风雅山水田园,徽派古建长廊”之美誉。相比商业化严重、过度开发的徽州古城等,这里文化气息与商业氛围的协调发展也独树一帜,更有些原始的味道,贯通的小河边上是悠闲生活着的居民,正值丰收时节,村里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整个村落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样貌,少有商业的喧嚣。著名的水街,在贯穿全村的檀干溪两侧,近百幢徽派民居鳞次栉比,溪上石板桥透着古老。建于清初的檀干园,曾是本村许氏文会馆旧址,因门外溪堤遍植檀树、紫荆树而得名,据传是许姓孝子为母所建。许母因一直仰慕西湖美景,奈何身体年老多病、受不了旅途劳顿,其子便仿照西湖,模拟杭州风景,当地民间也称它为“小西湖”。

园内亭台楼阁,建筑别具匠心,有三潭印月、玉带桥、灵官桥、湖心亭、白堤等风景,四周堤岸全用彩石砌成,一座用石柱石板筑成的曲桥通向湖中镜心亭。亭内四壁用大理石建筑,上嵌历代书法名家的长幅刻石18块,行、草、隶、篆各体一应倶全,充分反映了徽商经济繁荣及由此带来的文化昌盛。小桥流水人家,可以凭轩垂钓,又可以推窗闻啼,犹如沉浸在江南山村幽雅情调之中。

庭院幽深,漫步在粉墙黛瓦的徽州古建筑群之中,闲情雅致之情油然而生,让人顿生“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感。在自然风光和人文上,唐模古镇极具深厚的人文底蕴,也不乏优美的自然风光,古朴的驿道穿村而过,两岸伴有高大茂盛的古树,村里边有一颗千年银杏,树干已经成镂空状,但依旧坚强地生长着,堪称神奇的千年古银树。

村里面有一条水街,是村子的主要街道,两岸分布着近百幢徽派民居,还有40余米的避雨长廊,依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古朴,远山近水,幽情古趣,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没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都市生活,这里的人们生活在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之中,有着城市间那份难寻的惬意与安详。

廊下临河的是美人靠,供人歇息聊天之用。檀干溪上建有十座石桥,匠心独运,且建筑形式各不相同,可以说是“十桥九貌”。其中高阳桥为水街的入口,石质,双孔,桥上建屋为廊,为廓桥建筑模式,是古徽州地区仅存的几座廊桥之一,由唐模许氏建于清朝雍正年间。高阳桥为唐模水街十座石桥之主桥,位居村中。

许承尧(1874-1946),唐模村人,是近代的诗人、方志学家、书法家和文物鉴赏家。许承尧先生的故居,里面有住宅、大厅、书房,还有一个较大的花园。大圆门上刻有许老先生自书的“眠琴别圃”四个大字,花园现改为徽州老作坊。

黄梅戏经典之作《天仙配》也在这里开始名扬天下。当时,导演跋山涉水走遍全国各地,最终被眼前这棵有400多年树龄的老树独特的造型所吸引。树的根部有一个很大的口子,就象人的嘴巴在自然张口说话一般,导演便采用道具使树开口说话,在此为善良的董永和美丽的七仙女喜结良缘。于是,这棵有400多年历史的老樟树便有了“天下第一媒树”(做媒的媒)的美誉。

11月,唐模村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村”,6月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文物总局三部委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的唐模古村,也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为我们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