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宇宙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宇宙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2-09-09 02:39:50

相关推荐

宇宙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宇宙之美》是一本由[法]雅克·保罗(Jacques Paul) / [法]让-吕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宇宙之美》读后感(一):读后记:宇宙之美

【多重宇宙】

1.多重宇宙是所有可能存在的宇宙的假设性总和,其中各宇宙有其自身的物理定律。

2.多重宇宙应是一种量子泡沫,其中的每个气泡将发展成一个宇宙。在能量涨落的影响下,量子气泡将经过膨胀阶段,最终诞生拥有其自身物理定律的宇宙。

-138亿年【大爆炸】

1.1949年,天体物理学家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首次提出“大爆炸”(Big Bang)一词。

2.大爆炸并没有向四周投射物质,填满最初空无一物的空间。真实情况是空间本身随时间推移发生膨胀,同时拉大膨胀中形成的物体相互间的距离。

3.初期的宇宙更为致密高温。

4.宇宙中所有区域的氦元素比例相同。

5.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各向同性的。

-138亿年【量子引力】

1.宇宙的各种现象可以用4种基本力(或相互作用)解释。作用于长程的:A.万有引力;B.电磁力。作用于短程的:C.维系原子核的强力;D.发生放射性衰变时的弱力。

<未完待续>

《宇宙之美》读后感(二):见识宇宙之美也是一种人生意义

全书共分七个部分,分别是宇宙初期、太阳系的诞生、现在的宇宙、古代天文研究、近代天文研究、现代天文研究和未来的宇宙。从宇宙大爆炸(根据书中的说法,应该叫宇宙大反冲更合适)开始,按着时间的顺序,以左面一页文字,右面一张图的形式,介绍了200个与人类探索宇宙相关的星体、人物、事件、概念等,中间跨越了无数亿年的时间,最终迎来最后一批黑洞的蒸发,并等待着下一次宇宙大反冲。

在介绍大爆炸之前,还有一篇内容,先介绍了多重宇宙的概念。这篇文章中说,多重宇宙的概念是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的,我去搜了一下,他确实提出过类似的概念,不过也有人认为是其他人提出的。不得不说,心理学家们真是多才多艺,威廉·詹姆斯还提出了意识流的概念,而且他还是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哥哥。

这本书读起来还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很多内容我都看不太懂,更不要说才上三年级的小学生了。在开始读的时候,我跟孩子确认了好几遍,问他是否要继续读这本书,他都坚持让我继续给他读,然后就这么读完了。他确实对这方面非常感兴趣,之前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他让我给他读的第一本就是《天文》(其实那套书也至少要到初中阶段才能有较大的收获)。我常常反思,这么做到底对不对,后来觉得未尝不可。与其以结果为导向,看重能不能从一本书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倒不如以过程为导向,看重对孩子的陪伴以及与孩子共同去了解未知的事物。

之前还看过一本叫《数学之美》的书,由于作者的研究方向和工作经历所限,书中的内容大多跟NLP(自然语言加工)有关。书是好书,但数学的美嘛,是真没看出来。这本书就不一样了,因为每页都有配图,而且多是专业的望远镜加上后期合成所绘制而出,要么绚丽多彩,要么空灵深邃,确实称得上一个美字。全书的文字内容其实并不多,但毕竟一图胜千言,更不要说有200张图呢,无聊的时候打开这本书看看图,也是不错的。

在看这类书的过程中,有个问题是始终避免不了的,那就是反思我们人类的渺小。“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无论从空间角度,还是时间角度,其范畴都是人类难以想象的。书中预测宇宙将在10的200次方年后迎来终结,这个数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的话,仅需要5个数字,但其所代表的时间尺度,由于缺乏相应的参考值,根本就是无法想象的。我们这短暂而微小的一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莫非就是为了去见识宇宙之美吗?

“一切就位,细胞诞生,海洋中出现大量细菌。蓝藻在沿海的潮间带迅速繁殖,形成叠层岩,固定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在地球最古老岩石中发现的叠层石化石可以证实地球上生命起源迄今已超过35亿年。”

《宇宙之美》读后感(三):宇宙从诞生到终结的宏大史诗

小时候,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时,可能会想象着地球之外会存在怎样的文明,也可能想到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星空,是悬在我们头顶的一个未知的谜团,它引人遐思,启发着人的幻想。

前几天的月全食,让不少天文爱好者大呼过瘾,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要做一名合格的天文学爱好者,基础的天文学知识可不能少。

