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品牌农业走出发展新路子

品牌农业走出发展新路子

时间:2023-01-28 20:23:23

相关推荐

品牌农业走出发展新路子

今年,市农业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继续按照“一个中心、四项重点”的部署,在十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继续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势头。

本报讯 (通讯员张振成闫坤)我市着力建设30处现代农业特色品牌基地,全市特色品牌基地面积达到83万亩,核心区面积达到3万亩,涉及专业乡镇22个,专业村77个,打造出了以章丘大葱、商南彩椒、垛石番茄、曲堤黄瓜等为代表的几十个各具特色的品牌农产品。特色品牌基地建设在发展中求突破,走出了品牌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我市坚持“干就干好,做就做大、做强,以特色塑品牌,向品牌要效益”的发展理念。全市通过打造特色品牌基地核心示范区,建立展示田、精品田、攻关田、极品田、实验田、种子田,充分发挥“六田”示范带动作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同时,加大产品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引导建设单位通过参观考察、交流学习、贸易洽谈等方式,寻找差距,转变观念,彻底消除了“酒香不怕巷子深”、“产品供不应求不愁卖,品牌提升等一等”的惰性思维。

在扶持机制上,市农业局坚持以奖代补的原则,实行先干后扶持,谁干扶持谁,大干大扶持,小干小扶持,不干不扶持的方法,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确保项目资金用在基地建设上,彻底打破了“上半年组织项目申报,下半年下达项目计划,年底资金到账,突击搞建设验收”等怪现象,农业项目实施出现新局面;在土地流转机制上,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本着依法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认研究探讨并试运行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方式,引导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形成连片规模开发,让有限的土地资源通过特色品牌基地建设实现效益最大化。

更加注重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今年,在市农业局的大力推动下,章丘大葱生产实现了四项关键技术突破,即破除章丘大葱不串根不长的传统观念,提出解决“化葱”问题的可行措施,突破七八月份不能生产章丘大葱的禁锢、推广栽插技术,为探讨大葱周年生产、发展高档精品大葱奠定了基础。曲堤黄瓜特色品牌基地建设实践中突出进行了“三改”,即改嫁接方法靠接为插接、改黑籽(南瓜砧木)为黄籽(南瓜砧木)、改生产方式一茬为二茬。这其中“一茬改两茬”生产模式仅一年时间便由试验性推广迈向全面推广。“三改”不仅提高了黄瓜产品的质量和商品性,而且大大增加了黄瓜产量、农民的收入和经营者的效益,取得明显成效。结合董家草莓特色品牌基地草莓生产间歇期,推广小型无籽西瓜新品种,创新“两种四收”种植模式,进一步优化了当地产业结构,不仅实现了亩产西瓜30000斤,亩收入5-10万元的高效益,而且延长了济南本地西瓜市场供应期(传统为4—8月,新技术实施后为4-11月),济南当地8—10月不产西瓜成为了历史。

“一转一合”创新农村经营体制

今年以来,我市以“一转一合”为切入点,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两个方面,进一步促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新突破。

在稳定承包关系的前提下,我市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28.6万亩,占全市农用地面积的5.1%;涉及农户5万余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2%。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确保农村土地流转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探索鼓励多种形式进行、多种主体参与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流转形式上,全市形成了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多种流转形式并存的新格局。流转主体上,逐渐由过去的以农民为主转向了农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科研机构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行动,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前,全市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862家,出资总额16.68亿元。合作社成员总数12.36万人,其中农民成员11.58万人,辐射带动非成员农户27万户。同业之间,与非合作社农户相比,合作社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增收幅度达到10-20%,高者达到30%以上。

科教兴农再觅新路

市农业局为推动农业科技上水平,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优势产业或产品为主线,以搭建研发、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服务、实践平台为重点,大力整合资源,创新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培训机制,培养造就业务精湛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建设服务高效、运转规范、管理科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初见雏形。

