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英剧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角色是哪位 – java – 前端

英剧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角色是哪位 – java – 前端

时间:2019-01-23 18:58:06

相关推荐

英剧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角色是哪位 – java – 前端

BBC版的夏洛克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角色,尽管在第一二季里偶怎么也没办法喜欢他。因为在看过之后,偶满脑子,都是“孩子气”这个词。

这是前两季的夏洛克给偶最为深刻的印象(聪明是夏洛克自带属性,自不必多言)。尽管在第二季季末,夏洛克为了救华生与他的朋友们不得不承担下“虚伪与欺骗”的恶名——对于一个天才来说,这是最不可接受的——不惜舍己,纵身一跃,以保护朋友的安全,观众都被这一段情节感动不已。可是,为什么孩子气这个印象却仍然在偶头脑中挥之不去呢?

不可否认,这个夏洛克迷人又优雅,甩众人几条街的高智商头脑,修长的体态,骄傲又毒舌的风格,神秘的禁欲气质,令他很容易俘获人心(多少人的审美被他生生扳过来了)。他特立独行,偶行偶素的处事方式,以及过于直言不讳的表达使得他显得非常“孩子气”。或许在天才眼中世人皆庸庸碌碌,他对周围“不肯动脑子”的人颇感厌烦,对人际关系更是不屑一顾。看他对麦哥的针锋相对,对雷斯垂德的刻薄无礼,对茉莉近乎绝望的讨好却满不在乎,对艾琳“报复”似的一字一顿的打出手机锁屏密码——与其说他“爱”艾琳,倒不如说他更注意到的是她是个曾打败自己的人——而他那么做不过是孩子气式的争强好胜罢了。他的待人之道为自己营造了非同寻常的人际关系。在102中,夏洛克受大学同学的委托办案,那位老同学(就象他所有的同学一样)不但不欣赏他的才华,反而把这视为一种令人厌恶的粗鲁无礼。上学时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在101里雷斯垂德带上一大帮人以搜查毒品名义来“要挟”夏洛克透露案情,那些人全是“自愿”加班,夏洛克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一斑。最直接的信息来自麦哥。麦哥说:“朋友?你也知道,他有几个朋友?”孤独的夏洛克多半会同意“他人即地狱”这个观点,不过对于夏洛克周围的人来说,他们倒是可能对这句话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孩子气是一种纯真可爱的气质——在小孩子身上,在历经世事的老人身上,都很容易令人产生好感(周伯通很可爱不是么),但用在一个成年人,特别是成年男人身上,却往往起到令人遗憾的,相反的效果。因为孩子气固然包含有率真,不虚伪,不做作这样吸引人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孩子气也意味着自偶中心,缺乏自律,缺乏责任感——对男人来说,这几乎可以说是最糟糕的特质。一个“孩子气”气质突出的人,大家会觉得他很“可爱”,但你会发现你很难选择这样一个词来表达对他的肯定,即,尊重。

人的性格是复杂的,多面的,成熟的男人可能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出“孩子气”来,但那通常不会是他的主要特点。雷斯垂德曾对华生说:“夏洛克‧福尔摩斯是个伟人--而如果有一天,大家非常非常之幸运的话,他会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孩子气的人很可能很优秀,很出色,但那只是对他自己,对他人并无意义。夏洛克并不是为了除暴安良,维护正义才选择做咨询侦探的,这个职业只不过刚好能满足他使大脑满负荷运转的要求罢了。看看他在101里对出现的第四名受害人的反应,就象小孩子拿到圣诞礼物那样兴高采烈,这正好印证了雷斯垂德的说法,因为那很难说是“一个好人”的应该表现出来的态度。大家不能苛责那些不喜欢夏洛克的人,因为与这样一个“孩子气”的天才相处,确实需要非同一般的气度与耐心。

夏洛克非常幸运,遇到了华生(对华生来说同样是如此)。与其他人不同,华生听到夏洛克炫耀式的推理之后,不但没有动怒,反而由衷的赞赏他,这令夏洛克感到惊异,甚至有一丝窃喜。或许正是因为华生给了他前所未有的肯定与赞赏,他才会愿意选择华生做为室友,甚至朋友。对比原著中的这一段,剧中的表现要自然的多,也真实的多。

华生发生内心的赞赏他,几乎无条件的信任他,他每次Show off,华生都毫不吝惜地给了他足够的赞美。华生所做的,不仅仅是肯定他,接受他,而几乎是纵容他,宠爱他,这很象父母对待小孩子的态度,而不仅仅是朋友之间的认可(你可以参考一下莱纳德对谢尔顿的方式)。在夏洛克的生活中,有麦哥罩着他,华生宠着他,哈德森太太照顾他,雷斯垂德求着他,茉莉讨好着他暗恋着他,艾琳挑逗着他甚至爱着他,就算是他的最大敌人莫里亚蒂,也在一心一意,步步紧逼追着他。这是他的世界,所有人都围绕着他存在,而他,就是绝对的中心。

在这样一个“充满爱意的温室”里,他真是一个幸福的“孩子”!

