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剑桥摄影协会】相机VS.人眼

【剑桥摄影协会】相机VS.人眼

时间:2021-11-16 17:02:41

相关推荐

【剑桥摄影协会】相机VS.人眼

为啥相机无法真实记录我们所看到的景物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答案却很复杂,一方面需要知道相机是如何成像的,另一方面需要研究人眼的生理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了解这些知识内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知生活中不一样的美,也有助于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摄影师。

前言

人眼相对于相机的最大优势在于,我们的眼睛可以环视周边并且根据不同的主题场景进行动态调整,而相机只能捕获单个的静止图像。比如,我们可以环顾四周获得范围更广的视角;可以调整瞳孔大小,适应环境光线的变化;可以调整聚焦位置,适应物体的远近。

这时,你可能会想到摄像机,对于动态场景而言,摄像机更加适合与人眼进行比较。但是,人类视觉的最重要的独特性是,我们看到的场景可能并非真实的场景,它是人脑通过对眼睛获取信息进行重建的结果。

很多人对此可能会表示怀疑,下面的示例可以向你展示,自己被视觉欺骗的情况。

虚假色(False Color):实际的图像中是一圈紫色圆点,一点钟方向有一个缺口,当你注视图片中心的十字时,丢失点会出现并且围绕中心旋转,过一会儿,移动点会变成绿色,这在原图中是不存在的,如下图所示。

马赫带(Mach Bands):实际的图像中每个带条的亮度都是一致的,而我们却看到在其边缘附近更暗(上边缘)或者更亮(下边缘)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眼和相机进行公平的比较。在后续的部分,我们将尽可能将实际场景的内容与人脑的思维分离开来,从而进行客观的比较和分析。

差异概述

对于人眼与相机之间的差异,通常最为重要也是分歧最大的几点包括:视场角,分辨率和细节,灵敏度和动态范围。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差异点,比如景深、立体视觉、白平衡和色域,这些都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视场角

相机的视场角取决于镜头的焦距以及传感器的尺寸。镜头的焦距越长,视场角越窄,如下图所示。

对于人眼而言,尽管其焦距大概为22毫米,但是由于以下因素的影响,没法儿直接获得其视场角的大小。首先,人眼的后部是弯曲的;其次,视野的外围细节逐渐少于中心;最后,感知到场景是两只眼睛的组合结果。

每只眼睛具有120~200°的视场角,主要取决于如何定义目标物体“被看见”。同时,双眼的重叠区域为130°左右,几乎与使用鱼眼镜头一样宽,如下图所示。这是由于进化所致,极端的外围视觉有助于感测运动和大型物体(例如正在扑来的狮子)。如果相机也使用类似的广角,拍摄的照片会高度失真且不自然。

影响视觉感知的最大因素是人眼的中心视场角(大约40~60°)。从主观上讲,这个角度就是你能够在不移动眼球即可看到物体时的角度。对比相机,它接近于全景相机的43毫米标准镜头,或者带有1.6倍裁剪因子的相机的27毫米镜头。

由上图可知,视场角的变化会影响拍摄对象的相对大小。视场角变宽会放大对象的相对大小,视场角变窄则会使拍摄对象的相对大小都几乎相同,从而损失画面的深度感。极宽的视场角也会使靠近画面边缘的拍摄对象产生拉伸效果,如下图所示。

相比之下,人眼即便捕捉到的是扭曲的广角图像,人脑也会将其重建为几乎没有失真的3D心理图像。

分辨率和细节

假设视场角为60°,在20/20的视力下,人眼能够分辨相当于52兆像素相机。而当前大多数的数码相机的像素为5-20兆像素,所以,我们通常认为相机的分辨率远远低于自己的视觉系统。

不过,这样的计算方法具有明显的误导性,毕竟20/20代表的是中心视力的理想值,实际上,一旦偏离中心点,人眼的视觉能力便会急剧下降,偏离中心仅20°,人眼就只能分辨十分之一的细节。而且,在外围区域,人眼仅仅能够检测到较大的对比度和最小的颜色,如下图所示。

考虑到上述因素,当我们仅是看一眼时,可以感知到的细节,与5~15百万像素的相机比较接近,这还要取决于人的视力状况。幸好,人脑并不需要记下每个像素,只会记录图像中令人难忘的纹理,颜色和对比度。

