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唱响天下《下陈州》包拯下陈州为民除害二三事

唱响天下《下陈州》包拯下陈州为民除害二三事

时间:2019-08-02 01:10:22

相关推荐

唱响天下《下陈州》包拯下陈州为民除害二三事

千百年来,包拯以铁面无私、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敢于为民伸张正义而被百姓所传颂,所敬仰。正史中所记载的包拯,是一位公正廉明的清官,做过许多有益于平民百姓的好事。在历代老百姓的心中,包拯是正义的化身,清正廉洁的象征,是历史上无数清正官员的代表人物。

在中国城市和乡村,包拯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包拯甚至成了一尊神。人们跪拜在他的塑像前,焚香祈祷,祈福求愿。

其实,真实的包拯并非戏剧电影上所描述的那样神奇,也并不是一个面孔黧黑(代表他的铁面无私)、眼圈涂着白色(代表他的清白)、额上还长着弯月(代表他光明磊落的胸怀)的人物。真实的包拯,面孔清癯、白皙,神情祥和而安然,和普通人没有大的区别。

包拯是安徽合肥人,字希仁。后人多称他为包公、包青天、包特制等。他是北宋时期的一名朝廷官员,既做过政职、也做过军职,还做过文职和谏官。相比北宋同期的官员韩琦、范仲淹等,他的官职级别和政绩都稍逊一筹。然而,他之所以能流芳百世,被老百姓所铭记,是因为他的刚直清廉、不畏权贵、为民请命的高风亮节所使然。

包拯写过一首著名的戒廉诗,是他为官的座右铭,也是他做人的戒律: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木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兎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形象地勾画出他无所畏惧的性格,吐露出他不苟求荣的心情,最能体现他做官为民干一番事业的远大抱负。

自元朝以来,歌颂包拯的话本小说、戏剧曲艺等艺术形式数不胜数。仅戏剧较为著名的就有《金丸记》、《桃符记》、《胭脂记》、《珍珠记》、《双钉案》、《正朝阳》、《铡美案》、《赤桑镇》、《铡包勉》、《打銮驾》、《下陈州》等三十多种。特别是近年来,电影,电视剧等新的艺术形式,更把包拯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感人,使之更加丰满,更加神化,更加传奇化。

著名传统戏剧《下陈州》在中国老百姓中影响之大、普及面之广泛,可以说达到了顶峰的地步。

《下陈州》讲述了包拯不畏权贵,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为民除害,下陈州(今河南淮阳)放粮拯救黎民百姓的故事。

上篇:查灾情一道奏折彰显爱民之心

北宋庆历年间,陈州一带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方圆数百里,哀嚎遍地,饿殍遍野,坟茔累累,民不聊生,人吃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陈州一府五县(当时陈州下辖宛丘、西华、商水、项城、南顿五县)告急的灾情官牒上报到陈州府,陈州府正直官员任知府不敢瞒报灾情,把官牒如实报到陈州转运使王逵那里,并向王转运使提出,即刻向朝廷奏报灾情,免去百姓赋税,打开官仓救济灾民。而王逵却置之不理,并且恶人先告状,颠倒是非、混肴黑白,反向朝廷弹劾任知府搜刮民财、涂炭百姓。原来王逵是朝中重臣曹太师(当朝国丈)的门生,王逵仗着有曹太师撑腰,便利用大灾之年,囤积买快,在陈州盘剥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用贪敛的钱财贿赂曹太师。

火中难于包纸,陈州灾情终于传到朝廷。为了查明灾情,澄清事实真相,宋仁宗要派一名官员到陈州查访,让各位大臣推荐人选。朝中官员都深知陈州转运使王逵是曹太师的门生,陈州府与曹太师有着利益关系,皆畏惧曹太师的权势,不敢得罪曹家,因此,都不愿去陈州府蹚浑水。

这时候,朝中丞相韩琦和范仲淹联名向宋仁宗推荐时任监察御史(相当于监察部长)包拯。说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堪担此任。

曹太师一听韩琦和范仲淹极力推荐包拯,便百般阻挠皇上派包拯下陈州查访。原来,曹太师的胞弟曹庄在山西运城做官时,曾经因为搜刮民脂民膏被包拯查办。包拯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性格曹太师早有领教,因此,便担心包拯到陈州查出王逵贪赃枉法、涂炭百姓、贿赂曹家的罪行,才竭力阻挠包拯去陈州查访。然而,其他官员畏惧曹太师又不敢去陈州,宋仁宗只得下旨让包拯去陈州。

