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数码数字字体_拍中画幅胶片能不能用数码相机测光?

数码数字字体_拍中画幅胶片能不能用数码相机测光?

时间:2020-02-08 11:32:05

相关推荐

数码数字字体_拍中画幅胶片能不能用数码相机测光?

乍一看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其实问题的答案真的不能局限在“能”还是“不能”。因为正确答案当然是“能”,且完全没有争论的必要。但是就是这么一个问题,让我重新审视了摄影基础对摄影的影响。朋友跟我说做基础的人很多,没啥可做的。可是我今天突然发现,做基础的人很多,但是来回来去就那么点事儿,看的人或者想学的人并不知道怎么把基础应用到实际中,这中间的痛点就是,看的人并没有从本质上学习到为什么,而是单纯的记住了这个“规则”。探索本质肯定是枯燥的,做为爱好者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驱动力去客服这些枯燥。

首先,我们来说说,测光硬件基础:

每次快门都会有一个曝光组合,这个曝光组合要么是机身自带测光系统,要么是独立测光表。

以测光元件来区分,最常见的有硒、硫化镉和硅的测光表。硒和硅制的测光表使用光电效应的探头。这些探头产生的电压与光强呈比例。硒探头产生的电压足以用来驱动一个指针。硅探头需要放大电路以及电源(比如电池)来操作。硫化镉探头的原理是光敏电阻,它们也需要一个电源。现代的测光表一般使用硅探头或者硫化镉探头。测量数据可以使用一个电流计或者使用液晶屏幕来显示。

上面灰色字体引用自wiki,测光表词条。解释了测光表的硬件基础。

一些中古胶片相机的测光方式和测光表类似,比如奥林巴斯XA用的是两个镉测光单元。

禄莱双反2.8E、3.5F等,用的是硒光电池测光表。

1982年禄莱发布的135画幅单反SL 35,用的是硅光敏管。

然而科技在发展,数码相机搭载的测光系统虽然已经进化到通过RGB传感器,识别红、绿、蓝的色彩信息,来提高景物识别的精度。得到更准确的曝光。

但是所有这些技术和硬件的更迭,依然建立在下面的测光原理基础之上:

根据测光方式可以分为入射式和反射式。部分测光表仅提供入射式测光,部分测光表仅提供反射式,也有测光表兼顾两种方式。而相机所搭载的测光表,均为反射式。

入射式测光表
反射式测光表
反射式测光表以近似与中等反射率的标准(近似印刷业中等亮度标准“18%”)给出测量结果,即将被测物体在感光材料上曝光形成中等亮度。
黑板、白板、18%度灰板

也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用点测光还经常出现曝光不准的情况?这些人还不乏包括一些“老法师”。原因是:

自然界中多数色彩或者有局部高光的特殊景象的反射率往往会不同于中等反射率。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反射式测光表显示的数据会发生错误,导致曝光过度或不足。

解决办法有两个,多拍凭经验记住和感受到场景中的18%灰点,另一个就是善用“白加黑减”。当然我更建议这些人别用点测光了,后面讲到相机的测光模式,会讲到为什么。

下面我们来说相机的测光模式:

现在很多数码相机,基本会保证有三个测光模式:点测光,中央重点和平均测光。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变种模式,我不多解释,理解这三个可以应对全部场景。

平均测光

平均测光:将取景范围内,分成数个数十个区域,每个区域测光,最后求平均值。这种测光就想名字一样,很平。不会出错,但也不会出彩。尤其应对光线效果十分突出的风光摄影。

点测光

点测光:最“专业”的测光模式,仅对取景范围内中心的极小范围测光,可以保证那个极小的区域是测光准确的。根据上面我们聊过的测光原理,当你选择的测光点刚好是18%灰点,才会达整个画面的测光准确。然而我们人眼并不是电子眼,就算经验在丰富,也不可能把18%点找的极其准确,遇上没经验的,过两档欠两档并不是没有可能。所以,点测光我并不推荐所有人使用,起码我自己很少用点测光。

中央重点测光

中央重点:和平均测光相同,把取景范围内分成区域,每个区域测光,同时加权计算,中央区域加权比重比较高。这是我最常用的测光模式,结合曝光组合锁定功能,基本操作标准就是拍啥测啥。

以上,我们讲完了测光的部分基础内容。那么回到问题,“拍中画幅胶片能不能用数码相机测光?”

题目中有几个关键词,我来提取出来:“中画幅”、“胶片”、“数码相机测光”。根据我们上面了解的原理,测光系统跟画幅和感光材质,没有关系。所以“中画幅”、“胶片”这俩信息点就是干扰项。不仅如此,“数码相机测光”也是一个很大的干扰项。现代数码相机,基本都是镜后测光,就是我们所说的TTL(through the lens),对于相机本身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准确的方式,可以直接测量光线通过镜头到达cmos的“通光量”,(光线穿过不同材质的镜头,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所以数码相机测光,得到的曝光组合,是通过当前镜头到达cmos的准确组合。产生误差的点在当前通过当前镜头所产生的通光量损失,以及通过中画幅胶片相机镜头产生的损失不相同。所以会有误差,然而这个误差都不会影响到拍反转片(后面会说道为什么不会影响)。所以这个误差到底有多大,是否影响到我们拍片子?还是说可以忽略?

