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文旅融合 非遗“老树”发“新芽”

文旅融合 非遗“老树”发“新芽”

时间:2020-05-31 20:15:25

相关推荐

文旅融合 非遗“老树”发“新芽”

匠心文旅产业集团在献县汉文化小镇中打造百匠工坊,整理、挖掘我市100项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遗创新与文旅融合,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的别样魅力,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平台和空间。

传承皮影戏有了新盼头

白色幕布上,高大威武的元帅杨文广,铁面无私的包拯,各样装束的妖怪,抑扬顿挫的唱腔中,一众角色你方唱罢我登场。游客坐在台前,屏气凝神盯着幕布,时而眉头紧蹙,时而捧腹大笑。

10月25日,在献县单桥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献县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张维宗和搭档,正在为游客表演《小妖书大战黄花山》。演出结束,掌声四起。几位游客意犹未尽,走到后台向张维宗询问表演技巧。

“皮影造型各部位动作要协调,还要兼顾旁白。”张维宗一边说,一边向游客示范。

如何将献县皮影戏传承下去?这些年,一直是张维宗的心病。如今,他不再为此担忧:“单桥景区专门打造了非遗展演馆,除了定期在这里演出,工作人员还带俺到学校教皮影,回回孩子们都抢着上台尝试,皮影戏传承终于有了盼头。”

4月10日上午,匠心文旅产业集团工作人员走进张维宗家:“大爷,为了传承非遗,我们要在汉文化小镇中建设百匠工坊,搞非遗展演、研学体验,让游客感受沧州非遗的魅力。这次,我们是专程来邀请您的。”听了这番话,张维宗握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太好了!这机会,俺求之不得。”

献县皮影戏有600多年历史。皮影戏鼎盛时期,老艺人经常在十里八乡演出,场场被围得水泄不通。抗战、“文革”时期,皮影戏演出一度中断,老艺人张福起、范书成等冒险把皮影剧本藏进炕洞里,才使得这项民间技艺得以传承。

张维宗的父亲喜欢皮影戏,老人80多岁的时候,把皮影戏传给了张维宗和几个会唱、爱唱的人。“如今,随着电视、电影的普及,学皮影、看皮影的人越来越少,无论如何俺都要将它传下去。”说这话时,张维宗目光笃定。

皮影造型是用驴皮手工雕刻而成,无论是将驴皮加工成薄纸片样,还是将它一片片分割组合成人物造型,制作难度都非常大。目前,张维宗表演所用的人物与动物造型,都是老人们传下来的。能不能用胶片替代驴皮?没有现成工具,可不可以用电脑和激光雕刻?张维宗正在反复试验。“俺要将单桥故事编成皮影戏,一并将久久为功、甘于奉献的单桥精神传下去。”张维宗说。

“老树”发“新芽”

“爷爷,鱼缸中间竖着的那根玻璃柱是干什么用的?”单桥景区博艺工坊内,几个孩子正围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献县玻璃工艺传承人魏长军不停追问。“这就是这件玻璃器具的创新之处。玻璃柱里注入水可以养花,下面养鱼,上头养花,摆在屋里是不是比单纯的鱼缸漂亮?”魏长军耐心介绍着。

展柜中,一个个小巧精美的鼻烟壶格外惹眼。魏长军说,它们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坤岩的作品。记者上前细瞧,一支细小的内画笔,从豆大的瓶口中探入,细细描摹间,国画山水美轮美奂,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堪称一件件袖珍艺术品。

隔壁屋里,孩子们正好奇地望着桌上一只用布拼接的小公鸡。“老师,公鸡身上的颜色涂得太逼真了,尤其是红冠子,跟真的一样。”“孩子,上面的颜色不是涂的,是布本身的颜色。”“凤尾纱”非遗传承人李东芳一说,孩子们更加好奇:“这块粉色的布,从上到下,怎么有深粉、淡粉、粉白,是怎么染出来的?”

李东芳拿起这块布说:“这不是成布染出来的,是先染好线,再织出来的。这块布的颜色,是不是有种渐变的效果?像不像凤凰的尾巴?所以,这种布叫凤尾纱。大家看,这里颜色从最浅到最深的地方,是用180根线织成的,这些线同一颜色有18种色号。线的排列直接决定布料的色调,这就是凤尾纱制作工艺的独特之处。古代许多精美的装饰画,都是用凤尾纱织的。”“老师,回头能不能带我们去织布车间看看?”看到孩子们饶有兴致的样子,李东芳笑着直点头。

记者沿着一个个工坊探寻下去,通过游客在非遗工坊的现场交流体验,看似高深莫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触手可及。文旅小镇负责人齐冬梅介绍说:“目前,我们已经打造了8个非遗工坊。为了保护传承非遗,我们将整理、挖掘沧州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遗创新与文旅融合,在汉文化小镇中打造百匠工坊,通过非遗演出、研学体验等,为非遗传承提供平台。”

文旅携手激活非遗

走进汉文化小镇会客厅,小镇规划图跃入眼帘:以汉文化为魂,以滹沱河为脉,以古御道为轴,以单桥为基础,以五大产业为支撑,规划打造“一宫”“二园”“三阁”“四家”“五区”“六馆”“七街”“八巷”“九桥”“十景”“百匠”“千商”“万户”等景点。

匠心文旅集团对单桥沿滹沱河故道进行全方位规划和建设,独具匠心打造汉文化小镇,为何将百匠工坊作为小镇的重要景点之一?

刘吉舞狮、面塑、书绣……沧州大地上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许多狮城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在匠心文旅集团负责人孙英杰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其“非物质”性,这也是非遗保护的难点所在。他觉得,保护传承非遗,活态传承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非遗与文旅的融合,不仅能让文化留住游客,还能让游客带走文化。景点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精神,带给游客的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更是精神的滋养。

汉文化小镇百匠工坊将以我市具有代表性的1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突出非遗文化的体验互动性,游客通过欣赏非遗表演,或是参与非遗产品制作,近距离感受非遗的别样魅力。

孙英杰说:“我们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是想通过文旅融合,把蕴藏其中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因子激发出来,让中华民族优秀非遗文化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 刘彦芹 祁 洁 通讯员 卢冬金 摄影 陈 雷

原标题:《文旅融合 非遗“老树”发“新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