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时间:2022-02-02 22:06:18

相关推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责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怀揣着这种信仰和责任,认真学习,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下是有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的一些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到下文了解看看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

知识点:

字:1、嚷、惩、铿、锵、肇的读音;惩的声调是二声,不能读成三声;惩处的处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ǔ。还有一个四声的读音可以组成到处。

2、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字中的后面几笔是撇点,不能写成半圆;嚷字的右半部分应写得紧凑一些。讲解笔画。

词:1、理解词语

焦点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诸生 胸怀

2、积累:四字词语 例 风和日丽、热闹非凡等

句:1、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体会过渡的作用。

2、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部分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流程:

本文的切入点: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一、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课题,解题: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这句话是谁说的?清晰而坚定读课题,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二、检查预习,理清思路。(初读)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对课文进行了预习,首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1、出示词语,自读词语:帝国主义,风和日丽,耀武扬威,铿锵有力,得意扬扬,振兴中华,惩处,吵嚷,巡警。

请同学来读一读。

有哪些字的读音或字形你想提醒大家注意。重点解决前面知识点中需要强调的生字词。

提出你不理解的词语共同探讨或谈自己理解到的词语。

2、交流自己收集到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况和周恩来的生平。

3、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学生交流)

第一件事是周恩来回到家乡和伯父的对话

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看到一系列不公平的事,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的欺负。

第三件事:立志

4、切入点: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设计目的: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所以课前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在这个环节交流展示,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对字词的检查,目的就是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三、精读课文,了解立志原因(议读)

1、在课文当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写一写。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相机指导。

3、交流读中华不振的感受

指名汇报朗读。说说你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

可能感悟到的几个方面: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看出中华不振。

[设计目的: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通过找句子,谈感悟,加深学生对中华不振的认识。]

4、从学生的回答中,适时导读。

(1)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找出来。同位读出感情来。

学生读书

指一组同位分角色读第一部分。

他们读的怎么样?如果好,问: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

(因为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所以要用低沉的语气来读。)

中国处于什么情况下?此时伯父的心情复杂,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焦虑/悲伤,哀愁,无奈)

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疑惑)周恩来的话应怎样读?

生练习朗读这部分。

[设计目的: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

(2)此时,年轻的周恩来心中充满疑惑,他想到了几个问题?只有三个吗?(引导学生感悟)

引导学生读好周恩来心中的疑问。

(3)有一段话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下来(点出该段话)。

A指导朗读指生把这段话再读一遍。(生朗读)学生闭眼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谈。再请他读一读一问才知道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指导朗读。

师: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读了这段话,你心情怎样?(生:伤心、气愤)

齐读。

B激发情感,质问人物

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相信你的脑子里一定会有许多许多的问题。

学生提问。

寻找答案。

师请生朗读这段话,适时插问,请学生回答。并说说为什么。

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师小结: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可是,你们看看这些围观的中国人!他们,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啊?中华不振啊!,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设计目的: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C补充材料,谈感想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提问:面对华人与狗不准入内!这块牌子,你想说什么?

学生交流感受

[设计目的: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体会。]

5、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他始终忘不掉什么呢?同学们,请你们写下来!

(学生自由抒写并交流周恩来的沉思。)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文本内涵,发挥想像,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那种迫切救国的心情,也自然地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意思。这样把语言训练与情感的激发比较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的不同,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师引读: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四、拓展文本

1、阅读拓展:其实周恩来不止这一次表明自己的心迹,请同学们读一读后面的阅读链接。并补充周恩来后来怎样实践自己的誓言。

2、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

学生自由表达,师相机鼓励,引导结合中国现状。

[设计目的:拓展文本,联系自我。适当地拓展了人物,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也让学生明白光立志还不够,更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誓言。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真正目的。]

3、人物:体会周恩来的品质

4、写法:体会过渡句、段的用法。

五、课后作业:

1、课后收集有关周恩来的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2、写一篇读后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2

一、诗歌引入,揭示课题

1、播放《你是这样的人》乐曲,边看有关周总理工作的图片师边深情朗诵:

在这里

我要歌颂一个人

歌颂智慧和精力

歌颂马蹄莲的纯洁和质朴

在民族迷失了道路的地方

他以一个微笑

解开了人民的疑惑

他以神奇的魅力征服过所有的人

他以革命家的力量和战士的热情

使贫困的土地上开满了花朵

他的心脏和脉搏

在人民的躯体里从没有停止过跳动

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我们人生的楷模——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

2、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他12岁时就许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理解“崛起”。有同学在问:什么是崛起?老师给你两个选项:A兴起B站起,你认为哪个更恰当?

