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人生为一大事来(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民国大先生经世书系的读后感大全

人生为一大事来(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民国大先生经世书系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3-01 16:35:07

相关推荐

人生为一大事来(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民国大先生经世书系的读后感大全

《人生为一大事来(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民国大先生经世书系》是一本由陶行知|校注:张素闻著作,中国纺织出版的266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05-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为一大事来(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民国大先生经世书系》读后感(一):行是知之始/伪知识阶级

先生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观点出发,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孩童时期,我们是先有了一次次的尝试,再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到了可以解释这些从尝试中感受到的结果的知识;而掌握的这些知识和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的感悟帮助我们完成大大小小的任务,实现一个又一个小目标,这也是先生提出的“成”。

想了想自己这二十年来所受的教育,有些可惜的是,大部分知识性内容都不大记得了,庆幸的一点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还在,持有这种意识对于实现教育的目的有很大帮助。

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解决问题,小到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到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教育当为解决国难服务,我们的时代,作为一个老师,仍旧要做有道德情操,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老师,成为成就学生,进而来服务社会的人。这个“四有”不仅是对一个老师的最高要求,也是我们之为人的努力方向。 另外,先生从教育的角度回顾中国的历史,提出的见解蛮有意思。 首先,他提出了对于“真知识”的见解,就是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文字才是真的文字知识,其余既不来源于实践也不服务于生活的文字都是伪的文字知识。

但是回顾历史,伪的文字知识时常大为盛行,最大的原因便是这种对“伪知识”的提倡是聪明的帝王们对于人民的控制之法,先生表示那时候如果民间的“天才”们都为了探究“真知识”而努力,那帝王们的统治岂不是岌岌可危。但是这个“皇帝梦”在19世界末被无情的打碎,“二十世纪以后的世界属于努力探索真知识的民族”。还好,我们的民族并不缺乏为了“真知识”而努力的人,一百年过去了,我们有幸从濒临堕落中重新站了起来。

总而言之,陶先生的文字里,处处是对实践之重要性的强调,但同时不能放弃的也是从读好书中获得的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经过提炼总结的“知识”,两相结合,可“明理”,可成以教育来实现“新民”即“人人明理”的大愿。

《人生为一大事来(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民国大先生经世书系》读后感(二):行为世范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陶行知

两千年前的孔夫子,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都是中国教育界开天辟地的人。

陶行知的教学情怀、教学智慧与道德实践,无论是国内国外,工厂农村还是庙宇,始终言行如一,爱满天下。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梁溯溟先生最佩服的三个盖世人物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陶行知。他的教育理想只有一个:期待国民应受之教育继续增高到养成健全的人格……

关于《人生为一大事来——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

本书试图从行知先生在特定时代里的矢志不渝的教育信念、丰富新颖的办学经验、高效有趣的教学方法、广大磅礴的教育理想与清晰明确的教育目标等方面来展现先生的志业与境界,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思考他的教育观在传统文化教育复兴的今天,在自媒体如雨后春笋一般的今天,行知先生的学问与人品仍是我们的先行者,踏着先生的脚步继往开来,可以使我们的教育走得更好。

《人生为一大事来——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目录

第一章

我们的信条 / 2

每天四问 / 4

国难与教育 / 13

行是知之始 / 14

“伪知识”阶级 / 17

创造宣言 / 27

第二章

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 / 36

育才学校创办旨趣 /44

育才二十三常能 / 48

育才十字诀 / 51

致育才之友书 / 54

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 / 58

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 /61

第三章

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 / 74

师范生应有之观念 / 80

学生的精神 / 86

生活即教育 / 89

生活教育之特质 / 96

生活教育 / 99

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 / 101

生活教育运动十三周年纪念告同志书 / 103

教学做合一 / 107

教学做合一之下的教科书 / 110

师范生第一变——变个孙悟空 / 124

师范生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 128

第四章

新中国与新教育 / 134

读书与用书 / 143

小先生与民众教育 / 146

手脑相长 / 151

工学团 / 153

小先生 / 155

传递先生 / 160

女工的传递教学 / 162

文化网 / 163

创造的儿童教育 / 165

敲碎儿童的地狱 创造儿童的乐园 / 171

儿童科学教育 / 175

第五章

第一流的教育家 / 186

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 / 188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 190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 / 193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 224

