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传奇霸业手游rmb攻略 传奇霸业赚钱RMB

传奇霸业手游rmb攻略 传奇霸业赚钱RMB

时间:2022-12-10 21:42:55

相关推荐

传奇霸业手游rmb攻略 传奇霸业赚钱RMB

给大家推荐taptap里的一个SLG游戏《汉末霸业》。

可以先试试免费内购版,不推荐在里面充值。

若喜欢可以直接购买付费版,现在打折才RMB14。

大家知道乔莹和乔婉是谁吗?

还有各种MOD剧本,有《雪中悍刀行》MOD哦!

支持国产游戏公司[点亮平安灯]

一次,李斯对秦王说:"要想成大事,大王您要抓住机会啊!”秦始皇听完没多久,就按照他说的去做了。可这样一个协助秦始皇完成统一霸业的风云人物,爬到高位,凭借的却是两只老鼠。

李斯年轻的时候就蜗居在楚国上蔡当个从事文书工作的“小职员”,没有什么前途却也能够混个温饱。李斯工作了一段时间,就对这毫无挑战性又没有升迁指望的工作感到了厌倦。

从李斯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来看,显然是有志于从政,让自己能够衣食无忧的。但是像李斯这样毫无背景的寒门子弟,想要从底层往上爬实在是太艰难了。

那天,他正在粮仓里面清点粮食的库存,发现里面的老鼠看到人一点都不惧怕,还在安然着吃着里面的粟米。那一刻,他想到了之前在茅厕里看到的老鼠,显然有着天壤之别。那里的老鼠看到人来就会被吓得四处逃窜,吃得更是不堪入目的脏东西。

于是李斯冥思苦想,为什么同样是老鼠,粮仓里的老鼠整天安然无忧,而茅厕里的老鼠却只能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最后,他得出了那个影响自己一生的结论,一个人能否做出一番伟大的成就,是由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这条老鼠哲学就此被李斯奉为真理,也激发起了他的斗志,决定摆脱现有的安稳生活,转而寻求更大的政治舞台,一展自己的雄心壮志。就这样,20多岁的李斯毅然辞去了工作,拜别了老母亲,开始周游列国。

当时名动六国的荀子以儒学大家的身份开设了私塾授课,李斯听说就前往拜师学习治国之术。荀子虽然是儒学大家,但是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在以仁治国的基础上还强调要与法制并行。也正是荀子能够从当时的政治局势出发,提倡重法而爱民,才会培养出李斯这样杰出的法家人才。

李斯学成之后,荀子本来打算把他推荐给楚国宰相春申君,然而李斯却拒绝了,表示自己想要游说列国施展抱负。实际上,李斯是嫌弃楚国在六国中实力最弱,没有办法建功立业,而荀子也看出了李斯的政治野心,也就没有挽留。

当时嬴政刚刚继承父亲的基业,但是此时权利却掌握在吕不韦手中,李斯一到秦国就以荀子门生的身份上门求见吕不韦。吕不韦一看这个年轻人不仅师出名门有,为人又足够谦逊,完全不像有些读书人那样恃才傲物,于是就安排他做了嬴政的侍从郎官。

这个时候李斯总算是拿到了秦国政坛的入场券了,而他需要面对的第一个抉择就是站队,队伍站不好可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以李斯的心机,不难看出嬴政对于吕不韦的不满,只是碍于实力有限,只能够选择韬光养晦。

李斯选择了两头讨好,他每走一步都可以说是如履薄冰,但是他也明白等到嬴政羽翼丰满再加上自己的扶持下,秦国必定能够称霸天下,毕竟自己是真的有才华!

于是,李斯给嬴政提出了3条计策:

一是让他靠金钱收买六国宠臣,离间君王和忠臣的关系;

二是废除《逐客令》,吸纳六国人才;

三就是趁六国国力衰弱的时候实施兼并。

李斯提出的计策深得嬴政的赞同,这也让他得以在吕不韦倒台之后仍然能够进入政治核心,辅佐嬴政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在此之后,秦始皇感念他的付出,封其为万人之上的宰相。

倘若没有沙丘之变,李斯和秦始皇真正算得上是君臣典范,两人相互扶持完成霸业。但是执着于权力的李斯最终还是被赵高抛出的诱惑拉入了泥潭之中,和他一起矫诏扶持胡亥登基,除掉所有对胡亥有威胁的人。