可他真的幸福吗?不,他的生活被自己弄得焦头烂额。

在前两季中,夏洛克炫酷的推理能力给大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在没有案子可破的时候,他成了一个坏脾气的孩子,整天焦躁不安,抱怨无聊。在这一点上,编剧很好的与原著保持一致。在原著中,华生反对他使用古柯碱,福尔摩斯回答说:“偶不用脑力不能活。偶还能为了什么而活呢?你来站在这儿的窗旁,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可怕,阴暗,无益的世界吗?看看那黄色的雾气笼罩的街道,飘过暗褐色的房子。有什么会比这种情景更透露出无望的枯燥与俗气的意味呢?”

你几乎可以预料他会补上一句:“活着?大家的仆人可以为大家做这件事。”在夏洛克理性至上的头脑中,除了解迷,除了破案,一切都是无聊的,一切都是没意义的。所以他才会在刚刚解决完一个案子以后,几乎马上就会抱怨无聊。无聊不仅仅是无所事事,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迷失,因为在无聊状态下,根本无法找到任何值得去做的事,在无聊时,你别无选择。

说到“选择”,偶想起电影《猜火车》里那段经典台词: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一个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选择一套他妈的三件套西装。……选择DIY,在一个星期天早上,他妈的搞不清自己是谁。选择在沙发上看无聊透顶的节目,往口里塞垃圾食物。选择腐朽,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可以说是最无耻的事了。选择你的未来,你的生活。但偶干嘛要做?偶选择不要生活,偶选择其他。理由呢?没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

夏洛克的“海洛因”就是破案,只有在破案时,那个令人讨厌的,爱抱怨的孩子才会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

“(他拿出他的放大镜和气尺,跪在地上。)他那细长的鼻子,离地只有几英寸,他那圆溜溜发光的眼睛和鸟眼一般。他在屋里来回地度量、比较和察看着。他那动作的敏捷、无声和鬼祟真象一只熟练的猎犬在找寻气味。”他在全神贯注寻找线索,多线程处理器大脑全开的推理演绎,冷静敏捷的解决问题。他在破案中解迷中得到巨大的满足与喜悦,亚伯拉罕•马斯洛会告诉你,看,这就是高峰体验!但接下来也许你会问:为什么在案子解决之后,他这种绝佳的体验会消失,再度陷入无聊中呢?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他的一篇重要文章《论人类的某种闭目塞听》中写道:

“有些日子里大家会很活跃,而另外一些日子里大家的精力不那么旺盛,这种现象大家每个人都很熟悉。大家都知道,在任何一天里,都有没被激的精力沉睡在大家体内。如果精力剩余过多,就会有所表现。大家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感到好象总有一种乌云笼罩着大家,使大家的判断、推理和决定都达不到可能达到的最佳程度。与大家应该做到的相比,大家只能算是半睡半醒。大家的热情被熄灭,大家的想法被抑制。大家只利用了可以利用的脑力和体力的很少的一部分。有些人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极端强烈,并导致了可怕的神经衰弱或精神衰弱,生活对他们来讲成为一种不可能。”

“从广义上讲,人们都远远地生活在他们可能达到的巅峰以下,他们拥有种种的能量却一直没有得到使用。他们既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也没有表现出最佳状态。在基本的机体功能上,以及与他人协调方面,他的生命都萎缩得如同歇斯底里患者,这比后者更不可原谅,因为歇斯底里的人毕竟是得了一种病,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去充分地发挥自偶只是一种积习——这是非常糟糕的。”

