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世侯总会文化研究《中华上谷堂》专刊」总第136期/北京侯敬德先生文选集

「世侯总会文化研究《中华上谷堂》专刊」总第136期/北京侯敬德先生文选集

时间:2023-06-21 16:53:05

相关推荐

「世侯总会文化研究《中华上谷堂》专刊」总第136期/北京侯敬德先生文选集

永定门外铸钟世家门头沟侯庄子

文/侯敬德

11月19日,《北京晚报》。第七版的报眉上,赫然登载了“293年侯氏家谱铸造名家的美名”一文。其主要在于清朝康熙皇帝对其家曾有过圣旨,这一惊奇的发现引价值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随即〈新京报〉、〈京华时报〉、〈京西时报〉,北京电视台公共频道与门头沟区电视台转载与播报。

据山西省太谷县侯家祖籍宗谱记载,先祖侯文简在明朝初年祖居山西省中部东侧太行山西麓,北依阳泉市,属于太行山的官道要冲平定,这里群山环绕,河坎纵横,中部丘陵起伏,95%是土石的山区。侯文简不甘心自己一族,世世代代受守在这一片乱石的山中,所以带领全家迁居山西太谷县田乔村。

太谷县旧属山西省太原府所管辖,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分别与榆茨、榆社、祁县、清徐等省接壤,历来为山西境内较富蔗的 地区。地处汾河流域,是南北交通只要冲,不管是从京师西来,还是通往山西各处,都要经过太谷县,故有“金太谷、银祁县,光吃米面的榆次县”的说法。

田乔村,坐落在太古声的东北方向,在太谷省与榆次县的交界处。距离县城50余里,离开榆次县城30余里。田乔村村落始建于宋代。据传,在很早以前,田乔村中忽降天灾,六畜纷纷病死,人口也相继染病,百药不可解救。一天内,有一女子来到村里,自称是桃花娘娘,用桃树枝子沾着露水为各家消灾,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灾祸开始平息。所以村里建有娘娘庙,目的就是纪念她的恩德,年年供奉这位桃花娘娘。

据侯氏家谱记载,侯家在迁居太古县之前,就已经以铸钟为业了,在山西省境内铸钟无数。直到解放初期,村内的直觉寺里,依然挂着一口古钟,据钟上文字所载,是明永乐二十一(1423)年侯家铸造的古钟。钟上所记侯氏“鹏”字辈兄弟五人,并有子孙名字若干名。“鹏”字辈为始祖侯文简的四世孙。(可惜此钟已经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被太原炼钢厂炼化)

侯氏家族在明朝中晚期铸有二十口大钟。分别悬挂在村内的庙宇和过街的楼上。其中的五行八卦钟是侯氏家族的铸钟里最为得意之作。从平定到太原,乃至山西境内,侯氏的铸钟技艺享有盛名,业内人士无不知晓,故称侯氏为“铸造世家”。

奉诏进京

清朝初年,由于战乱,毁坏五坛八庙的礼器无数。清朝的统治者初登大宝,自然要重新营造一个金碧辉煌的皇城。这不但出于居住需要,更出于显示皇权的需要。明王朝的皇城,虽然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其城池却还是完好地耸立在那里。所以,当爱新觉罗氏肃清了敌对势力登岱顶而一览天下的时候,看到京城里的五坛八庙的礼器,或者是不见了踪影,或者是残破不堪,自然不能容忍。在统治者的眼中,钟、鼎、尊、匜,代表着一个朝廷的礼数,代表着万物,象征着朝廷,它是皇族威严的所在,故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坛庙内器物的形制与完整。

经过几十年稳固江山,到清圣祖康熙皇帝中后期,国泰民安,国家富足,开始了康乾盛世。这时,礼部大臣与工部大臣的一道奏折摆在了康熙皇帝的书案上。奏折说,京师急需铸造和修补朝廷礼器的人才,并且荐举了山西境内侯氏铸钟世家。这样于康熙五十年,圣祖下了一道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久闻太原府太谷县田乔村,有善于铸造者侯志诚,令太谷县知县召之,来京受职,任用一事,钦此。

