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手游正统三国名将攻略6 正统三国游戏攻略

手游正统三国名将攻略6 正统三国游戏攻略

时间:2018-11-01 03:41:02

相关推荐

手游正统三国名将攻略6 正统三国游戏攻略

#若曹操很坏,怎么麾下有三国时期最多的文成武将为其所用呢?# 曹老板很坏?不一定,就曹老板所处的时代,家族,外界因素,不是正统不一定是坏,毕竟历史成就,曹老板是军事家,诗人,政治家,少妇爱好家!

卡塔尔世界杯主要参赛队对应的三国群雄,历史和现实总是惊人巧合。

卡塔尔对应袁术,光有钱却没实力,以为靠“钞能力”就能摸大力神杯,结果最早下线。

德国对应董卓,横冲直撞习惯了,蔑视一切对手,结果被比王允还要沉得住气的日本挑翻。

巴西对应袁绍,土豪金的战袍享誉世界,五星巴西如同四世三公,却无奈倒在了称霸的半道上。

乌拉圭对应公孙瓒,曾经的首席大佬,如今渐渐滑落到二流区间,这个绿荫屠夫就如同白马义从一般,赫赫威名成为了历史。

英格兰对应马腾,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彼此独立互不统属,堪比西凉马氏与韩遂、成宜、杨秋等军阀的松散联盟。三喵军团看着挺雄,真要交起手来也就那么回事儿。

摩洛哥对应张角,连续击败传统豪强,差一点就完成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成就。

葡萄牙对应孙权,无冕之王从来没有捧起过大力神杯,却有C罗这样的世界级名将。比天时不如法国,比人和不如阿根廷,纵然实力强大也只能像江东孙氏一样“法统不正”。

阿根廷对应刘备,赢球是众望所归,输球是悲情英雄,无论阿根廷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从来都是民心所向。如果绿茵场是三国,那么阿根廷必定是蜀汉,球迷们心中的主角光环永远属于潘帕斯雄鹰。

法国对应曹操,上届卫冕冠军且整体实力最强,得天时又有正统加持。尽管阿根廷在法国面前就像蜀汉在曹魏面前那样,不过大家依旧希望阿根廷能赢。#头条创作挑战赛#

蒋信是明朝前中期的一名蒙古将领,原名叫做把台,是忠勇王金忠的侄子,在永乐二十一年的时候,他跟着叔叔金忠一起投降了明朝,被委任为都督佥事。

到了宣德初年的时候,把台才被朱瞻基赏赐了一个汉名叫做“蒋信”。后来到英宗皇帝朱祁镇继位之后,将其封为忠勇伯。

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御驾亲征,蒋信也是随行一众高官之一,后来也一起被瓦剌围困在土木堡里,同时又一起被俘虏了。也先看在他之前是一个蒙古人的情况下,对他还是比较优待的,让他去隶属赛罕王帐下。

然而,蒋信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原汉文化的洗礼,此时的他是身在蒙营心在明,时常跑到朱祁镇的身边痛哭着,以表达自己对于中原汉土的思念之情。

后来,蒋信得以和朱祁镇被也先完好无缺地释放回来,代宗皇帝朱祁钰下令恢复了蒋信的俸禄。蒋信本人最终于景泰五年去世。

#头条创作挑战赛# #历史#

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北京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他得到了让天下人寒心的结局——斩决。

那天本来晴空万里,可转瞬间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

所刑时,执刑的刽子手左右为难,含泪砍下了于谦的脑袋。然后他愧疚不已,挥刀砍向了自己的脖子。

到抄家的时候,锦衣卫发现他身为朝廷一品大员,家里却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只有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负责抄家的锦衣卫坐在他家里痛哭落泪。

孙太后怒斥明英宗朱祁镇:“昏君!你怎么能杀于谦?谁都可以动他,只有你没资格!”

后来,英宗可能是惭愧了,临终前留下遗诏:“自正统以降,不许以宫女陪葬!”

173年后,即崇祯三年(1630年),在当年于谦被砍头的地方,另一个大明王朝的擎柱之臣也被杀害,他竟然比于谦死得还惨!

这年9月22日,当时大明“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锦衣卫前去抄家时,同样没有抄出多少钱财。

梁启超说:“而有督师(袁崇焕)其人者,则满洲军将不能越辽河一步,使督师以后而能有督师其人者,则满洲军犹不能越榆关一步,故袁督师一日不去,则满洲万不能得志于中国,后金军之处心积虑,以谋督师宜也。”

梁启超的意思是说,如果有袁崇焕在,满清不能踏进大明国土一步,实际上崇祯皇帝是上了后金人的当了!