4、不错,“崛起”就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之兴起而读书,我们不禁要问: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要立下这样一个志向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课文,去了解一下。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了解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认真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

2、学习倒叙的写作手法。同学们,在这三件事当中,你认为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经过?哪个又是结果呢?这种把事情的结果提到文章开头来写的方法,我们就称之为倒叙。

3、了解周总理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

(1)周恩为总理在12岁时就有如此抱负和胸怀,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小小年纪就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中华不振)

(2)回答得多好,你们都是读书非常认真的孩子。看到“中华不振”这个词,你会有什么疑问呢?老师就非常想问一问:什么是中华不振?中华为什么不振?中华怎么不振了呢?这些问题问得好,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认真仔细地读一读课文。

(3)自主学习。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认真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用“——”把周恩来听到“中华不振”的句子画下来,再用“”把周恩来看到的“中华不振”的句子画下来。遇到弄不明白的地方,在旁边打下问号。

三、感悟“中华不振”

1、听到中华不振。

(1)课件出示:周恩来刚到东北奉天,伯父就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请同学自已读读这句话,从中你能体会到伯父对周恩来的什么心情?

(2)有同学说,我能体会到伯父对周恩来的关心和担忧。周恩来是伯父的侄子,他领着周恩来到遥远的奉天上学,一定很关心、爱护周恩来,这点很好理解。那么伯父在担心什么呢?会读书的孩子立刻就能回答了:伯父是担心周恩来跑到那些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会出事,而他又没有办法说理。

(3)体会伯父的感情。可是年少的周恩来完全不明白啊!他疑惑不解地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伯父只回答了他五个字,这就是“中华不振哪!”。孩子们,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在说句话时的心情吗?请大家读读伯父的这句话吧,用心去体会伯父的心情。有愤怒、有悲哀、有沉重,还有无可奈何。

2、看到中华不振

(1)出示段落。虽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的却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和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在这里,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四个字的沉重份量。

首先,“这一带果真与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有同学就要奇怪了,街道上热闹非凡、走着外国人不是很正常吗?这话还得说说百年前的中国。百年前的中国土地上,有那么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虽然是中国的土地,却不属于中国人,那是被外国人强占去的土地,当时被称为租界。而在租界以外的地方,到处是贫困和饥饿,到处是战火和欺凌。百年前的中国多落后啊!

除此以外,周恩来还看到了中国妇女被欺辱。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个段落。在这一段中,有一个关键词——哭诉。让我们用拆字组词法来理解一下“哭诉”:哭是痛哭,诉是诉说,哭诉的意思就是痛哭着向别人诉说。

“哭诉”这个词集中体现了这个中国妇女的痛苦。那么,她在哭诉什么呢?她在哭外国人,她在哭诉巡警局,她在哭诉自己,她在哭诉自己的亲人,她在哭诉中国……

请你再读段落,用一个词来形容她所哭诉的人。

她在哭外国人的(残忍),她在哭诉巡警局的(为虎作伥),中国的巡警局不为中国人撑腰,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这不是为虎作伥又是什么呢?她在哭诉自己的亲人(无辜惨死),她的亲人有罪吗?没有,这不是无辜惨死又是什么呢?她在哭诉自己的(冤屈),她的冤屈多不多,那是满腹冤情,仇深似海。她在哭诉自己的祖国(贫穷弱小)在她的哭诉中我们得出这么多感受,让我们用朗读表现出来。

看到这里,我们的心中点燃了熊熊的怒火,那些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但是啊——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谁又能怎么样呢?

