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手游冒险三国志攻略 三国志单机版手游攻略大全

手游冒险三国志攻略 三国志单机版手游攻略大全

时间:2021-02-09 16:29:52

相关推荐

手游冒险三国志攻略 三国志单机版手游攻略大全

sunjin6278

-6-29 00:38 · 政府部门科长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三国志》的作者魏晋时期的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

陈寿评价诸葛亮说:“(刘)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从这一段话里,陈寿对诸葛亮治国理政之才极为推崇,说他不亚于春秋时期助齐桓公称霸的名相管仲和兴汉四百年的名相萧何,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给予了肯定,但说得比较隐诲,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说他用兵不戢,屡耀其武,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的原因有几点:一是对抗上国,众寡悬殊。当时的蜀汉以一州之地,对抗拥有九州的大魏,人口还不到曹魏的四分之一,又地处偏僻,确实有点儿自不量力。二是诸葛亮面对的又都是人杰。曹魏人才济济,曹真、张郃、司马懿等人,都是曹魏的人杰,智谋将略都不弱于诸葛亮,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诸葛亮伐魏也只能是劳而无功了。三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管得太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蜀汉人才匮乏,没有像韩信、王子城父这样的将才,来代替诸葛亮统兵征伐。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不能让诸葛亮全神贯注于军事征伐,无形中就降低了军事征伐的质量。四是诸葛亮善于治军备战,但打仗过于谨慎小心,不敢冒险用奇,无形中就束缚了手脚,很难有大的成效。其实诸葛亮为何用兵谨慎小心?还不是因为蜀汉国小民少,将缺兵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兵微将寡的实情,诸葛亮用兵作战时,也只能围绕这一实情考虑谋划谨慎小心了。身为晋朝史官,陈寿当然不能大夸诸葛亮的军事功绩,如果把诸葛亮军事才能说得了得,那西晋的奠基人司马懿又当何堪?那样就犯了大忌,除非陈寿不想活或不想做他司马家的官员了。据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曾和司马懿大战一次,大败司马懿,获精甲三千,玄铠五千领,由此可推算,司马懿当损失士兵一万多人,但陈寿为尊者讳,就只字未提,只记述了诸葛亮粮尽退军,张郃率兵追击,被诸葛亮派伏兵射杀张郃于木门道。经此一役,司马懿以后再不敢出战蜀汉军,只深沟高垒,闭门不战,用一个“拖”字,来拖走诸葛亮。终于在234年,司马懿拖死诸葛亮于五丈原。有志灭曹,恢复大汉,怎奈天命有归,诸葛亮也只能带着“攸攸苍天,何薄于我”的感叹,魂归离恨。陈寿能比较客观地记述并评价诸葛亮,也不失是一位良史之才!

12万展现

sunjin6

刘晔是三国时期曹操的幕僚。当年,他的老家军阀郑宝,与刘晔有过一段恩怨,恰好曹操的特使经过,刘晔便让他留下了美酒佳肴,并将郑宝请了过来。郑宝一听是曹操派来的特使,立刻赶了过来。

刘晔将酒杯一扔,一群手持长剑的下人冲了过来,将郑宝大卸八块。刘晔大喝一声:“曹公有令,谁敢乱来,谁就和郑宝同死!”

曹操的名声谁人不知,郑宝的几个属下闻言,也不敢轻举妄动。刘晔也是顺水推舟,一番苦口婆心之下,郑宝的几个小弟纷纷表示臣服。曹操的使者,也没有揭穿刘晔的谎言。

刘晔就是靠着这个“狐假虎威”的手段,把郑宝给干掉了。众人纷纷建议由刘晔担任首领,刘晔却不同意,而是将所有的部属都交由刘勋担任。

他怎么就不肯?刘晔是汉人,曹操早就起了疑心,如果他重新执掌军权,岂不是和曹操作对?像刘晔这样的老狐狸,是绝对不会做这种冒险的事情的。

公元二百年,刘晔向曹操投降,被封为司空仓曹掾,之后又做了主簿、兵部尚书。《三国志》上说,他的官职并不高,但他却是个心腹,每次有什么问题,都会向他发信,一晚上就是几十次!”由此可见,曹操对他的重视。

毛主席对刘晔也有所了解,他说:“刘晔曾长期追随曹操,出了许多奇招,后来又辅佐曹丕、曹睿,为曹魏三朝元勋。”

曹魏开国之后,刘晔作为汉人,变得更加老练,每当皇帝问起什么,刘晔就会配合,一言不发。

魏明帝曹睿有一次要征讨蜀汉,杨暨率领群臣强烈反对。刘晔身为三大朝臣,他的话自然是最有发言权的。

曹睿就问刘晔是否能攻下蜀汉,刘晔一拍胸膛,说:“好啊!”杨暨私下里也问过刘晔,刘晔说:“蜀汉不能轻视,我坚决反对!”