第六章

我之学校观 / 234

谈社会大学 / 237

平民教育概论 / 240

民主的儿童节 / 242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251

参考文献 / 257

附 录 / 25

我们想要做什么

在教育如此贫病的当前,在传统文化复兴之火如此盛大的因缘中,有必要唤醒大家对教育的真正的关注,落地到现实中,落实在具体的生活与人当中。

行知先生为当时的教育做了前瞻性的开拓,提出了生活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科学教育、民主教育、等理念,并且有很多具体的关于教育与教育管理的指导,震动当时的教育界。对照当下教育的误区,厘清诸多教育观念。

秀绝金陵第一声,当时行知号知行。

——黄炎培

……杜威博士的最有创造力的学生却是陶行知,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他在群众教育运动方面非常积极,为工人和贫苦人民办夜校和各种中心。

——费正清(美国学者)

这篇文章(指陶行知的《大众教育运动》)对我们印度是很有用的。

——甘地

陶博士的主义与理想是世界性的,……他的事业对于世界历史中的进步传统具有巨大的贡献。陶博士是我们这个紊乱霸道的世界经过多年所产生的少许文化人物之一。世界上像陶博士一类的人物实在太少了。

——傅理曼(美国学者)

一代伟人,名扬千古,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

——布莱恩•库朋(美国东南联合大学副校长)

我从事研究陶行知三十多年,我体会最深的,一是陶先生人格的伟大,二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卓越。他为大众争民主、争自由,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就应该这样生活,应该是这样一条道路。我从陶先生身上受到鼓舞,陶行知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也是各国知识分子的模范,我们应该学习他。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斋藤秋男(日本教授)

《人生为一大事来(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民国大先生经世书系》读后感(三):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近百年的历史人物中,陶行知是个特别的人,常常会听到人们这样介绍他:著名民主革命家、人民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领导人之一。这些都不足以表明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亦不足以归纳陶行知短暂而璀璨的一生。

在黄山之南,杭州之西,千岛湖之北,有一座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的歙县古城,素有“东南邹鲁”“程朱故里”的美名,还是徽墨之都、歙砚之乡、徽剧之乡、牌坊之乡;这样的文化土壤上,一个极为普通的由商转农的家庭里,出生了一个天赋异禀的小孩——陶文濬(同“浚”),也就是后来的陶行知。纵观其一生,令人啧啧称奇:

6岁,陶文浚在三刻钟内熟读和背诵《左传》43行,被村蒙童馆的塾师文秀才收为弟子。

15岁,聪明好学的陶文浚被崇一学堂英籍校长唐俊贤收为崇一学堂第十七个学生,他从小有大志,极勤奋,座位上及寝室墙壁上都写着“我是中国人,我要为中国出力” 之语。

17岁,提前毕业于崇一学堂,考上杭州广济医学堂,但是该校要求学生信教,陶文浚因不信教而受到歧视,入学几天之后,愤然退学,后考上了南京金陵大学预科汇文书院。

19岁,陶文浚转入金陵大学文学系,活跃于校园,激励同学一起努力,同心同德,让中华民族大放光明于世界。

20岁,研究王阳明,信仰知行合一,取名陶知行,因此黄炎培说,当时行知号知行。 22岁,陶知行成为一个基督徒。

23岁,陶知行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毕业论文《共和精义》被时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的黄炎培称为“秀绝金陵第一声”。

在此文中,陶知行将生灵涂炭、产业凋敝、经济衰败、外患频仍的时局与教育兴邦的主张紧密相关;年纪轻轻的他认为:“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他期望:“施以相当之教育,而养成其为国家主人翁之资格。”

