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中国094新型核潜艇服役前中美核大战竟如此惨烈

中国094新型核潜艇服役前中美核大战竟如此惨烈

时间:2022-03-20 23:05:00

相关推荐

中国094新型核潜艇服役前中美核大战竟如此惨烈

美国权威情报分析机构科学家联合会(FAS)和美国自然资源协会(NRDC)共同发表了题为《中国核力量与美国的核战争计划》的报告,全文长达249页,共分5章。该报告的三位作者克里斯滕、诺里斯和麦金奇系美国资深核专家,他们搜集了大量资料,通过分析美国政府的非密级文件与解密文件、媒体公开报道,以及中国核设施的商业卫星图像等信息,对中国核力量进行了大量详细的描述,并对中美核力量、核战略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以中美之间爆发核战争为假想背景,通过模拟美国对中国洲际导弹实施核打击以及中国对美国城市实施核打击两种场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评估了各种场景下的打击后果认为即使中美之间爆发一场小规模的核冲突,也可能对美国造成巨大破坏。报告批评美国情报界及媒体对中国核力量发展的预测多有夸大且自相矛盾,并指出,苏联解体后,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竭力夸大中国的核力量,利用所谓“中国威胁”为其发展武装力量,特别是核力量寻找借口;另一方面,中国也将美国的军备升级视为其核武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因素,这将使两个大国陷入冷战式的军备竞赛。报告建议,中美关系不同于美苏关系,不应让核威慑决定中美关系的走向,两国应该限制各自的核武器部署规模和现代化进程并就如何限制核武器展开直接对话。以下是本刊对该报告主要内容的简介,以供读者参考判读:

美国关于中国核力力量现代化的争论

报告的第一章全面回顾了包括五角大楼、情报部门和国会等美国各要害部门长期以来针对中国核武器现代化的讨论。指出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竭力夸大中国的核力量,利用所谓“中国威胁”,为其发展武装力量,特别是核力量寻找借口。

报告还分析了中国能否维持“不首先使用”的核政策。前,一些西方分析家认为,中国关于核战略的思想可能向“有限核威慑”转移,这意味着将有一个包含首先使用核武器潜在可能性的更加强势的瞄准政策。然而,从此以后,中国核政策似乎未出现明显变化,也没有对核武器的实战部署产生重要影响。中国政府一直声明: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无论是在冷战时期面临核威胁和核讹诈,还是在冷战后国际安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始终恪守这一承诺。中国的这一政策今后也不会改变。作者分析,从字面上讲,在任何情况下”一词,意味着即便俄罗斯或美国侵入中国并威胁到中国的政治生存只要入侵者没有使用核武器,中国就不会诉诸于核武器,这似乎不大可能,像其他核国家一样,中国在这样的极端情势下是有可能诉诸核武器的。但是中国公开宣布的政策似乎确实对采购和运用政策发生了影响。其结果就是,中国将其核力量保持在相对较小的规模。当然,中国已经针对美国在特定地区的武装部队部署了战区核武器,这样做已经有40年的历史了。中国一直使用液体或固体燃料导弹,处于低程度警戒、甚至是无警戒状态,也没有正式改变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这些战区的核力量对美国的地区军事基地发挥着威慑作用,也是中国关于核武器作用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之下,美国的核态势则是,拥有精确灵活且处于警戒状态的核武器,有能力在不加警告的情况下进行第一次打击。

报告对中国核力量的评估

报告较为详细地考察了中国的核力量,包括过去的发展,目前的状态,以及根据美国政府的评估和其他情报来源得来的关于中国正在推进的未来计划。报告指出,中美核关系严重向美国一方倾斜,这种情况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改变。虽然美国50多年来保留着对中国目标进行核打击的广泛的计划,但中国从未通过建立庞大核力量的方式作出回应,未来也不大可能这样做。这样,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核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处于严重劣势中国弹头库存数量约200枚,美国将近10000枚。到,美国完成计划的削减量后,中国可能会拥有220枚核弹头,而美国则有超过5000枚的核弹头。

中国拥有约20枚可以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美国拥有830枚可以打到中国的导弹,其中大部分为多弹头导弹。根据美国情报部门的估计,到,中国主要瞄准美国的导弹将达75枚,美国将有780枚陆基和海基导弹瞄准中国。

据信,中国的远程核力量均未处于戒备状态,而大部分美国弹道导弹均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可以在接到发射命令数分钟之内发射。到,与现在情况不一样的是,中国的远程导弹也许有可能以加装弹头的形式部署,但无力在接到预警后快速发射。

中国唯一的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SSBN)从未执行巡逻任务。这样,如果要使海基威慑真正具有军事和战略上的意义,中国目前正在建造的“晋”级(094型)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的人员就需要从零做起,具备相应的作战与战术技能和工作程序。相对而言,美国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在过去55年的时间里进行了3600余次威慑性巡逻。,美国的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进行了44次巡逻,是所有其他核国家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巡逻次数总和的四倍还要多。中国也许有能力在未来数十年间建造2~3艘新的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但极易受到美国反潜力量的攻击,美国海军拥有14艘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大部分调往太平洋地区,以避免在作战中遭到攻击。