没过多久,杨暨和曹睿再次争吵。杨暨道:“连刘晔都反对,胡说八道,刘晔也同意了!”曹睿说道。

于是,两人不服,就把刘晔叫了过来,刘晔一看这种场面,直接就不吭声了,没人帮忙。曹睿、杨暨见刘晔首疑不定,心中大怒。

虽然场面有些诡异,但刘晔并没有惊慌,他已经准备好了一套说辞。

《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杨暨离开之后,刘晔故作正经的对曹睿说:“攻打一国,是一件大事!臣与闻大有勾结,常怕在睡梦中有疏漏,有罪之有,岂能对人说?夫之兵,诡道也,用兵不能尽其妙。陛下明显是疏忽了,恐怕敌人已经知道了。”

言下之意,就是策划一场大战,必须要保密!我还担心自己的梦话会不会走漏风声,陛下,您却一口气说了出来!我想,用不了多久,敌人就会发现的!

闻言,曹睿暗道自己无礼,不禁惭愧,亲自给刘晔赔礼道歉。

刘晔出了宫,追上了杨暨,说道:“渔夫中的大鱼,你可以随便抓,只要能抓到就行。人皇之威,何须垂涎!子诚,却不能尽心尽力。”

言下之意,就是我在放长线钓大鱼!结果被你给毁了,还把我弄成了这个样子!

听到刘晔的话,杨暨也意识到自己的失礼,连忙道歉。

刘晔的聪明才智在这一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就如一幅阴阳图,将帝王与臣子之间的矛盾,悄然转化为温柔。他先是确保了朝廷的稳定,然后又解决了大臣们的纷争,最终悄无声息地让曹睿打消了去蜀的念头。一箭三雕。

这是刘晔独有的狡猾和睿智,在不知不觉中,将事情处理得滴水不漏。看似犹豫不决,实则玄之又玄。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赢得皇上的信任,受到同僚的尊敬,受到民众的尊敬。这也是他作为汉人,在魏国能得到三大王朝的重视。

#光明讲坛#【#三国演义中为啥诸葛亮多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鲁迅评论《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是有道理的,《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智慧高到可以在一千多年前预报天气。书中的经典段落赤壁之战,其中有一段是诸葛亮草船借箭,这段故事是虚构的,《三国志》里是没有的。但是这一段虚构得非常精彩。而且《三国演义》的虚构是经过历史积淀的。经过漫长岁月的多次洗礼,淘汰了很多经不起考验的内容,比如在《三国演义》的雏形《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一度被描写得非常鲁莽,有时候甚至像张飞一样。但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完全不一样了,成了读者眼中的智慧化身。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对于小说人物心理的充分表现。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到什么程度?他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借东风,书中交代当时的冬天是没有可能出现东风的,这就让艺术的假定性跟历史的真实性之间拉开了合理的错位距离,进而产生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心理现象:周瑜和诸葛亮明明是盟友关系,但是他们的心理发生了错位,周瑜的多妒逼出了诸葛亮的多智,又诱发了曹操的多疑,结果是曹操的多疑让冒险的多智取得了伟大胜利,而这个胜利又导致了多妒的人更加多妒,多智的人更加多智。最后,多智通过虚构的“借东风”,粉碎了多妒的阴谋诡计。赤壁之战后,周瑜乘胜追赶曹操,他在前面追赶,诸葛亮跟在他后面;他把曹操控制的城市打下来一座,诸葛亮就紧跟着占领一座。周瑜想反击诸葛亮又遭遇失败,三气周瑜故事发生之后,周瑜觉得自己智不如人,最终被气死。临死的时候周瑜口吐鲜血,讲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既生瑜,何生亮。”这是妒忌心理学的一个伟大创造,在心理学上是非常深刻的。草船借箭这个虚构的故事,从《三国志平话》到《三国演义》,经过上百年积累,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审美智慧和审美表达能力的结晶。