大清康熙五十(1711)年三月初八日。

圣旨下到太原府,太原府立即启程,赶往太谷县,太谷县知县即可恭迎圣旨。京城的传旨官在太原府府尹与太谷县知县陪同下,然后风风火火赶到了田乔村侯家。

侯家自然是惊喜万分,情不自禁,因为祖传的铸钟技艺可以发扬广大了。侯志诚率领全家出门迎接,当即接旨谢谢恩。之后带领朝廷传旨官、府尹、知县以及随从一赶人等观瞻了村内的钟楼和悬挂在古庙和过街楼上的祖宗传下来的古钟,各个看后称赞不已。

侯家接旨后,立即行动,铸钟传人侯志诚带了田氏夫人与长子侯来山、侯来海,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京城。两脚尚未歇息下来,立刻得到康熙皇帝的召见。康熙皇帝在紫禁城见到侯志诚一表人才,考问其铸造事项对答如流,于是“龙心大悦”,当即御赐黄马褂加封他为“铸造总监师”。并传令户部拨银十万两,作为铸造钟鼎等器物之资。同时言明:“明季以来,京城内外,五坛八庙之中,朝廷礼器,铜铁器皿,皆被战乱所毁,急需补造,恢复应用。”

因为这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象征与标志,所以“尔等格外悉心此事。”

御笔亲书“瑞记铸造厂”

据侯氏宗谱记载,侯氏以铸造为业,但是在铸造业肃条时,则往返京城与山西境内从事商业活动。

永定问外赵公口处,原来曾有供奉赵公明的财神庙,明清两朝,进京赶考的文人和买卖的商人路过此地,很多人都到该庙内顶礼膜拜,上香磕头,其恭敬与诚无非是要沾一沾“财”气。侯氏家族进京做生意时也曾经多次来这座庙里祭拜财神,因此对周围情况十分熟悉。

侯志诚领旨后,有一天来到永定门外察看,见到一快方圆五里多的空地无人应用,于是奏请圣上,打算在此建立铸造厂。康熙皇帝见到奏折,当即批准。这样,在永定门外建立铸造厂的事就确定了下来。

铸造厂建成之后,侯志诚向康熙皇帝秉明,准备取名“瑞记铸造厂”,并解释说,当今皇上英明,万民敬仰,处处祥和,瑞气呈现,开办其厂,铸造万世之基业也。康熙皇帝闻听,龙颜大悦,徒步龙案,提笔亲书“瑞记铸造厂”五个金字。侯志诚赶紧磕头谢恩。之后将此匾额高悬于厅堂之上。瑞记铸造厂从此进入了辉煌的铸造历程。

“瑞记铸造厂”康熙皇帝御赐的封号,侯氏后人牢记皇恩,从康熙年间至今,侯氏家族的产业无不以“瑞”或是“瑞记”冠名。如“瑞记四福窑”、“瑞丰煤栈”、“瑞记侯面铺”、“瑞记侯棚铺”、“瑞记太平庄”等等。一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侯氏后人侯建国,应社会需要,在永定河畔搞起了一处集旅游观光、娱乐休闲、踏青采摘以及会议和聚会为一题的农家娱乐场所,依然没有忘记先辈遗训,将瑞字摆在了前头,取名为“瑞丰农庄”,因其经营有道,客来如涌,成为该区民俗旅游业的开拓者。

瑞记铸造厂经历二十与余年,到雍正九年(1731),侯志诚染病,一病不起,不久而卒。享年七十五岁。侯氏家族的一家老小,莫不悲痛欲绝。按照其遗愿,孝子贤孙跟随,将其灵柩,拨转向西而去,运送着老人家回到山西太谷县田乔村祖坟安葬。据说,侯志诚回晋途中,因侯志诚的名声高远,引来山西府县各界名流前来路祭、参拜不绝,可见侯氏家族的地位在当时确实是显赫一时了。

御赐田地与安家

据家谱记载,自康熙五十一(1712)年秋八月铸造厂开工以来,康熙皇帝亲自开该厂查看,有一次,问及侯氏一家老小安居情况,侯志诚忙跪倒在地向皇帝禀告说:“启奏万岁,志诚别无它求,但见永定河三家店下游,滩地荒废,无人耕种,如能赐给志诚一块沙滩地,则上可以侍奉大清盛朝,中可以遵照祖先以耕读为宗旨的祖训,下可以养子孙后代,我愿足矣。”侯志诚对答如留且得体的回答,康熙皇帝听后甚喜道:“朕即准奏”。

同年十月,康熙皇帝就下一道圣旨:“侯氏家安居一事,支取白银,责令宛平县知县翟世儒着手承办,在永定河东岸麻峪村北街(麻峪村属于石景山区)安居,并赐给侯志诚河滩地三百亩(在今日麻峪村建材城一带),为侯氏家私有。其自行耕种,向宛平县缴纳官税。”同时,将永定河河畔名为下滩北部的古刹潭柘寺庙产租地赐给侯家,并有皇家地产文书保存与潭柘寺内。当时宛平县知县翟世儒接了圣旨,自然极力去办。自此形成了侯氏家园,名为“大渠侯家”。为什么侯志诚对永定河下滩这里的滩地这么熟悉呢?

