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构建思维网络 推进素质教育

构建思维网络 推进素质教育

时间:2022-08-24 18:54:20

相关推荐

构建思维网络 推进素质教育

教学过程既是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学生的思维网络,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谓思维网络,就是指学生的思维能力像地球仪上面的经纬线一样,有纵向的思维能力和横向的思维能力,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学生庞大的思维网络,这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有缺陷,就不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素质。因此,作为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特别注重以下几点,才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激发兴趣,是构建思维网络能力的基础。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 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儿童是有个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可以产生思维动机,产生学习动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开始,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先由两位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地行走,设问:“①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②两位同学行走的结果如何?……”这样通过生活实际的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探求。在活动中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生熟悉的事物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变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思维的意向,为构建思维网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增加质疑信息,使学生有问题可以思考,将是激发兴趣之后构建思维网络的关键训练。 新的课堂是变“讲堂”为“学堂”,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讲解,使学生得不到“生疑—— 释疑——省悟”的一波三折,那么充斥这节课的便是“饱和信息”,无法继续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思维是一个信息传递、接收和贮存、加工的过程。因此,要激发思维活动,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有计划,有目的地传递质疑信息,从而促进思维训练。 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质疑,而且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去做。使学生言语与行动逐步起着自觉调控作用,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五( 1)班现有学生49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3,五(1)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对这样的应用题, 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试着做,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教给解法。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可以找出多种解法,然后让学生把思考的过程和方法表诉出来,这样的教学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机会,在“想一想”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2.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现代教育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通常是以语言为载体表现出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要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在操作中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三个层次的操作,即三个层次的思维训练。第一层,操作后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教学公 式中“除以2”奠定基础;第二层,让学生抽象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三层,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讲出是如何推导的,公式中“底×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都要除以2。这样引导学生紧扣操作活动中的“想一想”进行独立思考,不仅发展了形象思维,而且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和培养。三、训练学生的思维网络能力,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网络是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也就是通过对具体的事例的理解来把握规律,即“经”。当问题趋于解决后,由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解决一题就可解一类题,即触类旁通,这就是横向思维能力,即“纬”。在做好这两项之后,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把知识的“经”和“纬”联系起来,构筑一个严密的思维网络体系。这样的思维网络体系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体系,才叫做真正的掌握了知识,提高了素质。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例,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1.纵向延伸。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沟通前后联系,弄清知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递进层次结,例如教学下面这道题,我是这样教学的:修一条水渠,长度为1800米,第一天修了1/4,第一天修了多少千米?解答后再纵向延伸: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怎样解答,如果改变题目中的问题,又怎样解答。 2.横向展开。学生解题后,还可以横向展开,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进行解题(此种方法多适应于练习课与复习课)。例如:“修一条1800米的路,3天修了12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共用 多少天?”可以这样引导学生:①以1天修的路程数表示效率;②以修1米所用的时间表示效率;③以修120米所用的时间,或以3天修的路程表示效率等方法进行解答。 3.逆向回转,理解结论。 训练学生从顺、逆两个方向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例如:甲乙两车从a、b两地相向开出,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比甲车多行1/4,求甲、乙两车一小时共行多少千米?解答之后,再把解题结果作为已知条件,引导学生逆向编题。如:甲乙两车一小时共行108千米,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多行1/4,求甲、乙两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显然,这道题的难度要高于前一题。 4.一题带一类,构建知识小系统,完成经纬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教完简单工程问题后,可以将工程问题与工作问题及相遇的行程问题三者联系起来,这样就能用“同一知识统一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构建知识的小系统。也就完成了对学生进行经纬思维训练的任务。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经纬思维网络,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必须经过以上三个程序。但是,我们不能为发展思维而发展思维,发展思维只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才是目的;必须把这三个程序有机的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才能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