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苏轼的一首不朽之作 词境超逸奇特 一生至少要读一遍

苏轼的一首不朽之作 词境超逸奇特 一生至少要读一遍

时间:2021-07-06 10:13:18

相关推荐

苏轼的一首不朽之作 词境超逸奇特 一生至少要读一遍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在他之前的词坛是婉约派的天下,充斥了征歌选舞、滴粉搓酥的作品,内容狭窄、无病呻吟。虽有范仲淹、王安石等人大力矫革,但作品不多,影响有限。真正扭转这种局面,并别开生面的只有苏东坡。

先生才华卓异、视野广阔,性格旷达、学识精博,他同情和爱护百姓,更对大自然充满深沉的情感。苏东坡挥洒那枝凌厉无前的词笔,可谓触处生春,壮美无比。

他几乎无所不写,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送别,以至宦情感触、哲理探讨、禅机参悦,都全部摄入笔底,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画面。下面介绍苏轼的一首不朽之作,词境超逸奇特,一生至少要读一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代: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曾多次被贬。不过先生性格旷达、随遇而安,总能在极端失意的处境中走出。也正是这样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了后世的很多读者。

元丰六年,苏轼来到贬所黄州,暂时居住在定慧院中。虽然生活艰苦,可总算在长途跋涉之后能够稍作休息。这首词是词人初贬黄州时所作,词境超逸奇特,词意幽婉深邃,二者又浑然结为一体。

起首二句抒写背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完。缺月疏桐、见其清高,漏断人静、显其孤独,正为下文张本。

词人少年成名,并有除弊济世的理想,只是不赞成太过激进的革新方式,因而受到排挤。同时因为苏轼才华卓越,性格豪放,也令一些王公大臣心有忌惮,于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此时的先生远离故园和亲人,岂能不感到孤寂?

三、四句点出背景中人物,“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词人凄楚地叹道,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缥缈的身影仿佛天边的孤雁。人为“幽人”,鸿为“孤鸿”,虽不言情,其情自见。

幽人,此处指幽居之士,尽显作者在黄州感到的萧瑟与凄凉。孤鸿,离群索居、失去方向,虽有展翅高飞的能力,也有驰骋万里的梦想,更有超凡脱俗的品质,却容易力尽身疲、而遭受覆亡的危险。

下片换头描写细腻,“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苏轼一生正气,不愿随波逐流,虽历经北宋四朝,一直都是耿介坦诚,也深受有识之士的好评。可是一朝被贬,只有杨柳依依,却不见送行之人!

“惊起”二字,描绘了词人的身世之感。曾经怀有青云之志、也有柱国之才,可是世事纷纭、祸福难料,如今落魄至此,实属惊诧。即使心中有恨,又能向谁人诉说?

结尾两句更抒发了词人的复杂心境,“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却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不肯栖”,意味着无处可栖,也是无意栖止。无处可栖,所以感到寂寞;无意栖止,只好独守寂寞。

短短12字,彰显出词人清高而孤独、不与流俗为伍的精神品质。词为咏物,其实也是咏人,人与物在此已浑然一体,非泛泛拟人之可比。

纵览苏轼的这首词,托物言志,境界高妙。作者胸藏万卷书、笔下无尘俗,虽然苦闷彷徨,依然不肯低眉顺目、求媚于时,这种倔强孤独,非一般人可以坚持。

作者用“缺月、漏断,孤鸿、寒枝”等意象,表达了一种幽怨悲凉的心境。但同时“不肯栖”三字,则态度鲜明地传达出一种自清、孤傲的品性。不过苏轼并没有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他很快就与黄州百姓打成一片,又结交了很多僧道人士,于是心情也变得恬淡宁静,读者也有幸欣赏到更多的优秀作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