这就是百年前的中国,贫穷、落后、弱小的中国,落后就要挨打。一百多年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了中国人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走私鸦片、倒卖中国人口,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中国饱受摧残。

四、立下志向

1、周恩来看到了这一切,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这个四个字的沉重份量。有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似一直燃烧在他的心中,这个问题是什么呢——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这是艰难的命题,需要付出血与火的代价,但他依然下定了决心,决心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我们再想一想:别的学生是为什么而读书?他们为父亲读书、为明理读书、为光耀门楣读书,他们都是为谁读书?是为自己读书。

3、只有周恩来,他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用清晰而坚定的声音向在场所有人宣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心理装的是国家和民族。19,年仅19岁的周恩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意思是说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周恩来的一生没有孩子,但他把全中国的儿童都当做了自己的孩子。周总理一天工作长达十七八个小时,为了保护臂肘处不被磨损得太快,办公时必定戴上袖套。天长日久,仍不免磨损,便送去织补,堂堂一国总理,一件衣服竟穿了之久,仍然整洁、挺括。总理一生清廉勤俭,为国为民,1976年去世后,和妻子的全部积蓄只有5000多元,遵照总理遗嘱,全部交了党费。周恩来生前曾说:“人死了,不做事了,还要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表现。”所以,在他去世前曾有遗言:“死后火化,不保留骨灰,把他的骨灰撒向祖国的山山水水。”是的,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心心念念的祖国和人民,他永远与我们在一起。

五、拓展

同学们,现在我们还能说“中华不振”吗?不,不,现在我们要说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华民族崛起,中国这条东方巨龙正以矫健的身姿腾飞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今天,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立足文本,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段,走进文本,品词析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想象,探究中激发情感,获得个体体验,产生心灵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通过多向的交流,拓宽学习的渠道,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并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2、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揭题导入。

1、师:请同学们看个短片。(播放历史短片)同学们,看了短片后,你有什么话要说吗?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2、师:是的,当时中国,中国人民受尽了欺凌,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叫周恩来,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短片的播放,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从而唤起情感共鸣,为走进课文,走近人物作了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直奔主要事件。

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一些词语真不好读,你们认识吗?

1、出示词语学生读。

师:嗯,字音读准了,但感觉不准。词语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也是有感情的,试着结合你的理解,加上表情、动作再用心读一读。(学生再读词语)

2、(师范读)咱们比试比试,好吗?

3、你们也一定能读好,试试吧。(生再读词语)

4、词语读好了,课文也一定能读好,谁愿意读一读?(指名学生接龙读课文)

5、同学们边读边听边思考: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使周恩来立下了这样远大的志向?

(学生交流、汇报)

师: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师:什么是租界地?(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介绍:租界地就是一国以租借的名义,在别的国家取得土地,他们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土地的所有权仍属于原来的国家。我们课文中所出现的租界地,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行占有我国的土地,他们想打着租界的幌子,其目的是把我国的土地据为己有。)

师:课文第几自然段写了这件事?(第8自然段)

【设计意图】聚焦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体验读出味道,理解意思,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研读课文奠定基础。

三、研读课文,体会不振。

重点研读:(大屏幕出示第8自然段)

1、默读第8自然段,思考: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我们一会儿交流,也可以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

2、交流:在场的都有哪些人?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中国妇女

师:为什么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①师:你能把课文中描写这位中国妇女的句子读一读吗?“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那么她在哭诉什么呢?

师:是啊,可能早晨他们出门的时候还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可是现在却被洋人的汽车无情地轧死了,她怎么能不伤心?怎么能不悲痛?怎么能不哭诉呢?现在,她仅仅是希望中国巡警能给她一个公道,但结果呢?换来的是什么?

师:是啊,大家看,多么可怜的中国妇女啊。(板书:可怜)

②请把你们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洋人

①师:洋人的哪些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你知道“得意扬扬”是什么意思?那我们通常做了什么事的时候才会“得意扬扬”呢? (学生汇报)

师:是啊,当我们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妈妈表扬了我们,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当我们在比赛中获得了冠军,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那么,洋人是做了什么好事吗?

师:他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当时,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看哪,多么令人气愤啊!此时此刻,你心中对这位洋人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师:当我们这些情感上升到顶点,就会化为一个字——?(恨)

师:多么可恨的洋人!(板书:可恨)

②请读出这种可恨!(指名学生读句子)

◆中国巡警

师:还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理由吗?来把课文中描写这个中国巡警的句子读一读。

师:你认为中国巡警应该怎样做?而他却恰恰相反,来,咱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注意把其中的一对关联词“不但不……反而……”重读。(学生齐读句子)

师:作为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帮着咱们自己人申冤,反而替洋人撑腰,真是—

师:可恶之至!而且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中国巡警,他用了一个什么词形容那些巡警的?

“耀武扬威”是什么意思?你们能做个“耀武扬威”的动作给老师看看吗?

师:那些中国巡警在租界地里就是这样“耀武扬威”!他们是依靠谁的势力才会这样啊?

