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侗族主要分布在哪个省 侗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侗族主要分布在哪个省 侗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时间:2018-11-05 17:51:20

相关推荐

侗族主要分布在哪个省 侗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导读:少数民族众多的我国,民族分布也是独具特色,那么你知道侗族主要分布在哪个省,侗族有哪些风俗文化吗?想知道侗族服饰有什么特点,侗族的重要节日有哪些,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侗族主要分布在哪个省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水稻已有悠久的历史,兼营林业,农林生产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侗族地区的万山丛岭中夹杂着许多当地称为“坝子”的盆地。过去侗族的村寨都由寨老们来管理,寨老又称为乡老。他们大都是寨内有声望的族长和头人,也有少数是青壮年。

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点。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河长流,寨头村尾树木参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户,小的二三十家。侗寨的房屋建筑,一般是用杉树建造的木楼,有一至二层的小楼房,也有三到四层的大高楼。近河或陡坡的寨子,依地形建造吊脚楼。

侗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服饰特点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服饰装饰

头饰和银饰是平秋妇女最讲究的装饰品。她们擅留长发,用红头绳扎发盘在头上再包黑纱帕,脑后别上银簪、银梳,头戴银盘花、银头冠,耳吊金银环;领口两组银扣对应排列,外加钭襟扣两组;颈戴五只大小不同项圈;胸佩五根银链和一把银锁用以镇魔压邪;手腕戴上银花镯,四方镯等。银饰品中有雕龙画凤,鸟虫花草等图案,均为当地匠人所制造。此装古朴繁杂,银光闪闪,叮当作响。

颜色特点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侗族的重要节日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做社饭的方法是用野菜、野蒿、腊肉、花生、胡萝卜……和多种蔬菜切碎搅合糯米同蒸,加入油盐即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过冬节: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播种节: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新婚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成亲,类似今天的“集体婚礼”。贵州剑河县小广、化敖等地还保留此风俗。

架桥节:相传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桥发子发孙,架桥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把这一天定为架桥节。

卯榫结构技艺是否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

:仙女山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不知哪年哪月,作恶多端的孽龙挣脱阴曹地府的束缚,带着龙子、龙孙窜到下五屯大坝肆无忌惮地荼毒生灵,践踏庄稼。

居住在这里的布依族人民无不痛心疾首,但战胜不了孽龙。孽龙大施 *** ,要人们每年送一对童男童女给它。善良的人民惊呆了。龙公又将它庞大的身躯盘旋在落水洞口,严严实实地堵住了河水。顷刻之间,平川变成一片汪洋。人们在洪水中挣扎逃生,大部份葬身龙腹,一些幸存者逃在高山之巅,躲灾避难……

人们烧起了香蜡纸烛,不断向苍天祈祷。一时间,香菸缭绕,惊动了天上的织女。她决心下凡去拯救受难的人们。玉帝与她约法三章:“必须在鸡叫三遍前回转天庭,违令则永远打入下界,变成石头。”织女欣然受命,告别众姐妹,领旨下凡。

织女来到山顶,孽龙欺她是一位弱女,突然恶狠狠地从口中射出支支毒箭。织女手持金梭,从容还击。人们见此情景,不约而同地在四周山上燃起堆堆篝火,敲锣打鼓,为织女助威。孽龙被这突如其来的篝火和响声震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织女乘机丢掷金梭,孽龙身上连中几梭,负痛逃跑。织女迅速调集水族奋力栏截,孽龙转身往落水洞方向逃跑,织女连发七十二金梭,打得孽龙遍体鳞伤。

这时,鸡叫了两遍,护灵神催著织女回转天庭。织女决心斩草除根,为布依族人民铲除祸害,把天庭的戒令置之度外。眼看孽龙快要钻进落水洞逃命去了,织女奋不顾身,轻舒玉臂,抓住龙尾一拖,将孽龙抛到山上,反手对准龙头就是一金梭,孽龙被牢牢地钉死在于龙洞前。