下面我通过实操,来证明一下,到底能不能用数码相机测光。

实验器材:宾得67ii,90mm f2.8,炮塔400度。

测光相机:理光GR2

拍摄条件:自然光,在家随拍,我尽量找光比大的场景,少量柔光场景,67画幅一卷10张。

第一张:

先用67ii取景,

GR2测光,中心点测光

实拍如下:

第二张:

67ii取景:

GR2中心点测光如下:

实拍如下:

后续照片拍摄过程就不一一列举,单纯发出来看一下测光和曝光,没有翻车。

正片测试:

胶片相机器材:Rollei hy6,PQS 80mm f2.8,22-68近射接环,神牛环闪,富士 RVP100 宽容度4EV左右

测光器材:Richo GR2,神牛环闪。

拍摄背景:这是很早以前的一次拍摄,拍摄内容是我一直在做的项目相关research,主要是测试中画幅微距配合环闪效果如何,神牛闪光灯是纯手动,所以只能测光手动曝光,不能无脑拍摄,当时拍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今天居然可以作为某个议题的范例,这组照片本来是永不见天日的废片,今天拿出来看看曝光正常不正常的标准还是足够的。

Hy6是一台自动化非常高的中画幅相机,可以自动对焦可以测光,测光模式丰富,同时还是TTL测光。然而,我想拍摄的场景是完全压暗环境光,通过环闪补光保证主体的曝光。神牛环闪是纯手动的闪光灯,同时因为是微距拍摄,还涉及到放大比和曝光补偿的问题。

这个拍摄完全不能像上面给出的实操案例来做。因为数码相机不比测光表,是不能测量闪光灯反射光的。只能试验拍摄一次,检查拍摄效果,确定合适的曝光组合。这其中,检查拍摄效果还不能使用相机的液晶屏进行确定,因为那个效果会受到屏幕亮度影响,造成的误差甚至大过了一个初学者选不好18%灰点的误差。

所以我这次用GR2测光的时候,是拍了一张,把照片传到电脑里确认效果,再调整曝光组合,用hy6拍摄。

没有记录拍摄过程,单纯放出样片。

上面我提到过误差的问题。从照片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那误差到底影响到哪了?我们必须要提出另一个概念,宽容度问题。我用的RVP100,宽容度范围大概在4EV内,当然反转片追求的就是极度精准的曝光,但是在+0.5档和-1档的曝光误差范围内,反转片的表现结果是可以接受的。为什么我不提负片呢?因为负片的宽容度更好,为了适应现在数码化观看方式,我拍负片都会+1档曝光拍摄,这样得到的底片会偏厚一点。底片厚一点还有细节,欠曝导致的底片偏薄,就是没有细节了。所以那些都影响不了反转片效果的曝光误差,是可以被忽略的。

但还是有人会因为用不好,而却觉得不可用。因为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造成误差,是必须要避免的。

测光模式。只能用点测光,而且要找准18%灰点。这样就避免了其他测光模式在算法上导致的误差,也避免了测光数码相机镜头和胶片相机镜头视角不同造成的误差。显示屏。一定不能用数码相机显示屏呈现的照片作为参考。而是需要用数码相机里自带的曝光标尺。如果曝光标尺不可用,只能用照片效果做参考,请把照片倒进电脑,进入ps,进行参考。

曝光标尺

最后是我的朋友Jakob帮我做测试,数码相机应急给大画幅相机做测光表。

测试条件背景:Linhof V 45大画幅相机,罗敦司德 apo sironar n 150 5.6,foma页片,雷电露冲洗;

数码相机:宾得kx 镜头:未提参数。

数码相机调整成m档,光圈设置成11,iso设置成于页片相同数值,采用点测光模式,通过相机内的指示确定的快门速度,完成测光。

根据页片宽容度,以及该场景所需要光线倾向,确定曝光组合为“F11 1/250”。

最终底片数字化后:

总结起来:数码相机当然能给中画幅胶片相机测光,甚至变换一下,数码相机当然可以应急代替测光表。会有人跟我争论准不准的问题,准不准的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伪命题。摄影不是一门严谨科学,尽管很多时候对一些东西追求确实需要严格一点点,但是跟严谨差的很远。举个例子,我们冲洗黑白胶卷,官方建议都是以水温20度来参考。那20.1度行不行?20.9度行不行?19.9度和20.1度有偏差么?偏差会对我们造成多少影响呢?还有人跟我说“那还不如凭感觉随意拍”,这种抬杠的问题,我只回答一次,你随意拍欠两三档,神仙也救不回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