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山东博物馆:衣冠大成 看曲阜衍圣公家族收藏的明代服饰

山东博物馆:衣冠大成 看曲阜衍圣公家族收藏的明代服饰

时间:2020-06-04 11:06:02

相关推荐

山东博物馆:衣冠大成 看曲阜衍圣公家族收藏的明代服饰

#走进博物馆#《左传·定公十年》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作为“衣冠上国”的国度,华夏服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国人的礼制观念、伦理习俗以及审美情趣等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数千年来,由于条件所限,战乱等原因,保存到现代的古代服饰非常罕见,但是有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子在春秋时期创立了儒家学说,提倡以“仁义”,“礼乐”治理天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历代的帝王为了显示自己尊儒重道,敬仰至圣先师孔子的虔诚之心,不但对孔子一再加封,而且对孔子的后裔也厚待有加。

山东博物馆馆内的战国“大玉璧”吊顶

自西汉元帝起孔子的后裔就被封侯,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将孔子四十六世孙孔宗愿封为"衍圣公",之后这一封号成为孔子后裔的专属爵位,孔家也成为“天下第一家”,拥有尊崇无比的地位。八百多年来虽历经改朝换代,风雨变迁,衍圣公家族却始终凭借这份荣宠,过着安富尊荣的生活。也正因如此,在改朝换代前朝之物尽毁时,衍圣公家族凭借世袭罔替的特殊政治地位保存下来数以千计的前朝服饰。过去这些衣冠饰物都放在箱子里,存放在孔府的前堂楼上,成为压箱底的珍宝;新中国成立后,孔府的这些收藏服饰陆续移交给国家,成为曲阜孔子博物馆和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山东曲阜孔府仪门重光门

山东博物馆就收藏着多件来自孔府的明代服饰。明代服饰继承了周、汉、唐、宋等朝代服饰的精髓,从色彩、面料、款式、纹饰到穿着的时令与场合,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定制。明代汉服因此成为华夏服饰中一颗靓丽的明珠,其制作工艺之精湛、纹饰之华丽、文化寓意之丰富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引领了周围许多国家服饰的风格。在众多的明代服饰中,最能反映明朝服饰制度的要属朝服了,它是等级制度最为森严的服饰。下面就随我一起看看明朝官员在节日庆典时所穿的最为庄重的服饰——朝服。

朝服是官员们在出席元旦(正月初一)、冬至等大型朝会或者皇帝登基、封禅泰山等隆重庆典礼仪场合时所穿的服饰,可以认为这就是明代的礼服。朝服开始于周代的冕服,到东汉明帝时,朝服的制度完善下来,流传后世,当时以衣服上的纹饰,佩戴珠玉的颜色区分官员品级大小。唐宋时朝服以冠梁上横梁的多少以及佩绶的颜色、纹饰等来区分品级。明代继承唐制,制定了自己的朝服制度,朝服包括:头上带的梁冠、外面穿的赤罗衣、赤罗裳、赤罗蔽膝,里面穿的白纱中单,脚上穿的云头履,以及身上佩戴的佩绶、革带和手中拿的笏板等组成。

明代朝服的样子

以下就是一套孔府旧藏的朝服,应该是明代时期的某位衍圣公出席大型朝会、观摩新皇登基或者封禅泰山等庆典活动时所穿的衣服。这也是唯一一套保留到现代的明代朝服,因此显得尤为珍贵。

梁冠在宋代以前包括的种类较多,有通天冠、进贤冠、高山冠、远游冠等,通天冠是皇帝戴的,意为能够通天。高山冠和远游冠是诸侯王所戴,到元代已经废除。明代的百官皆戴进贤冠。梁冠中间的横脊称为“梁”,它的多少表示官员的品级,一品官员最多,有七梁,依次递减,到五品官员时有三梁,六七品官员只有二梁,八九品官员只有一梁。这件孔府旧藏的梁冠高27厘米,筒径18.5厘米。梁冠外围的冠耳和颜题用黄金镂空錾刻,两个耳翅上各有一只飞凤;颜题正面和后面各有一朵怒放的牡丹,正面的牡丹两旁也有一只较小的飞凤。这件梁冠原来有六道皮质的横梁,一道横梁可能在收藏过程中不慎掉落,因为据《曲阜县志》、《明实录》等文献记载,明代的几位衍圣公大多数都是正一品文官,只有少数几位是正二品文官,所以这件梁冠最少应该有“六梁”。