李济深也这样认为:“论明清间事者,佥以为督师不死,满清不能入主中原。”

有人说,袁崇焕人品格局都不够,他死得不冤。那么,面对外族侵略,像三军楷模,力挽败局的袁祟焕都不够格,士兵将领每个人应向谁学习,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战争残酷,中国人面对外敌入侵时的战争更复杂,中国英雄比外国英雄更难做,因为还有许多战争之外的因素需要考量,比如说民族英雄岳飞!

袁崇焕和于谦比华盛顿等人难做百倍,结局又惨百倍,结局不怨英雄,只怨可恶的官场规则。

袁崇焕的策略是很高明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争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步兵对阵骑兵!故而袁的筑城修堡步步为营,削弱掉骑兵的野战冲锋优势,发挥步兵据城善守之长。本是上策,无奈崇祯刚腹多疑太吝,自毁长城!加之李自成等农民軍把大明搞的大厦欲倾,无意之中帮了满清,也怪明太腐朽,所以亡了!

若是国稳民安,放手让袁去干他几年,满人是难以入主中原的,真可能被袁所平。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在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之后,崇祯帝落寞地走向煤山,停在一棵歪脖子树下,这里便是他为自己选的葬身之处。

崇祯至死想不明白:偌大的朝廷,为何尽是溜须拍马贪财之辈,无一人愿意挺身而出为自己分忧。

汉族臣民向不缺乏忠臣良将,历朝历代都是。然而,100多年前在崇文门前的一场杀戮,前的那场惨不忍睹的凌迟,使得人们认识到,想忠于大明王朝,付出的代价太过惨烈。

当年明英宗没有想到,他杀掉的不仅仅是于谦,而是杀掉了天下人对整个王朝的忠诚,以至于他的后代孑然一身选择了自缢。

崇祯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杀掉了袁崇焕,等于自毁长城,亲自推倒了擎天一柱,结果连个给他看家护院的人都找不着了!

所以他临死前以发覆面,无颜见天下人。

两位大明帝国的忠臣,都落得如此下场,怎不令人唏嘘?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东北军阀出身,成为爱国名将的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被蒋介石囚禁度过了大半个人生,直到蒋介石去世之后依然被他儿子困住。从相知好友到互相扶持,最后走向了反目成仇。两人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蒋介石为何临死之前才说出不肯放过对方的真正原因?

张学良出生于1901年,他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东北军阀张作霖,张学良从小前途广阔,作作为父亲的接班人他表现十分出色。从陆军讲武堂毕业之后,19第一次直缝战争当中,他指挥率领的队伍获得了唯一一次胜利。

从此张学良的名字开始响彻东北,而他也没有辜负所有人的期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率领奉军直捣敌人的老巢。这次战争之后张作霖代表的奉系军阀军事能力大幅提升,张作霖的权力也达到了巅峰。

而张学良也很快有了自己的一部分心腹,但由于部下试图背叛也让他认识到,内战是毫无意义的。1928年,日本人害死了张作霖,张学良接过了父亲的担子,开始成为东北地区的掌权人。

同一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的领导,蒋介石十分高兴,并且常常和张学良有书信往来,认为他能够替自己守着东北这么大一块地方。当时由汪精卫带头的反蒋组织闹得轰轰烈烈,一时之间位于中立方的张学良的选择就十分重要了。

张学良手握几十万大军,可以敲定这一锤子买卖。在他思考很久之后,始终认为蒋介石代表的政府至少是正统正规的,而汪精卫带头的无非是些零零散散的人,当时国家时局动荡,张学良希望至少能够早日实现统一,于是蒋介石获得了这次胜利。

之后蒋介石不仅对张学良授予陆海空副司令一职,还几次邀请他到南京来玩。等张学良到了南京之后,他亲自带着张学良到处闲逛,宋美龄也邀请张学良一起跳舞,一时之间蒋张二人关系十分密切。

只可惜这样的好景不长,张学良听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将整个东北拱手相让,导致东北地区悉数沦陷,哀嚎遍野。张学良十分自责在后来的战争中失利,还被免除了所有的职务,他始终说是自己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

当时的新中国出在风雨飘摇之中,当务之急不再是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首要目标必须是对抗外敌。于是张学良亲自与周总理接触,双方都有了一起抗日的共识,但现在的难题是蒋介石究竟会不会答应。