一子落错,满盘皆输。

在赵高利用李斯实现了自己的政治野心之后,最后一个要除掉的,就是这个位高权重的丞相。公元前208年,李斯还没有来得及享受自己的从龙之功,就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诛灭三族。

可以说李斯的人生逆袭之路,就是秦王朝的兴衰史。他以一介平民的身份辅佐秦始皇结束了几百年来诸侯混战的局面,但是又出于自私自利而扶持胡亥登基,断送了秦延万世的宏图霸业,实在是可惜。

李斯一生精明,为什么会在人生的末期身陷囹圄终成大恨?可能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看走了眼”,将“成功”的目标锁在了对权力欲望并不高的胡亥身上。这让本该是“坚不可摧”的三角形(赵高、李斯和胡亥)变成了两虎之争,结果,赵高却扫清了障碍,直接将李斯除掉,永绝后患。

说白了,关于李斯的事情,虽然他有能力,有野心,有计谋,目的性和功利心很强,但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站错了队,自然满盘皆输。

#古史传奇# #图文创作打卡挑战活动#

早年的刘邦,跟现在的“无业游民”差不多,不务正业,我行我素,爱喝酒,还喜欢漂亮女人。

后来,他凭着喜欢结交四方游侠的性格,在老家沛县混了个亭长的小官当。

当时正值秦末动乱,齐地单父吕公为了躲避仇人,搬来了沛县。沛县的县令和他旧相识,知道此事后很高兴,还举办宴会欢迎他。

酒宴当日,吕公府上围了许多人,刘邦看到后,也想去凑凑热闹。但没有礼金的他,刚走到门口就被拦下了。

灵机一动的他,当场写了一份“贺礼一万钱”的假帖子。这下可引起了吕公的注意。

喜欢与人看相的吕公,看到这位天庭饱满、额头丰盈的中年男子,为之一震。当即觉得此人相貌不凡、将来定能成就一番事业,便决定将女儿许配给当时还很穷酸的刘邦做妻子。而这位吕公的女儿,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吕雉——吕后。

吕雉嫁给刘邦后,生活并不宽裕,而刘邦为了公务,时常与朋友们混在一起,到处闲逛,骗吃骗喝,三天两头见不到人影,更拿不回钱财贴补家用。但吕雉并没有抱怨,而是亲自带着子女织布种田,自食其力。

早年的刘邦还很爱喝酒,一次押解犯人,自己喝醉了,致使犯人逃走,他因交不了差,只好逃到山里。吕雉并不嫌弃他,还长途跋涉,给他送去衣物和食品。

但吕雉的付出并不是没有得到回报,刘邦后来确实是成就了一番事业,而且是千古霸业,实现了从平民到皇帝的逆袭。

就是这样一个混混,在七年内就统一了中国,奠定了大汉王朝四百年的基业,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布衣皇帝。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历史学家汤恩比也曾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为什刘邦能得到汤恩比如此高的评价呢?他身上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呢?

有书君在这里给大家争取到了粉丝福利:《草根皇帝刘邦的霹雳人生》。0.01元即可解锁草根皇帝的逆袭之路!赶紧点击下方,0.01元领取吧!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的作者是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是因为屡试不第,进才造反,但绝非是因为考官刻意打压,也不是因为有眼无珠,而是因成绩太差。黄巢大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起义,对中国破坏力最大的起义。但有一点我们却要感谢黄巢,因为黄巢将中国自东汉形成的世家门阀制度彻底铲除,所以从宋朝开国之后,宰相级别的高官,包括进士出身的人都出身平民,士族彻底消亡并永远退出历史舞台。

黄巢出身于私盐世家,是个资深的私盐贩子。在古代贩私盐和现在贩毒一样。黄巢由于科举不中,对朝廷心生恨意。这才起兵造反,绝非因为穷困而造反。起义属于流寇。这一点和李自成一样,既成事于流寇,也败事于流寇。《旧唐书》记载黄巢军队吃人,此事基本上是真的,毕竟哪怕是古代的太平年景偶尔也会闹出人相食的大饥荒,更不要说黄巢起义时期了。

黄巢起义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在攻入长安之后登基太早,没有对唐僖宗乘胜追击,还有就是过于残暴,攻入长安将官员得罪殆尽,没有一个起义者在失去官僚和士绅的支持下能长久,官僚阶级中的口碑是成霸业的前提。没有与官僚地主阶级迅速结合是黄巢快速失败的主要原因,未能建立有效的政治团体。在这一点上和李自成也很像。黄巢属于那种未得天下就开始奢侈享受的人。完全透露出了一种流氓无产阶级的本质的丑恶嘴脸。

