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物理试验员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 实验员培训心得(7篇)

物理试验员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 实验员培训心得(7篇)

时间:2019-10-11 10:17:04

相关推荐

物理试验员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 实验员培训心得(7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物理试验员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不过我既然要教学生物理,那么我就一定要教好。教好物理的基础就是先制定好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按照计划来,那么教课就明显轻松许多,也更有成效。

一、学科、班级情况分析

我所教的年级,有两个教学班,经过上一学期的接触,对他们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两极分化较突出。总的来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都有待加强,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年级学生还要低一些,所以就必须要求他们

(1)课前认真预习,做好分材导学案的预习部分,把每节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

(2)主动高效率的听课,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

(3)及时做作业,作业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

三、教材内容分析

(一)新课程教科书的特点:

1、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结构;

2、注重探究活动,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

3、形式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5、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材内在结构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教育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有其他领域的目标,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新教材在编写上追寻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

(三)新教材知识体系的特点:我们知道,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包括了电和磁的内容,而传统的力学内容丝毫都没有涉及,它有如下的意图。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实验、图画等形象化、趣味化方式调动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物理的感性认识。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认识电学基本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a、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b、使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

c、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进行分才教学,实施分材教学导学案,对不同学生进行采取不同方法,针对优、中、差生,分层布置作业,个别辅导。在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

①、新课开始前,提前一天发放导学式学习案,让学生利用预习时间认真学习内容,为新课做好准备。

②、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③、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④、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a、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cai课件进行教学。

b、在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c、尽可能让学生得用身过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让物理贴近生活,让学生用物理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六、实施素质教育计划措施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多读关于素质教育的书籍,多联系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以利于提高素质教育。

七、实验电教安排

本学年的试验探究比较多,有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欧姆定律、测量小灯泡电阻、电功率、电与磁现象等实验。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学生的现在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教好学生我责无旁贷,我一定要继续的努力下去,把学生的物理教好,真的是这样的。虽然现在物理不是很热门,但是物理也是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大局,我们不能轻易的等闲视之。

将物理课教好,把学生带好,是我毕生工作的最根本。

推荐物理试验员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趣味物理制作——够智慧你就来”

初中物理是一门启蒙教育的学科,让学生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而且,通过实验,可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与勇气。

趣味物理制作是一种我们努力寻找贴近学生的生活的点,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为研究对象,用学生常见的物品和生活用品为实验器材,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让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个适合初中所有学生参加的第二课堂,目的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增加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物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活动前,同学们分好组(建议2-4人一组),按照附录选择好小组要进行的趣味实验题目。老师会在学生动手操作前,给学生做好知识指导,指导同学们做好材料的准备和知识准备!并且要求学生在给定时间内完成制作!

学生小组成员,若干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负责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

篮球场(物理实验室)。

初二下期中考试后(五月中旬)。

按照附录中所给制作选择一个,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取材和完成制作!最后进行集体表演!

推荐物理试验员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库仑规律的定性和定量探究过程。

(2)库仑定律的内容、公式和使用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⑴类比法比较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⑵控制变量法探究库仑定律的探究过程。

⑶类比点电荷和质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与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

⑵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1、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并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入课题。

2、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库仑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库仑定律的结论。

本节课整个过程的设计,渗透着科学探究的思想,能够让三维教学得到很好的实施,让学生通过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感受到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感应起电机、球形导体、静电摆

引入新课

1.自然界存在几种电荷?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么样的?

2.引导学生看多媒体演示。

既然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那么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决定于那些因素呢?

下面我们利用科学的探究的思想,分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来探究一下。

一.定性探究

1.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展示多媒体课件,提问让学生提出猜想。

2.问:怎样用具体的实验去探究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的猜想涉及到了两个物理量,那么用什么方法去进行实验探究呢?(控制变量法)

3.下面我们就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1)在带电物体靠近小球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细线的偏角增大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多媒体演示小球的受力分析,分析偏角与电荷间作用力的关系.

(3)在起电机给物体充电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电荷量的定性关系。

4.得出结论:①两电荷间的作用力,随距离增大而减小;

②两电荷间的作用力,随电荷量增大而增大。

早在我国东汉时期人们就掌握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定性规律,定量讨论电荷间相互作用则是两千年后的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库仑通过大量的实验来探究三者的定量关系。

二.定量探究

刚才我们得到的结论是:间距增大则作用力减小,电荷量增大则作用力增大。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物理情景呢?

