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科举制: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延续1300余年后被清廷废除!

科举制: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延续1300余年后被清廷废除!

时间:2021-07-24 14:43:46

相关推荐

科举制: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延续1300余年后被清廷废除!

之前纸条君给各位粗略介绍了中国古代中央的官职制度(具体可见文末推荐阅读)。今天,纸条君就为大家简单介绍自唐代以后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科举制。

肇始

广义的科举可分为乡贡和制科。乡贡源于汉朝的郡国选举,以人口为比例,由守相每年举荐若干人。制科,则是汉朝下诏书标出一个科名,比如贤良方正,直言力谏等,让由诏书临时指定的具有举荐权的官员来举荐。汉朝的制科科目并无限制,是否举行制科和举行的频率也不固定。由于汉代举士制度的缺点和高门士族势力的勾连,察举制很快就演变成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

但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九品中正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们通常说科举制,即狭义的科举——进士科举渐渐兴起。一般认为,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狭义的科举制正式出现。但史学界对科举的开创是在隋朝还是唐朝则有不同的意见。比如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文化史·科举》里就只是说“进士科是始于隋的,其起源,历史记载,不甚清楚。”这就是对隋炀帝创设进士科表示了怀疑。至于其他进一步的讨论,纸条君归纳了一下,是认为史书所载的隋朝已有进士科的说法查无实据,从科举制区别于其他选举制度的特殊本质来说,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的时间应该是在唐代。

发展

科举制在唐代开始兴盛。唐代科举制的科目很多,有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五十多种。因为种种原因,进士和明经成为唐代科举的常科。

进士科一开始考的是试策,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就改成了诗赋。虽然唐代进士科也兼及考察儒家经义和对策,但所重的还是诗赋,这大概是唐代崇尚文辞的风气造成的。

明经所重的是帖经和墨义。大致来说,帖经是让考生默写经文,墨义则是默写历代对经文的解释(即传注),考的都是考生的记诵能力。

在唐代,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小可爱们,要记得这与汉朝的乡贡是不一样的呀~)。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通常来说,科举只是文官的考试,并不涉及其他。然而,在武则天长安二年,正式出现了武举。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不同的是,他们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马枪、负重摔跤等。说起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那肯定是郭子仪了。

改革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相比起唐代,录取名额也成倍增加。

此外,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英宗治平三年正式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增设和省试同年举行的殿试。

相比起唐代,宋代考试规则也逐渐加严。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等防止徇私的办法。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又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这样一来,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为相。针对科举的弊端进行了改革,王安石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他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此外,王安石又大力整顿太学,力主学校养士。但随着王安石被罢相,科举改革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

低潮

元代的科举,分蒙古、色目和汉人、南人为两榜。蒙古、色目人考两场:首场经义,次场策论。汉人、南人考三场:首场经义,次场古赋和诏、诰、表,三场策论。元代科举所选人材通常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科举制在元代产生的影响也不大。

鼎盛

明代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院只是为科举培养人才的方法之一。到了明代,进学院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乡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要想参加乡试,要么取得监生资格,要么成为俗称秀才的生员。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分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员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京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灭亡

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戊戌变法时,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八股被废,改试时务策论。变法失败后,科举制重归改革前的旧模式。

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在乡城各处设立蒙小学堂。清政府又命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自此教育行政才从礼部中独立出来。从此,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

今天的科举制介绍就到这里了。各位小可爱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讨论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的官职制度,你了解多少呢?

人生指南|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20句人生哲理名言,穿透人心,一生受用!

以上内容摘自作文纸条App,一个超有爱的作文大佬养成社区,喜欢的可以赏个赞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