据京西第一村《三家店》一书介绍,明朝末年山西省太谷县人侯印来三家店村,看到这一带有许多可以灌溉的土地闲置荒芜,决意开垦。他从王室购得土地,经过数年治理逐把荒滩变为粮田。在开垦过程中,侯印经常祈求神的保佑,将村中的龙兴庵作为祈求神灵的场所,连年获得丰收。明末战乱后,清朝建立了。为了更好的祭祀龙神,侯印重修了龙兴庵。时间是清顺治二(1665)年,他被人们成为绅士。

侯志诚跟侯印是同县、同族。在往返京城至山西做生意时来到京城后,必到京西看望侯印及家人,所以侯志诚十分熟悉永定河下滩的土地,并对三家店村相邻的麻峪村也熟悉,而且有了深厚的感情。现在居住在石景山区麻峪村的侯姓、门头沟区侯庄子侯姓祖籍迁到永定河西岸这里,这与绅士侯印是分不开的。从侯志诚繁衍下来的子孙有近八百余口人了。有文字的宗谱记载,从明朝至今500多年,已下传二十八代。侯氏宗谱以被门头沟区档案馆征集并作永久性珍藏。

铸造业祭拜金炉圣母娘娘

在京城钟鼓楼的西侧,坐北朝南,有前、中、后殿和东西的配殿,庙门的门额书写“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清朝顺治、乾隆、道光四次翻建并留有碑文记载。这座庙在明、清两朝非常有盛名,真可谓“庙小神灵大”。

明朝永乐黄系准备铸造一口大钟,为京城的镇物。皇帝的旨意是不能拖延的,眼看铸钟的最后期限就要临近,可是大钟还未铸好,众工匠积蓄了许多柴炭,准备做好最后一搏。开始铸的比较顺利,眼瞅着浇铸了大钟顶部,突然柴火的温度无法上去,在一旁的女儿,看见作为铸钟的总监师的父亲及众工匠大伯和叔叔们前工尽弃,为了挽救父亲和工匠们的命运,纵身跳入火中,用自己的血肉直躯,完成了铸肿大业。在她急忙往火炉中跳跃时,父亲揪住了她自己的一只新绣花鞋。

皇帝将铸好的大铜钟悬挂在钟鼓楼之上。利用它为百姓报时。而这口大钟似乎有着与众不同的神灵感应,当人们敲击它的时候,它便发出美妙的声音,但尾声是“鞋”的发声,“当当当、鞋……”人们一听到奇异的尾声时,就会马上联想到金钟姑娘忠孝、美丽的感人故事,人们在钟神前缅怀姑娘的恩情,于是这口大钟被称为“金钟”。

这个故事在明朝时期就开始流传了。人们为了永记这为舍身救父亲和众工匠大节忠义的姑娘,在铸造匠人的倡议下,修建了“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这一个神奇的故事流传极广。在京城和四郊甚至周边省区铸钟行业,都挂有铸钟娘娘画像和供奉牌位,定时祭祀。

从明朝永乐年间到清朝末年,在侯家原籍山西太谷田乔村建有庙宇祠堂十处之多,其中有一座就是明朝永乐二十二年建立的“观音堂庙”。观音堂庙前有钟楼一座,挂有一口大钟,钟楼对面是侯家祠堂,是一座四合院。北房中间挂着“铸钟娘娘”的画像和牌位,每月初一、十五,上供上香。据传,在每次铸钟时,从铸钟开始到铸钟完毕,一直都要香火不断的祭祀着。

侯志诚择地在永定河两岸居住时,建造了一处四合院,在北房明间内供奉着康熙皇帝的圣旨牌,南房内供奉着“圣母铸钟娘娘”牌位和画像,除每月初一、十五及春节予以祭祀外,在春节期间还要摆供燃香三天,让铸肿娘娘享受着铸钟世家后人供奉的香火,这项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末。

