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送别诗鉴赏论文范文(优质12篇)

送别诗鉴赏论文范文(优质12篇)

时间:2022-12-23 14:57:56

相关推荐

送别诗鉴赏论文范文(优质12篇)

送别诗论文题目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进步和改进的空间。了解总结的目的和意义是写好一篇总结的前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

送别诗鉴赏论文篇一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野:*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送别诗鉴赏论文篇二

我没有各个,可我却把他认作是我的哥哥,因为他陪我度过了整个童年。可今天他要走了,火车站的天空灰蒙蒙的,就像是我的心情。所有人都站在他旁边嘱咐着他什么。可是我不想听,因为那只会令我痛苦的心上再挨一刀。我不止一次的想,“会不会因为下雨回车就不来了?”,虽然很幼稚,但是我还这样的想。终于送行的人渐渐散去了,只剩下我和他。人离四五步,远远相望,虽离得近,但不久这四五步将变成天涯海角。

我想他走过去,迎着刺骨的风,走过去,风吹进我的眼我的泪流下,我不在乎。火车的鸣笛声响了,向他号召,他没有走。他的嘴角一上一下的抽动,似乎想说些什么。可是他没有说,我也没有说。两个人的对视就是这样,无论何时也不会改变。我走过去扑倒他的怀里,风在吼,火车在叫,可是在我们两个人的世界中只有哽咽。“哥...”,我尽量*稳着我那抽动异常的声带,可它似乎比我还激动,我望着他那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双瞳,我知道我阻止不了他,也无心阻止他,绝望的闭上眼睛任凭眼泪往下流。他用他那粗糙的手抚摸我的脸庞,他也不知道是他的手在颤抖,还是我的脸在颤抖,。心中有的不仅是失落,还是害怕你再也不会回来。睁开眼,你已走了。走的那么突然那么快,令我一时没有缓过神来。你用力的向我挥手,终于火车开了,不知道你能不能听见,我都张开那千斤重的嘴,“哥,你保重……”,终于火车消失在远方,雨挂在我脸上,可我不在乎,我想如果在14光年前有一台高倍摄像机从前向后将我们的点滴记录下来,那该有多好啊!想到这我不禁心中有了点儿安慰。

这时手机响了,将我从沉醉的回忆中拉回,接起电话听到那亲切的声音,“老弟……”,我的泪一下子流出,“哥……”,“不要哭了,坚强一些”,他的声音发颤,我知道是故作镇定。“弟,你看,那月亮多圆”。我回过头看着那微笑的月亮,此刻我也欣赏这月亮,这蒙娜丽莎的微笑。我知道远在异乡的他也欣赏着一样的月亮,这微笑的蒙娜丽莎。

有人说,每逢十五月儿圆,月儿圆时,离别伤。可我要说,伤之后定要圆,蒙娜丽莎总会将那快乐的微笑送给你。

送别诗鉴赏论文篇三

水色南天远,舟行若在虚。

迁人发佳兴,吾子访闲居。

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

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书。

翻译:无。

赏析:无。

李白(701-762),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汉族,祖籍陇西成记(今甘肃天水)。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送别诗鉴赏论文篇四

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

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

灞陵位于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送亲别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与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首句点出送别题旨灞陵、灞水重迭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写灞水水势流浩浩,固然是实写,也象征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拓开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表现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左右顾盼之状。春草萋萋,自不必说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无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似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透露着怀古的情绪了。因此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建安时代著名诗人。汉献帝初*三年,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他避难荆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诗》,其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诗句。这里指朋友南行之途,乃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既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如意,而且隐含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运送过多少前往长安的人,仿佛古道本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然而今日的西京,巍巍紫阙之上,日欲落而浮云生,景象黯淡。

这当然也是写实,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但在古诗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这里就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暗示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指逸诗《骊驹》,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因此骊歌也就泛指离歌。骊歌之所以愁绝,正因为今夕并非单纯的离别,而是由此触发的更深广的愁思。

