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老家河南 寻根中原——姓氏文化新密采风纪行

老家河南 寻根中原——姓氏文化新密采风纪行

时间:2018-10-15 16:30:01

相关推荐

老家河南 寻根中原——姓氏文化新密采风纪行

春风杨柳,桃李飞花。5月19日至20日,开展了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主办,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于姓委员会承办的“老家河南 寻根中原”新密之行采风活动。活动主题为行走山水、 亲近自然 、触摸生活 、寻根溯源。

本次采风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响应。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李立新对本次采风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指导,希望通过一系列的采风活动,充分挖掘河南的姓氏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河南各类优秀文化资源中,寻找可令人寄托的精神文化力量。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传播正能量。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南省郑文化研究院秘书长郑天强,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何姓委员会秘书长何保安,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高姓委员会会长高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常姓委员会会长常鑫,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邱姓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邱波,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邱姓委员会副会长邱南方,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马姓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马庆华,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潘姓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潘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石姓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石青海,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韩姓委员会秘书长韩晓阳,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鲁姓委员会党支部书记鲁照建,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鲁姓委员会理事鲁殿华,印象河南网总编辑曲宁、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于姓委员会秘书长于松伟,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于姓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于金虎、于万喜、于德池、于玉生等领导和相关姓氏文化专家20余人参加。

19日下午,采风团来到此次活动的第一站,新密市超化镇第一初级中学进行考察学习。该校是一所获得诸多殊荣的学校。在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把流传千年且濒于失传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超化吹歌纳入学校的日常教学中。承接了由政府推动的对超化吹歌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吹歌队伍。这些举措即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们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的热情。增强了文化自信,增加了自豪感。

超化镇第一初级中学校长范建民亲自陪同采风团一行,共同观看了超化吹歌的宣传片和学生演奏的超化吹歌。

流经新密的溱河、洧水,孕育了古老的文明,《诗经》的一首《溱洧》就是极具代表性的爱情诗篇。“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纯朴自由,美丽欢畅的民俗风景,虽时隔三千年,那种青年男女的浪漫而明媚的活力仍跃然纸上。

超化吹歌,就诞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超化吹歌,是我国十分古老的一种吹奏乐表现形式,它最早是由汉代的鼓吹曲、吹打乐发展而来。吹歌的主要乐器是管子,管子则是早期乐器的一种,早在商代即已存在,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超化吹歌在北朝至唐宋的数百年间,以鼓吹乐的形式,以独特的管子吹奏乐流传下来,通过寺庙而流传于民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超化吹歌”的发源地,新密市一直对它的传承和保护非常重视,为了让超化吹歌能够更好的传承发展,新密市在超化镇第一初级中学建立了超化吹歌传承基地。每一个学生都将学习超化吹歌演奏作为必修课程。

明代以后,鼓吹乐、超化吹歌这种音乐形式已经从宫廷殿堂之中的雅乐而广流民间,虽然还保留着它那清高雅致的传统,并被称作上九流,不为婚、丧事服务,却已是迎神、上社祭祀大典中的必备礼乐了。

明朝景泰年间,一位祖居密县(今新密市)的翰林告老还乡,到超化寺院烧香朝拜,协助寺院僧人将超化吹歌的技艺传授下来,并广布民间,组成了数班超化吹歌社,成为民间的一种文艺社团组织,把宫廷音乐、寺庙音乐、民间音乐组合起来,在寺院大典、迎神赛会中开展活动,代代相传。

超化吹歌,实际上是和超化寺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采风活动的第二站就是超化寺。在于松伟的引导下,采风团来到了超化古镇的超化寺下寺、中寺、上寺进行参观考察。

超化镇,位于河南省新密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中州名镇,因在北魏时期,当地引用佛教梵语“超凡化度,脱俗绝尘”建有规模宏大的寺院,因而得名超化,沿用至今。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于姓委员会秘书长于松伟向采风团成员介绍超化寺下寺的历史文化

超化寺位于新密城南的超化镇超化村内。寺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年)。唐武则天和中宗时达到鼎盛时期,寺院规模宏大,周围方圆面积20公里,僧侣约2000余人,在当时列为全国寺院的第15位,后衰落。现存建筑面积7140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座寺院,上寺在超化寨,中寺在超化塔坡,下寺在超化街。

超化寺下寺,坐北朝南,是超化寺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寺院。寺内存有北齐、唐、金、元、明、清时期碑碣20余通。寺内还有塔林遗址。1987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于姓委员会秘书长于松伟向采风团成员介绍寺内石碑

参观完超化寺下寺,采风团来到超化寺中寺参观超化寺塔。

超化寺中寺房屋全毁,仅剩唐塔一座,质地坚硬细腻,历经千余年的风雨剥蚀,依然如故。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保护单位。

超化寺塔,又名“舍利塔”,位于超化寺下寺西南坡。建于唐开元二年(7),为13级方形砖塔。是阿育王为奉安释迦牟尼佛骨真身舍利所造,在古代十九座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宝塔中位列十五。