孔府旧藏五梁冠,山东博物馆收藏

我们现在所穿的衣裳在古代时由两部分组成,上面的叫“衣”,下面的叫“裳(cháng)”,分别代表天、地,暗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裳的外面还围有一件类似围裙的布巾,叫做“蔽膝”。蔽膝比围裙窄,长度要求覆盖过膝盖,与下裳齐平,穿戴时不是直接围在腰间,是系在大带(腰带)上。下面面这两幅图,分别就是衍圣公朝服中的衣和裳,它们的面料为“罗”,罗是一种质地稀疏的丝织品,特点是轻薄透气。它的颜色是明代崇尚的大红色,所以称为“赤罗朝服”。其中赤罗衣身长118厘米,腰宽62厘米,袖通长250厘米,袖宽73厘米。交领、大襟右衽、宽袖敞口,在领、襟、袖、摆的边缘有13厘米宽的青罗镶边。赤罗裳身长89厘米,腰围129厘米,桔黄色围腰,腰部及边缘也用青罗镶边。

赤罗衣,山东博物馆收藏

也许大家对“交领”、“大襟右衽”的术语不甚了解,这就涉及到我国古代服饰的穿着方法。古代汉服的穿法被称为“交领右衽”。所谓“交领”指的是左右两边的衣领在胸前相交,形成Y形的领口。穿衣时要求,交领要沿衣服的中轴线左右对称,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规规矩矩。“衽”指的是衣襟,穿衣服的时候,要将右侧衣襟在里,左侧衣襟在外,由左向右掩盖两片衣襟,最后在右边腋下系上盘扣或带子,这就叫“右衽”。如果方向相反则是“左衽”,少数民族的穿衣方式一般是“左衽”,如《史记》中记载的匈奴“被发左衽”,指的就是左衽的穿法。

赤罗裳,山东博物馆收藏

右衽的穿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说法:古人在面对高高在上的帝王时,他的右手边就是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右”象征着阳,代表活着的人;“左”象征阴,代表故去的人。所以在给去世的人穿寿衣时用左衽的穿法,这点在西周的《礼记·丧大记》中早就已经记载了,并不存在特立独行的说法,况且这种穿衣方法也符合大多数人使用右手的习惯。

明代衍圣公的朝服样子

革带是朝服中束衣和装饰兼具的物品,用较宽的皮革条制作。穿戴时一般和大带一起围在衣和裳结合的腰部,束缚衣物,大带用绢制作,上面绣you吉祥的图案,革带围在大带下方。革带上装饰玉佩、金牌饰等饰件,饰件的精美程度也能反映出官员品级的大小。另外还有丝线编制的佩绶等也系挂在大带上。

玉革带,山东博物馆收藏

交代清楚了外衣,就要说说中衣了,这件白纱中单就是明代朝服里穿的衣服。所谓“中单”就是指中间穿的单衣,相当于现代的衬衣。这件白纱中单同样是孔府旧藏的服饰,现为山东博物馆收藏。它的面料为“纱”,纱的质地比罗还要稀疏,轻薄而又透明,利于透气排汗。这件白纱中单身长118厘米,腰宽65厘米,两袖通长254厘米,袖宽69厘米。领、襟、袖、摆的边缘用青纱镶边。罗制朝服和纱制中单的搭配穿着,从汉代就已经形成。中单一般为白色,和深色的朝服搭配,颜色明快,又不失庄重,成为历朝历代朝服的典型搭配服饰。它的穿法同样遵守“交领右衽”的习俗。