草船借箭故事中,《三国演义》就这样打造了一个精彩的心理循环,它让我们在分析诸葛亮的多智的时候,不能离开周瑜的多妒,更不能离开曹操的多疑。展开来说,我们分析小说的时候要注意到,小说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人和人的关系。光明日报 - 文章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说只要给他五千人,长安就是我们的。 懒惰的诸葛亮带着十万人嘴里骂王郎,吐血,得意之余,在祁山堡钉了钉子。

意气风发的诸葛亮,不料一位不知名的魏将将,将气势如破竹、士气如虹的蜀军挡在了小城池之下,从此诸葛亮和祁山堡结下了不解之缘。

蜀军无法长期攻打祁山堡,使用了很多方法也不行。 没办法,诸葛亮只好分兵占领了附近的郡县。 虽然收获很大,但诸葛亮隐藏着很大的危机。 这场危机使他成为河北一代名将,张掖准备进驻街亭时,危机出现了。

这时的诸葛亮马上来找魏延等大将,商量怎么办。 但是前魏延对诸葛亮有点抱怨,所以此时蜀国的五虎将就只剩下赵云了。 可以说,蜀国的五虎将一年走一次,五年的时间里关羽、张飞、黄忠、马超,一个接一个,收获巨大的只有赵云。

赵云被他西打东的计谋耍了。 拿到的王牌只有魏延。 但是魏延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重用,第一次北伐魏延是坐在长椅上。

诸葛亮可以说,我们队不需要明星。 但名将的作用在古代战场上很有影响力,通常名将之所以能成为,首先至少有一定的实际战场经验,自古以来关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争议很大。

据说当时诸葛亮给了5000人他,偷袭了长安城,也许成功了。 当然,功绩是魏延的,不是诸葛亮的。 诸葛亮担心对方已经准备好了,没有承认,而是选择更稳妥地离开祁山。 劳动者推动大家,但收获大于消费。 再怎么算,也比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靠谱。

而邓艾正是在完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有三千人走上了最崎岖的古道,打败了诸葛亮的后人,兵临成都城下,才出其不意。 如果勇于尝试,总的来说会有很大的意外收获,但诸葛亮当时手里有10万人,分成5000人对大局影响不大。

他第一次没有采纳魏延的计谋,第二次在街亭守将的选择,还是失误。 他依然没有用魏延去防守重要的街亭,而是选择了自己看得最好、能力被魏延认为很高的马谡。

诸葛亮是第一次吧。 北伐准备得很充分,但他并不是无计可施。 司马懿偷袭孟获、祁山堡吃伤、马谡鼓劲,都是他的失误,他的一系列失误导致了街亭失守。

此时的诸葛亮看到街亭失守,也没有想办法扭转其他局面,但第一次北伐到现在怎么看都成功了,撤回来依然是功过相抵。 对此,诸葛亮心中有数,所以,他没有继续和魏交易,而是选择了撤退。 他和刘备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刘备就像创业公司的老板,愿意不断开拓市场和业务,遇到风险勇于斗争。 这是刘备能成为枭雄的最低心情。

失败了可以重新来过,但不能错过机会。 曹操和刘备是同一个人,只是曹操比刘备更幸运。 但与诸葛亮不同的是,诸葛亮并不像刘备那样,经过了许多血与火的斗争才成长起来。 他往往是典籍的理论,他的地位似乎是现代职业经理。

作为职业经理人考虑得更多的是业绩,而不是创业。 诸葛亮往往希望有更干净的业绩。 因此,他收刘备江山后,蜀汉征服南中,要找的是摘软柿子,北伐龙右,还是希望有更大的作为,正如刘备所期望的,找到了更快取得最大战果的方法

所以诸葛亮不像刘备的韩信和张良,而像刘备的萧何。 刘备能成功依靠的是法正。 因为两个人都是敢于战斗、敢于冒险的人。

理论出身的诸葛亮在街亭前选择了马谡而不是魏延。 希望马谡能证明自己的名字,但由于当时兵力过于分散,对于集中兵力的魏军,街亭的位置尤为重要。

魏延这次也一直被搁置,马谡和王平出征了。 诸葛亮害怕马谡掉链子,下令绝对在山下扎营,马谡去了当地,却选择爬山。 王平阻止了这一点,但最终马谡被魏军包围,滴水不漏。

