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名篇为何取名《夏日绝句》?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名篇为何取名《夏日绝句》?

时间:2023-10-30 15:07:16

相关推荐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名篇为何取名《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李清照的著名小诗《夏日绝句》,又名《乌江》。

这首诗小学生背起来也是滚瓜烂熟,诗句言简意赅,志气高阔,其诗境之佳不必多言。

然而,这首诗的题目总让我感到有些奇怪,既然追思项羽,名为《乌江》即可,《夏日绝句》则显得莫名其妙。但是在《彤管遗编》、《名媛诗归》、《章丘县志》、《绣水诗抄》等多部古籍中,这首诗都题为《夏日绝句》,《乌江》一名倒更像是后人所擅改。

按理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之类优美小巧的诗句才适合《夏日绝句》这类题目,而如此悲壮的诗句和题目完全格格不入。

有学者称,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一起去江西置业,行至芜湖乌江项羽庙时,写下此诗,创作此诗之时“大约在夏季”。

不用说,此理由实在过于牵强。

品读《夏日绝句》题旨: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现在让我们把诗题先放在一边,来看看这首诗具体写了什么。

首句“生当作人杰”,有学者以为“人杰”一词用典,典故取自刘邦对张良、萧何和韩信的评价“此三者皆人杰也”。(见王学初著《李清照集校注》)

我以为,此解释未免牵强,“人杰”本身是一个存在于先秦典籍古籍《文子》中的词语,刘邦评价三位谋臣时,也只是使用了一个当时已有的词语。

《文子·上礼》:“行可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守约,廉可以使分财,作事可法,出言可道,人杰也。”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言行智谋道德卓越高迈,可做众人表率之人,方可称之为人中俊杰。

既然这首诗是夸赞项羽,那么再去从项羽的对手韩信等人身上取典就显得太怪异了,所以必然取典于《文子》。

次句“死亦为鬼雄”,学者以“鬼雄”出自《楚辞·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对此观点我无异议。

总之,人杰、鬼雄工整相对,浑然天成。

后二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随即点破主题:像项羽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杰和鬼雄,才值得我们钦佩追思。

需要注意:这里对项羽的歌颂,实际上属于反用典故。

古人对项羽自刎乌江一事基本以负面评价为主,认为项羽傲慢不仁,咎由自取。唐代杜牧曾有《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就被古人认为是一篇为项羽翻案的另类诗作,对那首诗,有不少诗评者表示欣赏不来。

所以,这里李清照将项羽比作顶天立地、藐视生死的人杰与鬼雄,同样属于反用典故。在今人看来或许不觉得如何,但在古人眼中,这必然属于“非主流观点”了。

不过我想说的是,语出反常必有所指。

且看项羽不愿渡江而自刎前的一番言论: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一番豪言,形成了一句著名的成语:“无颜见江东父老”。

故而,李清照此诗之所以极力夸赞项羽赞颂的正是项羽看重颜面和尊严、深知廉耻的态度,她明里是在褒扬项羽,暗里却是在指摘有些人“厚颜无耻”!

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或曰“指桑骂槐”。

感情裂痕说——李清照以此诗讽刺丈夫赵明诚?

历来评诗者认定《夏日绝句》所讥诮讽刺者有二:其一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其二是南渡的宋室君臣。

先来看第一点,为什么说有学人认定李清照要讥讽赵明诚?

赵李夫妇这次出行,是在丈夫赵明诚被免去了江宁知府之后。赵明诚在江宁(即南京)知府任上只有短短的一年半,其被免职,主要是因为一场兵变。

据相关史料记载,一个名叫王亦的御营统制官密谋宫廷兵变,转运副使李谟发现苗头后,紧急通知了赵明诚。可是赵明诚并未理睬,李谟只好自己率兵伏击王亦。当夜一场战斗,王亦叛军被击溃。早上,李谟想找到赵明诚向他通报胜利消息,却发现赵明诚和另外两名官员已在前夜用绳索坠下城墙逃跑了。

后赵明诚被革职,但并没有被宋高宗赵构严办,于是他才携妻子李清照与去江西置业生活。二人行至乌江,李清照写下了《夏日绝句》。

所以有学者称,这是李清照用诗句表达对丈夫临阵脱逃行为的不满。

然而,我对此说存疑。一来兵变相关史料较少,且记录简约,主要见于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一书。

二来是文字记录简约,赵明诚逃离兵变的前因后果并不十分清晰,虽然出逃的确不是光彩之事,但也在战乱之时,在敌强我弱形势不明的情况下,难道必须束手就擒才算高尚么?

第三,赵明诚一直在为国效力,奔波于任上,虽因兵变一事为朝廷革职,但就在之后的六月又被征召任湖州知州,以至于他和李清照去江西置业的计划泡汤。赵明诚只好草草把李清照和家室安顿在安徽池州,随即匆匆策马赴任,直至病死于湖州任上。可以说,赵明诚为南宋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且按照李清照本人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载,赵明诚在六月十三日与她辞别那天,“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而别”。可见,赵明诚不论被贬还是复被任用,其状态绝非萎靡。而夫妻二人的离别时的款款深情,更不像今天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出现了隔阂与裂痕。

其四,在李清照所写的吊念丈夫的祭文中写道:

“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见《四六谈尘》)