包拯带着手下四名将军,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星夜赶往陈州城。到了陈州城,为查明真相,包拯乔装打扮,扮着算卦人的模样,深入灾区,了解灾民疾苦,所到之处,民不聊生,怨声载道。面对苦不堪言的黎民百姓,包拯不由感慨万千,把随身带的干粮全部救济了生命垂危的灾民。

王逵听说包拯在陈州乡下查访,不由又急又怕,便派人寻找包拯的下落,企图杀人灭口。包拯在陈州正义之士的救援下,识破了王逵的阴谋诡计,脱离了危险。

经过数天的查访,包拯终于查清了事实真相,并掌握了王逵欺上瞒下、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盘剥百姓、贿赂曹太师的罪证。

包拯回到京城,迅速草拟了一道奏折,上报朝堂,以事实揭露了贪官污吏盘剥百姓的罪恶行径。包拯奏折全文如下:

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疏

臣访闻知,陈州任师中昨奏,为本州管辖五县,自去冬遇大雨雪,冻折桑枣等,并今年春蚕之及三五分,二麦不熟,全有损失去处。除擘画(筹划的意思)不放省税外,只乞与免支移折变。已奉圣旨,令京西转运司相度闻奏。窃知本路转运司牒陈州,令将今年夏税大小麦与免支移,只令就本州送纳见钱;却令将大小麦每斗折见钱一百文,脚钱二十文,诸般头子仓耗又纳二十文,使每斗麦纳钱一百四十文。况见今市上小麦每斗实价五十文,乃是于灾伤年份二倍诛剥贫民也,则民间钱货从何出办?兼将客户等蚕盐一斤,一分折作见钱一百文,又将此一百文纽做小麦二斗五升,每升亦令纳见钱一百四十文,计每斤土盐却纳三百五十文。况一郡五县数十万口,非常暴敛,小民贫重,体实非便。欲乞特降指挥,令本州疾速依见今在市二麦实价,估定钱数,令民取便,送纳见钱,或纳本色,庶使京辅近地不济入户,稍获苏息。兼虑本路应系灾伤州军,或有似此重行折变之处,亦乞特行勘会,速赐指挥,老少稽延,恐无所及。

包拯的奏折大意是:陈州一府五县,自去年冬天遇到大雨和大雪,桑枣和庄稼都被冻折和淹死,致使二麦不熟已经枯死,桑蚕也只及往年的三五分。可是,转运使已向陈州百姓发出文告,令陈州五县今年夏季的农业税不交麦子只交现钱。麦子每斗折现钱一百文,脚钱二十文,诸般头子、仓耗又纳二十文,每斗交现钱合计一百四十文。每斤土盐要交税三百五十文。这真是残酷的横征暴敛啊,穷苦百姓哪里能承受了如此的负担啊,也只有眼睁睁地饿死!因此,请求皇上让陈州百姓按照市场实际价格,或交现钱或交实物,免去添折的部分。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从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陈州确实遭遇了大灾,灾害致使春蚕遭害,二麦不熟。在大灾的情况下,转运使征收夏税,要以钱代粮收缴,市场上的小麦价格是五十文一斗,而折价抵税却按照每斗一百四十文收,贪官每斗粮食就从中盘剥九十文。这种暴敛的收缴,加重了灾民的负担,中饱了那些贪官污吏的私囊。

中篇:下陈州不畏权贵为民伸张正义

包拯的奏折披露了陈州灾情真相,也挖出了贪腐官员王逵,使他受到应有的制裁。朝廷的当务之急,是派一名正直官员,去陈州放粮救灾,安抚民众。宋仁宗本意要派包拯去陈州放粮,然而,曹太师却舍不得陈州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落入包拯的管辖之手,便从中作梗,竭力阻挠皇上派包拯去陈州。曹太师还到宫中游说曹娘娘,让曹娘娘在皇上那里推举国舅曹虎作为钦差大臣去陈州放粮。皇上宋仁宗被曹娘娘的枕边风吹得心摇神迷,便改变了原来的决定,下旨命曹国舅为钦差大臣去陈州,并赐曹国舅一把紫金锤,赋予曹国舅先斩后奏的生杀大权。命曹国舅在陈州放量中,凡遇到无理取闹的“刁民”,用紫金锤打死勿论。

