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时间:2022-01-23 21:37:24

相关推荐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南宋著名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而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则认为杜甫的《登高》: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后人为此而纠结,小编在网上也看不少关于“第一律诗到底是《黄鹤楼》还是《登高》?”这样的疑问。小编倒认为,这个其实真的没什么好纠结的。注意上面两位的原话,前者的前提条件是“唐人七言律诗”,而后者的前提条件是“古今七律”。他们分别提到了两个时间概念,即唐代和古今,虽然“古今”的时间概念其外延远比“唐人”更宽更远,但实质上这两个概念对于赏析这两首诗来说,不是很紧要,毕竟杜甫也是“唐人”。紧要的是他们共同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体裁概念,即七律。而崔颢的《黄鹤楼》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律诗。

崔颢《黄鹤楼》原文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半古半律,前四句完全不合律诗格律。后四句虽在韵律上勉强符合律诗要求,但颔联的对仗又显不工,比如“鹦鹉洲”对“汉阳树”,前者是一个名词,而后者则是组合词,即“汉阳的树”。后人评此诗,完全是由于确实写得好,有很深厚的美学意蕴,以气象胜,所以也就接受并认可了这首奇怪的“律诗”。认可归认可,以古代文人的较真劲儿,问题还是要指出来的。《瀛奎律髓》评价说: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唐诗广选》中李宾之说:崔颢此诗乃律间出古,要自不厌。《删订唐诗解》也说: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历代诗法》中说:此如十九首《古诗》。此类评价还有很多。

近现代又有些人把律诗分为广义和狭义,把《黄鹤楼》归到广义律诗,这是极不严谨的。从宋、明两代的评价就能看出,《黄鹤楼》就是半古半律。又有人说,大概那个时候律诗还是可以宽松的吧,这也是不对的,律诗发祥于南朝,发展于初唐,到武则天的周时,沈佺期、宋之问等已经将律诗定型。

据说《黄鹤楼》此诗的盛名,得益于“李白搁笔”的典故。相传李白登上黄鹤楼后,想挥毫题诗,但当他看到崔颢所题《黄鹤楼》后,表示叹服,把笔搁下,并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人考证,李白搁笔是真的,但那两句诗却真的不是出自李白。清代湖北学者陈诗考证后指出:“李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诗,叹服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其后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原是借此一事设词,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后世为赞颂李白的谦虚和才华还专门在黄鹤楼一侧建了个搁笔亭,清朝江夏县令曾衍东为此撰联“楼未起时先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