中国也许有少量的飞机具有第二次核打击能力,但是将面临美国及其盟国防空系统或空中作战的严峻考验。美国拥有72架可携带核航弹和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的远程轰炸机。中国没有核巡航导弹,尽管美国的情报部门怀疑中国未来可能发展这种能力,而美国目前拥有1000枚可由飞机和攻击性潜艇发射的巡航导弹。

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始于美国在冷战时期曾经针对苏联部署了数以万计的核弹头虽然很多已经退役,但仍然保留了相当的数量。目前俄罗斯所拥有的核武器和核设施的数量,依然是美国维持较大规模核弹头库存的主要动因。不过,美国一部分核力量一直是瞄准中国的。报告指出,中国因素在美国的核战争规划活动和打击战略中比预期的要大,而且有上升趋势,美国大量的和多种类型的核武器一直将中国的目标置于打击范围之下。

两国的武器采购程序也存在明显差异。不同于美国和俄罗斯中国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来部署其武器系统。由于决策和技术上的差异,中国并不是在激烈竞争的基础上推进这些计划,往往是武器部署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即使做了初步的部署,中国构建其新的核力量的步伐依然缓慢。在过去的15~间,中国确实一直努力改进其导弹核潜艇,但现代化的进程步履蹒跚,而五角大楼每年的预测总是将其投入实战的时间不断向后推延。在对有关非保密和解密的美国政府文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数十年来美国对中国核武器及其运载系统的预测不仅严重夸大其辞,而且往往自相矛盾。中国核武库规模有时被高估了好几倍,即将投入生产的新系统几乎总被高估太多预期的时间总是过于超前。判断错误的原因包括中国对其能力的隐藏美国情报界分析人员在作结论时的夸大倾向,以及五角大楼总是偏爱假定最坏的情况而且这种夸大中国威胁的倾向如今更加突出了。

中国对美国核战争计划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美国的核力量就把中国列为打击目标。在朝鲜战争期间,当中国军队在1950年10月卷入这场冲突后,杜鲁门总统曾考虑使用核武器对付中国,并在1951年10月把具有核打击能力的B-29轰炸机和9架非核轰炸机部署到关岛,以便覆盖中国的关键目标。

不过,直到1960年前,针对中国的核战争计划还主要是为应对紧急情况而制定的临时方案。根据计划,美国将在与前苏联发生全面战争的初期,立即发射其所有的战略核攻击运载工具。虽然前苏联是其主要目标,但目标清单上也包括中国和前苏联卫星国的城市,以及位于这些城市及其周边的机场和其他军事设施。1964年10月,中国进行了首次核爆炸,使美国非常担心,而美国瞄准中国的基本思路也发生转变,开始“更加关注中国本身”,而不是把中国当作“外围威胁”。即任何针对中国的瞄准只能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而不能把它作为瞄准前苏联时的附带安排。这一以中国为中心的新政策的原则是以中国领导人最为重视的设施为目标,这基本上也是瞄准前苏联的一整套成熟做法的翻版。随着中国核武器项目的不断扩大,重要设施也不断增多,美国的计划者在很快发现这些设施之后,就将其纳入瞄准目标。

华约的瓦解、前苏联的解体和1989年天安门政治风波,促使美国重新审视影响中美关系的长期战略威胁和战略设想美国的核规划者在冷战结束后再次将核武器瞄向中国。

美国针对中国的现行核计划是建立在上述历史经验和假设的基础上的,但同时又引入了重要的新元素。按照2001年《核态势审议报告》,中国和俄罗斯不同,“中国是一个现在和未来都可能卷入突发事件中的国家。”常年瞄准中国目标主要是在太平洋巡逻的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SSBN)的职责。装备有巡航导弹和核航弹的轰炸机也被指派用来瞄准中国目标。太平洋基地的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已经开始从“三叉戟1”C4升级为更新、更精确的“三叉戟2”D5潜射弹道导弹。美国海军认为这种现代化改进对瞄准中国和其他目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准确性、有效载荷和打击加固目标的能力,因此也提升了应对太平洋战区现有和可能出现威胁的反应能力”。另据报道五角大楼有关保护台湾免受中国大陆攻击的新的战争计划生效。这份新计划(亦称为太平洋司令部作战计划5077-04)包括在台湾海峡的海上拦截行动、攻击中国大陆目标、信息战和“非动能”(计算机攻击)方案,甚至不排除动用美国核武器的可能性。

中美核打击场景模拟

报告描述了两种核打击的场景,并计算了双方最后将遭受的伤亡情况。这一模拟结果令人不寒而栗,它清晰地显示出,虽然两国的核能力相差悬殊,但即使双方动用各自一小部分核武库平民的伤亡依然是巨大的。不管是“打击社会财富战略”还是“打击力量战略”,不管导弹精确与否,核攻击都将造成千百万无辜平民的死亡,因两国相互核攻击而遭受痛苦的人将更多。