白纱中单,山东博物馆收藏

官员们脚下穿的是云头履,这种鞋子一般会在鞋面前端绣出好看的云纹,所以称为云头履。云头履一般和朝服搭配,配上白色的袜子,颜色艳丽明快。这双红色缎绿镶边云头履同样来自孔府,现为山东博物馆收藏。鞋底长28了厘米,高12.8厘米。用红色缎子做鞋面,前端用丝线和绿色、蓝色绸缎绣出立体状的如意云朵,云朵曲线流畅自如,自前段延伸至两侧鞋帮。鞋面正中和口沿及鞋帮处有绿色镶边。鞋后跟处也绣有如意云朵装饰。

红色缎绿镶边云头履,山东博物馆收藏

笏板也叫朝板、手板,最初的用途是朝会时,随时将重要的信息记录在笏板上,也可以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纸张发明后,笏板记录信息的作用逐渐淡化,成为礼仪性的用品,向皇帝奏报事情时,用笏板遮挡自己的脸,眼睛只能看着笏板,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从唐代开始笏板也成为官员等级大小的象征,五品以上的官员使用象牙或玉石制作的笏板,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使用竹子或木头制作的笏板。这件笏板就是明代衍圣公使用的象牙笏板。

象牙笏板

看完了正式场合穿的朝服,下面我们来看看明代官员平常所穿的衣服——常服。虽名为常服,其实是一种工作时穿的服饰,可以称为工作服。明代的常服包括“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等。乌纱帽起源于南北朝晚期,开始的时候叫“幞头”,那个时候的幞头只是用比较厚实的纺织物缝制的帽子,并没有坚挺的外形。后来人们用刷过漆的纱、麻布等做面料,并且在里面放上铜铁丝、竹架等支撑物,才使幞头有了坚挺的外形,并且发展出两个长长的展脚(耳翅)。到了明代幞头成为官员专属的帽子,由于面料为黑色的纱,所以有了“乌纱帽”的名称。这件孔子博物馆收藏的乌纱帽以铁丝为帽胎,帽子有两层,外面是绞织漆纱,里子为漆麻布,前后皆呈方形,展脚长40厘米,末端上翘。

展脚幞头,孔子博物馆收藏

圆领袍不同于朝服的宽袍大袖,它是圆领的窄袖袍。这种袍服的左右襟在胸前交叠掩合后,以衣带或纽扣将衣襟上提至颈部固定,配合适当的裁剪方法,形成一个圆形领口,领子里加入较硬的内衬,使衣服看起来更加有型。这种服饰与朝服的"交领"迥异,穿着更加方便舒适,成为人们的常服。秦代以前,这种样式的服饰没有领,只作为一种中衣穿。后来这种轻便舒适的服饰成为军队的军服,秦始皇兵马俑上就能看到这种圆领服饰的影子。到南北朝时,北方人将圆领袍做外衣穿。隋唐时期圆领袍风靡全国,无论男女老少都在穿。明代时圆领袍成为官员的常服,为了与民间的圆领袍区别,它的袖子做得比较宽大,在前胸后背处增加了方形的装饰“补子”,“补子”上绣有花样,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

大红色暗花纱缀绣云鹤方补袍,山东博物馆收藏

这件圆领袍叫“大红色暗花纱缀绣云鹤方补袍”是衍圣公平时上朝、接见官员时所穿的服装,穿法依然是右衽的穿法。它的面料为暗花纱,上面织有四合如意云纹的暗花,寓意吉祥如意。该袍身长132厘米,腰宽60厘米,两袖通长242厘米,袖宽63厘米,袖口宽27厘米,补子宽40.5厘米。前后的补子上绣有一只引颈高歌的丹顶鹤,丹顶鹤脚踏波浪,周身被如意云纹环绕。官服上装饰补子的做法可以追溯到武则天时期,她就在一些统领侍卫军武将的官服上刺绣老虎、麒麟、狮子、豹子等猛兽来区分不同的侍卫军统帅。朱元璋制定官员服饰制度时,借鉴了这一做法,用它来区分官员的品级,而一品文官的补子正是仙鹤。