24岁,由于卓越的学业和正直高尚的品德,金陵大学首任校长包文推荐并部分资助婚后的陶知行赴美求学。秋季,陶知行筹足旅费,负笈重洋,先到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市政,并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

25岁,致函罗素,他认定自己终生唯一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个民主国家。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博士,师从孟禄,私淑杜威。

26岁,回国,任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教授,次年被聘为教育专修科主任,并代理高师教务主任,从此开始了他身体力行注重实践的平民教育之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陶知行感到应该由行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仅仅是教学合一,而更应该是教学做合一,遂改名为陶行知,这就是陶行知的名字的由来。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位,人人皆不同,即便共同尊一位老师的教导,也产生出不同的教育结果,这就是个体差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对人的影响。同为杜威的学生,郭秉文、胡适之、陶行知、蒋梦麟、张伯苓、陈鹤琴各自成为教育界不同类型的人。

“博爱存心,和光映面,不惑不忧,不惧不恋”是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

秉持天下为公、教育为公、文化为公的博大情怀,在国难当头的大时代,陶行知赤手空拳针对当时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临危不惧,亦不惑不忧,迎难而上,见招拆招,打开了教育的新局面,略有以下几点:

一是开出了多种教育科目,女子教育、平民教育、科学教育、乡村教育、社会教育、国难教育、职业教育、民主教育等;

二是亲自创办学校,把教育管理与教育本身紧密结合,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育才学校、社会大学,还在桂林开展过岩洞教育,实践出团体自足的教育模式;

三是结合现实生活,超越旧有的教育局限,创新教育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即知即传”“每天四问”,提倡“科学下嫁运动”、创办自然科学园等,都是极为接地气的教育方法;

四是开出了师资培育的新模式,让团队中优秀的人才能够承担社会教育的中坚力量,正式提出了“小先生”制、艺友制等教育制度;

五是促进了教育界与社会各阶层的互动与融合,既是教育家又是社会活动家的陶行知先生,参与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民众教育研究会等;

六是借助媒体传播教育理念,筹建与创办了多种教育杂志,《生活教育》《新教育评论》《乡教丛讯》等刊物都是行知先生的杰作;

七是根据教学对象与教学目的而编订教材,陶行知先生与陈鹤琴等主编《儿童科学丛书》以普及科学知识,与朱经农合编《平民教育千字课》四本以普及平民教育,还主编《小先生丛书》《普及教育周刊》,写《古庙敲钟记》《中国教育改造》《普及教育》《幼稚教育论文集》及《教学做合一讨论集》等。

陶行知先生敏锐的问题意识、果敢的行动力、智勇的担当精神、丰富的办学经验、灵动的教学方法、民主的教学管理、清晰的财务意识、身体力行的道德魅力以及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都使陶行知的教育是五四以来,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完全承袭东方的活化的“大教育”。

甘为骆驼的陶行知所到之处唯有教育一事,从问题中来,到生活中去,积极构造“教育共同体”的陶行知,充分利用各种学生社团、学习小组、读书会、教师等团体,主张“把墙拆去,主张社会即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星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尤为难得的是,陶行知的教学情怀、教学智慧与道德实践,无论是国内国外,工厂农村还是庙宇,言行如一,爱满天下,唯有“处处读书,人人明理”以教育来“新民”的大愿大行。

55岁,他的生命戛然而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确然如他自己所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陶行知一生秉持少年时代的宏大志向,“以万物为导师,以宇宙为教室,以生活为课程”,不辞劳苦,贯彻一生。细读他的文章,涵盖古今气象开阔者有之,谆谆教导诲人不倦者有之,机智跳脱灵敏运用者有之,千万里跋涉,大开大合,万紫千红,目的只有一个:期待国民应受之教育继续增高到养成健全的人格……

