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原创]蛰伏蓄力 苦难成就伟大

[原创]蛰伏蓄力 苦难成就伟大

时间:2020-08-26 10:52:07

相关推荐

[原创]蛰伏蓄力 苦难成就伟大

蛰伏蓄力,苦难成就伟大

一力降十会,在我们常人眼里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那种强烈碾压的精彩,谁与争锋的豪气却实让人心神向往,但在现实中,这种状态是不常见的。除非是双方的实力真的存在天壤之别。在历史和现实中,最常见的,还是水滴石穿的磨灭。弱势的一方,为了避免直面打击,往往会选择蛰伏,慢慢积蓄力量。犹如龙之大则兴云吐雾,小者隐介藏形。在兴云吐雾之前的阶段,弱小的龙为了成长,也得潜伏于波涛之内。但这种潜伏的力量,却是更需要我们深刻挖掘的。因为永远有比我们强大的敌人存在,怎样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潜伏自己、发展自己,乃至最终战胜那在昔日看来是不可敌的强敌,才是我们需要学习借鉴的。

吴越争霸。勾践和夫差虽然是敌对关系,但他们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都曾在逆境中蛰伏蓄力。公元前495年,吴王阖闾率兵进攻越国,但却被越国打败,自己也身受重伤,死于撤军途中,夫差是阖闾的儿子,阖闾死后继承王位。杀父之仇,在古代是不共戴天的仇恨。每天都有人在夫差身边大叫“你忘了亡父之仇了吗”,每每夫差都是泪流满面地大声回应“不敢忘”,终于打败了越王勾践,但这勾践,却是一个比夫差还能隐忍的主。在面对国破家亡,自身还要为奴的境遇,还能忍。勾践入吴时,是奴仆的身份,为了活命以图复仇,他啥苦都吃过,一次因为夫差病重,他亲尝夫差粪便,用以给太医参考,夫差看他如此上心,也就对他放松警惕,这种事情,哪怕是古时候的父子都是难以做到的,但勾践为了蛰伏,做到了。这个人狠,不但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卧薪尝胆,睡的地方是用柴木、荆棘铺就,还在房间里悬挂苦胆,日日尝味,就是用来提醒自己勿忘仇恨,十年蛰伏。终于,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吴越两国,同样展现了蛰伏蓄力的伟大,如果没有吴王夫差的不忘复仇,蛰伏蓄力,他就不可能打败勾践;同样,如果没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蛰伏,他也不可能打败昔日的强敌、今日的吴国。但他们在蛰伏阶段,都是不美好的,日日经受着心灵的煎熬,奋发向上,战胜昔日的获胜对手。所以蛰伏是伟大的,要是没有蛰伏蓄力,那就不会有夫差的灭越,也没有后来勾践的灭吴。在有生之年,能做到为自己报仇,这两位霸主可以死而无憾了。这种为了复仇甘愿蛰伏的精神,却还是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

[align=center]

汉民族的由来,始于刘邦建立的汉朝。经历了秦末胡亥的肆意妄为和陈胜吴广起义,在汉初,并不是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01年(汉高祖6年),韩王信在大同叛乱,此时的匈奴跃跃欲试,进攻太原。高祖亲率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山西沁县告捷,乘胜追击至山西宁武,当时是寒冬,刘邦轻敌追至大同平城,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先头部队连带着刘邦自己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七夜。史称白登之围。那是汉初的耻辱。有了耻辱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沉沦,苟延残喘。但汉朝没有,历经文景之治的蛰伏,至武帝刘彻年代,终于时机成熟,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开始反击匈奴,共历时44年,经历三次反击战,河南、漠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汉武帝反击匈奴,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的军事实力,使得匈奴再无力对大汉构成军事威胁。战争中,匈奴被歼15万以上,已然无力再与汉庭相抗,匈奴远迁漠北苦寒之地,人口牲畜数量锐减,开始走向衰弱。汉王朝在开始阶段,对于匈奴是没有战略优势的,打不过人家怎么办?只有蛰伏下来。昭君出塞虽然加强了汉王朝和少数民族间的交流合作,但在当时,绝不是那么美好的。在当时,那是一种耻辱,意义是后来人赋予的,我想在当时,无论是汉元帝还是王昭君本人都不会欢欣鼓舞地让一个女子远嫁匈奴,用以换取短暂的和平,独留青冢向黄昏。西汉公主刘细君留有《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远嫁是当时大汉朝廷不得不做的事,但远嫁的大汉女子内心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在今天看来,还是那么令人感伤。古人讲究的是“父母在,不远游”“叶落归根”,有哪家父母忍心让女儿远嫁?古代不比现在,交通发达。去了遥远的边塞,再想回故土见父母一面,是千难万难的事。国家不强大,就保护不了我们。但在国力不强大时,还是要蛰伏,要积蓄力量。耻辱吗?当然耻辱,但知耻要后勇,到了武帝年代,终有扬眉吐气的一步。但大汉初期的蛰伏是必不可少的,而那些为了蛰伏而付出的牺牲,是悲壮而伟大的。