这本《宇宙之美》,堪称是人类已知宇宙知识的大合集,这本书由雅克•保罗,还有让-吕克•罗贝尔-艾斯尔两位作者共同完成。这两位作者,分别是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以及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专家,有了这样的专业背景,可以想见,这本《宇宙之美》必然是一本干货满满的天文学科普读物。

在这本书里收录了,宇宙从诞生之后的200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并且还配有200张高清精美的天文学图片。通过这200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就能够了解到成系统的天文学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可能还不够深入,但作为一本面向大众读者,尤其是没有天文学知识的普通读者的科普读物,它已经覆盖了比较全面的关于宇宙发展历程的重磅信息。

《宇宙之美》这本书,从宇宙诞生之初开始写起,书中讲到了太阳系的诞生,还讲到了现在的宇宙。这几个部分,是从宇宙的发展史来说的,而接下来,作者从天文学的研究历程开始了讲述。通过作者的讲述,我们既了解到天文学发展的艰辛历程,同时,也勾起了我们对天文学在未来时代将如何发展的好奇心。

在一些读者的固有观念里认为,科普读物就是一本正经地讲科学知识。但是,假如你读过了这本《宇宙之美》,你就会发现,本书的语言并不枯燥。与其说,作者在科普天文学知识,不如说,作者在给我们讲述一个关于宇宙的史诗。宇宙从诞生到终结,这期间发生的故事,并不只是科学家的臆想,而是通过观测研究,得出来的推论。

我们的宇宙,已经有200亿年的历史,虽然,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就对头上的星空产生了好奇,产生了幻想,但实际上,经过千年的研究,我们对宇宙的奥秘,依然知之甚少。所以,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我们看到已经确定的事实,更要看到那些尚待认识、还没有挖掘出的秘密。

一本好的科普读物,不只是让我们看到眼前的事物,更重要的是激发起我们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在这个巨大的宇宙摇篮里,我们人类不过是懵懂无知的小孩子,而我们做出最大的努力,所探知到的领域,可能不过是宇宙中的一小角。

宇宙不断膨胀,而人类也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正如本书作者所说:“天文学已超出了一门科学的意义,它还代表了我们与宇宙这个万物之源、人类诞生之所的基因联系。”

我们探索星空,探索地外文明,探索银河系之外的领域,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人类的好奇心在推动,而是因为,我们人类,已经逐渐认识到,我们脚下的地球也会有资源枯竭的一天。待到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我们就会深入宇宙,为人类寻觅一处暂且栖身的地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也在不断刷新。宇宙的起源是一场大爆炸,而宇宙的终结则很可能是由于大坍缩。虽然,宇宙也会有终结的时候,但我们不需要悲观,而应该庆幸,庆幸我们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那么多天文奇观,庆幸我们能够在先人研究的基础上,翻开这部关于宇宙从诞生到终结的宏大史诗。

《宇宙之美》读后感(四):上帝用双手创造世界,人类用双眼去探索世界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先提出了原子论,“整个宇宙由无限的空间构成,其中有无数原子在运动。空间没有界限;没有上也没有下;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原子除了形状以为别无特性。它们没有重量、颜色与味道。”他认为万物的本质是原子,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物质最小的单位,无法再进行精细的分割,原子活动的范围称为“虚空”,它为原子提供了运动的条件。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曾写下壮丽的诗篇《物性论》(The Nature of Things),卢克莱修将哲学、原子理论以及精巧的论证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这首诗歌,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相呼应,“我们都来自同样的种子/拥有同一个父亲/如母亲般哺育我们的大地/接受清澈的雨滴/产出明亮的麦穗/繁茂的绿树/还有人类/和各种野兽/供给食物,滋养生灵/繁衍子嗣……”

德谟克利特卢克莱修和德谟克利特是最早的一批认为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但他们的理论仅仅来源于臆想,早先的原子论中的“虚空”实质上就是“场”,原子并不是最小的单位,比原子小的还有电子、质子、中子、夸克。

由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萨克莱核研究中心科学顾问雅克·保罗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巴黎第七大学粒子天体物理与宇宙学实验室研究工程师让-吕克·罗贝尔-艾斯尔所撰写的《宇宙之美》,读这本书,仿佛两位科学家带领着读者在时空中漫游,从宇宙的诞生到地球的形成,遥远的一望无际的星空,那披着五光十色外衣的宇宙,在他们的解读下,如同拨开了一层层浓厚的白雾,映入眼帘的是广袤无垠的绚烂的壮观景色。