然而,曹国舅到了陈州,非但不怜惜黎民百姓,拯救灾民,还苛扣灾民。他大斗进、小斗出,米里掺沙,囤积买快,从中收刮民脂民膏,敛财聚富,渔肉百姓,嫖妓养小,霸占良家女子,使陈州灾民雪上加霜,苦不堪言。平民百姓稍有不满,曹国舅便滥用职权惩罚。南关灾民张老汉把妻子的银簪拿来买米,可是,银子却被克扣将近一半,买来的粮食又被克扣了斤两,并且粮食中糠沙掺半。张老汉气愤不过,与之论理,却被曹国舅用御赐的紫金锤活活打死。其女儿张桂英走投无路,含悲进京告状。在京城喊冤,官员们一听说是状告曹国舅,纷纷躲之不及。

曹国舅为虎作伥的恶行传到京城,震惊了朝野。正直官员无不上书朝廷,弹劾曹国舅目无国法、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曹太师竭力为自己的儿子打掩护。但是,众怒难犯,在满朝文武官员的怨声载道中,宋仁宗不得不答应另派一名钦差去陈州查办曹国舅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曹太师听皇上又要重派官员去陈州,担心让包拯去,便先入为主,自报奋勇自己要去陈州查办案情。曹太师的阴谋被满朝文武官员看破,都竭力反对,说曹太师去陈州查办儿子的案子,难免私情,于理于法相悖。百官一致推举包拯作为钦差大臣去陈州查办粮案。宋仁宗不得不下旨准允了众官员的推举。

包拯再下陈州,让曹太师诚惶诚恐。包拯铁面无私、不徇私情、不畏权贵的秉性曹太师早已经领教。曹国舅在陈州为非作歹的劣性他也心知肚明,预料到包拯此去陈州,曹国舅凶多吉少。可是,用什么办法来维护曹家的利益不受损失、儿子曹国舅不受惩罚呢?曹太师经过深思熟虑想出一计。

包拯去陈州的头天夜晚,包府来了一位不束之客。暮色中,包拯迎到门口一看,却原来是曹太师深夜光临。随曹太师来的还有几位差人。每位差人都挑着一副担子,担子的箩筐被布遮蒙着,虽然看不出箩筐内装的什么东西,但是,毫无疑问,一定是礼物无疑。看到差人挑进府内那些沉甸甸的箩筐,包拯已经明白了曹太师深夜来访的意图。果然,曹太师让差人把礼物送进包府客堂之后,便假惺惺地向包拯道:“包大人此去陈州查案,是替皇家解忧,为民众排难,劳苦功高,本官特备薄礼,以示问候。承蒙包大人不弃笑纳!”说着,命差人揭去箩筐上的遮盖,只见箩筐内装满了绫罗绸缎、古玩瓷器、金银珠宝等贵重礼品。

看着这些礼品,包拯十分震惊。心中暗叹,这么贵重的礼品在曹太师眼里还是“薄礼”,足见曹太师家富敌国。曹家这些贵重礼品从何而来,难道真是曹太师合法所得?非也!如果不是曹太师收刮民脂民膏索贿所得,恐怕他曹家几辈子也挣不来这么多财物!想到这些,包拯对曹太师施了一礼,道:“太师大人出手如此阔绰,让下官实在承受不起。还是请太师大人把礼品带回去……”

包拯话没说完,便被曹太师拦着,道:“包大人不必客气,一点小意思,请包大人务必笑纳。不过——包大人此去陈州办案,我家小儿若有差错,还请包大人多多担待一二!”

曹太师终于暴露出送礼的真正目的,看到包拯犹豫不决的神情,心中暗道,只要你包拯敢收下这些礼品,我就让你人头落地!

包拯见推却不过,便让手下人当场验过礼品数目,为曹太师打了收据,道:“太师大人盛情难却,下官难拂太师大人一番美意。下官暂且把礼品收下。”

曹太师见包拯收下了礼品,又打了收据,不由大喜,心想,都说你包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今天来看也不过如此。居然对本太师的礼品也敢来者不拒,且还打下收据,这不是你贪赃枉法的铁证吗?曹太师把收据藏好,遂告辞包拯,连夜预谋弹劾包拯,要致包拯于死地。