这一段简直就是夏洛克的绝佳分析,有趣的是,詹姆斯本人也是位超级学霸,他也曾经历过与夏洛克几乎一样的精神困境。在莫里亚蒂那里,大家也听到了同样的抱怨(“活着,多无聊啊,就这样活着”)。在本质上,夏洛克与莫里亚蒂一样(莫里亚蒂是他内心的阴暗的一面,颇有些象荣格所说的“阴影”,也表达了“他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被自己的内心折磨得焦灼不安,他们的大脑运转的太快了,太有洞察力了,以至于生活永远无法满足他们,只有刺激,犯罪,危险才能暂时安慰他们。多诺万警官对夏洛克的评价令人叫绝:“总有一天这些(破案)会满足不了他!”他和莫里亚蒂是地地道道的“另类人”,他们都有别人永远无法企及的天赋,可在他们身上,这天赋反而成了自己的牢笼,这类人的经典结局通常是:

1. 被孤独郁闷所困:原著里的福尔摩斯,T.E.劳伦斯,济慈 2. 精神崩溃:尼采,凡高 3. 自杀:莫里亚蒂,凡高,海明威

偶一直很怀疑夏洛克给自己的诊断——高功能反社会障碍——是否成立,他的问题其实是詹姆斯所说的,在生活中深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扰。没有什么比置身于现实更让人厌烦的了。原始人和小孩出于同样的原因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提供了一种解脱,将人的记忆和想象从现实的牢笼中释放出来。爱因斯坦曾说:“驱使人们从事艺术和科学工作的一种最强烈的动机就是逃避日常生活中使人痛苦的粗俗和令人绝望的苦闷。天性温和的人总想逃离个人的生活,进入客观概念和思想的世界。这种渴望就象是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不可抑制的希望离开喧闹狭小的生活环境,去深山享受宁静。”

T•E•劳伦斯(著名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主人公原型)找不到逃离的途径,承受着永无止境的精神折磨,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偶在诗歌中找寻满足,但没有找到。偶在寻找精神食粮,却只得到一些小糖果和小饼干。诗歌使偶失望后,偶又在散文中找寻偶渴望的食粮,到处搜索精神妙的东西,但只有几个人在努力地超越人类的缺陷,也只有他们的拼搏和努力满足了偶的需要……”

加缪《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也说“什么都不重要,偶很知道为什么。……在偶所度过的整个这段荒诞的生活里,一种阴暗的气息穿越尚未到来的岁月,从遥远的未来向偶扑来,这股气息所到之处,使别人向偶建议的一切都变得毫无差别,未来的生活并不比偶以往的生活更真实。”

凡•高在17岁前就认识到自己有无尽地精力和意志,但却不知道把这些充沛的能量引向何方,他曾满怀宗教热情,希望象他父亲那样成为一名传教士,但却以失败告终。后来他学习画画,绘画曾给他带来满足,但生活中的失败仍让他极为痛苦。他给弟弟最后的遗言是“痛苦永无尽头。”在福尔摩斯原著最后一篇故事《退休的颜料商》中,福尔摩斯对华生说了几乎同样的话:

“所有的生命难道不都是可悲而无益的吗?他的事难道不是整体的缩影吗?大家伸手,大家攫取,但最终留在大家手中的是什么呢?一个幻影。或者比一片幻影更糟——痛苦。”

比起其他的“另类人”,夏洛克其实是很幸运的,他还有很好的机会暂时摆脱空虚与无聊,犯罪永远都会发生,他可以走出贝克街的小公寓,走进伦敦的广阔天地,全身心的投入带给他满足的破案工作中。可除了破案之外,他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枯萎得就象低等动物一样,有的只不过是“有案子——开心”,“没案子——无聊”这样的“刺激—反应”罢了。

在无聊时的夏洛克的确忘了那个曾经聚精会神,精力充沛的夏洛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斯维德里盖洛夫告诉拉斯科尼可夫说,他梦到了永恒,就象一个小房间充满了蜘蛛。他表达了聪明的人类最基本的恐惧之一:生命是有限,无用又无意义的。这种感觉很危险,因为它非常容易就能使人受骗,使人因此觉得生命就象夏洛克所抱怨的那样,是狭隘,枯燥且令人厌倦的。这种感觉会在人的内心形成一种“负反馈”,让人变得沮丧,筋疲力尽,最糟的时候甚至会自杀。

在101夏洛克与凶手的对决中,大家就可以看到内心的感觉带给夏洛克怎样的影响。那个开出租车的小老头,成功的实施了四起谋杀,他声称自己也是聪明人,看到这里,大家恐怕与夏洛克的想法一样,根本无法信服,因为他不过是拿着把假枪吓唬人而已。但大家很快就发现,他真的聪明。他的厉害之处是看穿了夏洛克,极为准确的抓住了他内心的弱点。

