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古典今说┃“少不读水浒 老不读三国”新解

古典今说┃“少不读水浒 老不读三国”新解

时间:2021-09-15 20:06:53

相关推荐

古典今说┃“少不读水浒 老不读三国”新解

民间俗语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指的是人在年少的时候不应该读《水浒传》,年老的时候则不应该读《三国演义》。为何会有如此之说呢

一、“少不看水浒”

1、小说写作背景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根据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故事加工定型,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英雄形象。

《水浒传》讲述的是北宋时期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名梁山好汉除暴安良、侠肝义胆的英雄故事。故事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令人目不暇接:雪中送炭的及时雨宋江、足智多谋的智多星吴用、英俊潇洒的小李广花荣、粗中有细的黑旋风李逵……每一个人物都昭示着一段不同的人生哲理,留给后人无限的思考与启迪。

2、为何“少不看水浒”

《水浒》又名《忠义水浒传》,“义”贯穿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但体现各异:如武松醉打蒋门神,体现的是帮助朋友的“仗义”;晁盖智取“生辰纲”体现的是劫取不义之财的“正义”;宋江私放晁盖是对大哥的忠义鲁堤辖拳打镇关西是除暴安良的道义……因“义”而聚集在一起的英雄好汉们的精彩故事,构成了一部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

正因为水浒中都注重人和人之间的情义,因此年轻人看到后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性格不稳定,易于冲动,而缺乏理智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多人都注重兄弟义气,做事太过意气用事。而《水浒》,主要以攻城破狱为能事,以打家劫舍为豪举,如果年轻人看了《水浒》,津津乐道于“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哥们义气”那一套,碰到“镇关西”就打,遇见“潘金莲”就杀,极易触犯刑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此外,《水浒》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发生和创作时代的苦难,带有一定的灰暗色调,少年读了可能会感到前途的渺茫,易产生悲观情绪,对人性长成极为不利。所以俗语才有“少不读水浒”之说。

二、“老不看三国”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由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

小说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此外,作者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2、为何“老不看三国”

之所以“老不读三国”:是因为三国时代的权谋相争勾心斗角,对于一个本身阅历丰富的老者来说,会增添过多的利益计较,而减少其作为迟暮之年应有的豁达恬淡。所以古代对“老不读三国”有了以下解读。

老读《三国》是为贼:“贼”,奸诈之义。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所以要老不读三国。

老读《三国》泪空垂:上了年纪的人读《三国》,常常会唤起当年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产生英雄迟暮的感慨,无奈一把辛酸老泪,所以老不读三国。

老读《三国》徒伤悲:年纪已近迟暮,经历颇多,不宜再看三国。——看到各种算计人的计谋,不免回顾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徒增愤恨而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弃读。

三、《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有何异同

1、两部小说的相同点

①创作时间为元末明初,作者必然要受当时主流思想理学的重大影响,主要是仁义礼智信;②两部都是章回小说,是作者在民间传说、说话艺术和戏曲的基础上,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造而成;③以史料为题材,有真实的历史事件;④都是根据元话本的故事进一步完善演绎出来的;⑤都是有关战争题材的;⑥都成功地塑造了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⑦都是在黑暗政治逼迫下的反抗。

2、两部小说的不同点

①《水浒传》是施耐庵以农民起义故事传说为题材创作而成的。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和施耐庵必然要受当时主流思想理学的重大影响。而《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是以史实为题材创作而成的, 。

②《水浒传》主要是表现官逼民反,《三国演义》主要表现乱世出英雄。

③《水浒传》主要侧重人物描写和故事情节,《三国演义》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的具体描写。

④对于人物,《水浒传》描写了108个;《三国演义》主要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关羽等人,是智、奸、义的代表,人物安排不同。

⑤水浒传是根据民间传说而作;《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小说,,有一定史实依据。

3、两部小说的“义”的异同

宋元以来的小说、戏曲最喜杜撰所谓“结义”的故事,津津乐道而不疲。从标举“义”这一点上看,《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等许多同时代的“通俗文学”作品基本是一致的。这些通俗文学作品中的“义”与中国儒家经典中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义”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很大的差别,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一定的变异。

不过,《水浒传》中所强调的“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义”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义”在《三国演义》中主要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而《水浒传》讲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草莽间英雄好汉的传奇故事。梁山好汉打的旗号是“替天行道”,这个“道”只能理解为“公道”,所以“替天行道”大概只能理解为为人间打抱不平。因此“替天行道”不过是“行侠仗义”的另一种说法而已。也就是说,《水浒传》首先强调的是“侠义”。

总之,《三国演义》更侧重“忠义”两字中的“忠”;《水浒传》更侧重“忠义”两字中的“义”。《三国演义》中“忠”是指对汉室的效忠,“义”是指刘关张三人的义;《水浒传》中的“忠”是指宋江对大宋的忠心,“义”是指梁山好汉之间的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