这时,雄鸡高唱三遍,忽然听到哐啷一声,天门紧紧地关上了。由于误了时辰,织女站着不能动弹了。但她双目注视干龙洞口,慢慢地变成了石人山。织女永远留在了人间。

这座独峰兀立的仙女山***又名美人山、人头山、锦瓶山***,座落下五屯大坝南端的园田内,形象逼真,活灵活现。头、颈、腹、足,历历可辨。她昂首挺胸,婷婷玉立。她高挽云鬓,金钗玉缀,突出的乳峰,宽宽的腰带,柔漫飘逸的轻纱裙上,百花争艳,彩蝶纷飞……每年阴历的七月七日,都有成群结队的喜鹊飞到这里,为牛郎、织女搭起一年一度相聚鹊桥。夜深人静的时候,“浪哨”***谈恋爱***的布依青年男女还隐约能听见牛郎、织女的喁喁私语哩。居住在这里的布依族人民,世世代代都不忘记织女的大恩大德。他们有口皆碑,世代颂扬。把织女调集水族拦截孽龙的地方取名鱼陇***即今贵州兴义市鱼陇***;把孽龙连中七十二金梭留下的坑叫梭坑***即今双生,周围有七十二个坑,坑坑相连***;把织女将孽龙拉回大坝的地方命名为拉回***即今纳灰***;把织女伏龙的山叫抛魔山,为织女修庙宇,塑金身,享受人间的香火***即今泡沫山***;把金梭钉死孽龙的地方叫金梭塘***即今绿荫塘***;把织女用金梭在龙尸上划的那条沟叫龙背沟***即今龙背沟***,人们从此安居乐业,把聚居村寨取名乐业***即今贵州兴义市乐立***。

:六月六吃粽子的传说

贵州白水河上游有个富饶的坝子,名叫坡五担,汉名扁担山。这里四面环山,只有几个山口通到外面,道路险峻,易守难攻。居住在这块肥沃土地上的,都是布依族人民。从前,勤劳勇敢的布依族人,不愿受统治者残酷剥削,就组织起来,抵抗官家的压迫。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横征暴敛,逼得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坡五担的布依族人为了生存,男人们就日夜轮流去山口守关把口,防备兵匪盗贼进山来骚扰抢掠。田地里的庄稼活路,全靠妇女们做。

六月里,太阳象火一样晒著大地,白水河谷变成了一个大蒸笼。田坝上,秧苗和杂草一起风长,大地都晒得裂了缝。

妹竹天不亮就起来,连头也来不及认真梳理,连饭也顾不上吃,就用花背扇把娃娃背起,挑了桶就出门了,一边走,还一边给孩子喂奶。

这时,各寨的布依族妇女,也都先后扛锄挑担上山了。好长时间不下雨,地里的包谷都干巴了,杂草丛生。妹竹挑水泼地,到太阳正顶了,才想起丈夫阿戎在南山守山,还没有吃饭,她要回家做饭给男人送去。

妹竹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好媳妇。她从地里回来,一边走一边想,阿戎这时一定饿坏了,假若昨天多送一点饭过去,现在就不用饿肚子了。可是,这么热的天,头一天煮的吃不完,第二天就馊了,送多了放不长。

一想到阿戎饿肚子,妹竹忘记了自己从早晨开始就滴水未沾。她一路走,一路摘了许多竹叶,回来以后切了一大块腊肉拌在一大锅糯米饭里,还放了许多佐料。用竹叶包了三包,送到南山。她把竹叶包的熟糯米饭交给阿戎,说:“田里的活很忙,阿戎你守山又离不开。这些竹叶糯米饭你留着,等到饿了好充饥。”

阿戎把竹叶包收下,把妻子的热心热肠收下,饿了,他把竹叶糯米饭拿出来和大家分著吃。

妹竹留下的竹叶包糯米饭很香,人人夸奖妹竹的方法好。于是,第二天六月六,守山的男人们都叫家里人学着妹竹的样子,用竹叶包了糯米饭到山上去吃。从此,不论兵荒马乱的岁月,还是太平盛世,扁担山的布依族人都去摘了竹叶或者高梁叶,包上糯米饭腊肉、酥麻等,煮熟了带到山上去吃。

:牛王和牛王节的传说

从前,这一带的村民穷得买不起耕牛,用人拉犁拉耙,又累又慢。一天,一位老者叹息道:“听祖辈说,天庭有神牛,力大无比,唉,要是真有一头神牛来耕田,可就好了。”小伙子阿牛一听当了真,他对老人说:“我一定要把神牛找来!”于是,他带上干粮,背上弓箭出发了。阿牛走呀走呀,一天来到一个寨子,他又累又渴,见寨边有一眼水井,便跪在井边捧水喝。他喝着喝着,忽然听到井里有说话声,好生奇怪。他仔细一瞧,井壁还挂了一面铜鼓,便好奇地敲响铜鼓。谁知他敲到第九下时,天王听到铜鼓声,驾云下凡,循声来到阿牛面前,问道:“阿牛,你敲铜鼓,想干什么?”阿牛便说起村里没牛耕田,辛苦难当,他立志要寻找神牛回村。“好吧,今晚我就送你一头神牛。”天王说罢便不见踪影。晚上,随着寨后山顶一声雷霆响过之后,一头神牛果然温顺地来到阿牛身边。