多媒体提示:如果把上面结论中的电荷量换成质量呢?

1.分析问题:万有引力的变化规律与电荷间的作用力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类似性。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万有引力的公式,大胆地猜想一下电荷间作用力的公式。

2.提出猜想(类比):

那么我们这样猜想的公式是否正确呢?要想验证我们的想法,需要进行实验探究,我们需要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3.定量探究三者的关系:

库仑当时在探究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时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库仑当时的有关情况。

(1)探究f与r的关系

问题1:电力非常小,如何解决力的准确测量?

用扭丝的转角间接测量。思想方法:放大、转化

问题2:如何确定电荷之间的距离呢?

把金属球理想化为点电荷,用刻度尺测量。思想方法:理想化模型法。

没有大小的带电体点电荷类比质点。

①点电荷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②实际的带电体在本身的大小跟带电体间的距离相比小得多时可看作是点电荷。思考是否可将带电体看作点电荷不是看它本身的尺寸大小。

(2)探究f与q的关系:

问题:如何确定两球电荷量呢?

电荷均分原理:电荷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之间等量分配。

(多媒体演示电荷在相同的两个金属球间的等量分配)

解决了探究思路中的问题,就可以进行具体的实验了,库仑设计了一种非常完美、精巧的扭秤,进行实验操作。

4.学生观看库仑扭秤的实验视频和库仑当时的实验数据,总结规律。

通过刚才的展示过程让学生了解库仑当时探究的过程、思路、方法。

三.库仑定律

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1.公式:库仑力f=kq1q2/r2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

2.方向: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具体指出来)

3.条件:真空中的点电荷(提问实际带电体可以看成点电荷的条件)

四.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例1、例2。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把握。

本节的库仑定律是这一章的基本规律,对库仑定律的讲述,教材是从学生已有认识出发,采用了一个定性演示实验,进而得出结论。库仑定律是学习电场强度和电势差概念的基础,也是本章重点。要通过适量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库仑定律的应用。

推荐物理试验员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教三个班,初三六班59人,初三九班50人,初三十班53人。总的特点来讲,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有差别,由于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种执着的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表象向内部延伸;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从上学期的期末物理成绩来看,这三个班的成绩较好,在年级中处于上游水平,这就决定了本学期的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同时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物理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理想,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生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二、教学内容分析:

①重点难点内能和比热容②各章节特点物理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基本概念、理论更是体现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③总复习中要使学生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按知识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如:在对速度这一知识进行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把研究得到这一物理概念的思想方法迁移到密度、功率、等其它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去,举一反三,即要做到书越读越厚(知识内容多)书越读越薄(概括整理、总结)知识越来越丰富,这样才能在考试时思维敏捷,得心应手。

三、教学目标: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初三年级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每个学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一级学校,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在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下,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1.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课堂教学中注意三维目标的教育

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3.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5.学困转化与个别辅导

针对个别同学的学习情况,吸取上学期对赵鹏程同学转化的经验和教训,加强课后辅导,通过个别谈话,寻求针对学困生更好的恰当的学习方法,使之在学习成绩上又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注意巩固已经转化的同学,教学活动中更对的关心、关注他们,努力做到作业面批,检测后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

四、教研工作

1.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取长补短,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2.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业务学习笔记。

3.及时上传教案、习题、课后反思等业务内容。

4.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争取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课。

总之,初三的教学紧张而繁杂,这些只是我的本学期的计划,在真正的操作中争取做到尽心,圆满。

推荐物理试验员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本学期八级部共有班级4个,总共186人。通过上期的学习,多数学生已基本了解了物理学科的知识范围和研究方法,也为本期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我校八年级4个教学班的总体期末统考成绩来作大致评估,各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不多,学困生不少,两级分化比较严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学习方法欠缺,思维不够灵活。

本期的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内容多而且知识内容难,注重实验和观察,有较强的神秘感。因此教师应抓好学生的双基教学,利用探究性自主学习的形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达到物理成绩全面提升的目的。

1、完成第六章到第十章的教学任务。

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本学期要多参加教学交流活动,多从其他老师身上获得经验,学习方法,

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内容选配和要求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2、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 4、体现开放性和实践能力培养;5、形式生动活泼。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材按照学生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教材在每章开头都附有章首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