猛虎要下山的蜀国军队,都饿得腿软了,反而冲魏军收拾。 不就是王平以前已经分队拒绝守备,用奇谋惊动了魏军,冷静地撤退了吗? 马谡也不需要诸葛亮回来插手吧。

得知诸葛亮失去街亭后,知道这次北伐没戏,只能哀叹一生。 马谡回来了,问题有什么遗嘱,就让他把书背下来。 诸葛亮北伐第一次以失败告终,最终是因为马谡失去了街亭。 反正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 这也是新项目不会成功的。 CEO必须表现出的态度,即使是和自己的学生是朋友,也犯了重大的错误

诸葛亮错过了第一次北伐的机会。 祁山起六山,祁山就像他的克星,祁山撤了六山,难怪最后那个魏延关掉了他北斗七星的主灯,让他得逞了。 他留下了一系列的奇谋和遗嘱,魏延就在他的神后,安排得很好。

诸葛亮不信魏延,错用了马谡。 他性格中体现出谨慎的一面。 面对信息变幻的战场,这两点又是缺点,缺乏大胆和稳定性,才是蜀汉北伐失败的关键。《三国志》 《诸葛亮传》 《三国演义》

遇上大事时候,民众们的想法往往是不一定正确的。由此,若让民意牵着鼻子走,事事与民计议,那么就会一事无成,注定失败。

所以,往正确的方向引导推动民意,才能团结发动民众、并从中得到强大的力量支持。

这是中国古人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总结出来的经验。那么古人这番话说的,是对还是错呢?

比如推崇“不在意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并以此哗众取宠的人听了,肯定是要拍桌子骂人的。

然而真话难听,拍桌子也没用。因为历史多次证明过,就是那么回事。

究竟有理没理,且来以史为鉴。

讲一个很有趣的三国故事——《三国志·程昱传》记载有一个经典战例,说的是“程昱计守东阿城”事迹,而这里面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东汉末,黄巾之乱席卷天下。

东郡东阿县丞王度,也是暗投太平道之人,待到黄巾军起义时,便在城内纠合党徒,放火起兵响应。

事发突然,一城惊恐,县令逾城墙逃命,满城吏民,统统弃家负老携幼,离城而逃,全都胆战心惊的躲在了城外的渠丘山之中,人数以万计。

其中尚未入仕、还是白身的青年程昱,也随大众出逃,藏身于山中。

但程昱终究是自小便好读兵法之人,觉得这样藏在山里,总不是个事,便与人趁夜色潜回东阿城,想探一探黄巾军的虚实强弱。

没料到一探之下,竟发现东阿城内空无一人,王度等众,竟然不住在城内,而是驻扎在了城西五六里之外。

这就让程昱对黄巾军的观感大变,畏惧一扫而空,顿时便大起鄙视之意。

于是,程昱立即找到了一同躲在山里避难的城中大姓薛房等族长,程昱为诸人分析形势,说道:

“黄巾贼得了城郭而不能据守,这就说明其等不过是一群只知掳掠的盗寇,乃乌合之众,全无坚甲利兵、攻守之志也。

诸君皆为素有威望辈,何不召集大众,相率而还,东阿城墙高厚,城中所储谷米甚多,只要发动吏民坚守,王度等黄巾贼必不能持久,攻之可破也。”

族长们一听,觉得程昱说的太好了!纷纷赞同,便分头去与同躲山中的吏民们接洽,欲说服大众,一起返回城内坚守。

不料这一说,就在民众面前碰了个大大的钉子。

民众们的意思是:守御城池、讨伐贼匪,那是朝廷官军之事。而我等自躲在山里好好的,若是贼兵从西边杀来,我等再往东边逃去便是,为何要冒险去守城、与贼人拼命?

任薛房族人怎么劝说,民众只是摇头,竟然无人愿意相从。

东汉的大族们自家皆有少量部曲私兵,但力量不足。想要守城拒贼,若没有民众相助,却是万万不能的。而如今民众却商量不通,坚决不肯同行,这就尴尬了。

但也不能怪老百姓没觉悟,人在危急关头,首先就会想到自己个人得失安危,此乃本性也。

于是,程昱对薛房等人说:你们这样办,这事就难了。

那么,该怎么办呢?