勒梅特在20世纪30年代做出猜测,“物质、空间、时间均源自于独特的‘原始原子’。”“原始原子”即为后世称为“大爆炸”理论的原型。在《希伯来圣经》中,世界本事一片混沌,上帝用他坚如磐石的双手,将黑夜和白昼撕扯开来,天地就此创造了出来。在三国时期所著的《三五历记》中,盘古用巨大的神斧,肆意挥斥,那匍匐在地表氤氲的云朵被他砍向了上空,地表也渐渐变的辽阔,世界在他的斧头下就此诞生了。古人不知道世界是如何产生的,于是将个体的意识赋予到了神明上,以此借神明的威望来传播某种意识形态,大部分子虚乌有的传说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

宇宙的产生实质上是源于“大爆炸”,“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内,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大爆炸一词沿用至今,因为它解释了三类确凿的观测结果:①距离观测者越远的星系,看起来远离观测者的速度越快。这一现象说明,初期的宇宙更为致密高温。②宇宙的前三分钟留下了一个致密高温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重子(夸克结合形成的复合粒子,由三个夸克形成)中仅质子和中子保留了下来。在强力作用下,质子和中子结合形成简单的原子核,如氘。原初核不仅有氘的形成,还形成了大量的氦。原初核合成之初仅有质子(氢核)和自由中子,结束后氢仍占极大比例,但部分让位给氦-4(原子核数占比百分之八,质量占比百分之二十五)。可观测宇宙中几乎各处均可测得这一比例的氦,如仅仅凭借恒星内部发生核反应生成氦这一原因,似乎很难解释这一现象,故这足以成为宇宙经历过致密高温阶段的有力证据。③宇宙在经历冷却后的数十万年间,温度仍超过3000K。起初,光子足够强,能组织电子和原子核在短暂相遇时聚合。当宇宙的温度降低至3000K之下时,周围的光子就变得很微弱,无法阻止电子和原子核聚合。原子大量形成,宇宙中不再有自由电子,因为对于宇宙的背景辐射变成透明,微波波段中探测出的宇宙背景辐射同样证明初期的宇宙致密高温。

宇宙不仅仅产生了大爆炸,别切夜以继日的不断膨胀,才到达了今天的状态,在长达138亿年的膨胀过程中,亮度损失了一万亿倍,所以夜晚才会像我们熟悉的一样黑。在复合时期,也就是高热状态开始不断膨胀的过程中,天空背景亮得完全像太阳一样。太阳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在大爆炸后的92.3亿万年,此时银河系中气体整体十分稀薄,于是它们开始了漫长的寻亲之路,它们四处聚集后形成了密度更大的旋涡。这些星际分云在分子和尘埃颗粒的辅助作用下,变得不透光。其中某一星际云在距离银河系中心27000光年处漂浮着。突然,或许是在附近超新星爆发的影响下,该星云一部分向内坍缩。这个球状体在自引力作用下收缩成原恒星,其引力能则转变为辐射。当球状体核心温度升高至发生热核反应并引起氢聚变时,收缩停止,一颗行星便诞生了,也就是现在的太阳。

在太阳还是原恒星(处于慢收缩阶段的天体)时,收缩的最后阶段,外围弥漫着气体和尘埃,形态呈现为盘状,随后碎裂成无数小天体,小天体有时会聚集成为更大尺度的结构,地球便因此诞生了。

《宇宙之美》不仅仅讲解了宇宙的形成,地球的形成,还讲述了科学探索的历程,从害怕宗教分子报复的提出日心说的天体学家哥白尼到敢于同周边所有权威教授争辩的伽利略,从被苹果树杂种脑袋而推理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到大脑异于常人提出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知识的进步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发现错误,进行更深刻的研究,我们的思考常常会桎梏与常识,常识在思维里属于根深蒂固的思考方式,很难去改变他,我们很难摆脱常识去看待其他事物,这就是认知上面的局限性,若是想改变常识,就必须得打破当前体系的知识框架,自己去重新构造一个截然不同的框架,再在这个框架内思考佐证自己所提出的观念。

宇宙虽然广袤无垠,但和人类的大脑比起来,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未知的领域还有许多探索的地方,在宇宙的深处还有更多等待被发现的美。

《宇宙之美》读后感(五):科学家写给大家的宇宙学科普书——《宇宙之美》

面对宽广无边的夜空,你有没有好奇过? 赏月看星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爱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赏月看星也从肉眼仰望,变成了各种天文望远镜和观测仪器传回的星系图。几千年前的天文学家肯定不知道,宇宙里的星系是多么美妙。而这个时代的我们,只要随意打开电脑或手机,就能看到这些壮美的景象。这是我们的幸运。