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示范能力。农业局确定了实施农业“双推计划”主推技术项目25个,主推项目以农业特色品牌基地核心示范区科技支撑项目建设为主,涉及小麦、玉米、水稻、地瓜、食用菌、蔬菜、新能源、农药、水产、林业、畜牧11个产业,8个县(市)区、13个特色品牌基地。通过前期实施,共安排项目引进新品种236个、新机具8台(套)、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近80项,粮食作物(主要指小麦、玉米)增产幅度在8-25%;蔬菜作物在品质提高、优质优价等方面效果明显。

我市农业双推计划项目的实施,聚合了一批高素质专家智力资源,这既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也为农业专家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通过担当首席专家这一契机,将自己所学施展在所承担的项目中去,始使双推项目基地变成农业科技交流的主阵地,在政府、专家、农民三者之间搭建起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探索新的农技推广模式。通过首席专家、执行专家以及专家助理选聘和农业双推计划项目实施,以建设特色品牌基地为重点,围绕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拉近专家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使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让农民通过专家服务模式,得到更多的实惠。

培养锻炼农技推广队伍。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是干好事业的根本保证,通过实施农业双推计划项目,使农业技术人员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面向产业、面向基层、面向农民,多压重任,多挑重担,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紧跟农业科技潮流、锐意进取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紧扣农业生产实际需要、潜心研究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扎根基层、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瓦西冬瓜特色品牌基地。 (唐玮 摄)

渔业特色品牌基地形成三大片区

我市立足特色,打造品牌,推动渔业特色品牌基地建设,形成了西、中、东“三大片区”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西有市淡水所渔业特色基地。市农业局以淡水所为核心区域,辐射美里湖渔业养殖基地,抢占江北地区淡水苗种供应市场。名优水产品良种繁育温室正式动工建设,项目总体投资420万元,占地1600平方米,建成后将以名优水产品及观赏鱼苗种的繁育为主,并配套建设了1000米深水井。1300平方米的观赏鱼工厂化养殖池业已投入使用,养殖龙凤锦鲤、金鲫等观赏鱼亲鱼500多组,苗种10万尾。

中有唐王渔场特色品牌基地。该基地以唐王渔场为核心区,投资160多万元,建设起“乐鱼塘”、“鱼趣苑”、“鱼香苑”等精品园区,深入挖掘“渔文化”,开发了品鱼、画鱼、赏鱼、摸鱼等休闲项目,年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同比增长50%。基地注册了“唐渔”商标,成立了合作社,认证了2个无公害产品,品牌辐射效应日趋明显。

东有白云湖渔业特色品牌基地。基地以白云湖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为核心区,面积200亩。以“白云湖”牌生态甲鱼为主打品种,强化了优质苗种的孵化推广,生产甲鱼苗10万只,辐射周边甲鱼养殖3000多亩。基地还投资30万元,建成了以甲鱼系列菜谱为主的特色水产品餐饮店,形成了生产、销售、品尝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农业园区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我市以实施特色品牌战略为抓手,按照“远抓基地、近抓园区”的思路,着力规划建设30个特色品牌基地、30个都市农业园区和60个观光旅游农业基地,在强化农业的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等基础功能的同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农业新功能进一步延伸。

以生产保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形态被打破,并逐步向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发展。围绕都市农业发展,我市提出了构筑一圈、一带、三区、200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的“1132”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域经济布局新框架,都市农业实现了由点上突破到全面发展的新飞跃,“泉城乡村乐”品牌日趋成熟。

同时,我市重点筛选建设了30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企业为经营主体,生产功能强,生活功能完善,生态功能优化,观光产品丰富,接待能力强,总规模达到7万亩,千亩以上农业园占到园区总数量的一半以上,流转土地17200多亩,总投入达2亿元。