众人一筹莫展,程昱便接任了指挥权,他让薛氏属下先做了几面黄巾旗,派遣几个骑士偷偷赴东面小山上,高举起旗帜,扮出一副黄巾军大队人马的样子。

薛房族人们,待见东山旗帜竖起,便同时指着东面,齐声高呼道:

“不好了,大家看啊,黄巾从东面包抄过来了,赶紧逃啊!”

然后,薛房等族人带头,直接往城中飞奔而去。这下弄得,山里避难的民众惊恐之下,谁还能辩方向,只是不由自主的,只管一起跟着薛房族人们发腿狂奔,“呼拉”一下,数以万计的吏民们,全部又逃回了城内。

民众们一入城,程昱立即命人关闭城门。

这时候,夹在难民中的县令竟然也出现了。于是,与县令协作,立即发明文,招募壮勇,下发兵械,编制部伍,整修城防。

汉风尚武,民众中不乏有勇力者,本亦不是弱鸡,只是无人组织罢了。

一旦秩序恢复,一道道命令、奖罚条例颁布下去后,东阿城内的民众力量一下就被激发了出来,并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守城自卫行动之中。

这时候,屯于城西的黄巾军也察觉不对了,于是麾众前来攻城。

然而,一旦城内民众被朝廷制度组织起来后,这城池又岂是严重缺乏军械的黄巾所能攻克的?

所以黄巾军的攻城,立即就遭到了痛击而失败。

黄巾军欲退兵时,程昱可不会放过这个“击其惰归”的大好机会。他集合了一部骁勇敢战之士,竟然开了城门,亲自带队杀了出去。

因攻城失利,斗志已沮的黄巾军,被这支守城成功,士气正盛的民兵们一个突袭之下,便被杀了一个落花流水,四散而逃。

于是,王度等率黄巾残部远遁,东阿城依赖程昱之力,在黄巾大乱之时得以了保全。

而程昱之所以能在大乱时守住东阿,关键就是成功的调动组织起了本来准备四散逃难的民众。

表面上看,程昱似乎是用了诓骗的手段,把民众们骗回了城内,但实际上却是拯救了一城老少。

如果像薛房族长等,与民坦言相商,那么看起来很真诚,但毫无疑问,老百姓是宁可四出逃难,最后白骨露于野,也不会下决心回城坚守与贼死斗的。

一天,汉景帝正在处理政务,窦太后带人直接闯进殿中,质问道:“我听说害死临江王的凶手郅都不仅没死,还做了雁门太守?可有此事?”汉景帝心中一咯噔,却也不敢隐瞒:“不错,但儿念及他是忠臣……”

话没说完,窦太后就面色一寒:“他是忠臣?那我的孙子临江王刘荣是逆贼?你别忘了,荣儿当过太子,曾是大汉储君!郅都如此胆大妄为,必须以命谢罪。如若不然,你就当没我这个母亲,我没你这个儿子!”

说罢,窦太后拂袖而去。汉景帝待在原地止不住地摇头。太后如此斩钉截铁,即便自己想保郅都,恐怕也保不住了……

在中国历史上提起“酷吏”,很多人都会想起唐朝的来俊臣。但其实,汉初有一酷吏连来俊臣都望尘莫及,其心狠手辣,连太子都敢杀,且不说满朝文武,就连匈奴都怕他!

此人就是汉代名臣——郅(zhi)都。

郅都早年在汉文帝手下当郎官,做事规矩不谋私利,让汉文帝颇为赞赏。因此汉景帝即位后,以郅都为中郎将,执掌宿卫。郅都不同于其他大臣,他性格直率,口才又很好,常当面训斥别人又让别人哑口无言。

即便面对皇帝,他公然抗命,也能让皇帝不仅生不了气,还得感谢他。比如有一次,汉景帝带着他和最宠爱的栗姬去上林苑游玩,结果栗姬上厕所时,遭到一头野猪的攻击。汉景帝大惊,赶忙呼叫郅都:“赶快去救朕的爱妃!”