当地头人听说阿牛用神牛犁田拉耙,又快又省劲,便想试试神牛的真假。他发话道:“谁人能在四月八日之前的10天内,把我的一千亩打完后插上秧,我就把女儿许配给。”阿牛听说后,立即前来应试。在神牛的帮助下,阿牛果然在初七那天就把一千亩田犁好耙平,插上稻秧。

头人又惊又喜,可他还想再试试神牛的力量和勇气,便宣布第二天进行斗牛:“神牛若斗赢了一百头大水牯,我便把五个女儿中的一个嫁给阿牛。”面对一头头膘肥体壮、犄角又宽又尖的大水牯,神牛越斗越勇,把它们一头一头全给斗败了。

头人允诺把女儿嫁给阿牛了。可是,5个女儿都喜欢阿牛,究竟把哪个女儿嫁过去呢?头人只好让阿牛自己物色了。五姐妹都想在阿牛面前显示自己的才智和手艺。于是,头人让5个女儿分别给神牛献茶、敬酒、送饭,以神牛吃谁的茶、酒、饭,谁就与阿牛与亲。

比赛开始了。第一轮比试给神牛献茶。5姐妹分别端上了各自沏出来的红茶、绿茶、高树茶、矮树茶、苦丁茶。神牛用鼻子闻了闻,便把苦丁茶喝了。第二轮是给神牛敬酒。五姐妹分别端来各自酿造的糯米酒、高梁酒巴、包谷酒、麦克风子酒、紫泉酒。神牛嗅了嗅,最后只喝了紫泉酒。第三轮是向神牛送饭。五姐妹分别端来各自蒸煮的红、黄、白、绿、黑五种不同颜色的糯米饭。神牛看,最后只吃了用枫香树叶染出的黑糯米饭。头人一一问讯,而这苦丁茶、紫泉酒、黑糯米饭,恰恰都是五妹做的。4位姐姐一看,这是神牛作的大媒,姻缘如此,她们也都默许了阿牛与5妹的婚配。于是,阿牛和5妹成了亲。后人为纪念神牛、阿牛和5妹,每到四月初八这天,家家都要熬苦丁茶,酿紫泉酒,蒸黑糯米饭,以祭祀牛王和喂养自己的耕牛,并在村寨举行斗牛比赛。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或者你以后会不会有这种感觉——在度过很多的时光之后,思维甚至性格会变得粘稠,不再像青少时那样清亮。粘稠体现在对某些事物的执着与流连上。比如现在,因为去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便多日不能放下,总想把可以做的事尽量实施。其实能做的很少,拍了300多张照片,在博客上发出来30张。可能在你看来,花花绿绿的,已经不少了,甚至累赘了,但是在我看来还嫌不够。这应该是角度不同的缘故。你可能只想传神,点到为止,而我却想要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为这个事件多留下一些印迹。

是想花一天完整的时间多拍一些的,但是却没能够。你可能会说,我又不是专司此职的工作人员,能够撷取目前这些已经可以了。是的,我相信有很多人会为这次展览录像摄影,制作完整的影像资料,但是我的心还是戚戚不能宁,仿佛心中怀着巨大预感的恋人,知道此去难有归期,不知何时还能相逢,不知此生还能不能相逢,说不好今天在这个空间里栩栩如生的她们,会在哪个难以预料的时辰,像更多已经灭绝的乡土文化“物种”一样撒手西去,灰飞烟灭。你也知道,这绝对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在庞大物质时代车轮下随时都在发生的残酷现实。

这样惴惴不安的时刻,我就想起外婆来了。我几岁大的时候,外婆五十多岁了,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那棵高大的楸树下面。她在用稻草芯编织草鞋,我和着黄泥捏各种想象中动物形状的泥哨。她编的草鞋又结实又软和,在一两处关键地方夹上少许彩色布条,既是好看的装饰,又不容易打脚。我们都知道,新鞋容易把脚磨出血泡,草鞋也不例外。现在看来,我和外婆都是手艺人。做泥哨可不是瞎玩,你得让它能吹响。有道很需要计较的工序是,泥哨成形之后要用沾了水的南瓜叶包好,放在背荫处晾干,以免被暴晒开裂。外婆还会绣花缝纫做很好看的“背扇”,南方很多母亲都是用这种物件把幼小的孩子背在背上,直到我们可以在地上稳稳地行走,然后放心地奔跑。因为父母无暇管我,而外婆需要忙里忙外,下地劳作,我白天很少能在床上贪睡,而是几乎由外婆这样背长大的。