黄巢失败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地方军阀依靠剿灭黄巢而借机鹊起。那些拥兵自重的藩镇。他们是整个唐帝国的核心力量。朝廷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黄巢也没能打破这股强大的势力。这些军阀成为了黄巢起义的最大受益者。在黄巢最后失败之后,朱温建立后梁,李存勖建立后唐,石敬瑭建立后晋。这些人几乎都是和黄巢一辈的人,或者矮一辈的人。

黄巢起义唯一正面的影响就是彻底地终结了中国贵族的历史,自此之后,世间再也没有了贵族的一席之地。人们笃信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刘邦是个人才资源整合大师

在中国古代的历代王朝更替中,只有两次农民起义成就了霸业,一个是朱元璋,另一个就是刘邦。

刘邦开创了历史,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平民造反而最终成为皇帝的人,

在48岁之前,在沛县那一亩三分地里默默无闻,赶上了那段波澜起伏、风起云涌的历史,干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汉高祖刘邦才不及中人,但要说到在人才方面的整合,可算是大师级的人物,他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为什么说刘邦是人才资源整合的大师呢?

刘邦取得天下以后,有一次问功臣、将相们,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

刘邦听完各人的回答后说:

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

项羽呢?

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所以,刘邦在用人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长处。

如:韩信能带兵,他敢放手给兵;

张良善于谋略,在他手下.能运筹惟握;

萧何会管账,他就放手给钱。

刘邦的高明在于善于利用比自己厉害的人物,能使各种杰出的人才为自己所用,而且有效授权。

刘邦曾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问到自己,韩信说性下最多能带10万兵。

刘邦就问他,为什么韩信反为自己所搞。

韩信说:座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

韩信的一席话,可以说是真正道出了刘邦能成大业的真正原因。

刘邦用人不问出身,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才,他都敢用。

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是沛主吏拇,谋士张良是落魄的流浪者,大将军韩信是个讨饭的叫花子,

周勃是一个编席打萎子兼作吹鼓手的人,张苍为秦御史,禁绘是剥狗的屠夫,娄敬为车夫,灌婴是小商贩等,

但他们各有所长,加上刘邦的大胆任用,都成了谋臣战将,忠心耿耿为刘邦效力,

形成了以刘邦为首领的中坚力量,对刘邦统一天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评述

刘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善于驭将而夺得天下。

刘邦终其一生,正是由于他具有:

爱才之心、识才之眼、

选才之德、谋才之脑、

提才之能、用才之胆、

容才之量、护才之魄、

育才之法、集才之力,

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整合”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

公元前195年,这位48岁才创业的领导者病逝,时年62岁。他创立的大汉帝国延续了400多年。

由此可见,企业老板们不一定要样样都行,样样才干过人,但必须要有整合人才的能力,善于识人、选人、用人。

企业不在大小,员工不在多少。

凡重用众才之能者必兴,凡善聚众智之光者必明.

公元238年,东吴第一美女步练师因病去世,孙权悲痛万分!此前极力反对立步练师为后的众臣,却请求追封其为皇后。自此,东吴空缺了的皇后之位终于有了主人!

步练师出身于平民家庭,幼时父亲在战乱中去世,只留下她与母亲相依为命。步练师自小就长得极美,到13岁时,已经出落得倾国倾城。

一天,步练师外出时遇到一位风水先生,说她“目有真光,日后必为皇后”。年少的步练师觉得对方是跟她开玩笑,根本没放心上。

公元199年,为了躲避战乱,母亲准备带着步练师从家乡临淮淮阴去庐江。然而就在出发时,孙策正在讨伐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败逃后,庐江被攻破。

步练师同母亲只好东渡长江,去江东一带。就在这东躲西藏,颠沛流离之时,步练师遇见了改变她一生的男人——孙权。

当时孙权只有17岁,还在跟随哥哥孙策四处起兵。但因为孙权崇尚侠义,喜欢蓄养贤才,因此与逐渐哥哥齐名。他常跟随在孙策左右并参与内部事务的决策,才能令孙策都自叹不如。