大红色暗花纱缀绣云鹤方补袍上面的仙鹤图案补子

在孔府所藏的常服中还有一件对襟开,麒麟补子的圆领袍,这件服饰也作为明代的服饰在山东博物馆几次展出,许多人认为它是清代的服饰。但我认为它仍然是明代的服饰,因为这件蓝色织金麒麟方补锦袍的时间是在万历年间,此时已经是明代晚期,出现和清朝对襟开服饰相似的服装并不奇怪。第二个原因是麒麟补子在清朝是一品武官的常服,而明清时期并没有听说衍圣公家族出过武将,倒是在《明会典》、《明史·舆服志》中有记载,公、侯、驸马、伯爵的常服补子为麒麟,所以这件蓝色织金麒麟方补锦袍应该是明代末年某位衍圣公的儿子封爵时,朝廷赐予的服饰。

蓝色织金麒麟方补锦袍,山东博物馆收藏

蓝色织金麒麟方补锦袍上面的麒麟补子

看过了衍圣公穿的衣服后,我们来看看衍圣公夫人都穿什么衣服?

这件“大红色飞鱼纹妆花纱女长衫”是衍圣公夫人在朝见皇帝、皇后或参加庆典、祭祀等活动时穿的衣服,其等级和衍圣公的朝服相同。明代女性的服饰一般会在前胸、后背及两肩处刺绣蟒、飞鱼、斗牛、麒麟、凤等祥禽瑞兽。这样的装饰区域连起来看就像柿蒂形,命名为“云肩”;在肩部至袖子的前端也会刺绣图案,被称为“袖襕”,前后襟下摆处同样装饰“膝襕”。云肩、袖襕、膝襕是明代服饰最常见的装饰手法,不光是女性服装这样装饰,有些男性服装也会这样装饰。

大红色飞鱼纹妆花纱女长衫,山东博物馆收藏

这件大红色飞鱼纹妆花纱女长衫在云肩、袖襕、膝襕部位就刺绣着“飞鱼纹”图案。所谓“飞鱼”其实看上去一点儿也不像鱼,它的样子和龙、蟒非常相似,和蟒相比多了鱼鳍、鱼尾。在明代装饰图案中,最高级的是龙,接着是蟒,蟒和龙的区别是爪上的趾数量不同,龙有五趾,蟒为四趾;另外龙大多数为金色或黄色,蟒是蓝色或石青色。排在第三位的就是飞鱼,龙只有皇帝才用,蟒用于亲王或地位高级的官员,飞鱼纹比较符合衍圣公一二品文官的官阶,所以他的夫人的礼服上就刺绣了飞鱼纹。

大红色飞鱼纹妆花纱女长衫上面的飞鱼纹

看过了长衫,我们再来看短袄。这件蓝色麒麟方补妆花缎女短袄的样子和衍圣公的常服有些相似,它的前后也有麒麟图案的补子。这种衣服搭配裙子穿,也是一种正式的服装,一般在拜访别的官员家眷或者接待客人时穿的衣服。这件短袄面料采用高级的暗花缎子,缎面上织有漂亮的牡丹宝相花纹,补子上的麒麟、如意云纹、海水纹等做工也非常精致。即使是衣服有些旧了,仍然处处显示出高贵典雅的气质。

蓝色麒麟方补妆花缎女短袄,山东博物馆收藏

蓝色麒麟方补妆花缎女短袄上面的麒麟补子

下面是几件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收藏的孔府马面裙,大家看看哪件和上面这件蓝色麒麟方补妆花缎女短袄最搭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留言。

明 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裙,山东博物馆藏

明 红色暗花缎绣云蟒裙 ,山东博物馆藏

明 葱绿地织金妆花纱蟒裙 ,孔子博物馆藏

明 蓝色缠枝四季花织金妆花缎裙 ,山东博物馆藏

它们穿出来的效果也许就是这个样子。

复原后的山东博物馆收藏以及孔子博物馆收藏的明代贵族妇女的服饰

感谢大家阅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