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幸福之路读后感摘抄

幸福之路读后感摘抄

时间:2018-11-29 04:17:29

相关推荐

幸福之路读后感摘抄

《幸福之路》是一本由[英]伯特兰·罗素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之路》读后感(一):幸福之路 札记

不要过于自罪、自恋、自大,摆脱自我陷溺的状态;不要自豪于自己的不快乐并认为那是宇宙真理;应诉诸于必要的行动而不是哲学方法从而来摆脱虚无;接受现代的前景,摆脱旧世界的理想的支配;竞争、金钱、成功很重要,但不应以牺牲一切为代价;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承认合理的安静并安心享受之;不要总是期望有事发生,期望明天和今天不一样,这可能会滋长无聊,另一方面人也要有承受无聊的力量,不能为了摆脱无聊就去追求肤浅的快感和过度的刺激;不要太犹疑不决,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表现,不要太在意成功和失败;用明确的意识去影响潜意识,在潜意识发生如期的改变之后,它就可以化作推动力量(比如,有意识地让自己思考某个写作题目,在真正行动时就可以靠着潜意识的力量去推动,而不需在自律和偷懒的冲突中过度挣扎);加倍地、努力地在脑海中构想自己不愿面对的情况,以消磨恐惧感;增加钦佩,减少嫉妒,不要因为别人所拥有的东西而过于痛苦;培养自信,不要过于谦逊,这可能会滋长嫉妒情绪;摆脱非理性的道德观,只要一个人在享乐的同时不造成邪恶后果,那他就是拥有美德的人;除非内心的罪恶感源自理性道德的谴责,否则要尽力摆脱罪恶感;不要盲从舆论的观点,不要惧怕自己与低劣的大环境格格不入,尽量去寻找志趣相投的人;我们的生活必须由内心深处的渴望所驱动,而不是取决于刚好成为我们邻居的那些人的欲望和想法。

要发挥个人特长,施展技能;不要妄想控制他人;要对广泛的外界事物感兴趣,但同时也不要让这种兴趣超越生活的总体框架,即健康、生存、基本责任等;在施与爱和接受爱之间寻求平衡;把广阔的宇宙视作整齐有序的空间,消解恐惧和不安;不要太过于小心翼翼,要有冒险精神;人必须要感到自己不是即将告别尘世的孤独个体,而是生命洪流的一部分,可以从单一的细胞延续到无穷的未来。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无疑是层次高深且极富智慧的,而从模糊的情感上来看,它是相当原始、自然的,而且并不存在于高度文明的世界里;尽可能寻找具有技巧性和建设性的工作;不要在小事上浪费过多能量;要为自己创设多样化的形象,不要总是维持在一种形象里,尤其是悲剧的英雄形象;尽量避免分裂和不和谐,这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的缺乏协调所导致自我的分裂,以及由于没有客观的兴趣和情感的力量将“自我与社会”结合在一起而导致二者无法联结。

《幸福之路》读后感(二):听罗素谈幸福之道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记得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也说了一段罗素的典故,可见在当时的知识界,罗素的影响力之大。罗素一生跨越多个领域,著述颇丰,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家,他的《西方哲学史》是学习西方哲学的必读书目,他对二十世纪的思想发展影响深远,被称为“世纪智者”。

《幸福之路》一书是罗素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和总结,在本书中他先分析了不幸福的成因,然后又说明了幸福的成因,我们常说人生不得意,十之八九,要想获得真正的有意义的生活,就必须对源头做出分析,然后才是寻找何为理想生活。

罗素分析的背景是工业化势头强劲的英国,同时现代性带来的人生问题,也非常的严峻,人生的无意义感,碎片感和无力感,吞噬这现代人的精神,如马克思韦伯所预示的,在我们享受现代性带来的诸多好处的同时,也经历着其带来的诸多压制。罗素在上个世纪写就的文章,倒是非常切合我们当下的生活实际,原因无非是现代性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处在无所不在的大系统森林之下。