门头沟侯氏家谱300年保存完好

文/侯敬德

我区永定镇侯庄子村73岁的村民侯德铠家中,保存有一本近300年的家谱于近日被发现。家谱记载了自清康熙50年(即公元17)侯氏祖先侯志诚奉旨进京至现在298年间,共11代300多口人的历史变迁情况。

在永定镇侯庄子村,记者见到了侯德铠老人。他说,家谱是他爷爷传给他父亲,又由他父亲传给他的。老人边说边从柜子里取出了一个发黄的16开本子交给记者。记者注意到本子是从右向左翻看的,每页上的文字都是小楷,横写体。

当记者问为什么家谱不是原件时,老人解释说,原家谱有16开纸大小,用毛笔字竖着写在发黄的厚宣纸上。1992年,侯德铠老人帮村里写村史。因村史和自己的家谱有关,他就想将祖传的家谱进行整理,于是,他往新的16开的本子上抄写,因为老人家谱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一翻纸页就碎了。待到抄完时,原来的家谱也就毁坏了。老人说,抄家谱是利用每天值班的时间,8000多字用了他整整3个月的时间才完成。

据侯氏家谱记载:侯志诚是山西省太古县田桥人,以铸造为业,祖传技术精湛,在晋地比较有名。后经常往返于京都,从事商贾。清朝康熙年间奉旨来京,受康熙皇帝殿试,加封侯志诚为铸造师总监。御赐黄马褂。在户部领取所需白银10万两,在永定门外建厂,恢复明末清初在京城内外五坛八庙之中被战乱所毁坏的铜铁器皿,如:古钟、古鼎等。康熙皇帝还御笔亲书了“瑞记铸造厂”的厂名。

康熙50年(即公元17)秋8月,皇帝召见侯志诚,问起如何安家一事。侯志诚希望得到永定河畔一处沙滩地以养子孙。同年10月,康熙皇帝赐他京西永定河畔沙滩地300亩为侯氏私有,自行耕种,向宛平县交税。由此形成了侯氏庄园,当时的地名为大渠侯家。在民国期间,称瑞记太平庄。北平解放后,改称侯庄子。

为了寻根问祖,侯庄子村第八代侯敬德根据家谱上的记载,以及通过区政府多方联系查找,终于在原籍山西省太谷县的田桥村找到了另外的一部家谱,将侯氏家谱追溯到距现在500多年的明朝初年。

他说,他还多次到大钟寺、北京城内有关铸钟名称的胡同,想找到祖上铸钟这段历史的确凿证据。家谱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岁月的变迁,可以让后世子孙知道先辈创业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崇尚历史、崇尚文明、崇尚祖先的具体体现。

门头沟侯庄子的由来

文/侯敬德

据侯氏家谱记载,先祖侯万文简于明朝初年从山西平定地区迁居太谷县田乔村。明朝中晚期,曾铸钟无数。据说,铸造于永乐二十一年(14)的田乔村古刹真觉寺大钟上,曾铸有侯氏子孙若干名。惜该钟今已无存。村民说毁于1958年大炼钢铁的年代了。

1711年,为给朝廷铸造礼器以及战后五坛八庙的已经损坏的古钟、古鼎铜铁等器皿,先祖“铸钟世家”的侯志成奉康熙皇帝谕旨,由山西太原太谷县田乔村来到北京,被封为铸造总监师,且御赐黄马褂,御笔亲书“瑞记铸造厂”,厂址设在永定门外,由户部领取白银十万两,作为铸资。同年,在京西赏地三百亩,以瑞字为号,名“瑞记太平庄”,后俗称侯庄子。侯志成遂成为侯庄子村侯氏的始祖。

侯庄子村地处永定河的沉沙地上,土地十分肥沃。浑河(永定河)鲤鱼味美鲜嫩,浑河稻米,做饭特别香。岸边,森林茂密,渠旁,果树成行。每当春季百花吐艳的时候,河滩绿柳在暖风里飘荡着嫩黄的枝条,空中彩蝶在花香中抖动着美丽的衣裳。到了秋季,稻浪翻滚,鲜果飘香,更是飞镰喜收获,仓秉多余粮。侯志成的后代侯万文就出生在这幽雅富饶的侯庄子村。

