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的读后感大全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18-09-14 14:37:38

相关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的读后感大全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是一本由(俄)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872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读后感(一):小论

现在需要一个星期才能读完一本书了。托尔斯泰知道爱么?据我所知那也不过是贬低自己捧高他人的爱,这样的爱就无与伦比了么?旁的都是虚伪的可怜的,安娜却是绝妙美仑的,就因为那种爱,就可以心安理得抛弃虚伪的丈夫,抛弃生子,然后在绝望的境地自杀了。一天换好几套“朴素”衣服的安娜死了,在以往的岁月里她在我心里死了千千万万遍,而这一次的死亡,从没有让我如此渴求,以致后半段我只希望她死,然后以便尽快忘了她。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读后感(二):真正的宏大与真正的细腻

《安娜卡列尼娜》:当我们沉浸于书中,与安娜、莱温朝夕相处的时候,会感觉她们都是如此普通,甚至有几分庸俗的人,并没有特殊的人格魅力可言。整个小说里,没有一个好人,也没有一个坏人,都是普通人。她们的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性,只是一系列偶然的巧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促成了她们的命运。处处都是现实主义,都是那些微小、平凡、琐碎的生活。

当我们忽略那些细节,走到远处,来重新打量这个故事,会发现,它是一个多么荡气回肠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甚至与莎士比亚的悲剧相比也毫不逊色。

然而当你读莎士比亚的时候,会明白,那些人物都不是真的,他们闪闪发光,每次出现都带着雷霆之音,却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个抽象的人。

当你读托尔斯泰的时候,会发现,那些人物本身不是真的,可是他们所有的一切却是真的。他们的行为、思想、感情,都是活生生的,都带着呼吸、眼泪和心跳。这些人物用他们的一切,触及了我们生活的每一处,抵达了我们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读后感(三):关于爱情,关于幸福

前半段看得十分痛苦,我是3月27日在豆瓣上标读“在读”的,在此之前,我已看过好几天了。从进度上看,也知我看得十分缓慢。我看着十分地无聊,因为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女人出轨情人的故事。感情写得磨磨唧唧,人名特别的长,而且同一个人还有好几个名。

但是慢慢地,我也理解了安娜,也明白了她所追求的爱情,明白她没有身份时,那种不爱,害怕爱情的流失。有些时候,我感觉她更像是活该,在该离婚的时候,没有坚决地离婚;有些时候,又有很多怜悯,她只是想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已。

我觉得她的丈夫很无辜,以现在的观点看,他没有出轨(在安娜摊牌之前),并能养活一家,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安娜觉得他并不理解自己。我觉得,与丈夫是可以尝试沟通的,并不是完全无希望的。

弗龙斯基,他与安娜爱得轰轰烈烈,被上流社会抛弃,也并没有放弃安娜,也是算是真爱了吧。

开头那句著名的,“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在想到底谁是幸福的,谁是不幸的呢?安娜与弗龙斯基显然是不幸的,弗龙斯基自我放逐到土耳其的战场,也算是放弃生命了。那么基季与莱温算幸福吗?他们也有争吵,也许没有那么完全的理解彼此,但是还是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平淡的幸福的。

所以如何定义幸福这个词呢?我觉得对于我来说,平平淡淡,细水长流就好。不需要彼此完全理解和了解,能在一起,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读后感(四):知足常乐又有几人?

无愧经典!故事并不新奇,古今中外都有,但胜在托翁笔法老道,对人性的观察细致入微。

比如列文哥哥垂死前,那种病人和周边亲人的心态描写特别真实;

还有描述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情感,由试探、热烈、享受,到最后女人始终缺爱不安、男人被束窒息厌烦,一步步变化过程自然真实;

结局中安娜的卧轨也并非突如其来,为了追爱放弃了一切,自然让女主极度缺乏安全感,脆弱的神经时好时坏,一会儿说服自己,一会儿又觉受到屈辱,最后在胡乱猜想、拜访多莉时又偶遇吉提,痴等爱人回信却未能盼来,在这种种因素刺激下,抑郁迹象已很明显的安娜陷入了被迫害妄想,最终精神崩溃导致自了。一切都有迹可循,毫不牵强。

另外,读小说时,总不自觉地把作者代入到了列文身上,好似托翁影子在其中。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读后感(五):短评字数不够了 =。=

给自己mark一下:

莱温是个很真实的人,有点小虚伪,热血冲动,吃醋郁闷,季基非常可爱。

莱温在办事的时候感慨:每个办事的人都友好亲切,但是总是办不成事情。总是有一种无形的障碍阻碍他做成事情,可是他甚至不知道该向谁发火。

深有感触。这样的处境,谁都有过吧,官僚主义算是很大一个原因?还有什么呢?我也说不上来。。

鄙视斯捷潘,同情但是敬佩多莉。

不理解为什么安娜不肯请求离婚,卡列宁不是都同意离婚了吗?

弗隆斯基自私又怯懦,价值观也是居高临下的贵族主义。自杀不过是他怯懦的表现罢了。

卡列宁冷漠又条例化,不喜欢这个人物,但是他正视自己的怯懦,并觉得羞愧,并不让人特别反感。当他站立在人群里,而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官场完蛋了,他还一门心思要表达自己的见解,突然有了一点悲惨的共鸣......

安娜,可怜的安娜,可惜选错了人,可惜没有选择离婚。她一会儿一点也不想儿子,一会儿一点也不爱女儿只想儿子,真是忒奇怪的母亲。

容貌与荷尔蒙毕竟不能长久。最后安娜与弗隆斯基的争执,冷战,到爆发,很类似现在情侣因为高傲与尊严不肯低头,最后各奔天涯。如果真的不安,为什么当时不同意离婚呢,如果没有不安,为什么要时刻嫉妒掌控呢,而且那样的反复无常,有时候作为同情她的读者,都觉得她有些不可理喻和虚荣呐。

说到底我觉得还是当时的社会制度也许对女人还是更严苛,安娜为了爱情(yuwang)只能一无所有,那些多莉见过的奢华,也不过烈火烹油,算不得幸福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