自古英雄爱美人,孙权也不例外。青春貌美的步练师深深地吸引了孙权,于是孙权将步练师纳为小妾,从此以后备受宠爱。

步练师从不恃宠而骄,她特别深谙男人的心理。因而即便孙权妻妾众多,她从不妒忌,而且与其他妻妾相处友好。

对于孙权纳回的小妾,步练师不但不吃醋,还主动让孙权去宠幸其他妾室。如此宽容大度,善解人意的步练师,使得孙权对她更是宠爱有加。也因此在孙权的众多女人中宠冠后庭。

公元2,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

孙权称帝后,自然要立皇后。孙权想立美丽贤惠的步练师为后。然而帝王立后之事,从来不能凭个人意愿就能决定。它还要涉及到礼法制度以及各方利益。

步练师虽然深得孙权宠爱,但她不是孙权的正妻,更为重要的是,她在生下了孙鲁班和孙鲁育两个女儿后,再无所出。而封建王室讲究母凭子贵。

另外,步练师出身平民之家,她的母族无法给她支持。

因此,众臣以步练师不是正妻,且没有子嗣为由,集体反对立她为后。而孙权的另一妾室徐氏,因为是吴郡豪族徐琨的女儿,且一直养育着太子孙登。所以徐氏得到了众臣及太子的一致推崇。

面对群臣的建议,孙权不好再做坚持,但他也不肯立徐氏为后。于是,孙权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就是既不立徐氏为后,也不立步练师为后。

自此,东吴立后一事一直被搁浅,皇后之位自然也一直空缺着。

比起步练师的宽容大度,这徐氏是一个善妒的女子,因此时常让孙权不高兴,时间久了,孙权也厌烦了。后来直接将其贬入冷宫。

在后来的岁月中,步练师一直盛宠不衰。孙权为了给她名分,也曾为立步练师为后一事,多次与众臣据理力争,但都无济于事。

但孙权始终属意的后位人选是步练师,因而十几年都没有册立皇后。给不了心爱的女人皇后之位,那就让步练师平时的吃穿用度都以皇后的品级对待。

渐渐地,宫内上下开始承认她的皇后身份,将称呼也改为皇后,而她的亲戚,也以中宫称呼步练师。步练师因而成为了没有皇后头衔的皇后。

公元238年,步练师因病去世。孙权痛心不已,下令追封步练师为皇后,追赐皇后印玺和绶带,并下策书追悔当初没有坚持立步练师为后,来告慰她的在天之灵。步练师后来被安葬在了蒋陵。

步练师虽然在去世后才被追为皇后,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在孙权心中的地位。步练师的受宠也改变了布氏家族的命运,在孙权继承江东霸业后,她的同族步骘就入仕孙权,被任命为主记。

从一个生活无着落的平民子弟一下子有了官职,此后更是官运亨通。步骘先后担任车骑将军、东曹掾兼任徐州治中、鄱阳太守、交州刺史、一直到东吴的丞相。

步骘能够在东吴的官场上步步高升,除了个人确实有能力,屡建功勋外,和步练师的受宠有着密切关系。

回顾东吴第一美女步练师的一生,凭借美貌步入宫廷,后又凭借个人魅力宠冠后宫。不争不抢得以善终,也算是人生赢家了!#古史传奇#

元康七年,即297年正月,陕西乾县梁山大营,一匹骏马直入营中,带来了一个让“皇帝”齐万年异常震惊的消息。

西晋朝廷命御史中丞周处为建威将军,率兵前来讨伐,齐万年得到这个消息后,异常恐惧。

西晋自惠帝司马衷执政以来,政治极为腐败,爆发了“八王之乱”,全国战火连绵、再加上连年的旱灾,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当中。

而秦雍一带,自永熙元年起就连续发生饥荒,到了元康四年,关中地区更是出现了严重的饥馑,曾经是强秦霸业的起源之地,出现了百里无人烟的荒凉景象。地方官吏和封建地主对老百姓的剥削和奴役又更加残酷,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在此情况之下,关陇之地内迁的氐、羌、羯、鲜卑、匈奴族,联合汉族平民不断起兵反抗,他们杀掉朝廷派去的官员,拥兵自立,尤其是元康六年,驻关中的赵王司马伦杀掉了关中羌族首领数十人,导致起义此起彼伏、愈演愈烈。