全书共5章,内容主要包括:

第六章、力与运动;本章共6节,了解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学会画力的示意图;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重力的三要素及其相关应用等,,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和摩擦力。本章要求通过大量的事实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方法;知道平衡力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情况;

第七章、压强;本章共5节,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压强,要求理解什么是压力,了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公式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理解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及其流体压强的相关知识和简单计算。

第八章、浮力;本章共3节,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本章围绕浮力这一概念展开教学,要求理解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计算方法,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进行浮力的相关计算,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其相关应用。

第九章、功;本章共6节,功、功率、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材从要求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力是否对物体作了功,从而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理解功率的意义知道功率的功率和公式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学会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第十章、机械能及其转化。本章共4节,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能理解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联系,以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在新课标理念下,物理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多听优秀教师的优秀课。

2、接受优秀老师的指导或帮助对于老老师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或与 互教互学。

3、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对照《物理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 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4、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5、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6、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cai课件进行教学

推荐物理试验员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下面,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这节课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是新课程实施后增加的一节内容,知识相对独立,内容对应于物理课程标准中物质(一级主题)的一个二级主题,本主题所涉及的科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有重要联系。学习这些内容能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

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自主的发现物质的一些属性,如:密度、透光性、弹性、导电性等,目的是希望强调物质属性的多样性。接着将硬度作为一个比较突出的属性,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对物体的硬度进行比较排序,在比较的时候用到了刻划法。最后谈到对物体属性的深入研究,促进了材料学的发展,催生了新技术和新器件等。教材整体内容特点是知识比较浅,但内容可以铺的很开,教师设计的空间大,同时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处于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思维已逐步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随时发表见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密度,对鉴别、区分物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物质物理属性的理解(由于其概念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三个维度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密度、硬度、导电性、弹性、磁性等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会描述物质的这些属性。

②会根据物质的物理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与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导热性、导电性、硬度等属性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归纳的能力,并体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能保持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在实验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爱护公物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分析:

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了解物质常见的属性,会根据物质的物理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难点确定为:如何通过实验发现和认识物质的物理属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在实验中突出重点,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5.实验器材:

保险丝,回形针,塑料勺,金属勺,钳子,火柴,牙签,肥皂,钢针,干电池,小灯泡等,学生自带物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将课堂交给学生。在实验中,既能满足初中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的体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讨论中,既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又能展现个性,学会交流,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让学生在启发、观察、实验、讨论中,眼手共用学动手,手脑共用学动脑,在动手动脑中完成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获得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因此指导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手脑共动,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体验等,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体会这些属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让知识和方法随着课堂的进展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

1.说教学环节设置

物理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为了有序、有效地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1.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发现问题是学习的开始,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开端,所以我设计了以实验引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中,自然进入本节的主题。

实验一:两个不同的回形针(买来的回形针,用保险丝做成的回形针),分别进行打开拉直、拉断、用火柴烧断、烧不断用钳子夹断等实验过程,体会硬度、韧性、熔点等属性的不同,在对比中让学生发现不同,从而自然引入对物体属性的研究。

环节2.新课教学

“一、多种多样的物质,按属性分类,便于研究和应用

二、物质的物理属性:密度、熔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

1.硬度

问题讨论:怎样比较硬度,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评价(多种方法对比优劣,其中经验不可靠)。

实验二:牙签刻肥皂、刻木块,铁钉刻木块,全体学生用牙签刻粉笔等,引导学生得出判断硬度的方法:刻划法(有缺陷性,注意告诉学生要爱护公物),再比较得出图片中物体硬度的排序。

问题讨论:为什么铜钥匙越来越少见?

观察:自己的各种铅笔,说明硬度不同,用途不同。(对知识的应用)

2.导热性

实验三:放在热水中的两个汤勺,手摸感知温度的不同。(导热性)

讨论应用:划火柴说明空气、木头都是热的不良导体,羽绒服保暖,锅各部分材料等。

3.导电性

实验四: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换用不同材料接入电路,包括实验一用到的金属丝(说明一种物质有多种属性)

讨论:以上材料的特点,解释电线的材料选择理由

4.其它属性:

观察:第一组图片,你还能发现什么属性,填写书上的空格。

小练习:说说下面物质的一到多种属性(橡皮、刻度尺、瓶子、水等,尽量选取随手可得的物品)。

转承:对物体属性的深入研究,促进了材料学的发展,催生了新技术和新器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应用和发展

爱迪生对耐高温材料的研究,使电力照明走进千家万户;科学家对半导体导电性的研究,导致了晶体管的诞生,开创了人类社会是信息化时代

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航天飞行器的特殊“外衣”)

思考交流:新型陶瓷有哪些物理属性?烧蚀材料有什么特点?”

