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诺奖风向标”--斯隆研究奖公布 其中有16位华人学者获奖!

“诺奖风向标”--斯隆研究奖公布 其中有16位华人学者获奖!

时间:2021-02-27 20:01:04

相关推荐

“诺奖风向标”--斯隆研究奖公布 其中有16位华人学者获奖!

关注上方深度学习技术前沿,选择“星标公众号”

资源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当地时间2月12日,艾尔弗·斯隆基金会(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获奖名单。126位获奖者中共有16位华人学者。

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科技大奖

作为“诺奖风向标”,斯隆研究奖自1955年设立每年颁发一次,以表彰那些在其研究领域内被认为最有前途的早期职业学者( 年斯隆研究奖的完整获奖名单详见/fellowships/-Fellows)。

斯隆基金会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 主席 Adam F. Falk 表示:“获得斯隆研究奖,意味着这些人在同行研究中已经做到脱颖而出。斯隆研究员勤奋工作,具备强大的创造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这使得他们成为相应领域中最值得关注的研究人员。”

斯隆研究奖素有“诺奖风向标”的美誉,旨在奖励职业生涯早期的杰出青年学者。本届奖项获得者分属化学、计算和进化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海洋科学和物理学等8个领域。

每年都会有将近 1000名研究人员参与到提名和评选当中,最终从中选出126名获奖者。获奖者将获得一个为期两年、总值7.5万美元的奖金,以帮助这些获奖者开展研究。

此次斯隆研究奖获奖的126名青年学者,代表目前最有前途的一批青年科学研究员。此次评审专家委员会根据他们独立研究的质量、创造力、潜力选出各研究领域的明日之星,希望通过斯隆基金会资助这些职业生涯早期的青年学者成为未来的学术领袖。

作为“诺奖风向标”,斯隆研究奖自1955年设立每年颁发一次。迄今为止,已有47位该奖项获奖人获得了“诺贝尔奖”,17位获奖人获得了“数学菲尔兹奖”,69位获奖人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8位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16位华人青年科学家获奖

今年华人学者表现依然十分出色,共有16位华人学者获奖,占比达到12.7%。16名青年科学家中,大多数都曾在中国顶尖高校接受本科教育或硕士研究生教育,这项数据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顶尖高校的本科教育质量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同去年一样,今年华人青年科学家中来自北大的本科校友最多,共有7人,遥遥领先其他高校。特别是在数学领域,北大共有4名本科校友获奖。他们分别是:姚珧(03级本科)、黄皓(03级本科)、马临全(04级本科)、苏炜杰(07级本科)

此外,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各有1名校友获奖。

北大本科校友在数学领域四位获奖华人科学家:

(Yao Yao)

佐治亚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埃默里大学助理教授。-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用简洁巧妙的方法证明了“敏感度猜想”。

黄皓(Hao Huang)

马临全(Linquan Ma)

普渡大学助理教授。-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助理教授。-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

苏炜杰(Weijie Su)

以下是部分获奖华人科学家的简介:

Ou Chen(陈鸥),布朗大学

陈鸥1999年从北京101中学考入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学习;获得佛罗里达大学博士学位;其后曾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任布朗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

9月20日,陈鸥“用金字塔形纳米量子点搭出世界最复杂超晶格结构”在著名科学期刊Nature论文在线发表。当年12月,他关于“柔性多边形拼接规则制备单组分准晶纳米晶超晶格”的成果又在权威杂志Science发表。

12月,陈鸥获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奖(NSF CAREER AWARD)。

Judy Wu—休斯敦大学

吴朱迪(Judy Wu)在本科毕业于中国台湾东海大学。并于获得乔治亚大学博士学位。

现任休斯敦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教授奖(NSF CAREER Award)。Judy Wu主要研究芳香性和氢键之间的关系。芳香和氢键在化学领域一直都有准确的定义,但是两者之前一直被认为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吴朱迪探索了如何使用经典的芳香性电子计数规则来控制氢键和其他非共价相互作用。

Wei Xiong——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现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化学和生物化学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化学专业。8月到6月就职于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并在该校攻读博士后,至今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助理教授。

曾获得NSF CAREER Award,DARPA Director's Fellowship,AFOSR Young Investigator Program Award (YIP),DARPA Young Faculty Award (YFA)等。

Zhaozhu Qiu(邱照铸),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邱照铸博士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助理教授。他于1997-2002年获山东大学医学学士学位。,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内科和外科学院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邱实验室采用包括高通量功能基因组学、电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小鼠遗传学在内的多学科方法来发现新的离子通道,并阐明它们在大脑生理和疾病中的作用。

Ruobing Dong(董若冰),维多利亚大学

董若冰(Ruobing Dong)现任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受NASA Hubble Fellowshp和Bok Fellowship资助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亚利桑那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起执教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

研究领域为天体物理。目前研究方向为太阳系外行星系统以及它们的形成机制。

Ming Guo,麻省理工学院

现任麻省理工学院助理教授。2000-就读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本科专业,-就读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硕士专业。-,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随后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至今,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助理教授。

????更多精彩咨讯,长按识别,即可关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