没想到郅都听完不为所动,汉景帝来不及生气,便拔出剑要自己上。郅都立马阻止,义正言辞道:“陛下不可冒险,天下美人多的是,死一栗姬还有张姬吴姬。但陛下若亲身犯险出了事,将来怎么见祖宗!”

皇帝大多薄情寡义,汉景帝也不例外,一听这话便不再坚持。幸好野猪只是迷路,没多久就离开了,栗姬也没受到伤害。此事很快被窦太后得知,见景帝身边有这么识大体的人,窦太后非常高兴,特旨赏赐百金。

汉景帝对郅都也愈发器重,后来还任他为济南太守。济南世家大族多,大多行为不法,朝中无人敢治。结果郅都一到任,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对犯罪之人不问地位高低,一律斩首。简单粗暴的手段,使济南为之一肃。

回到长安后,郅都官升中尉,开始掌管京城治安。他铁面无私不趋炎附势,手段又酷辣无情,大臣、宗室对他十分畏惧,背后称他为“苍鹰”。就连生性高傲的大将军周亚夫见到他,也会恭敬地弯腰叫一声“郅公”。

而这样一位忠臣酷吏,又是怎么得罪了太后的呢?这就要从临江王刘荣说起。

临江王刘荣是汉景帝的长子,窦太后的长孙,从小受尽宠爱,早早就被立为太子。但他的母亲栗姬见识短浅,得罪了长公主,又因年老色衰而逐渐失宠,太子位最终被废,由刘彻,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顶替。

刘荣被贬后怨气冲天,做事愈发嚣张,为了扩建宫殿,竟占了宗庙一块地方。此事一爆出,朝野震惊。要知道古代等级森严,宫殿规格严格,一旦逾越,就等同于像封建等级制度宣战,与谋逆算同一回事。

而刘荣废太子的身份又那么敏感,汉景帝知道后勃然大怒,立马命郅都严查。刘荣落到郅都手上就惨了,因为郅都根本不会管你是什么太子还是王爷而有所宽容。

刘荣也明白这一点,直接要求郅都给他笔,要向汉景帝乞求原谅。但郅都认为,既然你犯了法,就得认罪伏法,若让你成功说服皇帝而免罪,岂不是我的过失?于是,郅都严令狱卒不得给笔,除非愿意认罪。

刘荣就这样在狱中待了半个月,从小养尊处优的他,身心都受到了极大压力。后来窦太后心疼他,让魏其侯窦婴找人给他送去了笔墨,可还没等写出来,刘荣就因为心理压力太大,而选择了自杀……

消息传到窦太后那里,窦太后泪如雨下,恨恨道:“郅都逼死我孙,不可轻饶!”汉景帝想保郅都,便立马下旨将郅都免职回家,然后又升他为雁门太守,远离长安避祸。窦太后失去郅都的消息,也就不了了之。

然后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窦太后不知从哪得到了消息,跑来质问了汉景帝一番。汉景帝一看实在保不住,只能痛下杀手,以失当的罪名而处死。郅都被抓后非常坦然,直到赴死都没有说一句辩解的话。

值得一提的是,郅都在边疆贡献很大。以前匈奴经常南下侵略汉境,郅都来之前还准备南下,但一听说郅都到了雁门,吓得直接解散军队,放弃了入侵的想法。而郅都刚死,匈奴便卷土重来,边境再次混乱起来。

郅都在后世评价很高,甚至与战国名将相提并论。《册府元龟》言:“汉拜郅都,匈奴避境;赵用李牧,林胡远窜”。《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夸赞郅都为“贤人”“国家之利器”。司马迁也评价他“伉直”。

在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下,郅都大力推行法制建设,对西汉的平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他确实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贤者。但可惜他身在封建时代,法律不过是帝王的玩具,他终究成为了一枚弃子。

在汉景帝时,一有压力,汉景帝就会拿大臣开刀,,晁错郅都之死都是如此。可见汉景帝并非像后世人所认为的明主。或许,这就是他死后成为汉代唯一没有庙号的皇帝的原因吧……#头条创作挑战赛#

正史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四次交手,结果如何?没有贬低任何一个的意思,只是根据史书写出来的。