早在元康四年五月,匈奴人郝散聚众于谷远起兵,攻打北方重镇上党,八月投降之后被都尉冯翊杀死。元康六年夏天,其弟弟郝度元与北地的马兰羌人、卢水胡人联合起后,杀死北地太守张损并大刚冯翊太守欧阳建,声势浩大。

当年八月,郝度元进攻雍州,大败刺史解系,雍州乃西北重镇,朝廷极为震惊。西晋的战力如此低下,叛军的野心蓬勃生长,秦州、雍州地区的氐人、羌人纷纷起兵反叛,他们拥立氐人齐万年为帝,攻打城池、杀掉官吏。

饱受欺压的百姓纷纷投奔齐万年义军,短时间内起义队伍达到了十万,与朝廷官兵多次接战连胜,最后包围了泾阳县,严重威胁着关中地区。

义军发展到这种程度,西晋朝廷终于无法轻视了,最终决定派出骁将周处平叛。

周处是魏晋时代有名的猛人,有斩蛟屠虎之勇。他是东吴名将周鲂之子,作为一个官二代,他有周鲂罩着,可以说是无法无天,自幼性格暴虐、为害乡里,当地把他与水中的蛟龙、山中的猛虎并称“三害”。

村民被他欺负得受不了,针对他骄横暴躁的性格,想出一个“借刀杀人”的招数,教唆他去斩杀蛟龙、猛虎。

周处一听,欣然应允。在他看来,在乡里称霸算啥,只要杀了蛟龙和猛虎,就能够名扬天下。周处这个愣头青,带了把刀就出发了。

周处在大河之中,与蛟龙搏斗数日,江水为之染红,兽吼之声震动数十里,然后就没有了消息……

周处数十日未归,村民认为他已经死了,敲锣打鼓庆祝,谁知周处杀了蛟龙之后又入深山除掉了猛虎,高高兴兴地回来了。他看到乡民这番喜庆之相,才明白自己原来如此不堪,自此幡然悔悟,改过自新。

其后,周处勤于向学、性格大变,被征召为官,最后成为东吴最精锐的无难军的指挥官。

西晋统一天下之后,东吴旧臣入朝为官,周处被任命为新平太守。新平属雍州管辖,民风彪悍、民族关系复杂,时有叛乱发生,周处办事公平、恩威并施,诸夷皆服,为当地百姓所敬。

其后周处又转任梁州太守,他鼓励农耕、擅长处理民族矛盾,处事公平威严,数年下来百姓交口称赞,政声极好,得以进入朝堂为官,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御史大夫,主管执法,刚正不阿的周处因此得罪了权贵。这些权贵以司马氏中的王族为核心,他们决定要除去周处,齐万年威胁关中,梁王司马彤举荐周处率兵讨伐。

梁王对周处一直看不顺眼,很显然这是一个阴谋。有正直的官员上奏说:主将是贵戚,打了败仗也不会受到责罚,而且主将与周处有私怨,周处此去凶多吉少。

然而奏章送上去之后,朝廷却装聋作哑,没有任何回应。

周处的东吴旧友半夜来到他的家里,陈说利害,劝他说:你这一去必死无疑,不如借口说家中有老母,辞去此职。”

周处斩钉截铁道:忠孝不能两全,我意已决!数日之后,周处率部出发。

周处之勇,天下闻名,齐万年当然心惊胆战,甚至有了退兵躲避的打算。然而,随之而来的另外一个消息却让齐万年欣喜若狂:朝廷命梁王司马彤为征西大将军。

齐万元当然知道梁王与周处的恩怨,他严阵以待,静等梁王出手。

297年正月初四,司马彤和安西将军夏侯骏强命周处攻打齐万年,周处所部的士兵长途远袭,连饭都没有吃,饥渴交困。

更重要的是,周处所部仅仅五千人,去攻打拥有七万以逸待劳的叛军,无异于以卵击石。周处悲愤异常,却仍然对齐万年大军发动进攻。

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五千疲惫的的士兵爆发出了强悍的战斗力,在七万人的大军中左右冲杀,杀得齐万年大军摇摇欲坠。

齐万年心惊胆寒之余,却发现西晋别的军队却在远处观战,丝毫没有增援的意思。齐万年意识到,这就是自己的机会,他命令士兵不计代价猛攻周处所部。

最终,周处没有等来一个援兵,五千余人弓断箭尽、兵刃皆坏。部下劝他突围,以周处之猛,突围又有何难?