“名刹拾伍”砖刻大字

超化寺因供奉佛骨舍利列“名刹十五”。净土宗初祖菩提流支曾在此译经,并传法于二祖昙鸾。超化寺在孕育了一个至为重要宗派净土宗,被誉为净土第一祖庭。僧人们经常念叨的“阿弥陀佛”,就是源于超化寺。

昙鸾作为开创佛教净土宗的一代宗师,他的净土思想博大精深,但方便法门却相当简单,就是“念佛往生”,而“阿弥陀佛”是专门带人去西方极乐净土的接引佛,“念佛往生”就是经常念叨“阿弥陀佛”。他口称念佛往生安乐净土的修行方法,被道绰继承,善导发扬,终成唐代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修持方法。

随后,采风团一行又来到到超化寺上寺参观。超化寺上寺在超化寨,也就是现在被列为河南传统村落的超化村。

超化寺上寺是超化寺建筑中被破坏最严重的寺院,现在的大雄宝殿是在超化寺的上寺原址上重建的。

参观完上寺,于松伟带领大家参观了河南传统村落超化村,详细向大家介绍了村内的古民居保护现状。

于松伟的故乡就在新密。在参观过程中,他亲自讲解,通过回想童年趣事,如数家珍般的串联儿时的记忆,给大家生动,详实,系统地介绍了当地民风民俗,讲述了逸闻典故。

通过对超化吹歌、超化古镇、超化寺的参观考察,把新密这座古城的深厚底蕴展现给了来宾。让大家了解了她的丰富历史和内涵。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遗迹传说和历史故事更是让大家不禁沉浸其中,久久回味。

20日上午,采风团一行来到了位于新密市平陌镇与超化镇交界处灵崖山天爷洞进行参观考察。

“轩辕黄帝拜天祭祖处”石碑

灵崖山天爷洞是轩辕黄帝拜天祭祖之地,也是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场所地,这是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自一千四百多年前,从唐宋始建到明清屡建至今的宝地,也是当今郑汴洛文物古迹游览主线。

据资料记载,黄帝在新密天爷洞发现龙形石,遂把龙作为图腾。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黄帝25子其中14人得12姓,发展为101个方国,衍生出510个氏。当今中华120个大姓中属于黄帝族系的大姓有86个,占72%。甚至匈奴族、羌族、鲜卑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都是黄帝的后裔,历史上周边特别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如北魏、辽、金、元、清等,都认同中原文化,追认黄帝为始祖,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各个少数民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华夏儿女均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灵崖山,又名大仙山,据《河南通志》记载:“轩辕修炼于此”。山势峻峭,怪石嶙峋,天然溶洞如群星点缀,大小溶洞计72个。且多为联洞,洞洞相连,曲径通幽,神奇无比。唯山顶三皇殿较大,塑有三皇肖像。相传系三皇(天皇、地皇、人皇)看中居此,故名。

天爷洞依山势而建,远看苍松翠柏间是金碧辉煌的大佛大殿、二天爷殿和南海大士,往上看是拜天阁、祭祖亭和三皇大殿,169个台阶的望天梯犹如自天而降,拾级而上,经一天门、拜天阁、二天门、南天门,途经九连洞,龙眼洞十余个洞,直达山顶。景区每月农历正月初九举行盛大庙会,香客云集四方,络绎不绝。

灵崖山下洧水环绕,犹如一条翡翠玉带。洧水,习称双洎河,发源于登封马岭山,是超化也是新密最大的河流。

洧水为历史名河,发源于大冶,入新密与溱水交汇,称“双洎河”,流至新郑称“溱洧”。溱洧一带曾是黄帝部落主要活动地区,许多人类文明即创造于此。黄帝的都城据考古发现在新密境内。

新密市地处嵩山东麓、双洎河上游。西周时为密国。密国是以密山为名。据《密县志名胜志》记载:“密,山名,亦国名也,盖因山以名。”密山以“密"为名,是因山的形状像座宏大的殿堂。

《尔雅》曰:“山如堂者密”,指的就是新密地名的来历。新密南北西三面环山,东面低平,似如堂屋,故称密为如堂。

新密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这里厚重的文化。采风团通过对超化吹歌、超化寺、超化传统村落、灵崖山天爷洞的参观考察,对新密这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了更深的了解,她所展现的文化遗产、民族风俗和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新密历史文化深刻理解和新的认知。

姓氏根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是姓氏的摇篮,炎黄子孙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老家河南 寻根中原”采风活动是在整合我省各类优秀文化资源和力量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通过听乡音、叙乡情、忆乡愁等系列寻根联谊、姓氏文化研讨会活动,期望有效地传播和宣传姓氏文化,增强各个姓氏间的交流学习,凝聚人们的故土情怀和家国情怀,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夕阳下,霞光洒在大地上,美丽的乡村总是惹人陶醉。清澈的河水,宁静的村道,带有甜味花香的清新空气,使人感到恬静而闲适。绿油油的麦田也已经变得金灿灿的,丰收在望。古老的大地,总会有新的故事一代一代地讲述,总会有新的希望促使着人们前行。

作者/来源:公正资讯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