环节3.反馈练习(与环节二融合,小循环反馈,更能及时查缺,有效调整教学)

环节4.小结(学生小结,培养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形成整体印象)

环节5.作业布置:

(1)设计标签:调查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材料,为其中一种材料设计标签。

(2)制作一个保温盒。

多样化、操作性强的作业,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说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适度、恰当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对自然探索的兴趣,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评价融于过程,利用课堂观察、课堂练习等方式,对学生的兴趣、参与度、能力水平、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通过评价及时了解自己在那些方面获得了提高,还有什么潜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注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价、学生互评等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3.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便于学生记录、记忆、理解,形成整体印象,心理学实验表明,进入人脑并被记忆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因此,适量的板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节板书三个标题,第二个标题是重点,黑板分左右两部分,分别为主副板书,书写中注意彩色粉笔的应用。

推荐物理试验员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七

教学不是赶时髦,教学方法的选择标准为:能否提高教学效率。最近网络式课堂教学正大为风靡,大有席卷全国之势。近阶段,本人听了几节教研课,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此教学方法,大多数老师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但教学过程中的硬伤也较明显,教研课一定要采用网络式课堂教学吗?

1、课堂容量大

网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和以前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以其特有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使课堂教学更显直观生动,更加容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能够取得以前传统教学辅助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凑、形象、直观,扩展了每堂课的知识容量,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放大课堂的“空间”,延长课堂的“时间”。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呈现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已不仅仅是单调的文字,而是各种立体化信息的综合。网络教学可以减少板书的书写时间,可以在短时间内呈现更多的知识要点。

《能源的发展与利用》网络课上教师精心设计了以能源的发展、利用、现状、危机、前景等为分支的教学框架,通过超链接使学生可以进入任何一个界面学习相关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一段“太阳内部热核聚变”的模拟动画,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刺激学生兴味盎然地主动学习。这堂课不但覆盖面广,且结合社会现象,在“能源危机”一栏,还联系美伊战争,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这么大的课堂容量采用传统的线状结构的授课方式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本堂课运用网络技术,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多方位、全面性地刺激,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视频直观、生动

利用计算机所具备的文字,图象,动画,音频和视频功能,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功能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演示一些变化过程抽象、复杂,以至于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以解决教学中用其它手段难以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例如,物态变化中的汽、液化,升华和凝华;光学中的反、折射规律,各种光学镜,尤其是透镜成像的虚实及原因;分子的热运动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移动及电流的形成;磁场及其磁感线;发电机、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其它如声、光、电等各种波的传播等等。这些概念或者运动过程,通过计算机来显示动态图形和过程,从而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液体压强》课上教师通过播放一段电影《深渊》里一艘船沉入海里,随着深度增加,最后海水将船舱玻璃压碎的片段,让学生震撼于水的巨大压力,从视觉的刺激来引发强烈的探究欲。取得良好效果。

《磁体周围的磁场》课上,教师把较为抽象的“磁体周围的磁场”用三维立体视频来展现,轻而易举就突破了传统实验平面展示,容易令学生产生困惑的“瓶颈”。

3、互动及时、反馈面广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的自由传输,使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及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或教师能够同时拥有无限的信息来源,以便实现教学信息交流,资源的高度共享。让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论用留言方式写在留言板上,这种方式给了每个同学完全自由的思考、组织语言发表意见的机会优于传统的提问方式发言面窄,且后发言、未发言的同学易受其他先发言者影响。而且,每个同学的留言所有的同学都可看到,可以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即时的评价,彼此交流。学生的学习是在和计算机的交流对话中完成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计算机按照学生的要求提供信息,同时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判断、调整或修改学习内容,提供新的教学信息。

1、容量过大,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化所学知识。

应用网络教学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呈现更多的知识要点,但也很容易造成学习的“囫囵吞枣”现象,太大的课堂容量给学生课堂消化增大了压力,有时会手忙脚乱,要听要记要做题,一节课下来犹如走马观花,以至于对所学知识停留在蜻蜓点水式的肤浅的认识上。

