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晚清思想道德教育的政治 经济 军事和社会文化背景

晚清思想道德教育的政治 经济 军事和社会文化背景

时间:2023-04-07 20:30:59

相关推荐

晚清思想道德教育的政治 经济 军事和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晚清时期,思想界呈现出官方思想与民间思潮之间鲜明的博弈与发展,这一时期官方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宣传和推进的过程中,一方面受到民间社会思潮的压力和助推,逐渐做出一些方针政策的调整,一方面却暴露出不少问题和局限,很值得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予以反思。

晚清时期社会动乱、人心惶惶,封建统治日薄西山。晚清不但是一个社会动乱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踊跃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思潮蓬勃发展,为人们思想的启蒙和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做好了文化舆论准备。

一、晚清思想道德教育的政治背景

晚清时期的政治发展呈现出严重的衰败之象,衰败的原因既体现为封建政体本身的没落,又源于频繁的中外战争,以及日益严重的满汉民族矛盾。

封建政体走向没落,西方政治文化传入。中国封建社会延续到晚清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鸦片战争以后,古老的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通商港口的开放与一些开明知识分子的觉醒,使封建政体日益失去生机。

中方战争频频失利,满清统治有效性减弱。用内忧外患来形容晚清时期清政府统治再合适不过,中西战争和国内农民起义成了晚清常态的战争局势,据统计,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清王朝覆灭的70多年里,有20多年的时间都是在西方侵略战争和国内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度过。

一方面,晚清政府在对付外来势力挑战和内部动荡危机时软弱无力,一再失败,严重影响了其统治的有效性,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太平天国运动不仅使晚清的经济受到重创、社会秩序混乱,同时在社会中形成了对清朝统治政权正当性的深刻质疑”,另一方面,一直受中央集权控制的地方势力在对付处理内忧外患中取得了比中央政府更为有效的实绩,从而形成一种与中央分权的强劲政治势力,汉族官僚强势崛起,并在清末逐渐发展到左右朝政的地步。加之清政府一再丧失民心,使得其统治根基不稳,元气大伤。

统治阶级异族性质,满汉民族矛盾加剧。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从政权建立初期就遭到汉族人民的抵制,因此清代初期的统治者们非常重视笼络人心以稳固其江山社稷、化解“华夷之辨”,为此推行“满汉一家”的民族政策,虽然在真正实行的过程中依然不能改变满汉地位悬殊的现实,但是这种友好的民族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政权稳固、民心所向和社会团结等起了至关重要的调和作用,使得在清政府统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满汉分界几乎不再被人们过度关注并引起重大纠纷。

然而,随着满清统治阶级的日益腐败,以及晚清时期战争的频频失利与人心缺失,使得清王朝的群众基础越来越薄弱,统治阶层也渐渐产生了人心分离的情况,在国内矛盾不断激化的时刻,满汉民族矛盾展露无遗,底层人民对于推翻满人统治的呼声越来越激烈,同时,汉族官僚发展壮大,清政府虽然不得不依赖汉族官僚的力量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但是出于汉族官僚军事权力的不断増强,对于汉族官僚的嫌隙和提防也日益加剧。总的来讲,在风雨飘摇中生存的清王朝就像一个随时处于分崩离析边缘的组合体。

二、晚清思想道德教育的经济背景

重商主义思想的逐渐传入和小农经济濒临解体是晚清基本的经济状况,另外加之自然灾害与战争因素的恶性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困境。萌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晚清重商主义思想,首先被代表中国新兴资产阶级中下层的早期改良派和一部分洋务运动人士最先提出,尽管影响不大,但是早期改良派重商主义思想的产生,无疑是给封建经济思想的汪洋大海投下了一枚重弹,激起了层层涟漪。重商主义思想在清末新政时期最终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工商业渐渐获得了国家的保护。甲午战后,随着辐射全国的洋货推销、土货收购网络的逐渐形成,各地陆续出现了各类大小不等的批发商、零售商、收购商和转运商,他们成为晚清商业资本的主干部分,并根据金融市场的需求,办起了银行事业。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民严重受扰。据统计,整个晚清时期,水、旱、风、霜、雹、虫、震、疫等灾,几乎年年发生,只是旱区面积有大小,灾情程度有轻重。其中位于京师附近的永定河,1840年至19曾发生漫决33次,约2年就有1次。

