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山川披绿装 致富路径多

山川披绿装 致富路径多

时间:2020-07-18 12:12:38

相关推荐

山川披绿装 致富路径多

蒙蒙秋雨中,层叠起伏的黄土高坡云雾缭绕,满目的林草仿佛为大地铺上了绿毯。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人们都很难将眼前孕育着丰收的绿色海洋与多年前荒山秃岭的陕北高原相联系。

近年来延安坚持走退耕还林发展之路,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使延安逐步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

退耕还林见成效

说起退耕还林,延安市吴起县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地方。

前记者初次来到这里采访,只能在个别流域看到少许绿色,多数山峁因为开垦种粮而满眼土黄。

为了走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从1998年起,吴起县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以“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绿色行动,并确立了“建设集约高效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发展商品致富型畜牧业”为特征的生态型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国家的退耕还林决策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当年全县一次性淘汰出栏劣质土山羊238万只,在全国首开封山禁牧的先河。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政策出台后,吴起又提出“退耕一步到位”和“一季退耕、两年治理、三年完善提高、五年初见成效”的奋斗目标。1999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成为全国退耕最早、还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县。

前,尽管家里有110多亩耕地,吴起县吴仓堡乡周关村村民李志耀一家7口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孩子上学、家人看病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加之靠天吃饭,粮食收成也没有保障。自从家里98亩退耕地列入国家补助后,一家7口人一年能领到补助1.6万元。“第一次拿到这么多钱,心里可高兴了,也多亏了这些钱,后来的产业才能发展起来。”李志耀说。现在他家买了两台装载机出租到城里工地,一年少说能收入20万元,儿子买了汽车在城里跑出租,再加上种植沙棘果与蔬菜,家里日子越过越好了。

吴起县委书记冯振东介绍,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落实后,吴起县10多万农民可享受粮食补助、管护费、种苗费折合12.9亿元,农民户均领取补助5.6万元,人均领取12230.6元。

吴起的率先创新和试验,为延安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积累了宝贵经验。

1999至期间,延安市每年退耕100万亩。一系列奖励、补偿政策激励着广大群众以空前的热情投身生态建设之中。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管护措施齐头并举,实施综合治理。针对陕北黄土高原沟道密布、山峁相连和植被稀疏的自然地理特点,延安确定了以小流域为单元,梁峁沟坡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策略,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造林与种草相结合、人工营造与天然封育相结合,积极培育保护黄土高原的自然恢复能力。

坚持生态优先,延安市在大面积退耕还林的同时,一方面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在退耕地上大量栽植苹果、红枣、核桃等经济林或经济生态兼用树种,努力提升退耕还林收益。仅新建苹果园面积就达92万亩,累计达到235.7万亩,年产值达到35亿元;建设蔬菜大棚8.2万座,年产值达7.38亿元。如今,宝塔区和安塞县的苹果,延长、宜川的花椒,延川的红枣,黄龙的核桃等都已成为退耕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国家补助政策的切实落实使这项生态工程成为惠民工程。同时,随着近年来延安石油、煤炭能源工业的壮大,地方财政逐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扶持力度,为退耕还林后的农村产业转型提供了资金保障。

间,延安市累计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88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502万亩,荒山造林371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延安市有林地面积增加了9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达到57.9%。主要河流年平均含沙量下降了8个百分点;年径流量增加了1000万立方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提高了25个百分点。

北京林业大学在延安检测的结果显示,当地土壤年侵蚀模数由退耕前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4万吨。

多措并举保证农民增收

,国家林业局西北设计院对延安市以前第一周期政策补助到期的近174万亩退耕还林面积阶段性验收结果显示,面积保存、档案建设、抚育管护等各项指标达标率均为99.9%,有半数以上的县相关指标达标率达到100%。

为了确保退耕还林工作的实施,延安市围绕长远生态目标,组织全市5000多名工作人员历时两个月对退耕户逐户调查,提出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延安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暂行办法》。

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是延安市稳定退耕还林成果的根本措施。为此,延安紧抓基本口粮田建设,每建设一亩,市县两级配套资金不低于800元标准;间新建基本农田76.6万亩,农民人均耕地达到2亩以上。同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与1998年相比,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虽然减少了500万亩,但粮食总产却始终稳定在退耕前的70万吨水平。

加快农村致富产业开发,多途径促进农民增收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关键。市县财政每年用于扶持农业产业的直补资金达2亿多元,加上配套扶持,每年产业建设方面的投入达6亿元以上。宝塔区区委书记杨霄说,“为了确保农业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加大了资金投入。”目前延安市已形成以“林果业、草畜业、棚栽业”为主的产业格局,苹果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占全省的33%。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来源于“果、菜、牧”3大主导产业。

吴起县薛岔乡南沟村党支部书记闫志雄说,“来我们这里有两大变化:一是环境变了。原来到处是黄山,现在山清水秀。二是我们的收入提高了。原来我们村的人均收入只有600多元,去年人均收入已达到4400多元了,一部分群众还买了私家车。”延安市28.6万农户、124.8万农村人口在退耕还林中直接受益。延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51元,较退耕前增加了2195元。

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确保延安市退耕还林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延安已将低收入退耕户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凡年人均纯收入低于725元的困难家庭,每年人均补贴540元,将5.3万农户和13.9万农村特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把农村五保户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640元。

加大力度保障退耕还林质量

过去,由于延安地处黄土高原,年平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77.8%;年入黄泥沙2.58亿吨。日益严峻的水土流失制约了延安经济社会的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不仅改变了山川色调,也推动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封山禁牧后,传统的山地放养羊只改变为舍饲养羊。延安市在积极引进先进羊种和科技服务方面下足了功夫。目前,全市山羊数量已经从退耕前的145万只下降到65万只,为生态自然修复提供了保障。木柴是当地群众传统的燃料来源,封山绿化后,延安市一方面给群众划定自留柴山,让群众自造自育林木,修枝打梢解决烧柴问题;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沼气等替代能源。截至去年底,建沼气池12.5万口,解决了农村近50万人的能源问题。目前,延安市乡、村的沼气池覆盖率分别达到98.2%和56.1%。

结合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的扶贫开发,延安市积极实施移民搬迁,减少人为破坏。从开始,延安市参照国家有关补偿规定的标准,对2.7万农户、约12万人实施了生态移民搬迁,保障了植被自然恢复和群众基本生活条件。

为了保证退耕还林质量,延安市加大林分结构调整力度。一是严把新造林作业设计关,明确了乡土树种混交林的主体地位,其中常青树种达到20%以上;二是调整原有林分结构,加大适生常青树种、乡土树种和生态经济兼用树种栽植比例,优化林种结构。仅去年,延安市就完成林分结构调整面积49万亩,栽植常青树种和乡土树种共计2500多万株。在退耕还林整体生态效益逐步提升的同时,延安市还充分利用大面积沙棘、刺槐资源开展沙棘提取和养蜂业,切实保障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