在贵州成长以及后来工作的二十年间,我见识了很多类似的充满民族民间富饶智慧的精湛技艺,也认识了很多身怀绝技的伟大的手艺人。这其中的不少人,后来都被国家授予了“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当然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浮名,而他们自己更是不把这当回事。他们身上最伟大的心理特质在于,凭手艺挣饭吃,就是最根本的荣耀和价值。多门手艺多条活路,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在我们多灾多难的国家历史上,千百年来我们的父亲总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儿女。我每次见到这些杰出的匠人时,内心里总是会本能地诚惶诚恐,我觉得他们是最值得我尊敬和佩服的人。他们中,有石匠、木匠、漆匠,有做“傩戏”或者“地戏”面具(当地俗称“脸子”)的大师,有草编、藤编、竹编的绝活高手,有表演花灯(打莲花落)、地戏、高跷、舞龙的各色艺人,有制作各种精美特产名吃的店家,甚至还有善于挑选斗鸡、斗蟋蟀的偏门玩家。我从小至今崇拜他们,并且一直有心想要去拜师学艺,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可惜抽打命运陀螺的鞭子通常不在自己手里,我终于“枉读诗书”,成了今天一个不尴不尬的识文断字人。

记得几件往事。一件发生在我十余岁时,家里请了一位木匠来打家具。四十来岁,衣着素净,不抽烟,每顿二两酒,从不过量。却极爱吃生蒜,蘸一碟醋,便格外鲜香。我吃生蒜的历史就从他身边开始。最爱看他墨斗弹线,角尺打点,比起后来看琴瑟表演一点不输。再也忘不了鼻息间的刨花香,用它来生火、熏烤腊肉那是一绝。他在我家前后呆了一个月,所打家具全部卯榫结构,没用一根铁钉子。我跟着他磨磨蹭蹭学了些皮毛。十多年后我在广东开酒吧的时候,终于施展了一次手艺,自己选料,锯、刨制作,打了十多张实木酒桌,只可惜做不到不用钉子。后来全部成了当地朋党的私家收藏,年前去旧地访友时还在他家得见,只上了清漆的木色依旧温雅厚朴,透过怀旧的泪光,体味青春作罢前后的百结柔肠。

还有一位八十高龄的男性老人,从年轻时起就一直唱花灯戏里的女角(在我眼里他像梅兰芳一样值得尊敬)。生年里被多次批斗游街,终不能舍弃。其苦不能为外人道,却以亲人伤害最重。他不被家中儿女理解待见,说他疯痴丢人,老不正经。晚年孤独,且无人赡养,以年节时跳花灯卖艺赚取可怜衣食,所持技艺最后都传与外姓青年。仙逝时,无遗言,惟泪流不止,终以一身戏装行头陪葬。又有一位做地戏面具的老匠人,一直想把手艺传给自己的儿子,可儿子青少时总有心猿意马,跟同龄人结伴闯荡,沾染恶习,吃喝嫖赌,后来酿成过错,被牢狱所困。出狱后洗心革面,三十多岁开始从父学艺,显出禀赋超群,我见他父子时,已是家和业兴,儿子背负老子十里八乡受人尊崇的盛名,谦恭为人做事,论及技艺,实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终成一件美谈。

絮叨至此,忽觉恍若隔世。对照现今都市之喧嚣世界,物欲盛行,浮华当道,挣钱的门道早已神通无极,我如此吁嘘怀旧,说这些乡土玩意,似乎很是不合时宜。可仔细想想,中国农村广阔天地,其现实远非我们身处孤陋一隅所能妄自想象。事实上,那里离繁荣富庶甚至虚假繁荣都还遥远得很。眼下的城市农民工问题,农民整体的生计问题以及素质教育问题涉及深广,复杂无比,但是不影响我们思谋这一细节—— 若能发扬乡土智慧中原汁原味的勃勃生机与本色魅力,挖掘其丰富文化底蕴之外的产业、商业、市场价值,加上政府及社会力量的引导扶持,这些民族民间技艺完全可能在接续优秀传统的同时,成为众多农民安身立命、发家致富的不朽“真传”,在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文化与经济本应多样化生存发展的国度枯木逢春,开枝散叶,血脉不断。

所以我才想庄重地立题强调:重要的不是记忆,而是存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