他说:“偶打赌你常常无聊对吧,偶知道你会的。你这样的人,这么聪明,但你证明不了,那么再聪明又有什么用?”并且进一步迷惑他,说:“你会做一切,你会不惜一切代价,来摆脱无聊。”这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的话,对于夏洛克却有催眠般的魔力,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要不是华生的当机立断,一枪击毙凶手,夏洛克真的就吃下那粒胶囊。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夏洛克真的无聊,无聊模糊了他的意志,使他根本就无从选择,他必须且只能用这种方式来为自己寻找意义,就象一个快要淹死的人绝望的抓住一根稻草。

这个骄傲又聪明的夏洛克,内心是何等软弱!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101的开始,华生面对的问题是与夏洛克几乎一样的困境。不是只有天才和聪明人才有这样的困惑,普通人一样会被这种空虚与无聊感击倒。麦哥对华生的分析一针见血:华生的问题根本就不是创伤后应激障碍,而是心理上的迷失。从战场上的高度紧张状态到回归平常生活的巨大转变使他迷失,完全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平静得几乎波澜不惊的生活(舒尔托少校也有同样的困扰)。这时,夏洛克的出现给了他再度接受危险的机会,危险迫使他再度“紧张”起来,全神贯注的应对并解决问题,从而摆脱了空虚无聊的消极状态。

可是,为什么危险反而能让人变得“健康”起来呢?

希腊诗人德米契奥斯•卡皮塔南基斯在上世纪40年代初写道:“战争是残酷的,但若能惊醒人们的意识,许多人将因此得救。”法国小说家,哲学家加缪在为二战中的抵抗组织报纸《战斗》所写的一篇文章时也想到了同样的问题。文章是在德国人被赶出巴黎之后写的,标题是《真理的夜晚》。其中充满高尚的字眼。他写道:“巴黎的地平线在燃烧,但那是自由的火焰。在这片天空下,那些不放弃自偶,不放弃祖国的人们终有所偿……几年来和大家奋战在一起的强大盟友永不会抛弃大家……人类的崇高……就在于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战后不久,波伏娃在她的小说《官员》中,加缪就是其中一个人物。在书中,他们游荡于圣杰曼的烟花巷里,过度的地吸烟,酗酒,把时间浪费在索然无味的私通上。“真理的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

答案很简单,少了警醒的危险和压制,一种内心的懒散开始任意滋生。海明威从战争中学到了这一点,认识到“警醒”的秘密使他早期的作品充满动人的活力和行动的紧迫感。但是他对这一认识的反应,意味着他要终其一生去不断寻求引发危机感的活动,如斗牛,猎兽,捕鲨,参加西班牙内战。但很快,这些危机成效越来越微弱。他开始酗酒,最终自杀。

幸好华生不象海明威那样悲观,他是一个乐观并容易满足的人。在与夏洛克共同面对危险的经历,使困扰着他的心身症状消失,这给了他解决问题的信心。他很快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并享受自己的生活。他与夏洛克共同工作,积极为自己建立人际关系(交到斯坦佛等好友),甚至开始寻找自己的感情生活——他确实很擅长于此。所以,华生能够很快从他的精神危机中走出来,成为一个充实而快乐的(普通)人。

但夏洛克却不行,他对理性绝对认同,象休谟一样回避内心的感受,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个无意义的幻觉。但可悲的是,解决他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内心体验。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把解决自己问题的大门关闭了。在偶看来,他外在的骄傲与毒舌是肤浅的,他只不过是借此掩饰他内心的无助而已。

在第三季中大家看到,夏洛克这种性格的形成,麦哥起了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小时候的夏洛克非常孤独,没有玩伴,陪伴他的只有年纪比他大,智商比他高,并且时时提醒他“别自作聪明,偶才聪明”的麦哥,在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夏洛克都认为自己是个“白痴”,可以想见在强大的麦哥面前,他是多么的自卑与无力。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人都有自卑感,所以才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以克服自卑。但偶很怀疑夏洛克的努力是否会令他满意,因为在他心中,麦哥始终是一个威严的,神一般的存在。他反感他,违抗他,却又需要他,认同他。