北平瑞趺祥绸布店创业于1870年前后。经过孟家几代人的努力拼搏与惨淡经营,从一个很小的绸布店逐步发展成为经营绸缎、呢绒、布匹、皮货、日用品、钟表、茶叶、纺织、染布,寿衣等多种商品为一体的、全国驰名的大商号。瑞趺祥创业与发展,有着它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同时与它经营管理的特定制度有着直接关系,其中任人唯贤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大胆任用侯万文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瑞趺祥是由山东孟家开设的。早年在山东周村开设的万趺祥杂货店就是它的发源地。清朝嘉庆年间,孟家分为四房,瑞趺祥是其中的一房,堂名叫“矜恕堂”。矜恕堂首先在山东济南开设了瑞趺祥老店。清朝咸丰年间在北京设瑞趺祥分店,在布巷子批发山东寨子布。光绪十九年(1893年),孟觐侯资方代理在前门大栅栏创设门市部,经营绸缎布匹等。

瑞趺祥的资本比一般商户雄厚,规模比较大,一开始就列为“八大祥”之一。这八家绸布店是:瑞趺祥、瑞林祥、瑞生祥、瑞成祥、谦祥益、益和祥、东升祥、丽丰祥。这八家店都是山东章丘人开的。瑞趺祥不久就占据“八大祥”之首,成为北京最大的绸布店。瑞趺祥的成功首先在于绸布品种繁多,货真价实,高、中、低档商品齐全,既有适合官僚、富商的高档绸缎、呢绒、皮毛货;也有适合一般市民及郊外农民穿的黑白布、兰花布等。

1903年瑞趺祥在前门大栅栏西头开设了鸿记绸缎庄,经营绸缎、布匹、皮货、洋货、新衣以及茶叶。19辛亥革命起事,很多买卖商号不敢扩大经营,甚至关门倒闭,惟独瑞趺祥在大栅栏东头又开了东鸿记茶叶店。

19壬子兵变,散兵游勇放火抢掠,多数商号遭受损失,瑞趺祥因墙高门固,安然无恙。此后,瑞趺祥的实力就超过同行,在其之上了。19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我国民族工商业乘机发展。瑞趺祥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光景,由一个布摊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五大字号、垄断一方的经营绸布、皮货、洋货、茶叶等多种商品的商业财团。

19瑞趺祥的买卖越做越大,几乎将大栅栏的半条街都占满了。全年的利润超过十万两白银。并且,在大栅栏路北建立了京城最大的零售商店----瑞趺祥绸布店。店的外观优美,内部结构坚固。二道门里是三间房宽的大门脸,分上下两层,楼上卖高档绸缎,楼下卖一般大路货。从方便顾客着想,门前的空地盖了一个宽大的铁棚,可以为停靠的接拉客人的三轮车遮风避雨,深受群众欢迎。

1905年,瑞趺祥正处于兴旺发展的时期,19岁的侯万文经人推荐来到瑞趺祥纺织工厂,学习纺织手艺。在师傅的指导与帮助下,加上自己心灵手巧和聪明智慧,三年出师,学习了一身本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他二十一岁时,自己已经可以单独开织布机了。织出来的是提花布,多次受到师傅们赞赏与同行们的好评。孟老东家也不断鼓励夸奖说,年轻人,好好干吧,等到将来必然大有前途的。

19在前门外大栅栏西头西观音寺处,瑞趺祥开设了一家“正裕昌”织染工厂。本厂能织印花布,又可以染布,纺织染合为一体。当时,孟老东家找到侯万文,告诉他要开一家织染厂,请他负责管理。侯万文谦虚地说,我可以试试,不行您再换人。这样,侯万文担任了该厂的经理。

在任职期间,他把工厂办得非常有秩序,充分发挥了他的经商特长。并给东家提出很多合理化建议:例如,他说,“正裕昌”织染工厂生产的棉布深受城内外下层劳动人民的喜欢,应当加大产量。他的建议很快被东家采纳了。事实证明,侯万文的建议正适合了市场的需要。东家对他的眼力很是佩服“正裕昌”织染厂从来没有利用报刊等形式做过宣传,而是凭借货真价实与优质服务赢得了广大顾客;对待职工也从来不克扣工资,每月准时足额发放。瑞趺祥逢年过节还给厂里送面送肉,犒劳工人,使工人安心生产。对瑞趺祥绸布店送过来的布匹染色加工,侯万文要求工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由于送来的布匹,在采购时也特别注意选择上等白布,缩水率很小,染出的布,不褪色不缩水,到瑞趺祥绸布里店里出售,清晨,常常门外早有顾客在等候了。“正裕昌”织染厂每年利润不断增加,东家十分满意。