人会陷入自罪、自恋和自大,罗素认为这是人的局限性使然,同时也认为是错误的世界观造成的。在现代性中,工作占据了人的主要生命时间,很多时候驱使我们工作的往往就是工作本书,所以在现代文明的目标变成了为了工作而工作,在罗素看来驱使和切现代,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现代人的消费已经更多的是一种符号消费,有些富人群体并不会像十八世纪的贵族一样拥有欣赏、评判艺术品的能力,可是依然在收集艺术作品,以彰显自己的所谓文化实力,显然互相攀比,符号消费会增加彼此的压力。现代人对于无聊的惧怕是巨大的,因此现代人到处寻求刺激,然而在罗素看来很多伟大的创造,无疑不是从无聊和单调中得来的,因此能够守得住自己注意力的稀缺性,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幸福的道路,罗素认为兴趣可能是我们灵魂最好的养料,有了兴趣灵魂就得到了一部分的救赎。大多数幸福的人都是被爱的,世间的千言万语汇集成一句话,就是爱与被爱,在罗素看来,我们应该主动去寻求爱。

我们是要努力奋进还是听天由命?这个问题,多么切合现在的“躺平”问题,罗素好似我们的同代人,阅读他的著作,或许能为我们开拓人生问题思索角度。

《幸福之路》读后感(三):寻找幸福

该书作者罗素是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全才,还在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可这样一位被王小波疯狂引用的作家,写了本《幸福之路》看似简单的小书。拿在手里,我带着怀疑的态度翻开了它。毕竟,我一个悲观主义者,不认为看本书就会知道如何通往幸福。

序中,罗素先生即言:本书并非写给饱学之士,或是把实际问题仅当作谈资的人。前者倒是容易理解,但为何不赞同把实际问题作为谈资的人呢,这令我有所思考。书中是罗素先生以亲身经历或观察得出的快乐处方,足以看出,他是想帮助读者解决实际问题。那些夸夸其谈者,就入不了他的眼了,他也不希望作品成为茶余饭后的食粮罢了。正如在正文中写道的,“我的目的是给那些在文明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找不到幸福的人一些指引。”

罗素先生真实的讲到自己青少年时曾多次有过自杀的念头,这也开启了我遥远的回忆。自五岁后我就开始被各种事情困扰,可家长并不能足够理解。我那时期连基本的睡眠都是问题,因为我天天做清醒梦,极其的疲惫。有时为了不做梦,我就一直在心里熬夜,眼睛也不闭。可孩子又能懂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导致的。没完没了,几个主要场景的梦反复的召唤我。可能持续了几个月还是更久,我倒记不清了。人最基本的需求都让我痛苦,我当然有不幸福的理由。无数次我拿起小刀贴在自己脉搏上,我思索要不要割下去。终究,我是个畏惧死亡的人,始终没能逃离现世。也许我的梦境就是在表达活着的抗议,我总是嘻皮笑脸,却难以开心。我做了什么,明明对很多人都不错,可生活不断泼来冷水,好像我不配得到幸福。我一度认定了自己的人生,可像罗素先生说,后来他非常享受自己的人生,一年比一年享受,这也适用于我。正是这相似的生活感知,我对罗素先生有了亲切感。虽然早因我痴迷于王小波的杂文,对罗素先生有了个奇怪的类似于导师的导师般的情绪。

罗素先生分析,他享受人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减少了对自我的陷溺。我倒不觉得这是减少对自我的关注,我们理应了解自己,关心自己。但以一种客观而宽容的方式思忖自己的行为,也不是说纵容,而是与自我达成谅解。并像罗素先生说的,对世界的状况、多样的知识、感兴趣的人,都加以关注。作为世界中的一分子,使内与外平衡尤为重要。再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获得原始的满足,使我们快乐。而对那些自我陷溺太深者,罗素先生认为外在约束是得到快乐的唯一途径。由此,也可发现,罗素先生更认为外在可以改变内在,所以认为幸福有一定方法获得的。虽然我不是十分赞同,书里大部分理论,我却深信不疑。比如“一个人年轻时被剥夺某种正常满足,……从事的所有活动都围绕于得到该种满足。”我就因为小时候没能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局限于自己狭小的圈子,导致我前些年疯狂的出门旅行,混入了众多不同的圈子,尝试了极丰富的新事物。而在我折腾够了之后,那些又变得索然无味。想要幸福,绝非易事。但幸福不是遥不可及的,幸福就在当下。

《幸福之路》读后感(四):你有多久没有想过“幸福”这回事儿了?

年少时,我们总是在憧憬幸福,幻想着幸福的样子;随着时间流逝,在人间烟火中我们背负着生命的重担前行,似乎在不经意间忘记了幸福的容颜,也忘记了追寻幸福的道路,仿佛活着就是一种幸福,至于具体的幸福,就算了吧!