师:这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一个成语叫—狗仗人势!这些中国巡警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竟然依仗着洋人的势力“耀武扬威“,胡作非为,的确可恶!(板书:可恶)

◆围观的中国人

①师: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也握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咬牙切齿地握,此时此刻,假如当时我们就在现场,我们就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此时此刻,你想怎样做?或者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学生交流、汇报)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看来你们都是些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中国人!那么,当时在场的中国人他们都无动于衷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是啊,他们也气愤,他们也恼怒,但是他们却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把无边的怒火攥在紧握着的拳头中,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意思是——

师:谁也不敢怎样,也只能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了!当读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这真是一群可悲的中国人!(板书:可悲)

②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一位“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个“可恨”的洋人,一些“可恶”的中国巡警,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吗?(板书:中华不振)

③师:当时,我们国家正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清,相继与帝国主义国家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得我们国家越来越穷困,越来越落后,贫困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负,所以才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出现了外国人的租界地。正如老师前面所说,他们是打着租借的幌子,实际上是想我国的土地据为己有。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中国都有租界地,并且他们在租界地内开设夜总会,建设跑马场,公园等,正如课文中所描写的一样,(出示句子)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句子)

④师:像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中国时有发生,比如,在租界地里,很多地方的公园都有这样的规定:华人不得入内,狗不得入内,甚至有的公园门口公然立着这样的牌子,上面写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师:同学们,听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吗?想说点什么吗?

师: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歧视?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啊!)(板书:啊!)

【设计意图】:及时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典型历史资料,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加深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⑤师:当周恩来耳闻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有些事情他始终也忘不了:他忘不了在我们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中国妇女一个起码的公道;他忘不了洋人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闯了祸还得意扬扬;他忘不了中国巡警不替自己人申冤,反而依仗着洋人的势力耀武扬威,胡作非为;他更忘不了一群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受欺辱,却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从那以后,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究竟在沉思什么呢?(生交流)

【设计意图】: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四、感情朗读,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1、师: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有的说——;也有的说——。周恩来是怎样回答的呢?同学们,现在你们是小周恩来,我来扮演魏校长,我们共同读这段对话,好吗?(角色朗读)

师: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好哇!为中华之崛起!不志者当效周生啊!

师:这可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志向,女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也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男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更是周恩来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深化感悟,明确读书志向。

师:正是这个伟大的志向激励着少年周恩来努力奋进、不断进取,为中华的崛起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担任了我国第一任总理,在任总理期间,为了能够让我们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日夜操劳、兢兢业业。所以,在他去世的时候,长安街上曾出现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场面,联合国也曾破例降半旗向他致哀。建议课后有时间大家去读一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夜的工作》这两篇文章,相信读了以后,你们会对周恩来有更深刻的了解!

师: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如今我们虽然早已从过去的不振中走出来了,但我们的科技还不够发达,经济还不够繁荣,不些地区人民生活还不够富裕。为此,我们也要树立一个伟大的理想,想想我们要为什么而读书?在书本题目旁边写下你读书立志的格言吧。

生:我要为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而读书!

师:你跟周恩来一样,也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博大宽广的胸怀,老师也很敬佩你。

生:我要为世界的和平而读书!

生:我要为祖国更繁荣更富强而读书!

师:你心里也装着我们祖国振兴的大业,是吗?

……

师:同学们,你们是群有着伟大抱负和胸怀的孩子,相信你们能在伟大理想的指引下,沿着伟人的足迹坚持不懈,实现自己的理想。祝你们早日成材,早日成功!

【设计意图】:拓展文本,联系自我。适当地拓展了人物,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也让学生明白光立志还不够,更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誓言,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真正目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关键点: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教学思路: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教路:理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学路:让学生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联想。

一、揭题导入。

1、介绍周恩来

2.试着读课文。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测读,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渎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

3、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5、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孩子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孩子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7、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三、诵读。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5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上文写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与其他同学的志向对比着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2)对词语的理解。

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x风。

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铿锵有力: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教学建议

1、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2、教学时,学生可以先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课文的第一部分,可以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第二部分,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第三部分,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并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音,“范、巡”是前鼻音;“惩”的声调是二声,不能读成三声;“惩处”的“处”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ǔ。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字中的“”是撇点,不能写成半圆;“嚷”字的右半部分应写得紧凑一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书写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指点。课文中生词的含义,可以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查字典和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体会,还应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四字词语,抄写、积累下来。