19因织染厂处在前门地区的黄金地段,无法扩建。孟老东家找到侯万文商量,要在前门外大蒋胡同开设一家“正记织布厂”,因为设计规模比较大,想和侯万文合办,说你是股东又是管理者,一个人兼管二厂,你看怎么样?咱们试一年,不行再说。侯万文当即表示同意。

侯万文走马上任,为“正记织布厂”从青岛购买了30台新型铁式织布机,由于设备先进,产量和质量都很高。与此同时,与青岛各大纺织厂有购销合同,原料来源和销售渠道十分畅通。加上侯万文管理有方,织布厂的生意相当兴隆。这样,在北平市纺织染业可称得上一枝独秀。

在管理上,征得瑞趺祥东家同意后,侯万文制定了严格的厂规和生产管理办法,使生产秩序井然。按照规定,那些持人力股山东籍的职工,每年有三十天的探亲假,往返路费可以报销,但是不允许携带家属进厂居住;北平地区的职工,每半个月休假一天,次日早上必须进厂上班。按照规定,职工不得无故请假外出,更不准夜宿不归,违者警告,屡教不改者即行辞退。规定还要求全体职工着装整洁朴素,不准浮华异样。这些规定培养了职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侯万文任职两厂经理期间,职工总数有近百人。他会管理职工,又会体贴爱护职工。厂内职工工资普遍高出瑞趺祥别处职工以及京城其他店铺的职工的一倍或半倍。在平日,他就注意把伙食搞好,到了年节,和瑞趺祥老掌柜一样,还准备丰盛的酒席慰劳大家。炎热高温的夏季,则提前备有绿豆汤、凉开水为职工们解暑。在福利待遇上也想得很周到,遇到职工本人及家属婚丧嫁娶,厂里还发给一定数量的资金补助。

学徒工进厂,要经过熟人的推荐,推荐人要了解他的家庭历史和本人品德,即对工厂负责也是他本人负责。由于是学徒阶段,工资较少,但厂里为他提供了衣食住行方面基本的生活保障。

他善于研究职工们的心理,尽可能解除他们的忧愁,以便安心生产。这样,职工生产积极性高,爱厂护厂的责任心特别强。

侯万文对东家采取了不卑不抗彬彬有礼的的态度,赢得了信任,能够放心大胆开展经营。对外经营方面,侯万文有自己比较独到的经商之道。当时各家绸布店之间竞争十分激烈,,为了了解顾客的需求和购买力的情况,厂里经常派人到各个绸布店,以顾客的身份了解各种商品的质量及行情,然后确定自己产品样式,按照一般产品低于市场价,紧俏产品高于市场价的原则定价销售。

销售中,为了促销,和瑞趺祥总店一样,厂里印制了精美的礼卷,即购物卷向职工销售。礼卷可以当作礼品馈赠亲友,拿到本厂换取布料。这样借助礼卷扩大了工厂的社会影响。

在纺织厂门前,还开设了铺面房,门口设专人迎接顾客进门。管理人员有空都参加销售或帮助售货员招待顾客。有的顾客买的东西比较多,在等着拿货的时间里,一边让顾客休息,一边就把茶水和香烟递了过去让顾客享受。遇到老主顾电话联系,会以最快的速度派人送货上门。总之,一定要使达到顾客满意,心情愉快,下次还愿意再来。这样,在北平市市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给瑞趺祥的老字号又增加了光彩。

厂子的利益分配,依据瑞趺祥东家的旧规,东伙七三开,股东占70%,伙计即人力股占30%。当时生意极好,相当赚钱,一个人力股可以分到千元,是特别高的收入了。

侯万文经营管理两个厂子,做到小至职工的生活细节大至把握工厂的各项决策与最终分红,都做到了不温不火,恰倒好处,把厂子管理得有条不紊,并蒸蒸日上。这些与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少年时期,侯万文就读于侯氏私塾,接受了有功名先生的言传身教,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始,系统学习了四经五书等传统教育的经典读本。他自己又认真刻苦,勤奋好学,把书本学习得滚瓜烂熟,对答如流,成为一个才华出众的学子。古老文化不但给了他丰富的知识,也让他明白了怎样去做人做事。同时侯氏家族族规祖训也时刻铭记在耳: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这对他日后的事业有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至1937年,是中国处于多事之秋的年代。这个时期,侯万文出任了北平市纺织染商会主席。在他任职期间,瑞趺祥商号十分受益。其中包括八大祥商业店铺,用商会的名义给他挂了两块铜字大匾。一块挂在了前门大栅栏正记织布厂一进门正面醒目的位置,上书“商界千城”;另一块挂在侯万文家大门楼里北墙上,上书“群情爱戴”,落款:中华民国二十二年谷旦。两块匾红底黄字,均长六尺,宽三尺,字为鼓出的式样。惜已无存。