封面

《宇宙之美》是法国的一本宇宙学科普书籍。全书既是一部讲述人类目前所知宇宙历史的宇宙史书籍,也是一本知识点大合集。《宇宙之美》不但讲述了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也预测了77.6亿年后可能的“大坍缩”。书中宇宙学知识的广博,完全可以满足一般的宇宙学和天文学爱好者。书中摘取了宇宙史最重要的200个大事件,每个事件都配有相关的艺术作品或照片。这里不仅有绝美的宇宙图片,也有人类的精美艺术品。宇宙的美和人类艺术的美,都可以在这一本《宇宙之美》之中领略到,是一本兼具科普与人文素养的宇宙学科普书籍。 这本《宇宙之美》的作者有两位,雅克·保罗和让-吕克·罗贝尔-艾斯尔。雅克·保罗是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CEA)、萨克莱核研究中心(CENS)的科学顾问,让-吕克·罗贝尔-艾斯尔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巴黎第七大粒子天体物理与宇宙学实验室研究工程师。这两位作者都是宇宙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这本书也透着浓浓的学术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两位译者林明和陶奕,也是相关领域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其中,林明对宇宙大尺度结构、高红移宇宙,以及大型宇宙学数值模拟很有科研兴趣。陶奕有一定天体物理和宇宙学背景。正是因此,这本书的译文才能既准确又符合中文语境。不得不说,科普类书籍的翻译太重要了,很多非常好的国外书籍没有遇到合适的译者,读起来晦涩难懂。这里面的根本原因,是翻译本人的双语功底和相关知识背景。如果没有这个领域的知识背景,要想翻译不出错,几乎是不可能的。隔行如隔山,对于翻译来讲,也是一样的。很庆幸,这本《宇宙之美》遇到了这样专业的译者。 这本《宇宙之美》的编排非常有心,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的。所以,第一个解释的词条,是多重宇宙。摊开书里的这一部分,左边的页面是词条,右边的页面是图片。在左边页面的词条最后,会有一个“相关内容”的部分,将与这个词条相关的其他词条及其页码都备注在这里。每一个词条都是这样编排的。这样直观形象的科普,对于萌新爱好者非常友好,也适合小孩子的科普学习。

另一方面,每个词条的左边页面下方,有两个不同的时间轴提示。左下角是以大爆炸为起点纪年的事件日期,右下角是公元纪年的事件日期。可以说是非常严谨了。作者甚至严谨到,如果这本书在宇宙其他地方发表,还应采用别的年表。

翻开这本《宇宙之美》,你一定会惊讶于它的全面和严谨,以及那些非常美的图片。比如大家对宇宙的印象,大概就是一个个星系和周围的黑暗。这种星系图中,那一个个如同盘子的星系,叫做星系盘。它是暗物质晕中的重子物质向内坍缩,形成的自转速度很大的薄盘。星系盘中,弥漫着星际气体云,形成了几十亿颗恒星。而这个星系盘周围的螺旋长条状,叫做星系的旋臂结构。一个“星系盘”的词条,就能将这些知识都讲清楚。 当然,讲宇宙史,就不得不提一些对于天文学和宇宙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关于“银河系”的词条中,就提到了威廉·赫歇尔对天文学的贡献。他原本是一名军乐团乐手,曾经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交响乐和协奏曲。但是,他最大的爱好是天文学。有着同样爱好的妹妹帮助他,他自学成才,观测太空,一生制作了超过400架望远镜。在1781年,他发现了天王星,入选英国皇家学会,得到了国王的津贴。他把津贴都用在了天文学研究上,不断制造出更先进的仪器。他的一生有很多意义重大的天文学新发现,包括发现天王及其两颗卫星,发现红外辐射,构造出一个太阳在圆盘中央、圆盘平面与银河系对齐的模型,还将成千上万星云汇编成表,为一个多世纪后探索整个可观测宇宙的天文学家铺平了道路。 《宇宙之美》不仅讲述了宇宙的历史,也告诉我们这些是如何观察到的。天文学家可以真正地“看”到宇宙在某一演化阶段的大概样子,并不像考古学家那样用遗迹和文物来推测。只要在天空某一范围内选择处在一定距离上的所有天体,就可以观察到。这背后的原理,就是因为光以有限速度传播,所以在空间上遥远,就是在时间上久远。于是,我们可以观测到几十亿年前的星系演化情况。

总之,这是一本难得的宇宙学科普读物。如果是给小孩子看的话,建议家长陪着一起看,可以为小孩子讲解。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种很不错的学习和成长方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