[/align]

公元1356年,元朝的水军在采石矶被朱元璋歼灭,集庆城里的元军投降。朱元璋顺利进入集庆。他讲集庆改名为应天府,从此有了一块比较稳定的根据地。虽然有了据点,但朱元璋的脑子是清醒的,没有被一点点的胜利冲昏头脑,所以尽管这个时候的张士诚、陈友谅、等纷纷称王称帝,但朱元璋还只是默默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在太平,也只是设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在金陵(今南京),也只是号吴国公。他很清楚粮食等战略物资对政权和军事的重要性,所以积极关心农事,并在这时有了明朝军队屯田制的雏形。在徽州,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今后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种战略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和推广。就是实力不强大的时候,要懂得潜伏自己。所以看那元明之际的历史,那些在和元军拼生拼死的主力,都不是朱元璋的军队。甚至为了迷惑元朝的注意,朱元璋还一度大隐隐于市。但积蓄的力量,却是任谁都不可忽视。所以后来,吴国公就成了明太祖。成就大明276年江山,而那些刘福通、陈友谅、张士诚则成了过眼云烟。在乱世中,不是那些登高一呼的勇士就能夺取天下,在任何时代,拼到最后谁得利,是在于到最后谁有更大的家底。虽然祸水东引为人不齿,但历史记住的,永远只是胜利者,被人当枪使,只能怪自己的谋略不够、城府不够。而那些因为蛰伏蓄力而最终胜利的人,却被历史所记住了。人们称颂他们的隐忍和杀伐果敢,至于失败者,最多是能得到一声叹息。政息人亡却也没啥可以商榷的了。成王败寇本就是进化史演变千年万年的不变铁规。

[align=center]

[/align]

中国革命的胜利,同样充满了蛰伏蓄力的强大魅力。1934年10月,第五次的反围剿失利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今天我们后来人看待长征的伟大,过多的是在于那些年的苦难生涯以及我们的先辈在华夏大地上的苦苦挣扎求存。但长征也是一种蛰伏的力量,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面对当时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局面,我们的先辈没有一直在左倾的路线上继续自我毁灭,而是尽量保存中国革命的火种,避免与敌人的直接冲击,留待力量,发展壮大了,再卷土重来,那些在长征中倒下的华夏英烈,可歌可叹,但长征的胜利,确实在中国的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说,力量弱小不可怕,我们可以发展壮大,但在此之前,我们要隐身,要蛰伏。因为只有蛰伏,才能保存力量,才能发展壮大。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在当时阶段,面对日军的淫威,有些人动摇了,做了助纣为虐的汉奸,认为抗战必亡。但历史的脉络,不会按着他们这些思路发展。当时中国的革命先辈们,不是直接刀枪地和日军硬上,而是开展广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聂荣臻同志在山西五台山创建中国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开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随后的晋绥、陕甘宁、晋冀豫、冀鲁豫、山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发展起来。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持久战》,系统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峙-反攻。正是由于那些敌后武装的蛰伏蓄力,最终促成了百团大战,1940年8月20日晚,晋察冀军区,第129、120师在八路军军部的统一指挥下,发动了史称百团大战的战役,粉碎了日军囚笼政策,推迟日军南进步伐,增强全国人民抗战信心,最终于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蛰伏的力量是伟大的,当这种力量爆发出来的时候,足以敢叫日月换新天。

[align=center]

[/align]

我们看到那穿云箭直上云霄时“会当凌绝顶”的豪迈,不能忘记它在弓弦上蛰伏蓄力时的隐忍,没有这种蓄力,它不可能冲得那么高。我们在歌颂一个人学识渊博的同时,不能忘记他也曾十年寒窗,默默苦读蓄力。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需要慢慢积蓄力量。敌人永远存在,在我们还不足以消灭所有敌人时,我们还是要蛰伏蓄力,尽力发展壮大。总有一天,会有我们的后辈因为我们今天的蛰伏而一飞冲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蛰伏蓄力,锐不可当。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 转自铁血社区 /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