诗是送别诗,真正明点离别的只收尾两句,但全诗紧紧围绕着送别,诗人抒发的感情绵长而深厚。从这首诗的语言节奏和音调,能感受出诗人欲别而不忍别的绵绵情思和内心深处的感慨与惆怅。诗以两个较短的五言句开头,但灞水流浩浩的后面三字,仿佛临别时感情如流水般地不可控制。随着这种流浩浩的情感和语势,以下都是七言长句。三句、四句和六句用了三个之字,一方面造成语气的贯注,一方面又在句中将语势稍稍收缓,不显得过分流走,又与诗人送之而又欲留之的那种感情相契合。诗的一二句之间,有灞陵和灞水相递连;三四句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由于排比和用字的重迭,既相递连,又显得回荡。五六句和七八句的顶针句式更是造成断而复续、回环往复的语气,从而体现了别离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围绕离别,诗人笔下还展开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古老的西京,绵绵的古道,紫阙落日的浮云,怀忧去国、曾在灞陵道上留下足迹的前代诗人王粲..由于思绪绵绵,向着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更给人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诗的风格是飘逸的,但飘逸并不等于飘渺空泛,也不等于清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却又都是丰满的。诗中展现的西京古道、暮霭紫阙、浩浩灞水,以及那无花古树、伤心春草,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荡而几乎目不暇接的景象。

送别诗鉴赏论文篇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送沈子福》。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南浦别》。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杂曲歌辞·别离曲》。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送别》。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送别》。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赋得暮雨送李曹》。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施肩吾--《幼女词》。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施肩吾有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在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效古词》)而这首《幼女词》更是含蓄兼风趣的妙品。

诗一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送别诗鉴赏论文篇六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公元7(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一,累官至给事中。安史乱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兼通音乐,工书画。存诗约四百首,有《王右丞集》。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耐人寻味,令人神远。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写了诗人依依难舍的深厚友情,表现了送别友人后诗人寂寞和思念的心情。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_送罢_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送别诗鉴赏论文篇七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别离:离别,分别。

王之涣与友人在长安城外离别时,正好是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这两句是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出送别人多。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后两句看似*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送别诗鉴赏论文篇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的歌声依然弥漫在这夏日的空气里,记忆的风霜被无情的岁月烘干。送别的情景在记忆的摆钟上一次次响起,不禁让我茫然......

记忆的摆钟在响着,那送别的歌声在那两年里穿梭。

历史的画笔在烦躁里重复,空气穿透了时间的屏风。

在夏日这烦闷的季节,二哥来回奔波于县城。因为考试的成绩公布了,只不过他才四百多分,只能补报,知了在树上不停的叫喊:不要,不要。

大哥刚坐下,拿出了毕业证,回答了老妈一连串的唠叨。他是四百多分,由于没有报考其他志愿,由于各种“誓言”他说不要复读。只不过脸上多了些无奈和黯淡。他说他要下海,老爸没有说话。

知了的歌变得那么刺耳,又那么熟悉......

而二哥说他还要读,他的专b在长沙,是湖南的省会。妈妈支持,老爸沉默,“这个夏天真的很烦”知了在叫着。

*不约而同的走到了一起,歌声也在穿梭中同响,一样的凄凉,一样的痛快。

大哥挎上背包,在爸妈的目光下上了车,没有回头,没有说话,没有流泪,也没有后悔。是那么固执,那么干脆。

二哥提着满满的袋子,在我和爸妈的目送下离开了,离开了这烦躁的夏日,离开了这接力赛,带着我为他唱的那首歌。

老妈无奈的说,老三,这场接力赛就靠你了。我听见风哭了......

泪水早已蒙胧了我的眼睛,我一个人跑着,觉的它越来越重......

泪水中,我看见了,我看到在两年后的那个夏天,在那个车站,挤满了来为我送别的乡亲们,我的爸爸妈妈,还有我的哥哥,他们在为我鼓掌,为我高兴。树上的知了在为我唱那首送别......

送别诗鉴赏论文篇九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1、饮君酒:劝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里。

3、归卧:隐居。

4、南山陲:终南山边。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送别诗鉴赏论文篇十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踏雪而行。

天地是茫茫一片。

有的,

只是身后一串串脚印。

北风似在哭泣,似在呼唤。

孤傲的苍松在悲鸣。

顺着北风。

顺着那串串脚印蔓延的方向。

今天注定离别。

你走了。

难道这就是注定。

我怒吼,我祈求。

却依旧留不住你的脚步。

这能默默的看着。

看着你的背影慢慢的消失。

我纵是有太多的不舍。

太多的惜别。

告诉你。

却无从说起。

送别诗鉴赏论文篇十一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时值深秋,*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送别诗鉴赏论文篇十二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1】掩:关闭。

【2】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

【3】明年:一作“年年”。

【4】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