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梁漱溟先生最佩服的三个盖世人物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陶行知。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理念,“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主人,做人中人,做抬头乐干的人,做乐于奉献的人,做自立立人自觉觉人的人,做有高尚人格和生活能力的全人,做仁智勇知情意和谐发展的人;做有献身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他一生的教育线索亦从此处展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在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的今天,深感陶行知先生的学问与人品仍是我们的先行者,我们踏着先生的脚步继往开来可以走得更好。且从陶行知先生处溯源,并以此礼敬先生们: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人生为一大事来(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民国大先生经世书系》读后感(四):国学教育如火如荼的时代,为何要读陶行知

国学教育如火如荼的时代,为何要读陶行知?

张素闻/讲

尊敬的清华校友国学班的诸位师友,我叫张素闻,字如是,号明照,感恩伟光贤弟的邀请,感恩志愿者老师们的服务,非常荣幸能够和大家一起分享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首先就有一个问题:在国学学习如火如荼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要读陶行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对国学教育会有哪些利益?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传统文化学习以及教育的整体现状。上百年的文化的断代,西学东渐,已经使我们的教育体制完全承袭了美国的教育方式,完全丢掉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完全不知道怎么学习传统文化,怎样教传统文化,很像庄子在《秋水》里讲的一个成语——邯郸学步,讲的是燕国的寿陵有一位少年,听说赵国的国都邯郸人走路走得很美,像跳舞一样,千里万里跑过去学习怎么走路,结果这个人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方法,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也给忘了,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国。“失其故行,匍匐而归”,这也和“数典忘祖”一样,都比喻为丢掉了我们自己华夏文化的根本,丢掉了自己的优点,对自己的文化没有自信,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向往人家的东西,结果把自己本有的东西丢掉了。

梁溯溟说,在他结识的盖世人物中,衷心折服的不外三人,名列第二位的是主席毛泽东,名列第三的是总理周恩来,而位列榜首的便是陶行知。毛泽东称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陶行知是万世师表,郭沫若则把陶行知比作两千年后的孔子,那么,陶行知有些什么样的经历可以让这些大咖们这样赞誉有加呢?除了他所实践出来的教育事业,我们也可以从他的求学之路与教育理念上窥见一斑。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少年的时候即是天才,6岁的时候,陶文浚在三刻钟内熟读和背诵《左传》43行,被村蒙童馆的塾师文秀才收为弟子。和五四那一代著名学者们一样,陶行知先生的旧学功底非常好,这个大家接下来更会知道。15岁,聪明好学的陶文浚被崇一学堂英籍校长唐俊贤收为崇一学堂第十七个学生,他从小就有大志,极为勤奋,座位上及寝室墙壁上都写着“我是中国人,我要为中国出力”。一开始就与众不同,那一代,真的很多人恨有爱国精神,立志高远。今天,我们很多人的学习为什么上不去?从立志这个环节去观察,就发现我们还有很多人根本没有立志。

19岁的时候在金陵大学文学系就读,就激励同学们同心同德,一起努力。20岁就开始研究王阳明,对王阳明非常佩服,信仰知行合一,取名陶知行,因此黄炎培说,当时行知号知行。他一生也实践好了王阳明所重视的立志与勤奋。23岁,陶知行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毕业论文《共和精义》被时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的黄炎培称为“秀绝金陵第一声”,才华横溢。

在此文中,陶知行将生灵涂炭、产业凋敝、经济衰败、外患频繁的时局与教育兴邦的主张紧密相关;年纪轻轻的他认为:“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他期望:“施以相当之教育,而养成其为国家主人翁之资格。”这种见识,这种抱负,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卓然灼然。孟子曾言伊尹的教育观:“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这个时候的陶知行从见识和抱负上已经与伊尹同行。