4、教学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还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如果学生不理解部分诗句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一些讲解。

5、课文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一是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安排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伟人、名人或身边的人的成长故事,并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汲取营养,获得启示,主动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况,帮助学生确定要了解的人物。在活动之前,应让学生充分交流,并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如,怎样与长辈进行沟通,怎样设计提问。

另外,《同步阅读》中选编了两则周总理的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和《周总理的睡衣》,选读课文中选编了一篇关于小仲马的故事《真实的高度》,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体会。

四、相关链接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19去法国勤工俭学。19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

《大江歌罢掉头东》注释

大江:宋代文学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句。“大江”在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群科,即社会科学。一说是各种科学。

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济,拯救,变革;世,社会,国家;穷,濒临绝境,危亡。

面壁:面对墙壁坐着。据《五灯会元》记载,达摩大师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都说是在看墙壁。这里用来形容刻苦钻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巡警、抱负、胸怀、热闹非凡、左顾右盼、振兴中华”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教学重、难点在:、

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

国的振兴而读书。

教师范读课文。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指中国

“崛起”就是兴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阅读中能抓住重点语句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关键语句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课前准备

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教学方法:分析体会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思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四、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

2、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说说你想用什么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铿锵有力、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的资料;熟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并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周恩来图片。

师:图片上的人,你认识吗?关于他,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崛”的写法,初步解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将词语放在句子中再读,并让学生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突出学习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2、质疑,自主提问

师:在预习课文之后,有没有仍然不懂的问题?

3、带着问题读或听读课文:

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

引导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在有所发现或有感触的地方继续留下思考的痕迹。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挖掘有价值的问题,结合课文重点词句,加以解决。如:

1、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引导如下: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1—6自然段,突出对话部分的朗读指导,体会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时的疑惑不解。

(2)多媒体出示百年前中国贫民区和租界地照片,渲染对比,使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现状,进一步感知“中华不振”。

(3)读课文7、8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后的悲愤心情。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演一演,体会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不振”。)

2、“中华不振”的现状,引发了周恩来怎样的思考?

读课文,讨论交流。

3、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立下了怎样的志向?

分别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读,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4、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在对比中,使学生感悟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四、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激情齐读。

2、联系全文内容,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3、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五、激励总结,拓展延伸

齐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六、综合性实践作业:

回忆自己或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8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上课。看黑板上的这两个词语:中华 崛起 连起来读一读!

2、“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指中国一天天繁荣、强盛起来。)

3、有一个人,他在少年时期就以“中华崛起”作为自己读书奋斗的目标。

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是谁呢?对,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简介周总理。周总理在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也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请大家再读课题,

周总理为什么这么小就立下这样远大的志向?那就让我们学习课文来解答这个疑问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 读通课文,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并且思考问题。

2、 检查词语。

老师检查一下部分词语。出示:

帝国主义 租界 伯父 非凡

(帝国主义列强: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对外有很强的侵略野心的资本主义国家。租界就是强行租住别人的国土,里面还不让弱国的人进去。16个租界: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长沙、鼓浪屿等沿海的交通使得的城市。)

铿锵有力 衣衫褴褛 肇事 轧死 振兴 惩处

红色的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多音字)他们还有一个读音分别是什么?

吵嚷 巡警 模范 耀武扬威

红色的几个字书写时特别要注意什么?“耀武扬威”这个词语本学期我们是第三次学习,相信错误会越来越少。

3、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能回答这个问题,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谁能找到。板书“中华不振”

三、感悟“中华不振”

1、老师先给大家看两段资料,也许能帮助大家理解“中华不振”意思。那么课文中又是哪一件事集中反映了“中华不振”呢?再次浏览课文,给这件事加上括号。

2、重点研读:(大屏幕出示)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件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 的妇女正在 哭诉 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就是衣服很破旧)她在哭诉什么呢?(她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这位亲人可能是她的,她的?她的?可能她们早上出门时还高高兴兴的呢,这真是一个不幸的妇女啊,祖国贫穷落后,人民怎么可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1)得意洋洋写出了洋人的神情,从洋人得意洋洋的神情可以看到,他是怎么想的?同学们

如果你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你会——

如果你不小心碰到了别人的铅笔盒,你会——

(2)连我们小孩都知道做错了事要道歉,可是这位洋人呢,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闯下了人命关天的祸,不但不道歉,反而意扬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这是为什么呀?