包拯送走曹太师,立即唤来王朝马汉,命二人把曹太师送的礼品打包备马,带上礼品,星夜赶往陈州。

第二日早朝,皇上刚在龙椅上坐稳,曹太师就迫不及待地弹劾包拯“贪赃枉法收受贿赂”一案。曹太师的弹劾让百官哗然,如果真如曹太师所弹劾的那样,包拯便是犯了死罪,哪里还能去陈州放粮?然而,大多数官员都不相信曹太师的弹劾,因为包拯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高风亮节早已被人们所敬仰,他怎会收受曹太师的礼品?可是,曹太师言之灼灼,又出示了包拯亲笔的收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众文武百官的疑问中,皇上宣包拯上堂对质。包拯到了朝堂,拜过皇上。面对皇上的诘问,包拯不卑不吭,坦然承认曹太师确实到包府送了贵重礼品,也承认收下了礼品并打了收据。可是,这些礼品,他包拯一厘一毫都不敢贪占,已经派人星夜送往陈州,赈济陈州灾民。包拯的坦言不讳让满朝文武百官大为赞叹,纷纷称赞包拯体恤百姓的爱民之心,连皇上也对包拯大加赞扬,包爱卿如此关爱臣的子民,那些礼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朕赦你无罪,快到陈州放粮去吧!

曹太师偷鸡不着反倒折了大本钱,在朝堂被皇上和同僚们嘲笑。回到府中,闷闷不乐。对包拯恨得咬牙切齿。心想,如果不设法阻止包拯下陈州放粮,儿子曹虎只有死路一条。在府中坐卧不安,便急忙赶到西宫,与西宫曹娘娘商议对策。

第二日一大早,韩琦等官员送包拯去陈州。包拯的轿刚行到一个小巷口,却见前边旌旗飘动,鼓锣喧天。包拯仔细观看,像是太后的銮驾堵在路口。若真是太后的銮驾被自己撞了,可真是死罪一桩!包拯急忙命令轿夫,千万不可闯了銮驾,赶快调转轿头,绕道而走。

可是,当包拯又来到另一个巷子口,却见太后的銮驾已经又堵在了前头。包拯暗想,看来这太后的銮驾是故意来挡自己的道,阻止自己下陈州。下陈州查粮案与太后本无利害关系,她为何要阻拦自己前往?难道又是曹太师从中作梗?想到这,便令轿夫不必掉头,直接前行。

包拯的轿被銮驾挡着去路,只得停下。包拯从轿里下来,在銮驾前跪拜道:“罪臣给太后请安。”

其实銮驾中坐的并非是太后,而是西宫曹娘娘。曹太师为了阻拦包拯下陈州,给曹娘娘出了主意,让曹娘娘假借太后的名义来阻拦包拯。如果包拯冲撞了太后的銮驾,就犯了死罪。包拯误以为銮驾中坐的是太后,才跪拜请罪。

曹娘娘见包拯跪在銮驾前认罪,便道:“包拯,你私闯銮驾,该当何罪?”

包拯道:“太后,只因陈州灾荒,颗粒无收,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皇上降恩泽被百姓,命曹虎等陈州粜米,谁知曹虎欺上瞒下,鱼肉百姓,草菅人命,致使陈州数万生灵雪上加霜。申报过来,朝野震惊,十官保举微臣下陈州为民除害。今日微臣出城闯了太后的銮驾,还望太后恕罪。”

曹娘娘假借太后的銮驾和名义来挡道,本来就犯了朝纲,担心事情闹僵了连累自己,便假意笑道:“包爱卿既然是替皇上办差,哀家便赦你无罪。起来吧。”

包拯谢过“太后”,站起欲走。不料曹娘娘却道:“包爱卿忠心为国,实在可贵。哀家有一事相托,不知包爱卿答应不答应?”

包拯道:“太后托办的事,只要无损国害民,微臣将竭力去办。”

曹娘娘这才道:“下陈州粜米的曹虎乃哀家兄长,包爱卿得容情处且容情,只要哀家兄长无事,哀家包你官升三级!”

包拯这才听出,銮驾内坐的原来不是太后,而是西宫曹娘娘,不由怒火中烧,道:“原来你是西宫娘娘,来假充太后!你身为西宫,竟敢启用太后的銮驾,本来就国法难容,现在又来徇私情,包庇犯法之人,包拯岂肯允你?王朝,马汉,咱们起轿出城!”

曹娘娘恼羞成怒,跳下銮驾,拦在包拯的轿前责骂道:“包黑子,我不起銮驾,看你如何出城?”

包拯道:“西宫本来就无銮驾。王朝,马汉给本官打过去,天大罪责包拯一人承担!”