1933年(即民国二十二年)农历八月初一,侯氏家族举行挂匾仪式。全家欢腾鼓舞,其父兄辈、子侄辈奔走相告,拍手称赞侯万文在京城商界光宗耀祖的功绩。这一天,北平市纺织染商会一行人马自京城直奔京西侯庄子侯家而来。在八大祥掌柜陪同下,商会主席侯万文十字披红,胸前佩带大红花,衣锦还乡,神采飞扬,把勋劳带回家门,各位掌柜各个举手表示祝贺。于是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匾额高悬,欢喜异常。之后,侯万文大摆酒席款待贵宾及四方乡邻。酒席间,推杯换盏,互相道贺,满门充盈着一团喜气。在京西永定河畔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入侵,大肆倾销日货。瑞趺祥内部虽然章法未变,可是难以抵挡社会通货膨胀、物价不稳定的局面,也就渐渐出现松弛的势头。特别是国都南迁,旧一代官僚沦落。瑞趺祥仰仗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坚持每天卖出多少货,再补回多少货,但是,日子却大不如前了。

侯万文大力提倡抵制日货的行动,引起日本人的注意,开始对他加以监视。为此他只好挂印辞职。他说,至死不为日本人效力,至死不当汉奸,不为日本人干事,就是回老家种地务农都行。商会多次请他出任要职,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之后不久,迫于形势的压力,把自己亲手创办的两处工厂也关闭了。

1939年,侯万文回到老家侯庄子村躬耕田园,并在家乡维护一方平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闲暇则讲古论今,教育子孙读书识字,颐养晚年,与子孙共享天伦之乐。公元1961年因病过世,享年七十五岁。

当军阀孙殿英来到了门头沟

文/侯敬德

1938年初春某日,孙殿英带着近百人,开着四轮轿车,其他人骑着马,全副武装横跨永定河,从潭柘寺在京城的下院阜成门外海潮观音庵出发,过海淀,经模式口村,来到大渠侯家拜访乡村绅士侯钰文。说是拜访,倒不如说是相互斗心机的一天。纯锐、茂林二主主持经常到翊教寺和海潮观音庵讲过侯钰文的名气与为人,所以孙拜访侯钰文时早就听到过。

当时的情形,孙殿英脸上有麻子,留着八字胡儿,他率部在上午10点多来到侯家大院,侯钰文躬身施礼,一番寒暄后,让到了客厅,侯钰文陪着孙殿英喝茶、抽大烟,并吩咐家人把牲口驮着的箱子卸下来,把上好草料如稻草、花生秧、白薯秧喂孙的马匹。同时派人把本村精通红白案的人张德、邵永旺、武玉奎、张中、侯德禄、张彩成、王虎臣、武德安等人找来,准备酒菜,这几个人有的炒菜,有的和面,孙殿英要吃的有地方特色的盐碱大条面。

孙殿英抽足大烟后,酒菜准备完毕。侯钰文陪着孙的随身参谋、副官一行人坐在上房客厅里,在酒桌上,见多识广的侯钰文早听说过孙殿英于1928年挖掘慈禧和乾隆墓一事。后来部下在京郊明清王爷坟地来回乱窜,其目的不纯的音信。所以在酒桌上,孙殿英提出了许多问题,侯钰文十分给予了谨慎与巧妙的回答。孙殿英说,你们侯家在京西一带提起来,无人不晓,你侯三爷(侯钰文兄弟四人排行第三),人们提起来首屈一指;侯钰文答道:承蒙孙大人夸奖,钰文一个小人物,何足评论,种几亩薄田,只为养活家人。孙又说,你侯三爷,潭柘寺的主持和僧人也常提到你,钰文答道,侯家与潭柘寺的关系,由祖辈就甚厚,钰文只是传承祖辈对潭柘寺的恩情,每年布施该寺,也是钰文应尽职责而已,对佛心尽一点微薄之力。做到了让孙殿英佩服而不失礼节,做到了滴水不漏。阜成门外海潮观音庵有地下暗室,孙在挖掘慈禧和乾隆墓事后,部分物品藏于暗室。这些箱子,就是有墓内部分赃物,开始运往南方,国民政府逢场做戏,先告之孙殿英物品运走后,假意抄寺暗室。