板书:中华不振 !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1)这句话作者用了一个关联词道出了一个是非颠倒的事实。 面对这件事,中国巡警本来应该怎么做?可是,他们…… 这正验证伯父说的“没处说理去”。

(2)巡警们不给自己的同胞作主,却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同学们,这又是什么造成的呀?

板书:中华不振 !!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围观的中国人都“ 紧握着拳头”说明了什么?(心里无比愤怒)这个洋人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敢不敢惩处?

(2)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也就是说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出示: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谁都不敢怎么样。

谁都不敢怎么样又说明了什么?(很无奈)男女同学分开读。这两句话哪句显得更无奈?(反问句语气更强烈)

(3)同学们,这就是“敢怒不敢言”啊,为什么我们一大群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遭受洋人的欺凌却什么也不敢做? 板:中华不振!!!

3、有感情地朗读。

在当时的社会,我们愤怒但又很无奈,让我们带着这样复杂的感情再读一读这件事

指名读——师读——齐读

三、参读“中华不振”

1、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激动不愤怒呢?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又何尝只有一件、两件呢?大屏幕出示补充材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火烧圆明园》等。

2、看了这样的材料,你想说什么?(帝国主义侵略者实在可恨;当时清朝政府都干什么去了呀,怎么任凭侵略者胡作非为呢;我们一定要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祖国的强大太重要了……)

四、总结

目睹了租界里的这一幕,少年周恩来和我们一样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然而他不仅仅是愤怒,那么他又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下节语文课再来学习。

五、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词语,摘录多音字并组词。

2.课外更多了解周恩来。向你推荐一个关于周总理的网站:

这里有周恩来的生平介绍、日记、作文手记等。

租界:就是强行租住别人的国土,里面还不让弱国的人进去。

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到公元1世纪左右时,中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以四大发明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并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就像现在的美国. 唐朝文化尤其繁荣,李白杜甫,唐诗三百首,这些文化传承上千年我们还在学习.还有著名的唐三彩都是那时期的. 日本派人学习唐朝文化,连日本京都的构造都和长安一模一样. 唐朝军事就更不用说了,当时波斯求助唐朝出兵到波斯,帮助波斯收复了失去的领土然后归还波斯,

从15世纪末开始,由于旧中国的腐败、落后,帝国主义的炮火无情地轰炸在我国华夏的大地上,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先后与各国列强签定了1415份不平等条约,涉及赔款金额13亿两白银。当时,全中国只有4亿人口。每人要拿出2两半白银。一个农民三年挣不到一两白银。当时的政府被迫同意侵略者在中国的大地上圈土地、建房屋、永久居住,形成了国中之国,这便是“租界”。这是租界内豪华的建筑。再看,这帝国主义的军队、军舰在中国的大地上横行,可怜我们的华夏子孙啊,受尽了苦难,他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惨遭杀戮……中国人民是当时世界上最苦难的民族。

(随着配乐,配上反映旧中国的图片,图片顺序:帝国主义的入侵——外国租界的豪华——中国百姓的苦难,师深情介绍)由于旧中国的腐败、落后,帝国主义的炮火无情地轰炸在我国华夏的大地上,当时的政府被迫同意侵略者在中国的大地上圈土地、建房屋、永久居住,形成了国中之国,这便是“租界”。这是租界内豪华的建筑。1849年,英、美两国在伤害的租界,面积多达8万亩以上。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书来年感之多也令人触目惊心。这样的租界有十几处之多,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看吧,这帝国主义的军队、军舰在中国的大地上横行,可怜我们的华夏子孙啊,受尽了苦难,他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惨遭杀戮……)

圆明园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万园之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使圆明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至今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9

一、以“恩来精神”打造特色德育的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开国总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精神,是教育人民,特别是教育青少年一代的巨大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它所蕴涵的“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甘当公仆、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唯物辩证、勇于创新、严于律己、宽厚平等、无私奉献”等精神,是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习做人,提升人格境界的重要内容。当前,创新学校德育手段,积极开展精神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格素质,培养真正的现代人、文明人。将其人格、品格作为学校(班级)精神的精髓,以对其事迹、史料的解读、探究、实践活动作为提升未成人思想道德素质的载体,那么,民族精神必将有持续的发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把握时机,选好切入点