24岁,由于卓越的学业和正直高尚的品德,金陵大学首任校长包文推荐并部分资助婚后的陶知行赴美求学。秋季,陶知行筹足旅费,负笈重洋,先到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市政,并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25岁,陶知行致函罗素,他认定自己终生唯一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个民主国家。随后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博士,师从孟禄,私淑杜威。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位,人人皆不同,即便共同尊一位老师的教导,也产生出不同的教育结果,这就是个体差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对人的影响。同为杜威的学生,郭秉文、胡适之、陶行知、蒋梦麟、张伯苓、陈鹤琴各自成为教育界不同类型的人。

26岁,回国,任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教授,次年被聘为教育专修科主任,并代理高师教务主任,从此开始了他身体力行注重实践的平民教育之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陶知行感到应该由行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仅仅是教学合一,而更应该是教学做合一,遂改名为陶行知,这就是陶行知的名字的由来。

陶行知先生重视从行而知,也就是重视实践,而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行”,道行之而成,在行的过程中,陶成见识,陶冶身心,陶铸品格。他对事物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私淑杜威,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并不失去事物当有的根本,他对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批判有继承。比如说,他对于国故的态度,当时有很多人号召整理国故,陶行知先生和胡适是好朋友,但是他们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不一样,陶行知先生说:“整理国故如同清理银行账目,是有它的位置的。我们希望整理国故的先生们经过很缜密的工作之后,能够给我们一本报告,使我们知道国故银行有几多准备金,能发行多少钞票,哪些钞票是滥发的。不过他们要谨慎些,千万不可一踏进银行门,也去滥发钞票。如果这样,那这笔账更要糊涂了。总括一句:只有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文字才是真的文字知识。凡不是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文字都是伪的文字知识。伪的文字知识比没有准备金的钞票还要害人,还要不值钱。”这个很有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只顾发国故财,而要考虑国故的与时俱进,或者是经典的生活化应用,学以致用。(参见:《伪知识阶级》)

儒家培育的“君子”人格,尤其是“仁智勇”三达德,陶行知先生也觉得很好,所以在他的教育观中,他主张教师们也要有孔子的育人精神,也要懂得培养“仁智勇”全面发展的人;但他在《古庙敲钟录》里则借助敲钟人的口,建议大家去找《论语》当中孔子对于农民的态度,他不是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是大教育的观念。

这种大教育观念体现在那儿呢?

第一是教育科目非常广泛,有多种教育科目,女子教育、平民教育、科学教育、乡村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民主教育等;

第二是教育的空间非常广大,积极构造“教育共同体”,充分利用各种学生社团、学习小组、读书会、教师等团体,主张“把墙拆去,社会即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星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以万物为导师,以宇宙为教室,以生活为课程;

第三是教育的方式非常多样,他曾经借助媒体传播教育理念,筹建与创办了多种教育杂志,《生活教育》《新教育评论》《乡教丛讯》等刊物;根据教学对象与教学目的而编订教材,陶行知先生与陈鹤琴等主编《儿童科学丛书》以普及科学知识,与朱经农合编《平民教育千字课》四本以普及平民教育,还主编《小先生丛书》《普及教育周刊》,写《古庙敲钟记》《中国教育改造》《普及教育》《幼稚教育论文集》及《教学做合一讨论集》等;他还提倡“科学下嫁运动”、创办自然科学园等,都是极为接地气的教育方法;可见陶行知先生有多么勤奋。