100%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

今年是农业部确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市、县两级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做到责任落实与具体指导服务相结合,并且强化监督考核,确保特色品牌基地农产品100%达到无公害标准以上;确保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监管;确保对“三品”100%监管;确保我市农产品在省、部质量监测中位居前列。

全市各级农业执法人员针对当前农资市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加大了对乡村经营门市部,包括季节性经营农资产品的商店和乡村流动商贩的检查力度,做到了下乡镇,进村居,到门店的地毯式清查,不留死角。目前全市限用农药基本退出市场,禁用高毒农药在全市范围内基本杜绝,有效地保证了蔬菜瓜果食用菌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全程纳入农业部门的监管,指导督促全市21个蔬菜、果品、茶叶批发市场全部建立了农残检测室,配备了检测仪器和专职检测人员,为七里堡蔬菜、八里桥果品等9个批发市场配备新型农残速测仪,并建成联网信息平台,每次检测结果将直接输送到市农业局。全市建成了以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龙头,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骨干,生产基地、涉农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实现了农产品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测。农残检测合格率在全国31个受检城市中一直名列前茅。

围绕特色品牌基地建设,全面推行国家标准,积极制定地方标准,实行“双推”行动,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进程。目前全市已累计推广国家、行业标准210多项,制订技术规范100多项,主要农产品初步形成了国家、行业、地方三级相配套,贯穿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标准体系。我市全面推行农业环境普查,统一产地认定,集中产品认证,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的新路子,全市487万亩耕地中已有95%通过了产地环境普查,基本确立了农产品适宜种植区、限制种植区和禁止种植区“三区”划分,完成了125个产地、360万亩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创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1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2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8个、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60个,形成核心示范基地8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200万亩。(通讯员李世军)

全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

市农业局着眼建立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采取宣传引导、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大力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全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重点区域达到93%,比去年增加4个百分点。在确保“两会一节”空气质量的同时,实现了我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新突破。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秸秆综合利用的浓烈氛围。形成了社会广泛关注、农户自觉禁烧,争相综合利用的良好舆论氛围。突出重点区域,加大政策扶持。以全运会场馆和园博园周边、机场周围、高速公路及城市周边主干道沿线重点区域为重点,对采取秸秆综合利用措施的农户进行补贴,激发了农民积极性。抓好购机补贴落实,构筑秸秆综合利用的装备支撑。补贴玉米联合收获机580台,小麦免耕播种机440台,玉米机收率达到50%,小麦免耕播种面积达到30万亩,分别比去年增长16%和47%;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构筑坚实技术支撑。通过召开现场会、举办技术讲座、现场指导等方式,积极推广普及各种秸秆综合利用新机具、新技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减少秸秆产出。在济南国际机场周边,鼓励引导农户进行土地合理流转,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花卉、饲草等高效经济作物,减少秸秆生产量,完成结构调整面积5万亩。强化督查监管,确保工作实效。市农业局成立四个巡查组,采取网格化管理,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制,对各县(市)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和督查。

(通讯员 乔庆勇)

农产品市场开拓实现新突破

市农业局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品牌培育、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产品推介宣传为工作重点,着力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农产品市场开拓四个明显突破。

抓批发市场。全市选择了12处基础条件好的批发市场作为首批济南市规范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给予重点扶持,并配备了大通道农药残毒速测仪及相关设备,建立起检测结果网上报送系统,农产品质量市场检测能力全面加强。

抓展示推介。在盖世农贸城举办的济南市第二届现代农业成果展示交易会上,我市销售各类农产品310吨,销售额达920万元,36个项目签定了协约,签约金额8000万元。

抓产销衔接。银座购物广场、华联超市舜耕店、大观园商场等大型超市纷纷设立了济南特色农产品销售专区(柜),借助超市这一高端消费窗口,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对外影响力。通过农超对接工作的开展,拓宽了我市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搭建起农产品销售平台。