周处大呼: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

周处执刀怒吼一声,回头看了一眼旁观的“友军”,挥刀力战而死!

浪子回头,却被国家辜负。#历史冷知识#

秦代末期的楚汉之争,就是底层文化战胜贵族文化的第一例。其结果就是平民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并且把底层气质注入到最高政治当中。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起自底层的流氓。刘邦从小没读过书,也看不起读书人,看到读书人戴着端正的帽子,就叫人取下来,往里撒尿。他没有名也没有字,兄弟四人中他行三,所以人家叫他季,就是“刘老三”的意思。他从小游手好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成年后,做了小吏,成天和那些衙役们勾肩搭背,“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又没钱,便跑到酒铺赖酒喝。年近四十,还没成家立业,只不过在朋友帮助下混到了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亭长主要职掌“逐捕盗贼”,维持地方治安。用今天的话来说,相当于乡派出所所长。这个位置倒十分适合刘邦的流氓脾气。

楚汉战争中,刘邦被杀得大败,带着一对儿女和谋士滕公坐着一辆大车逃跑。为了让车子跑得快点,刘邦好几次把两个孩子推下车,都被滕公又拉了上来,气得刘邦“欲斩之者十余”。公元前206年,楚汉交战,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当了俘虏。项羽在军前架起烧锅,把刘邦的父亲放在案板上,要挟刘邦说,再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爸下了油锅。谁知刘邦居然嬉皮笑脸地说,当年咱俩曾结拜为兄弟,所以我爸就是你爸,今天哥们既然打算把咱爸烹了,可别忘了给兄弟我留碗肉汤。项羽见刘邦一副流氓腔,没有半点办法,只好拉倒。

项羽祖先是战国时代的贵族,他身上残留着贵族的高贵和高傲,是一个个性分明的伟丈夫。楚汉战争当中,一次两军对垒,刘邦手下一个神射手叫楼烦,连射死项军三员大将。项羽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自己站出来了。“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就是说,楼烦想射项羽,项羽往那儿一站,眼睛一瞪,大吼一声,楼烦吓得屁滚尿流,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

乌江之战的结果更说明了项羽身上难以化解的贵族精神。乌江之战,项羽本有机会逃亡,因为当项羽来到乌江边时,有一条船在那里等他。驾船的乌江亭长早早等在那里,一心要营救项羽。他对项羽说,现在整个乌江之上,只有臣这一只小船,请大王立即上船,汉军无论如何追不过江的。江东虽小,地方千里,数十万人,完全可以在那里再成就霸业。然而项羽却谢绝了亭长的好意。他只是请亭长把他心爱的战马带过江去,自己却和随扈亲兵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项羽受伤十多处,最终不支,自刎身亡。项羽以战死这种方式,维护了他最后的尊严。如果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

项羽死得很光荣,然而这个光荣掩盖不了这样的事实:贵族精神和流氓精神斗争的结果,是贵族精神失败了。贵族太好面子,太讲规则,而流氓则更厚黑。在一个恶化的生存环境中,后者当然更有竞争力。项羽的死,象征着贵族精神的失败。满嘴粗话的地痞刘邦的胜利,宣告了中国人精神上的第一次劣化。他证明,项羽式的高贵、矜持、理想主义已经不适于中国,而随机应变,不择手段的卑劣之徒却能脱颖而出。从那时候起,中国式竞争就变成了比谁更痞,谁更赖,谁的脸皮更厚,谁更残忍不在乎。

华夏历史上,从南打到北,统一中国为什么只有朱元璋做到了,你一定有很多疑问,横扫欧亚,天下无敌的蒙古铁骑怎么不见了,去哪儿了。

其实,完全不是朱元璋有多厉害,而是元朝,朝廷自己作死,朱元璋北伐时候,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不少人是望风而降,不少士兵是元朝的降兵,不仅有汉人色目人,甚至还有不少蒙古人,就为了能有口饱饭吃。

蒙古人的战争模式,是典型的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假如你是一个蒙古百姓,除了放牧养家糊口以外,你还要给朝廷服兵役,但是战马兵器,甚至从军路途中的口粮,朝廷是不管的,你必须要自己解决,为了自筹装备,不少蒙古人不得不卖儿卖女甚至卖身为奴,自带干粮来出征。