按照第一种场景,美国攻击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根据所使用的弹头类型和数量,将造成150万到2600万人的伤亡。五角大楼可能有更大规模的核打击方案。根据美国一些已经解密的文件显示,针对中国的核战争计划传统上包括了对广泛类别的设施进行的大规模打击。此外,五角大楼还提出另外制定针对中国的核规划,并得到白宫的批准。美国的规划制定者们正在谋求“通过降低核当量,提高精确度、加强穿透力的方式建立针对不同类型的目标的不同能力”,对永远无法满足的“可信的威慑”的追求似乎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第二个场景显示,中国对美国20个人口密集的城市进行攻击将造成1500万到4000万的伤亡,这似乎还不是最充分的估计。按照美国情报部门的预测,中国正在对某型核设施进行最后的定型研制,到,将有75到100枚核弹头“主要瞄准”美国。无法确定这一预测是否可以实现,但中国领导层显然已经认为,其陈旧的远程弹道导弹正变得易于遭到攻击,需要新一代的洲际弹道导弹来维持一个可信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慑。作者的计算结果表明,美国情报部门估计的中国核弹头的增加量有可能将多达75个美国城市置于打击之下,并造成5000万人的伤亡。

不管中国的核武库到是什么情况,作者所描绘的生动的核战争场景显示,哪怕是较小规模的核攻击也可以具有极大的毁灭性。它明确地提醒决策者和军事规划者们,适度的核武库就可以满足威慑的需要,更大的能力并不一定意味着更多的安全,很多情况反而是降低安全。双方主张增加核能力的人认为它可以确保“可信的威慑”,但实际上无法给各方增加安全,如果使用,反而会减少安全。

结语

五角大楼总是笼统地将中国的军力,特别是核力量描述成正在逼近的威胁,并利用这些所谓的威胁为自己的计划和规划寻找正当的理由。这与冷战时期对付前苏联的方式毫无二致,但是这一次将事与愿违。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与美苏关系有极大的不同。经济上,中国向美国提供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货物,并持有美国数十亿美元债权,两国以多种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对美苏关系来说是难以想象的。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无法从军备竞赛中获得好处,它只能加剧紧张,增加仇恨,损害双方的经济,并增加军事对抗的危险。

的确,中国正在推进其常规力量和核力量的现代化,但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任何军队都会把自我提高当作目标。中国进行国防现代化的努力显然已有时日,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两国40年来在核力量方面的不对称关系。即使中国完成对其现有远程弹道导弹的升级改造,中国的核武库也不会比现在有大幅的增加。

美国情报部门以及五角大楼对中国核武库规模的预测须作改进。这些预测通常是不准确的,有关引进新系统的时间表几乎全是错的。同样,私人机构和某些新闻机构对中国威胁的夸大甚至超过了五角大楼,这无疑毒化了两国的气氛。

对中国核计划的夸大和基于最坏情况的描述源于情报的不足。中国可以通过使其军费开支和军事计划的规模和范围更加公开和透明的方式来改善这一情况。相应地,美国必须精确界定中国作为地区大国的应有角色。迄今为止,美国似乎将中国的任何所作所为都看成是不正当的。

在作者所分析的核打击场景中可以看到,即使中国对美国发动一次小规模的核攻击也可能造成多么大的破坏。中国的战争规划者们无疑也在做同样的推演,也可能对“多少才够”这样的问题有了满意的答案。鉴于核武器自身的巨大毁灭性,不管是有20余枚,或者是有40~60枚弹头可以打到美国,都没有太大区别。

最后,美国应当通过减少核武器在其安全政策中的作用来展示其在推进裁军和不扩散目标方面的带头作用。第一个重要步骤应当是解除其核武器的戒备状态,并进一步裁减其战略核武器的数量。不要让核威慑来决定中美关系的未来.

专家透露:中国未来制胜的七件主战武器

令人意外:泰军方对中国造85式装甲车的评价

震撼曝光:中国最新神盾战舰战力很凶猛!

中国抗战英雄一人竟干掉214个美国兵

可靠消息:中国激光武器领先欧美十五年!

美国军刊:中国有三大军事技术超俄罗斯

中国军方看不上苏34战术轰炸机真实原因

美揭秘中国最先进坦克:作战能力超越美军想象

大泄密:中国大连瓦良格航母最后工作即将完工

中国094核潜最让美国感到愤狠的7大绝招

中国将让全世界看到的5个强硬举动

化解美军的绝杀中国研制四代机找到真谛

美军巨资打造顶级卫星,重启“星球大战”

韩国从沉没军舰残骸中找到1具遇难者遗体

澳猜想中美南海空战 F-35以1:7惨败

深度分析:世界上最伟大的十位军事统帅!

毛泽东为何不让最忠心的许世友拱卫京师

开国将军之最:最年轻的少将授衔时仅35岁

美国媒体称:中国钻地炸弹战力非常的恐怖

北约军事顾问:中美士兵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中国先进战机震惊西方:美军倾家荡产应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