第四是重视教育与社会各阶层的互动与融合,既是教育家又是社会活动家的陶行知先生,参与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民众教育研究会等;他有一篇文章叫《文化网》,他说:文化细胞虽是最下层的组织,但是光棍的细胞是没有多大用处,我们必须把一个个的“文化细胞”联合起来,结成一个文化网。在都市里,每一铺户里的识字者与不识字者组织一个生活教育团,继续不断的共同教学做,便成了一个“文化细胞”。有了这个“文化细胞”的组织,这一铺户里的人便可以活到老做到老,教到老学到老。如果一条街上之“文化细胞”都联了起来成了一街的文化组织,再进一步一区的街文化组织都联了起来,成了一区的文化组织,以至全市的文化组织,那便是有了文化网的作用了。我们可以称它为街文化网,区文化网,市文化网。乡下的可以称为村文化网,乡文化网等等。这个文化网的概念很像《华严经》当中的”因陀罗网”的概念,但是陶行知先生不着任何名相,他的文章非常好读,不掉书袋,但不是他的古文不好,古文很好,还能把文章写得这么浅显易懂,这里边就有大智慧在。今天,我们去读经典,读得诘诎聱牙,请问,我们怎么把诘诎聱牙的古文教给他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那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呢?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主人,做人中人,做抬头乐干的人,做乐于奉献的人,做自立立人自觉觉人的人,做有高尚人格和生活能力的全人,做仁智勇知情意和谐发展的人;做有献身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育的目标从古至今本来都只有一个目标——成人,成德。古之学者为己,为己之学,美其身也,想一想,如果每个人都有这种乐于奉献,自立立人自觉觉人的品质,都有创造精神与责任意识,那么我们的国家也必定是最多人才的国家,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了。

然后,陶行知先生怎样去施行这个教育目标呢?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当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生活教育。讲到这里,大家可能立即就明白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很能为我们的国学教育提供方法,国学教育怎样接地气?经典怎样生活化?生活怎样上升到传统文化当中的“学”与“道”?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概念即:“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比如,恋爱要有恋爱的教育,工作要有工作的教育,幸福的生活要有幸福的教育……依照生活教育的五大目标来说:康健的生活即是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即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即是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即是改造社会的教育。每个教学活动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导,有考核。知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所以在《育才二十三项常能》里,大家会发现陶行知先生给育才中学的中学生们规定了很多具体需要学习的技能,让大家在技能的学习中开发生活能力,但是能力教育与心性教育并不相互矛盾,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不大重视生活能力的教育,很多孩子30岁了还不会应对进退,朱熹讲,8岁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很多家长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多数家庭又都有保姆,就舍不得让孩子做事,结果长大以后往往连自己的房间都不会打扫,不懂得与人与事交接时候的分寸感。

比如说,初级十六常能

(一) 会当书记:包括写小楷,管卷宗,写社交信,做会议记录等。(在国语课和社交活动时及集体活动中学习。)

(二)会说国语:包括会话,讲解,演说等。(在国语课、演说会、讨论会、早会、晚会、一切集会与人接谈时,随时留心细听,学习善国语的先生同学的发音、语调。如需要时,可请善国语者进行集体指导,或个别指导。)

(三)会参加开会:包括发言,提议,选举,做主席等。(在公民课或社会课及一切集会中学习。)

(四)会应对进退:包括招待宾客——谈话,引导参观,招待茶饭,——送信接洽事情等。(在平时须留心学校情形,熟悉学校行政组织大概,当会宾客时,才能应对合度,彬彬有礼。在任招待前有准备,在别人应对进退时可以观摩,在自己实践时,必须在慎重其事中学习。)

(五)会做小先生:包括帮助工友、同学以及学校附近农友等。(在“文化为公”,“知识为公”,“即知即传”的号召下,自动的以一技一艺之长去帮助人长进中学习。)

(六) 会管账目:包括个人账目、集体账目,会记账,会报账,会管现金出纳等。(抱着有账即记,公私分明的原则,在记载个人日用账目及集体账目中学习。)

(七)会管图书:包括编目,晒书,修补,陈列,借书等。(在每个人自己桌屉中的图书,必须日常整理,不得散乱。在各小组的图书架上,在图书库里观摩和工作中学习。)

(八)会查字典:包括中文字典和外文字典等。(在小学四年级以上,在国语课、外语课,课前准备工作中学习。)

(九)会烧饭菜:包括小锅饭、小锅面、小锅菜十味以上。并会做泡菜、咸菜、糖果、果子酱、腊肉等。(在聚餐、野餐、助厨时学习。)