这一百多人,一直吃到下午4点多,孙殿英又抽足了大烟,这才开始准备走。临出大门时,孙殿英命令副官,从车上搬下两个小箱子,里面是两千块现大洋,要送给侯钰文。当时被侯钰文婉言谢绝了。侯钰文事后对家里人说,今天要是收了他的钱,过不了几天,他就会派人黑了你,家里就该遭殃了,这一天,是侯家有幸结识军阀孙殿英的一天,又是很幸运的一天,但更是很惊险的一天。据后得之孙部走到卢沟桥附近,河套沟的土匪早知道孙部随车有贵重物品,并走卢沟桥大道,就有组织地去打劫他,但最终,还是被孙部强大的兵力给打散了。

注释:孙殿英(1899—1947)字魁元,河南省永城市马牧乡孙庄人。1947年,时任国民党第四方面军第三纵队司令官,5月在人民解放军攻克汤阴县时被俘。因有鸦片嗜好,不久病死热河高阳。

侯钰文(1892年—1948年),字阔山。民国时任门头沟窑业工会理事,大峪小学懂事。稻地渠坝头。

门头沟人打官司惊动朝廷!

文/侯敬德

永定河从三家店出山后,分为两股,即东河与西河,流到卧龙岗村东又合在一起。东西河之间夹起一块狭长的小岛俗称稻地——侯庄子就处于稻地的最北端。永定河早年水浑,所以又称浑河,一桶水里有半桶沙泥。村子离河边近的人就养成利用浑河水淤地的习俗。在河边荒滩上垒起一圈土埂,向里灌水,水干了在灌。灌一次,淤一层泥,有几年就可以淤起二尺多厚的泥土,就能种庄稼了。种上庄稼后在灌溉浑河水,等于继续淤地,时间长了土层就很厚了。

清朝光绪二十五年,侯朝选弟兄五人分家,侯朝选为长子,分到三十多亩土地。由于家里人口多,只得又在永定河的东河西岸淤地,几年下来,又淤有了几十亩。这样,麻峪村的刘、邢、王、杨几家急红了眼,认为侯朝选淤地使东河河道东移,于是联合起来在东岸垒起大堤,让洪水只向侯朝选淤地的地方冲,并且向宛平县衙门状告侯朝选淤地,妨碍了河道的正常流水,企图淹没麻峪村,甚至有淹没北京城的野心。宛平县衙传唤双方到场,麻峪村倚仗人多势众,由几个大户出资打通县衙,眼看第一审过堂侯朝选就要输了。侯朝选一筹莫展回到了家,这时想起了长子侯朋文儿时曾认过一个叫刘公公的太监做干爹的事儿。刘公公是专门伺候宫廷里娘娘穿衣打扮、饮食起居的。侯朝选一家人决定死马当活马医,就试一试,看能不能把这场官司打赢,就依靠刘公公了。

第二天,侯朝选领着儿子侯朋文早早起来,直奔京城皇宫,结果还真的见到了刘公公。双方见面,寒暄几句,侯朝选就把家里和麻峪村打官司的事一五一十说了一遍。刘公公在娘娘闲时,就把干亲家里的事对娘娘说了。赶上那天娘娘心情愉快,听到说是好几户欺负一户,就说:“岂有此理”,又亲自舒展凤手,给宛平知县写了一个便条,字数没多少,就三个字“侯家赢”。

便条转到宛平县县衙,知县一看,侯家多大的势力啊,皇宫里都有他们的人,于是不敢怠慢。二审开堂,麻峪的人心里还惦记着自己必定是个赢家,就心安理得的等候宣判。没想到,知县宣判侯家淤地不妨碍乡村住宅与威胁京城,让侯家把官司给打赢了。之后麻峪这几户人家与侯朝选家和好了,还认了亲戚。双方官司一场,反结为友好往来的亲戚,成为河东河西人们茶余饭后的一段佳话。

作者:侯敬德,北京门沟头人。

昵称:冰心若水

编辑:世侯总会办公室

邮箱:1706095450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