2、视频代替实验,让学生产生“假”的感觉,失去了“质”的体验

在《液体压强》这堂网络教学课上教师将“往容器中注水,观察容器底部和侧壁橡皮膜形状”及“压强计的使用”和“用压强计探究影响压强的因素”这些用分组实验可以取得很明显结果的实验均采用视频演示的方式来展示,使学生失去了宝贵的亲身尝试,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学生可能对所学的知识很“懂”,但无从体会亲手操作中实验过程的质感和快感,并且容易对视频演示结果的真实性存疑。

3、将人与人的直接交流变成通过网络的间接交流

在《液体压强》这堂课上,教师在学生观看视频后要求学生将猜想“水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用留言板的方式交流,使整个课堂本应非常活跃、热烈的思想的碰撞变成了默然无声的停顿,失去了本来非常简单的用语言交流可以达到的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而人与人即时的交流、多种思想的撞击本就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所特有,网络教学所欠缺的。犹如学外语之失去了“语境”。人与人的交流要借助于机器,让人产生慢半拍的感觉。

鉴于网络教学模式既具有传统教学无法企及的优越性又存在技术、实施中的一些不足,笔者觉得如何扬其长避其短,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思考的。下面谈谈笔者一些初浅的想法。

1、授课内容和形式的适应性

网络教学虽然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

很多优越性,但也存在一些“硬伤”。所以,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网络形进行。笔者认为对于一些传统手段无法展现、较为抽象的新授课,例如“分子动理论”“宏观天体”“能源与通讯”等章节比较适合用网络课来形象、具体地展现不可能直接观察的事物、过程,并且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知识面。

再如,在复习课中,如能精心设计,通过网络把相关知识有机结合,放则纤毫毕现,收则脉络分明,让学生高效、全面地掌握所复习内容。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把相关练习递进安排,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甚至能否将习题设计成类似网络游戏的方式,让学生采用闯关积分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各层次学生都动起来,避免坐“冷板凳”的情况出现。一改复习课炒冷饭的感觉,让学生始终带着兴致、自信主动地复习。

还有,网络课还比较适合于在开设第二课堂、校本课程时以讲座、自学的形式进行。由于这样的形式不受45分钟限制,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课堂容量大,信息多的优势。而有些完全可以通过演示、学生实验甚至生活经验来学习、研究即能获得良好效果的课则完全不必为赶时髦而花费人力、物力非搞成网络形式不可。授课形式应是为内容服务的,切忌割足适履,本末倒置。

2、课程设置的开放性与可控性

最初的网络教学,由于课件的流程设计相对固定,在应用时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有一定难度,不利于及时发现课堂中新生成的观点和突发性事件。所以现在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很重视树状、网状式设计,通过多分支、多层次的链接来克服教学预设性太强的缺点。但同时又带来了学生上课时容易开错页面,教师不易掌控,浪费时间,削弱探究的高效性。笔者曾经亲眼看到一些学生在教师请同学对实验进行猜想的时候不小心开错页面,进入了实验结论的留言板中,于是一些学生还没进行实验就胡乱写起结论来;还有些学生耽误了好长时间才找到教师要求进入的界面,额外增加了由于技术原因造成的课堂无效时间支出,降低教学的高效性性。

3、以全面培养人的素质、能力为根本的宗旨性

在物理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操作中去观察物理现象,去体验物理规律的奥秘,所以必须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尤其探究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勇于探索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十分有必要。这些素质的培养靠网络视频演示的方式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通过各种手段重视物理现象,其目的是找到物理变化的内在规律,这就需要把物理变化中某一瞬间或某一位置的状态加以观察,认清它的特点,使学生对于物理现象的认识既有整体变化的过程,又有整体变化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具体状态,以利较确切地把握整个物理过程,而这可通过课件来实现,所以物理实验教学和网络的使用是相辅相成的。具体到底采用何种方式教学一定要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能力的宗旨去选择,去整合。

基于以上所谈,笔者认为,网络课堂体现了时代的发展,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优势,提高课堂效率还有待于解决如下问题:

1、如何改进设施,提高网络的课堂可控性

2、如何培训人员,提高网络的普及性

3、如何提高技术,降低网络制作的复杂性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网络教学才能真正飞入寻常巷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