为了能够重建详细的心理图像,我们的眼睛会快速连续地关注几个感兴趣的区域,如下图所示。

最终的结果是一种心理图像,其中的细节已经根据兴趣点优先进行了有效地排序。对于摄影师而言,这是很重要的,却又常常会被忽略。尽管照片中包含的细节已经接近了相机所能达到的细节获取极限,但是如果其中没有令人难忘的兴趣点,那么对于观看照片的人而言,大部分细节都会被自动忽略。

在细节方面,人眼与相机之间还有以下的重要差异。

不对称性。在视线以下,人眼能够感知到更多的细节(相对于视线以上)。另外,人眼的周边视觉在远离鼻子的方向上,比朝向鼻子的方向上,更加敏感。相比之下,相机几乎能够完美对称地记录图像。

弱光环境。在极低的光线环境下,比如月光或星光,人眼基本丧失了对颜色的判别力,并且中心视野的细节获取能力也会下降,甚至还不如上述的偏离中心的情况。许多天文摄影师都知道这一点,此时,他们通常会凝视昏暗的恒星的侧面,以便于可以借助于肉眼观察拍摄效果。

微妙的渐变。通常我们较多地关注细节部分,其实细微的色调渐变也很重要,碰巧它还是人眼与相机的重要差异之一。使用相机时,细节放大后会更容易分辨。而实际上,对人眼来说,细节放大后,反而可能会变得不太明显。如下图所示,两幅图像具有相同对比度的纹理,但是由于纹理已被放大,因此在右侧的图像中反而是不可见的。

灵敏度和动态范围

通常大家都认为在动态范围领域,人眼具有巨大的优势。如果考虑瞳孔根据亮度变化的动态调节情况,确实如此,人眼远远超过相机至少24个光圈值。但是这样的对比并不公平,毕竟我们不是在跟摄像机作比较。

如果我们改为考虑人眼的瞬时动态范围(保持瞳孔张开程度不变),那么相机的表现会更好。这类似于,调整我们的眼睛查看场景中的一个区域,而不看其他任何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人眼大约可以看到10~14个光圈级动态范围,绝对超过了大多数的紧凑型相机(5~7个光圈级),但是与数码单反相机(8-11个光圈级)相接近。

另一方面,人眼的动态范围也取决于亮度和目标物体的对比度,因此上述内容仅适用于典型的日光条件。例如,在月光或星光下,人眼可以达到更高的瞬时动态范围。

量化动态范围:摄影中最常使用的用于测量动态范围的单位是f-stop,它描述了场景中最亮和最暗的可录制区域之间的比率,以2的幂数表示。因此,动态范围为3个光圈的场景的白色亮度是黑色的8倍(2的3次幂)。

灵敏度是另一个重要的视觉特征,它描述了分辨非常微弱或快速移动的目标物体的能力。在明亮的光线下,现代相机更擅长分辨快速移动的物体,比如高速摄影作品。当摄像机的ISO速度超过3200时,通常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而人眼的等效日光ISO通常被认为低至1。

但是,在弱光条件下,人眼会变得更加敏感(假设先让眼睛适应环境30分钟以上)。通常,天文摄影师估计其接近ISO 500~1000,虽然仍不及数码相机高,但是接近。另一方面,相机的优点是可以使用更长的曝光,以捕获更暗的物体;然而,当人眼凝视某物超过10~15秒后,基本不会再看到更多的细节。

结论

人们可能会争辩说,相机是否能够击败人眼是无关紧要的,因为相机需要不同的标准:它们需要产生逼真的照片。一张打印的照片不用考虑眼睛将会聚焦在哪个区域,因此场景中的每个部分都需要包含最大的细节,以防万一,这才是相机需要考虑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大尺寸或近距离观看的打印件。当然,摄像机会更加适用于需要记录上下文的情况。

总体而言,视觉系统的大多数优势都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的大脑能够智能地解释来自人眼的信息,而使用相机时,我们所拥有的只是原始图像。即使这样,目前的数码相机的性能也出乎意料地出色,并且在视觉功能方面已经超越了我们的眼睛。真正的赢家是摄影师,因为他能够智能地组合多幅相机图像,从而创造出甚至超越我们原本心理图像的作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