第一次交手,发生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前期,诸葛亮击破魏平,围祁山堡,司马懿引大军前来支援。郭淮引阳溪败军于上邽看守曹魏陇西军粮。司马懿知诸葛亮平生不敢冒险,不会绕过魏军主力偷袭上邽麦田,只派四千精兵去协助郭淮。没想到诸葛亮真的派少量部队在前方迷惑司马懿,亲自率数万大军偷袭郭淮上邽军团,“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此时郭淮手下只有万余阳溪败军,加上四千支援部队,也不过两万人。面对数万诸葛亮大军,结果也只能是“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

《三国志》记载时陇右无粮,也印证了诸葛亮破坏了曹魏陇西麦田。

第二次交手,卤城会战,诸葛亮击破郭淮后,“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司马懿了解诸葛亮擅长野战,不敢贸然进攻诸葛亮,只能像痴汉一样一路尾随诸葛亮到卤城。司马懿始终不与蜀军交战,为了诱敌交战,诸葛亮也只能犯险了,撤掉围困祁山的大军,将大军收拢在卤城相对平坦的地域,这时候司马懿开始按耐不住了,自古以来骑兵两面夹击如同飞龙骑脸,想输都困难,于是令张郃攻蜀军后方,亲率大军攻诸葛亮主力,只要有一路突破,诸葛亮都可能会被魏军生擒,可都没想到的是蜀将王平用极少量的军队就挡住了张郃数万大军,司马懿攻击诸葛亮主力被三面夹击,被诸葛亮“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这里缴获玄铠五千领,需要科普一下,汉时只有队率军官才能穿上“铠”,其余士兵只能穿皮甲或者不穿甲。

第三次交手,木门道之战,《三国志》记载张郃有兵权五万,是曹魏西部战场的二把手。诸葛亮由于李严书信,撤军回蜀,司马懿令张郃追击。有一说张郃不同意追击诸葛亮,总之张郃追击诸葛亮进了蜀军的埋伏,《三国志 后主传》:夏六月,亮粮尽过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仅剩的五子良将就这么谢幕了。

第四次交手(仅《水经注》记载),诸葛亮令蜀将孟琰渡过渭水,夹击司马懿,结果渭水爆涨,截断了孟琰与诸葛亮的联系,司马懿终于抓到诸葛亮的破绽,亲率万余骑,想要一举歼灭渭水北的蜀军,诸葛亮见状,命弓弩手,隔渭水而射,司马懿军不得进,蜀军趁机架桥,最终孟琰的危机解除。

结果显而易见了,司马懿占据兵力优势,兵种优势的情况下,四次与诸葛亮交手,结果三败一平。本文没有贬低司马懿的意思,司马懿两次大破东吴北伐,杀孙权一个主帅,俘斩万计,平辽东,擒孟达,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军事家。

诸葛亮正史5次北伐为何均以失败告终?归根到底是他保守的战略心态所致,因为北伐“非奇谋不能胜”。

首先,蜀汉本来国力相对于魏国是弱势一方,尽管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但人口却只有魏国1/4,古代搞生产人是关键,再说,魏国地盘更大,土地多平原,所以生产的粮食自然更多,而粮食产量对打仗的意义不言而喻。

其次,蜀汉和魏国的疆界乃大体在秦岭附近,崇山峻岭易守难攻,魏国占据天时地利,以逸待劳之下自然更有优势。建安六年,汉军围攻小小陈仓而不下,本来大可以围城让陈仓城断粮,届时其必定不攻自破,但由于汉军军粮接济困难,最后只能退兵,可见地理劣势对蜀汉军队的影响有多大。

所以国力上耗不过魏国,地理优势也不在自己一方,诸葛亮要想北伐成功必须用奇谋,但这正是孔明的短板。《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有一句是“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是应变和谋略不是诸葛亮所长。

孔明不但自己想不出“奇谋”,连将领想出的“奇谋”也一口否决。魏延曾建议仿效当年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自领数千精兵出子午谷攻长安,诸葛亮则出斜谷,双方在潼关汇合,这就是历史上的“子午谷奇谋”,但孔明认为此举太冒险,故并未接受。

所以当时总体的形势是,用奇谋不一定成功,但不用奇谋一定不成功,诸葛亮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仍然稳打稳扎按部就班地行兵布阵,这不是慢性死亡吗?反而最后的结局是,魏国邓艾用“暗渡阴平”的奇谋灭了蜀汉,如此想来实在讽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