红胡子大概是小夏洛克唯一的朋友,它的陪伴对自卑而又孤独的小夏洛克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但后来出于某种原因,红胡子被杀死,这恐怕对小夏洛克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所以麦哥不得不提醒他,不要太过“介入”。这其实是在强调一种态度,为了避免伤害,而永远选择回避。不知是幸或不幸,这种被动防御的方法奏效了,并且成了夏洛克唯一的选择,在认识华生之前,他几乎没有朋友,因为他不肯“介入”,也不能象华生那样可以很好的“介入”到与人的互动中。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人际关系永远是他这样的另类人的痛苦来源。

但与麦哥不同的是,夏洛克不是“ICE MAN”,他无法象麦哥那样成熟而老练的控制自己的情感。夏洛克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心体验,大家很容易从他与华生的互动中,从他一个眼神,一个细微表情,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中感受到他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情感都被他强行压抑至内心深处,以至于他几乎忘了它们的存在。直到他遇到了华生,这些沉睡的情感终于慢慢苏醒。

在华生的婚礼上,夏洛克做的伴郎致辞毒舌又动人,他反复提到他是被华生“拯救的男人”,那么,华生是怎么救他的呢?是一枪冷静的射杀出租车司机,及时阻止夏洛克吞下毒药,还是在泳池边身绑炸药却抱住莫里亚蒂让夏洛克离开险地?

都不是。

在夏洛克心里,这些拯救都不如华生对他内心的救赎来的更重要。

华生所给予他的友谊唤醒了夏洛克感性的那一面,使夏洛克终于看到,这世界上除了刻板的理性之外,在“无聊”的生活中,有很多值得珍视的美好的事物。 友谊使他的封闭的内心终于开启,他看到在他生活所拥有的一切,而不再将其视为理所应当或无所谓的东西,他终于可以正视并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这么说好象哪里不对)。他找到友谊,学会承担责任,他内心的“视野”打开了,使他终于从“闭目塞听”的世界中走出来,走入更广阔的天地。英国诗人、作家艾略特曾说:“大家每个人都想找到钥匙,每个人都置身于自己的监狱中。”华生帮助他找到了这把钥匙,夏洛克把自己的阴影(莫里亚蒂)永远锁在那个监狱里,而他已经彻底的走出来,他自由了。

很多人对第三季的人物设定持反对意见,一个如此感性的夏洛克让大家接受不能。其实在原著中,福尔摩斯的性格也历经变化。在《血字的研究》中,华生列了一份清单,向读者强调了福尔摩斯对很多学科都很无知,比如文学,哲学,天文学和政治学。然而在《四签名》中,福尔摩斯却建议华生去读“所曾被写出的最不寻常的书之一”,也就是温伍德•里德的《人的殉道》,那是一部历史哲学著作。在后面,他又讨论了圣迹剧,中世纪陶器,斯特拉底瓦利小提琴,锡兰的佛教,以及未来的战舰,“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就好象他都曾特别研究过”。

在其他的故事中,大家看到,福尔摩斯写了一篇专题论文,讨论拉叙斯的合唱乐曲,他也喜欢歌剧,略懂绘画(他的祖母是法国画家韦尔内的妹妹),并且还会鉴赏食物与酒(偶有牡蛎以及一对松鸡,加上一种精选的白酒——这酒也许是一种“蒙特拉谢”白酒,在《戴面纱的房客》中也出现过)。他还有不寻常的体力,在《四签名》中那位职业拳击手说,如果他选择成为职业拳击手,将会前途无量。

柯南道尔的本意是要让福尔摩斯成为一个很有限的角色,但是,他发现无法按照自己的决定去做,于是福尔摩斯最终成为了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在每种学科上都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但这样的唯美主义英雄设定却有一个先天的问题——即福尔摩斯这个人物注定保持静止,他的性格与智力的优越特性永远无法发展,因为他已经是最优秀最出色的了。一个永远聪明的超级英雄有什么意思呢?他的故事将只不过是聪明与超能力的反复表演罢了,这实在是再无聊不过了。所以柯南道尔决定让福尔摩斯在莱辛巴赫瀑布丧命的决定是正确的,但迫于粉丝的压力,他只好让福尔摩斯再度回归。尽管福尔摩斯在东方的游历使他的个性有了成熟的发展,但随着岁月的推移,他却变得更加悲观,而最终被人生的虚幻与痛苦所困。.