(十) 会洗补衣服:包括洗衣补衣等。(在十二岁以上,必须学会洗补衣服、晒晾、折浆。规定每星期洗衣一次。衣服破了即须缝补,会者教不会者;不会者必须跟会者学。)

(十一)会种园:包括种菜,种花,种树等。(规定小学生每人至少种菜半分;中学生至少种一分。在生产活动中学习。)

(十二)会布置:包括装饰,陈列,粉刷,洒扫等。(在美术课、手工课,参加布置生活室、会客室、课室、寝室、会场中学习。)

(十三)会修理:包括简单木工、竹工、泥水工、油漆工工具等。(在修理中学习。)

(十四)会游泳:包括仰游俯游等。(在夏令必须参加游泳学习,在平时可定期去温泉学习。)

(十五)会急救:包括医治小毛病,救溺,救触电,救中煤毒等。(请卫生室及校外医工指导,在分配卫生工作及旅行、急救中学习。)

(十六)会唱歌:包括独唱,合唱等。(在唱歌课、参加合唱团中学习。)

高级七常能

(一) 会开汽车:(检查目力及手腕灵敏,懂得汽车构造,请专家指教。)

(二) 会打字:(学毕高中英文,请专家指教。)

(三) 会速记:(文字通顺,并请专家指教。)

(四) 会接电:(学毕电学,并请专家指教。)

(五) 会担任翻译:(在实习外国语课,极力争取会话练习,外宾至时,及与外宾做朋友中学习,交谈中学习。)

(六) 会临时讲演:(在平时各种演说会、欢迎会、送别会及指定代表出席参加各社团纪念会中学习。)

(七) 会领导工作:(在指定集体工作中负责领导,在集团选举中负责领导工作学习,以完成上级或集团付之使命。)

那么怎样找师资呢?怎样培育师资呢?当时处于战争时期,师资非常匮乏,有意思的是陶行知先生的朋友圈,都是高大上的各种专家,当然也有农夫,他请农夫教孩子们种田,请捉蛇人教孩子们捉蛇,请木匠教孩子们做木工,育才中学是在抗战时期在重庆众筹成立的,陶先生亲自选聘了当时聚在陪都的一些著名专家学者任教,如著名诗人艾青、音乐家贺绿汀、历史学家翦伯赞、戏剧家章泯、美术家陈烟桥、张望、舞蹈家戴爱莲等,他绝对是当时能量级别超级强大的人,不仅亲自募集资金,而且把教育管理也做得非常好,他亲自创办的学校,总是把教育管理与教育本身紧密结合,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育才学校、社会大学,还在桂林开展过岩洞教育,实践出团体自足的教育模式;在育才设立了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等6个小组,他写了很多通俗易懂的歌谣,算是那个时代的乐教了,虽然没有阳春白雪的曲调和文质彬彬的歌词,但是保管容易记住,适合当时的平民和乡民,比如《读书好》:

读书好,读书好,农人读书收成好。

读书好,读书好,工人读书手艺好。

读书好,读书好,商人读书生意好。

读书好,读书好,军人读书把国保。

少年不读书,一世苦到老!

战争虽然在继续,教育却没有中断,可以说,育才中学和西南联大一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陶行知先生非常注意师资建设,开出了师资培育的新模式,让团队中优秀的人才能够承担社会教育的中坚力量,正式提出了“小先生”制、艺友制等教育制度;所以,我们今天知道陶行知先生的很多教育名篇,如《我们的信条》,当时的国家其实积贫积弱,但是他却看到了教育的广阔空间以及师范生的职业信仰,还有《每天四问》《师范生应有之观念》《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教学做合一》《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小先生制》等,他厘清了好多重要的问题,这个对国学教育来说,仍然很有价值,这些文章写得简洁明了,建议大家有空找来看看,作国学师资培育的必读文章,比如说: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

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合一。

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

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用科学的方法去征服自然,用美术的观念去改造社会。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要用最少的经费办理最好的教育。