1.把学习“恩来精神”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结合起来。德育工作中教师指引的方向、方法的正误,道德养成的步骤、措施是否得当都影响着德育效果。它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德育思想。通过学习“恩来精神”,教师才能尊重学生主体,明白思想工作只有在“恩来精神”的相互碰撞中才能获得最终成功。现代教师除了精通业务外,更应该德才兼备。从总体上看,教师的身教胜于言传,素养胜于言传。只有将一代伟人精神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追求、外化为道德行为,才能切实用大爱去教育学生,才能取得思想工作的成功。近几年来,我校一直将“恩来精神”体现在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要求上,并且在全校范围内倡导全体教职工学习“恩来精神”,营造了人人学习“恩来精神”的浓郁氛围。

2.把学“恩来精神”渗透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之中。德育活动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受到道德教育的好形式。活动只是途径,育人才是目的。我们特别注意活动中的德育渗透,强调寓教于乐,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受教育,养习惯、启智慧,练本领,长才干。结合各种活动渗透养成教育,强化学生行为规范训练;渗透“五爱”教育,强化学生意志品格的训练;渗透艰苦奋斗的教育,强化学生自主自理能力的训练;

3.把学“恩来精神”与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比如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开展课内外读书竞赛;邀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开设学术研究讲座;结合学科教学,如政治课分析社会形势,树立与时俱进、早日成材的信心;结合研究性学习关心社会,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我校还用“六个特别”(特别懂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团结、特别能读书、特别有作为)来要求学生,并广泛开展了各学科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4.把学“恩来精神”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结合起来。结合新生入学培训,明确倡导把学生心中最亲近、最敬佩的作为学习的榜样,这样他们就容易树立正确道德观念,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可以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学习伟人精神,创建文明班级”活动、开展创建文明宿舍活动,每周进行一次评比,并实行流动红旗制度,在每周国旗下讲话时公布上周评比结果。我校还组织开展“四比四看”活动,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个人之间开展“比思想、看学习态度;比勤奋,看学习进步;比纪律,看行为规范;比友善,看班级团结”的评比活动。为自己争口气,为班级争荣誉,成了学生自觉的追求。当然,这些活动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

5.把学“恩来精神”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心理健康与否跟德育成败关系极其密切。我们除了用伟人精神作正面引导之外,我们还可以对存在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进行有关心理教育的专题研究,有效地缓解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

三、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

1.积极开展争创“班”的评比活动。评比是激励人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好方法。结合学校常规检查,在全校范围开展争创“班”的评比活动,每周、每月班级常规进行量化积分评比,及时总结。各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把学生吸引到创建“班”活动中来。如开展“弘扬恩来精神”手抄报比赛、学习“恩来精神”黑板报评比、定期召开“恩来在我心中”主题班会。对评选出来的“班”举行庄严隆重的命名仪式:4月20日淮阴师范学院数科院领导和沭阳县县团委领导一起莅临我校为初一(10)班举行了庄严隆重的“班”授牌仪式。

2.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我校课题《恩来精神在德育中渗透研究》被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立项研究,目前课题已顺利通过阶段性验收。我们还自编了《伟人的一生》、《学恩来,我践行》等校本教材,由老师定期向学生讲解介绍生平事迹。目前,我校参与有关“恩来精神”课题研究的教师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此,广大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一代伟人精神的精髓,切身感受“恩来精神”的育人效果。

3.积极营造学习精神的文化氛围。校园内营造以宣传“恩来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氛围,如:成立“恩来精神”校园文学社,设立事迹宣传栏,建成一条介绍我校创建“班”过程及成效的文化长廊,让恩来精神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各班级教室内设立专栏介绍生平事迹以及学周体会,墙壁上书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的名言警句。并定期出版专题黑板报,刊登同志的感人事迹,宣传同志思想和精神。

4.寓教于乐,开展活泼多样的德育活动。如:①讲的故事比赛:介绍同志生平主要事迹,让学生全面了解;②举行“精神激励着我”征文比赛;③诗歌朗诵会:学生自选缅怀总理、歌颂总理丰功伟绩的诗歌;④每年清明节,我校的“班”全体师生都要与淮阴师范学院数科院的大学生一同前往纪念馆和故居瞻仰;⑤从起连续四年与淮阴师范院数科院“班”大学生举行隆重的庆元旦联欢晚会……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通过本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的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和意义,更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希望本次教学设计能够对学生们有所启示和帮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