你很定想说,我不去还不行吗? 肯定不行啊,不去就是抗命,不但你会被砍头,你全家都会被当成奴隶卖掉的,甚至直接猝死,即使你有点儿家底,不用卖身,但如果打了败仗,你全家都会受到惩罚,还是会被卖作奴隶,到了后期,大量的蒙古平民,被蒙古的贵族和汉人的地主转卖为奴,甚至于还远卖到了日本爪哇等地。

活都活不下去了,只有跑呗,所以,元朝的流民到了历史之最,仅破产以后,从北边流亡南下的蒙古流民就达到500万之多,你想想当时整个草原才多少人,像不像解放战争时的国民党军,打赢了家里的田是地主的,家人还得饿死,打输了家里会土改,能分田,分房子。

所以朱元璋遇到的根本就不是当年的蒙古铁骑,而是一群苦逼的求生者,一打仗,发现投降倒戈才是最佳选择。

一等蒙古人如此那二等色目人呢,一样假如你是一个色目人,那你多半会在驿站服役,如果你在汉地服役呢还好一点,两个驿站之间比较近,如果不幸在汉地以外的地方,那恭喜你,你基本上离全家死绝不远啦,两站之间的距离,可能要近百里,马匹长时间的长途奔袭,累死了怎么办,找朝廷报销?门儿都没有,你自己想办法买去,久而久之,你那点微薄的积蓄一用完,你就只能连带自己把全家都卖了给人当奴隶。

至于元朝的汉族百姓,那更是惨的不得了,本来就是三四等人,元朝的赋税又是宋朝的十倍,被压榨到最后也是卖身为奴的下场,打仗啊,其实就是让老百姓看得见未来,看得见希望,打完以后过得更好,他就愿意帮你打仗,如果打完以后还是以前那种苦日子,还想让人卖命,门儿都没有。

对于任何民族的统治者来说,让老百姓活着活得像个人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谈得上什么王图霸业,所以朱元璋造反,根本不是什么民族问题,华裔之变,说到底就是个经济问题!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下令将丞相李斯处“具五刑”的刑罚。

行刑时,刑吏先将李斯的舌头割掉,让他说不成话;用铜针、铁凿在他额头和两颊刻上伤口,再用墨涂在伤口上搓进肉里使它永不褪色;

又用泛着青光的大刀将李斯的鼻子割掉;接着用斧头将他的腿从膝盖骨以下砍掉;再用荆条将李斯鞭打到昏死过去;

接着,用大铡刀对李斯实施了腰斩,随即从腰部斩为两截。

最后,刑吏们用鬼头砍刀把李斯的头割下来,挂在城头高杆上示众。

据说,行刑时,李斯“身上到处都露出白骨了,眼睛还在微微转动;四肢都分开了,口中还在痛苦地呻吟”,实在是太惨了。

看到这里,读者君可能都忍不住背后靡箕冒冷气了。具五刑确实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受刑的犯人真是受尽了千痛万苦。

而丞相李斯一心一意辅佐秦始皇完成霸业,使秦国一统天下。为什么还会受到如此残酷的刑罚呢?这事还要从头说起。

李斯本是一个平民,但他从年轻时就心怀大志。他师从荀子学习多年。为了施展宏图,他从齐国来到了秦国,并逐渐受到秦王的赏识。

他为秦王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计谋,比如离间六国、先灭韩,再灭其他、不要赶走逐客,而是求贤若渴等等理论,帮助秦王嬴政建立起统一强大的秦帝国。

秦帝国建立以后,他又提出了一整套治国理论,首先他提出了废除分封制,采取郡县制,把全国分成了36个省。这种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封建社会一直延用了2000多年。

其次,李斯统一了文字,全国都通用他发明的小篆字体。不久他又采用了程邈创造的隶书体,使文字的使用大大地简易流行了。

在经济上,李斯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如度制以寸、尺、丈为单位,并采用十进制等),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此举大大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发展。

如果他自始至终都能尽心尽力辅佐始皇,他可以被当之无愧地称为“千古一相。"

只可惜李斯这个人虽然具有治国之英才,但他同时还具有另外一个同样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私心很重。属于那种典型的有才无德的人。

他为了获取高官厚禄、保住权位,不惜谋害亲友(如韩非子);为了加强集权专制,他策动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当时的文化一片萧条。

在关键时刻,李斯更是违背秦始皇意愿,被赵高说服,参与了赵高废长立幼的阴谋,使胡亥称帝,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后来,李斯又被一直忌惮他的赵高陷害谋反。他写了血书为自己申辩,却完全送不到胡亥手中。在赵高的蒙蔽下,秦二世胡亥判李斯“具五刑”的极刑。