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振作,尤不可因钱少而推诿。

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同时,他也看到——今世界上有四种教育家:一、政客教育家,藉教育以图政治上之活动;二、空想教育家,有空想而未能实行;三、经验教育家,以经验自居,不肯研究理论;四、科学教育家,则实用科学以办教育者。中国现在教育家只有政客、空想、经验三种,但教育以科学教育为最重要,故男女师范生当专心致志、抱定主义、以教育为专门职业,则何人不可几,何事不可为耶?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力行重视自省,也就是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与自我教育能力,他那篇《每天四问》其实也是我们现在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建设的关键:

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我们也可以试试每天问问自己这四件事情,一年下来绝对有不可思议的成长。他在文章当中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诸君亦当自省为何不入他校而入师范学校?岂为师范学校豁免学膳费而来乎?抑为求学之故,无他校可入,不得不入师范学校乎?或迫于父母之命,不得已而入师范学校乎?将负大才能、抱大兴味而后入师范学校乎?假如因免学膳费,因无他校可入,及因父母所迫而入,姑且无论。若因负大才能抱大兴味,其将何以自待?吾见今日师范毕业生,有一部分人不办教育,或办教育而不尽心力者,皆由初未能自省也。然则,以上所说均成空谈矣。

他一生都在重视:读书与用书,特别不希望大家变成书呆子,只会读死书、死读书、书读死。他非常重视人的主体性,无论是学生学的主体性还是老师教的主体性,他能充分地将之开掘出来(参见《读书与用书》),但是现在很多同学还在读死书、死读书、书读死。甚至很多人的传统文化学习仅仅限于读诵经典,不知道找工具书来理解经典,更不知道将经典用在生活中,本来圣贤教人是为了让人都成为圣贤的,结果都成了剩下的闲人,为什么剩下来?因为没有能力。古代文人可以带兵打仗,像辛弃疾、王阳明,都是很优秀的将帅,而武者也要有相应的武德以及人文素养,比如傅青主,既是武术高手,又是中医名家,还是书法高手。

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是行知先生教育观的特点,中西合璧,民主、大众、本来就是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比如说《尚书》的《舜典》《大禹谟》就是在三代圣王之治所已经拥有的“尊贤用能”的民主的人才选拔方式以及彼此对于对方道德、能力与功业的赏识。伟光兄已经带大家读过好几遍《尚书》,我想群里很多人也一定深有体会。

“博爱存心,和光映面,不惑不忧,不惧不恋”是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秉持天下为公、教育为公、文化为公的博大情怀,在国难当头的大时代,陶行知赤手空拳针对当时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临危不惧,亦不惑不忧,迎难而上,见招拆招,打开了教育的新局面。尤为难得的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教学情怀、教学智慧与道德实践,无论是国内国外,工厂农村还是庙宇,言行如一,爱满天下,唯有“处处读书,人人明理”以教育来“新民”的大愿大行。钱穆先生说:“文武之道,不坠于地,在人。”今天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是也能真有这样的人,就是国学教育的大幸了!

陶行知先生敏锐的问题意识、果敢的行动力、智勇的担当精神、丰富的办学经验、灵动的教学方法、民主的教学管理、清晰的财务意识、身体力行的道德魅力以及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都使陶行知的教育是五四以来,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完全承袭东方的活化的“大教育”。

秀绝金陵第一声,当时行知号知行。

——黄炎培

……杜威博士的最有创造力的学生却是陶行知,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他在群众教育运动方面非常积极,为工人和贫苦人民办夜校和各种中心。

——费正清(美国学者)

我从事研究陶行知三十多年,我体会最深的,一是陶先生人格的伟大,二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卓越。他为大众争民主、争自由,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就应该这样生活,应该是这样一条道路。我从陶先生身上受到鼓舞,陶行知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也是各国知识分子的模范,我们应该学习他。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斋藤秋男(日本教授)

陶行知与四颗糖果

陶行知在校园看到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这个男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