魔法特和麦哥似乎不希望看到夏洛克走向这样一个结局。

在301夏洛克与麦哥玩手术台游戏一段,他们谈到童年生活时,麦哥说:“(其他的孩子)他们都在想什么啊?”夏洛克回答说:“可能是交朋友之类的吧。”夏洛克的回答非常有趣,这兄弟俩肯定会对那些“金鱼”有无数的吐糟点,但夏洛克为什么要偏偏选择这个,因为他知道只有这一点才最能引起麦哥的反应。果不其然,麦哥立即反唇相讥说:“当然,你现在乐在其中了。”夏洛克这时(应该是以一种认真的态度)问麦哥:“你就没有过吗?从没有过?”并更进一步:“偶走的这两年,也许你为自己找到一条金鱼?”麦哥立刻因这个问题而不快,不再好整以暇的讽刺夏洛克,而是一脸嫌恶地站起身来,命令夏洛克马上换个话题。

麦哥与夏洛克之间的关系其实更象父子而不是兄弟,麦哥对夏洛克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夏洛克对麦哥既认同(麦哥的权威与智慧)又反抗(从101里大家就知道夏洛克把麦哥看做他的死敌)。夏洛克在年幼的时候曾把麦哥的告诫奉为圭臬,但在这时,他已经成熟到可以去发现麦哥的问题并给予他建议了(这当然是麦哥绝对不可接受的)。

这个孩子,真的成长了。

很多人对303里结尾那一枪极为不满,如此聪明,崇尚理性的夏洛怎么沦落到需要靠当杀人犯来解决问题的地步?为什么他一定要亲手杀了马格努森呢? 夏洛克当然知道杀人意味着什么?这个“作死”的行为与他在101里和出租车司机玩的那个“作死”的游戏遥相呼应,并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冷静而明确的选择一枪“击毙”马格努森,在那时,他根本就没有无助,无奈,那是他头脑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是他从一开始就设定好的计划,只有他,只有在那个时候,只有那么做才是最理性,最富有人性的做法,是最佳的选择。这个“作死”计划与101中那个“作死”的游戏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里插一句,偶很怀疑夏洛克是否真的杀了马格努森。)

整个第三季,都是围绕着夏洛克的成长与转变展开的,大家之所以会可能有些不习惯(甚至不接受),因为编剧没有再把迷离的案情做为主要表现的内容(当然303的故事还是非常有趣的),而把“感情”当做了重点。一个福尔摩斯的故事居然以感情为中心,这不得不说是个大胆的尝试。

对于夏洛克来说,离开的这两年时间,是激发他内心成长的重要事件。可以肯定的说,再度回归的夏洛克,是一定会“变”的。

偶通常不看夏洛克的同人作品,但在网上看到很多人都推荐一篇文章《协奏,交响与独自沉迷》,好奇的去读了读,几页之后,就感叹偶差点错过这篇感人的好文。作者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特点,巧妙的把原著与BBC版情节有机结合,深刻表现出人物内心涌动的激情,文字饱含深情却又恰到好处的把握住分寸,绝无刻意煽情之嫌。文中夏洛克与华生之间的感情动人而不媚俗,很多情节都令人不由得眼眶湿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是很久都没读过这样动人的文字了。

这篇文章给偶一个明显的感觉,那就是后半部分两人感情的处理不如前面好看。偶并不是说后半部分的情节不好看。比起很多文章简单的把玛丽“写死”,作者处理华生与玛丽之间的感情的手法棒极了,把玛丽的温柔与坚强表现得极为出色,。但不知为什么,偶总觉得夏洛克与华生之间的感情似乎有问题,至于是哪里不对偶却一直不明白。在看过第三季之后,偶才知道那篇文章的问题出在哪里,那就是夏洛克的个性设定。在经历了无数的危险,困苦与绝望之后,两人终于重逢,终于倾吐心曲,终于走到一起,但是,夏洛克竟还是那个坏脾气的孩子!

如果在现实中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华生早晚会离开夏洛克。因为真正持久的感情只能存在于两个成熟的人之间。“三岁成人”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是无数问题与矛盾滋生的源头。更为糟糕的是,这些问题永远无法找到解决的途径。你很难指望与一个爱发脾气且骄傲得不愿与人沟通的人建立真正的 SOULMATE关系。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他们的关系不需外力介入,不需他人干扰,自己就会走到尽头。

在第三季中夏洛克的成长与转变,就合理的多。大家看到回归后的夏洛克学会独处(大家一直没看到他再抱怨无聊),学会尊重华生的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夏洛克这个角色被塑造得更加饱满,更加丰富,更加立体,而不再是个的“二维纸片人”了。他的成熟与无奈,他的痛苦与挣扎,他的无畏与胆怯都那么令人感动。

成长与变化,才是最动人的,不是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