连绵战争巨额赔款,国库财力日渐空虚。连绵不断的战争是阻碍晩清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它不但影响了国家正常的经济生产活动,而且还造成了经济的严重消耗。这种消耗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战争需要的资金,战争中的军事、人力、财务配备等都需要财政作支撑,因而造成大量财政支出。以清政府的财政情况为例,《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记载的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内务府上折的档案共有65件,折子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军需、筹款、熔金银、变通周转财政等问题展开的,有学者指出“清廷在太平天国革命的打击下,饷需日繁,财源逐绌,以致库储空虚,难以支撑,不得不一再节缩开支,困窘万状,财政上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可见战争造成的经济消耗己经对清朝的正常运行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二是战败所带来的赔款,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屡战屡败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条约中的巨额赔款导致国库空虚;第三是各种战争造成的经济紧张而大举外债。

三、晚清思想道德教育的军事背景

由于对外战争的频频失利,晚清新型军事建设得到很快的发展,不仅成立了新式军事学堂,更是在军事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另外这一时期八旗与绿营军的没落,促进了汉军力量的崛起,新的军事力量格局正在形成。

内忧外患与日俱增,新型军事蓬勃发展。从鸦片战争开始中方接二连三的战争失利,引发了中国志士仁人寻求强国路径的强烈动力,并希冀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于是便开启了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官僚是以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为主要任务的,其中军事建设由于对外战争的屡次失败而被视为最为重要的事项,洋务派培养的近代人才中最多的就是军事人才。

在洋务运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建立的军事工程浩大,主要有左宗棠在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北洋海防大臣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和天津武备学堂、张之洞创办的广东水陆师学堂等,据统计,福州船政局前后学堂在同治五年十一月至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共计经费335615两,光绪元年至光绪二十年,经费共计656753两;北洋水师各学堂自光绪二年至光绪二十年,共计经费1123056两;北洋陆军各学堂光绪七年至光绪二十年间,经费共计608574两;南洋各学堂光绪七年八月至光绪二十年,经费共计1185400两,由此可见当时清统治阶级对于军事建设的重视。

汉军为量勇猛崛起,八旗绿营日渐没落。清王朝开始衰败的一个重要线索是八旗和绿营军的战斗力下降,而且军队内部腐败不堪,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军队缺乏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八旗军队与绿营军在对外战争与镇压太平军中屡屡挫败,才使得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首的汉族官僚在清王朝内忧外患的危急时刻屡建战功,逐渐取代了清王朝一直以来依赖的八旗和绿营军的地位,虽然一直以来清政府对于满汉官员有比较明确的差别对待,但随着清王朝统治的衰落,面对无力回天的统治局面,统治阶级对于汉军和汉族官僚大臣的倚重只能是越发强烈,这也导致了汉族军事地位的日益不可撼动。

四、晚清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新闻媒介发展受限。晚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控制因社会动荡有一时的减弱,开明知识分子深感挽救国家危机和民族存亡的责任重大,因此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晚清社会思潮经历了经世思潮、革命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立宪思潮五个发展阶段,对于官方意识形态的方针政策变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清末新政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之后,受到西方新闻思想和传教士等在中国境内开办报刊行为的影响,以报刊为主体的中国新闻媒介逐渐兴盛起来,并呈现出传统报刊与近代报刊相互交融的局面,传统报刊不断向近代报刊转型,以及传统官报在与近代报刊抗衡的同时,竟实现了一时期的兴盛。另一方面,那时期中国报刊的发展扩展到开始指向一般读者大众,《时事画报》从爱国保种、德育智育的高度关注下层社会的读报问题。

清政府为了维护皇权至上,对社会舆论一直采取严格的控制政策,直至维新运动之际,光绪帝多次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正式承认官报、民报均具有合法的地位,中国官绅办报的自由权利才第一次得到确认,然而这种自由在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依然成为泡沫。

教育观念走向新潮,社会阶层持续分化。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之后,受西方新思想与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的推动,科举取士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增加了算学科与经济特科,并改八股为时务策论,虽然科举取士的改革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为国家培养新式人才,但在国家层面上却是对于新式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的一种认同。加之晚清早期发展的重商主义不断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以及洋务运动时期各种新式学堂的建立与新式人才的培养对近代文化观念的广泛传播,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分化。

总结

从历史出发的角度来看,晚清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属于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范畴,是基于历史出发的研究,通过对这一时期相关文献和资料的收集、整理,高度还原晚清思想道德教育的真实状况,对于丰富清代乃至中国古代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都有深远意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