抓监测服务。在我市规范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特色品牌基地建立了“济南市农业病虫害远程诊断系统”终端,结合农业短信服务平台对农产品的产销情况进行跟踪,准确把握农产品的生产走势和市场需求,并请专家对产地市场农民在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进行解答,建立起了有效的信息发布渠道和生产流通预警机制。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快致富

近年来,全市各级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将其作为农业农村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和战略性的工作重点来抓,政策引导力度越来越大,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带动能力越来越强。

龙头企业群体和规模实现新突破。五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66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3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1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5家,国家级重点5家,农业龙头企业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利税较底分别增长1.4倍、1.5倍和2.5倍,农业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壮大。

加工转化能力实现新突破。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市场、精深加工、扩展农产品销售的时间和空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综合作用。目前全市基本形成粮、棉、油、蔬菜、水果、肉、蛋、奶等每个农业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新格局,企业的加工转化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结构开始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08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1亿元,占我市农业总产值的86%。

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和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上实现新突破。全市各级依托主导产业和产品,因势利导,强化扶持措施,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较快发展的态势,目前,全市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8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期末出资总额16.68亿元,合作社成员总数12.36万人(户),辐射带动非成员农户27万户,发展产业覆盖粮食、畜禽、林果、瓜菜、食用菌、药材、淡水养渔、花卉苗木等8大产业,服务内容涉及产前、产中、产后三大领域。

“生态富民行动”助推新农村建设

作为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之一,今年我市新增高标准户用沼气池3万户,实现每户“改厨、改厕、改圈”规范、美观,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显著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新建生态家园示范户1.2万户,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生态富民行动示范村建设整建制推进。示范村建设与农村环境整治、村镇规划、庭院经济、污水治理、生态村、文明村建设相结合,实现“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路”。今年,全市建成章丘市普集镇乐家村等生态富民示范村300个,并将太阳能利用项目与示范村建设相结合,为沼气示范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达1.7万户,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运行机制逐步完善。今年按照沼气服务公司、农村能源协会、沼气合作社等形式,建成和完善平阴县村村通沼气合作社等沼气服务网点200处,服务沼气用户达6万余户;积极探索区域化沼气服务运作模式,为沼气服务组织新配备沼肥出料车25台,秸秆粉碎机100台,扶持济阳县沼气服务中心等4处区域化服务组织试点经费70万元,有效推动全市沼气服务组织服务能力和运行机制的不断提升,巩固了沼气建设成果。

“三沼”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积极开展“三沼”综合利用试验示范,不断拓宽利用途径,新建章丘市绣慧镇有机大葱基地、长清区华新乳业爱宕梨基地、平阴县孔村镇合楼村甜椒基地等20处“三沼”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积极引导农民推广沼肥养鱼、种植蔬菜和食用菌等新技术,目前全市“一棚一池”、“三位一体”“畜-沼-果(菜)”等生态农业模式推广面积达15万亩。

秸秆沼气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引进地上式和半地上式沼气池,解决部分县(市)区山区建池挖池难问题,示范推广2000余户;引进浮罩式沼气新池型和对部分老池型进行改造,在平阴、商河等地示范推广达5000余户。

实践活动增强机关凝聚力

市农业局紧密围绕“四保”中心工作,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增强全局人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了机关各项工作的落实。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完善了机关学习制度。市农业局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了全年学习计划制度、学习目标量化管理制度、集中学习日和考勤制度,先后组织机关党员干部集中学习20多次,聘请省、市委党校教授来局授课3次,中层以上干部近30人次参加了各类理论学习培训。

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提高机关服务水平。以“机关党员先锋号”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了集中学习辅导活动、“进百村、访万户、察民情”活动等“六大”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技术人员走出机关,走进农村,走向生产第一线,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通过开展解难题办实事活动,营造科学发展环境。市农业局坚持从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分析检查阶段查出来的突出问题,不断建立健全符合省会实际、切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

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让市农业局机关面貌焕然一新,工作开展井然有序,为实现省会现代特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