王朝马汉二人率众校卫打了銮驾,包拯坐上大轿扬长而去!

下篇:惩贪官一身浩然正气永驻人间

包拯到了陈州,明查暗访,所到之处,听到的是无不指责曹国舅的罪恶行径,陈州城大街小巷一片怨声载道,声声控诉曹国舅的罪行。包拯目睹了曹国舅的斑斑劣迹,掌握了解到曹国舅的多种罪行,便选择吉日开衙,公开审理曹虎贪赃枉法、鱼肉灾民、草菅人命的案子。

那日,天气晴朗,艳阳高照。包拯早已派人到四乡张贴告示,凡有冤情者前来陈州府衙击鼓鸣冤。陈州一府五县远远近近的百姓,一听说包大人要审理曹国舅,都大早赶来。一时间,人山人海,把陈州府大衙围得水泄不通。

曹虎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根本没有把包拯看在眼里,开始看到包拯查访他的罪证,便百般阻扰,负隅顽抗。后来见包拯不吃硬的,便假惺惺地派人给包拯送来好吃好喝的,以示关照,还派说客给包拯捎话说:“咱们同朝为官,都是为皇上的江山社稷着想,包大人切不可听信刁民之言,为难曹钦差。包大人只要放过曹钦差,曹家永世不忘包大人的恩德”等等。面对威胁和利诱,包拯毫不动心,把曹虎派人送来的礼品全部退还。

开堂审理那天,包拯身着官袍端坐大堂,无比威严。曹虎及其爪牙被押进大堂,看到威风凛凛、一身正气的包拯,先就吓出一身冷汗。

包拯大喝一声:“罪犯曹虎,你可知罪?”

曹虎仗着自己是国舅,心想包拯也不至于敢怎么自己,不过是吓唬吓唬罢了,便道:“包拯,我没有罪,你不要听信一些小人的诬告。”

包拯指着案上一大叠状子,道:“曹虎,你身为钦差大臣,不思体恤灾民疾苦,却贪赃枉法、私涨米价、大秤小斗、米里掺砂,中饱私囊,致使灾民雪上加霜,饿死无数,难道是百姓诬告你?你欺强凌弱,私设公堂、残害无辜、草菅人命,难道是百姓诬告你?你花天酒地、嫖妓养小、鱼肉百姓、作福作威,难道是百姓诬告你?这千张状,万言书,字字血,声声泪,都是控告你曹虎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罪证,你纵然是皇亲国戚,也难逃罪责!”

曹虎听了包拯对自己的指控,不由抽了一口冷气,原来只听说包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想不到包拯果真比听说的还要冷酷无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情况查访得如此清楚,不给他这个国舅留一点情面,想着,便抵赖说:“包拯,你为本国舅罗列了这些罪状,可有人证物证?没有人证物证,你就是诽谤皇亲国戚!”曹虎之所以这么说,是认为没有人敢出来作证。

包拯冷冷一笑,对堂下道:“带人证物证上堂!”包拯话音刚落,差人已经把大秤小斗等物证抬到了大堂上,接着,张桂英等深受其害的人证也来到了堂上。

面对人证物证的控诉和质证,曹虎再无言狡辩,吓得脸色灰白,浑身筛糠。

包拯大喝一声:“罪犯曹虎,你目无国法,罪恶滔天,证据确凿,情不可容,法不可留!押出去,行刑金龙桥!”

包拯义正词严,刚正不阿,不畏权贵,顶着冒犯皇亲国戚的罪责,在陈州城内东北角的金龙桥畔,刀铡曹国舅,为陈州黎民百姓除了一害,为受冤而死的灾民鸣了怨。

曹国舅血溅金龙桥,把桥边的草根都染成了红色。金龙桥红草根的传说一直延续下来。其实,那里的草根究竟是不是红的,这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这样的传说,让金龙桥成了包拯抑恶扬善、扶正压邪的纪念地,让时世代代的人们,永远铭记包拯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的精神。同时还警示后人,作恶害民者,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后人为了纪念包拯的恩德,建造了一座包公祠(俗称老包庙),祠内塑造了包公的画像,以铭记包拯的功德。包公祠为三门两进,建有配房和正殿。正殿正中高悬“明镜高悬”的匾额,殿门两侧的楹联是: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此对联,高度概括了包拯一生不谋私利、廉洁爱民的高尚品格。同时,也寄托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理想,寄托着世代百姓对清官的呼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