可以说,正是李斯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将他导向了身败名裂。在他露出贪图荣华富贵的一面向赵高妥协时,就为自己准备好了掘墓人。

李斯行刑前,对他的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追逐狡兔,还能办得到吗?”父子两人相对痛哭。可是,这时候悔过,已经晚了。

读者诸君,关于古代残酷的刑罚,您还了解什么吗?#人物##历史#

公元前468年,勾践霸业已成,拜范蠡为上将军。然而,范蠡觉的高位难以久居,加之勾践为人可与患难,难共富贵,便对勾践说,“当初大王会稽受辱,本该主辱臣死,但为了大王能一雪前耻,臣又不能死,如今既以雪耻,臣请求受诛于会稽。”

勾践当然知道,范蠡是要辞职,挽留一番后,便批准了。

范蠡之所以这么做,是臣下有震主之功,主上气量又不行,如今霸业已成,自己也就可有可无,长此以往,难以善终,只能急流勇退,于是在勾践大摆庆功宴的夜里,范蠡带着西施,坐上小船,泛舟西湖,悄悄离去。

一直以来,范蠡都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后世功高震主之臣的一面镜子。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楚国一户平民家庭,自幼聪慧,长大后博学多才,但在楚国非贵族不能入仕,范蠡只能和好友文种一起投奔了越国。

到了公元前493年,吴越关系紧张,越王勾践欲先发制人,范蠡极力劝阻未果,勾践兵败,被围于会稽,伍子胥建议夫差斩草除根,吞并越国。后来,范蠡和文种用计,使越国宗庙得以保全,条件是勾践到吴国为奴,侍奉夫差三年。

这个时候,范蠡和文种才正式得到勾践的重用,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范蠡陪同勾践到吴国为奴,文种留在越国治理国家。

三年后,勾践返国,任用范蠡治军,文种主政,君臣三人卧薪尝胆,勠力同心,为的是一雪前耻。

公元前475年,勾践再次兴兵伐吴,范蠡一举击溃吴军,勾践没有给夫差“为奴三年”的机会,夫差被迫兵败自杀,吴国灭亡,范蠡得偿所愿,辅助勾践报会稽之耻。之后几年,又帮助勾践逐鹿中原,饮马黄河,成了春秋霸主。

是时候该离开了。

范蠡到了齐国后,才想起来老朋友文种,赶忙写了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已经迟了。

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剑,说,“你给我教了七条灭吴的计策,我用了三条就灭了吴国,还有四条,你替我去先王那里试试吧” ,逼迫文种自杀。

范蠡和文种,有不世之功于越王勾践,一个急流勇退,一个不甘退居,一个功成身退,一个含恨被杀,当为后世之人的一面镜子,可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齐国商业发达,范蠡便投身商海,没过几年,便成了临淄城的大富豪,齐人素闻范蠡的贤名,便邀请范蠡出任齐国丞相,范蠡对身边的人说,“经商积累起万金的家财,当官当到丞相的位置,这是平常人的极点了,长此享受这样的尊荣,是不详的征兆。”

是呀,两千多年前,范蠡已经将这个道理说了明了,可历史还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相同的故事。

于是范蠡散尽家财,尽施好友与穷人,离开临淄,到了定陶,这里是天下交通要冲,又是一个可以做生意的好地方,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很快又成了天下闻名的大富豪,被人们称为“陶朱公。”

公元前448年,八十八岁的范蠡,寿终正寝,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刻,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他的人生哲学永刻于竹简之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当年明月:一代枭雄努尔哈赤死了,对于这个人的评价,众多纷纭,有些人说他代表了先进的,进步的势力,冲击了腐败的明朝,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云云。我才疏学浅,不敢说通晓古今,但基本道理还是懂的,遍览他的一生,我没有看到进步、发展、只看到了抢掠、杀戮和破坏。我不清楚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我只明白,他的马队所到之处,没有先进生产力,没有国民生产指数,没有经济贸易,只有尸横遍野、残屋破瓦,农田变成荒地,平民成为奴隶。我不知道什么必定取代的新兴霸业,我只知道,说这种话的人,应该自己到后金军的马刀下面亲身体验。马刀下的冤魂和马鞍上的得意,没有丝毫区别,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无故剥夺的权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