李清照把自己比作“杞妇”,即《列女传》中所记载的战国时的杞梁殖之妻。杞梁殖乃齐国将领,为国战死,其妻抱着他的尸首在城墙下伤心痛哭十日,城墙崩塌。(注意,可不是比作孟姜女。)

而句中所说“庞翁”,则是将丈夫赵明诚比作东汉名臣庞参。此人曾任汉阳太守。他到任之时,听说当地有一位叫任棠的名士便去拜访。任棠早已在家等候了,他将一大盆水和一大株大薤放在门口,抱着孙子往门口一坐,见到庞参一言不发。庞参的随从认为任棠非常无礼,庞参却低头琢磨,明白了任棠的用意:放一盘水,这是让自己为官清廉;放一大株薤(即藠头,一种很难拔除的草),这是让自己要铲除豪强;抱着小孙子,这是让自己要体恤孤老幼小。庞参悟出任棠的暗示之后,也果然是这样做的,清正廉明,抑强扶弱,受到一方百姓爱戴。联中的“机捷”二字,即是指庞参聪颖善悟。

庞参的器量、才干、人品俱佳,后升至三公之位,依然竭尽忠节。庞参所任太守一职,恰恰与赵明诚所任知府知州的地方官相匹配,所以这个比喻非常合适。

更有意思的是,无论杞妇的丈夫杞梁殖,还是庞参,都是曾经犯过错误被朝廷惩罚之人。而相比于他们的功勋和德行,以往的过失也不过是白璧微瑕而已。这也恰恰与赵明诚的情况一致。

不管怎样,从这个吊唁祭奠性质的对联中,李清照对丈夫完全是夸赞和褒扬的态度,完全看不出有任何责备之意,也看不出她与夫君有任何隔阂矛盾。

更何况,李清照在听到夫君病危的消息后,“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亲到病榻前欲以煎药服侍,可惜为时已晚,丈夫已经误服大寒之药,她只有“悲泣仓皇”(见《金石录后序》)。

在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依然坚守二人的共同志趣——金石之学,将二人多年研究的心血撰写成书。这些事迹,怎么也看不出二人有丝毫的同床异梦,貌合神离。

综上,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因“临阵脱逃”一事而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乃至夫妻感情出现裂痕,纯属后人不深思细究,想当然之结论。

一直以来,很多写道李清照生平事迹的文字都会沿用“感情有裂痕”的说法,然而,“赵李不和睦说”却完全是捕风捉影,主观臆断。真可谓谬种流传!

因此,李清照以《夏日绝句》讥讽赵明诚的说法也纯属无稽之谈!

从靖康之耻到建炎南渡,《夏日绝句》悄悄点破

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南游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

这是李清照曾经写过的两个著名联句。人们由此也得知了这位女诗人的爱国志向,她一定心向北伐,希望宋室能有像晋代刘琨那样的名将,击败入侵中原之敌,收复失地。

一一二七年,靖康二年或建炎元年,这一年,金人掳走了徽宗和钦宗二帝,宣告了北宋的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称帝,是位宋高宗,标志南宋开始。而高宗自登基以来,其主导思想就是与金人求和,退守自保。其间虽然起用过像宗泽、李纲、岳飞这样的主战派,但不过是虚与委蛇,以迎合民心,并非出于真正的主观意愿。所以主战之臣始终得不到重用,往往半途而废,乃至竟然可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而主和甚至主张投降之臣则一直被他所重用,像秦桧这样的宰相甚至可以做到“终身制”了。

清初思想家王船山《宋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高宗的政治主张本质就是“屈膝投降”:

李纲之言,非不知信也;宗泽之忠,非不知任也;韩世忠、岳飞之功,非不知赏也……而忘亲释怨,包羞丧节!

高宗之畏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

如果不特意说明,恐怕很多人不敢相信,高宗给金人的书信已经卑微无耻到就要自称儿皇帝的地步了:

“今以守则无人,奔则无地,此所以朝夕諰諰然惟冀阁下之见衰而赦己。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国之尊无二上,亦何必劳师远涉而后为快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偏安苟活,甚至是屈辱投降的心态,高宗才会在一帮主和派臣子的簇拥之下放弃中原,不断南逃,被金兵从南京(今河南商丘)一路追击至建康(今南京),后又一路南遁,辗转逃亡。

那么,以高宗为首的主和派(投降派)是何时成为宋朝国家和军民的主人呢?

正是在金人攻打东京汴梁之时,即1127年前后的“靖康之难”期间。1127年4月,金人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北上,北宋宣布灭亡。1127年6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商丘)称帝,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建炎南渡”。北掳去的宋室皇族受尽奇耻大辱,而南逃的君王臣子已在温柔乡中歌舞宴饮。

可见,无论“靖康之耻”还是“建炎南渡”,重大事件的集中发生时间是在1127年4月到6月间,正值春夏交接之日。

故此,我们才明白《夏日绝句》诗题中“夏日”的真正含义!影射的正是“二帝蒙尘北狩,建炎偏安南渡”的那个夏天!

李清照对靖康之耻无尽伤心,对主张屈膝投降者无尽憎恨。然而,王公大臣尚不敢、也无资格直斥天子之非,更何况一个柔弱女子。不想一日行过乌江亭畔,烟波浩渺,也许又恰逢夏日,终于,她的一腔悲愤化作了一段简短而铿锵的诗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参考书目:

《李清照集校注》王学初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李清照评传》王延梯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李清照新传》陈祖美著,北京出版社 ,2001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论》,《四六谈尘》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