是幸福高不可攀、难以企及,还是我们要求太高,对幸福的定义过于完美?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说辞不一而足。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文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这本小书中,阐释了他对幸福的理解。

罗素被誉为“世纪的智者”,他的著作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部专题讨论幸福的著作中,我们得以通过罗素的文字,触摸幸福的轮廓,感受幸福的模样,探寻追求幸福的路径。

这本书的思想脉络异常清晰,“不幸福的成因”和“幸福的成因”是作者讲述的重点。事出必有因,找到了不幸福或幸福的原因,顺理成章就会找到幸福的方法。那么,造成幸福或不幸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在《幸福之路》这本书中,罗素开宗明义指出,大部分的不幸之所以产生,是因为错误的世界观、伦理观或是生活习惯破坏了人们对事物与生俱来的热情和兴致,而这些事物正是人类和动物赖以得到幸福的源泉。换句话说,你的认知决定了你是否幸福。就像半杯葡萄酒,乐观的人觉得还有半杯,而悲观的人却想着只剩半杯了。同样一件事,认知不同带来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

除了认知方面的原因,还有拼命工作、无聊与刺激、嫉妒等非理性思想和行为,同样会削弱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看不到幸福的人,整个天空都是灰色的,整个人也是沉闷的,就连与之打交道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影响,甚至被拖下痛苫悲观的泥淖。那么,在这个充满酸甜苫辣的社会中,肩负着生活与工作重担的我们,又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呢?

罗素认为幸福离我们并不遥远,简单地说,换个看问题的角度就能获得一种简单的快乐。但是,我们也知道,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或认知习惯,就像从他口袋里掏钱装入自己腰包一样困难。那么,幸福是不是就因此离我们远去了?

也不尽然。作者认为,用兴致充实自己的灵魂,勇敢去爱,用心体验为人父母的快乐,拓展自己的兴趣,等等,都会让人心情愉悦,产生一种幸福绕身的感觉。说到底,就是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幸福同样如此。

做一个幸福的人很难,其实也很简单。人生在世,唯有不负韶华,才不枉来此一遭。幸福很虚无,其实也很实在;幸福很抽象,其实也很具体。很难说人生的意义或目的就是追求幸福,但幸福地活着,一定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打开罗素的《幸福之路》,抛弃那些黯淡无光的事,让生活充满幸福色彩!

《幸福之路》读后感(五):《幸福之路》:生活的明灯

1、看的前一本《纳瓦尔宝典》里也涉及到关于幸福的方法论,前一本偏职场,这一本偏生活本身。

但他们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要做自己感兴趣、有兴致的事情。

2、前一本在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强调要把兴趣发展为专长,并将其与社会需求连接,将其规模化,将自己和专长产品化,以此积累财富,创造幸福。

3、而这本书强调的是幸福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感觉,就是说人幸不幸福取决于自己欲望的大小,是一种很私人化、主观的东西。

4、罗素觉得,兴致这个东西要完全遵从自己的感受,但同时不要以伤害他人、干扰他人为前提。

5、这只是他对幸福的一部分理解,幸福的组成部分除了自己内部感受,还有就是外部环境。这其实就是纳瓦尔说的人际关系。罗素觉得要想真正获得幸福不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身上,而是要充分地与环境融合,投身与真实生活和人的交往当中,活在当下。

6、这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幸福方式。

7、但这不是逃避,因为罗素说了幸福的第三部分:扫除内在毒瘤。

8、什么是内在毒瘤?就是我们常说的负面情绪和不良心境。比如嫉妒、愤怒、无聊等。

9、戒掉情绪的人,所向披靡。但情绪这个东西并不是凭空消失的,它需要一个转化并消化的过程。

10、怎么消化呢?心理学里有个情绪的“ABC理论”,说的就是要想结果C,但又对现实A无能为力,那就得改变想法和信念B。

11、这里的想法和信念就是罗素说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念,甚至从细处说还有行为习惯和做事的方式、对事情的看法和思考等。

12、和纳瓦尔相比,罗素对财富的追求没那么“功利”和“迫切”,但纳瓦尔却觉得追求财富是幸福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觉得要让兴趣和专长成为积累财富的“工具”,他把现实生活、工作和幸福紧紧结合在一起。

13、这么做的好处是“心口一致”,我的专长真的是棒,它真的可以帮到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上的人,同时他也能帮到我发挥自己的特长,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财富,又不会让我做出违心的事,何乐而不为?

14、所以相比较而言,纳瓦尔是实用主义幸福方法论,而罗素是人生幸福方法论,前者落到实处,后者则是生活的明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