当时的西安城内部,迟则生变。在外界的压力之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发动兵谏,逼蒋介石共同抗日,史称“西安事变”。那一年张学良36岁,刚过而立之年,后来他年老时回忆道,自己这一辈子从36岁就已经结束了。

他长达54年的囚禁生涯开始了,而杨虎城将军则被蒋介石暗自处死了。从西安到南京,再到台湾,到美国,就算老蒋死了,他儿子还接着囚禁着张学良。

蒋介石把他老婆赵四小姐也送到了身边,摆明了不会放张学良出来。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不选择杀了他,因为张学良势力太大,杀了他,蒋介石根本没办法稳住东北地区,而这时他很需要东北的军人们。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学良以为蒋介石可以放过自己,那一年蒋介石生日他托人给蒋介石送去了一块表。意思是时间过去这么多年了,难道还要把自己这么关着吗?蒋介石看了礼物之后,回了两件,一个1936年的日历和一双鞋子。意味着他没有忘记当年的事情,张学良也没有出来的必要。

宋美龄对这些事情,也十分无奈,她和张学良交好,虽然曾说过老蒋一定会放他出来的,但这么多年过去老蒋一点放人的意思都没有。1975年,蒋介石的身体在遭受车祸之后,这么多年一直没起色,他把儿子叫到了病房前。

这段话也成了他的临终遗言,“张学良在东北的势力很大,印象里极高,如果放他离开,台湾政权很有可能不保。”当时蒋介石已经是走到了生命的末期,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张学良的事情,足见这根刺扎得有多深。

没多久蒋介石走了,消息传到了张学良的耳中,宋美龄派人来接他前去吊唁。张学良站在水晶棺前一直没有开口,神色复杂。只可惜蒋经国命不够硬,活的不够长,1990年去世后,张学良彻底自由了。

没过几年张学良去了美国,直到2001年去世。一代名将也最终离开了,他没有选择回到东北,因为在他心里他始终对东北是有愧疚的。最后的这几年,他也算是久违的尝到了自由的味道。

国产经典抗战电视剧《亮剑》原为网络作家都梁创作的同名小说。

《亮剑》作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抗日经典剧,好评无数。李云龙在剧中的角色不同于抗日将领古板正统的形象,更贴近生活,而深受大众喜爱。

《亮剑》的主人公李云龙“泥腿子”出身,自称是家乡"十里八乡有名的俊后生”其实他不爱洗脚,晚上睡觉打的呼噜震天响。他没文化,就是这样一个人,但他粗中有细,有军事谋略,能带兵打仗。

根据李云龙在剧中的表现,他绝对是八路军里的一个“刺头”。他是红军的团长,但由于错误百出,被上级解除了职务。抗战即将胜利的时候他还是个团长。

但他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善于带兵。在他的领导下,即使是最差的部队也能变得战无不胜。

《亮剑》之所以能成为抗战剧的经典,是因为它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有自己的缺点,有他们的战友情,有他们的人格魅力,有人物的生动刻画。

剧情中没有手撕恶魔。大部分都是从客观的角度讲述战争的残酷,它只展现了冰山一角。现实远不止这一点,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是多少这样的先烈用鲜血付出的生命。

他们中有太多的人在剧中像无名小卒。他们参加的战斗可能太小,以至于史书上没有记载。他们的名字不在功名墙上,甚至他们的遗体也永远留在了异国。

他们只是一批参战中国军人的缩影,却撑起了中国的军魂,中国之魂!

有网友说:

剧情好归好,但是群演的演技还有那蹩脚的日语台词真的是一言难尽,而且觉得导演也是把八路军神话了一点。

小编认为: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虽然敌众我寡,但也要有亮剑精神。

对此你怎么看?

#电影#萌娃影视库的视频

一个独立团能有多少人 李云龙告诉你:现在有足足八个营

萌娃影视库

1407年,皇后徐妙云去世后,朱棣发誓不再立后,可转头就要娶小姨子徐妙锦,只是徐妙锦给了他一件东西,便让他彻底死心。

明成祖朱棣一生伤人无数,发起靖难之役向侄儿举起屠刀,使无数将士命丧战场。即位8天后,将建文帝旧臣黄子澄、方孝孺等灭族,杀害宫人千余人,手段狠辣残忍、不徇私情。但就是这样一位铁血君王,内心深处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柔情。

1407年8月,朱棣的原配夫人徐皇后去世,他悲痛不已,发誓再不立皇后。这位皇后徐妙云身份可不一般,她是大明开国元勋徐达的长女。自幼聪明、娴静,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深得马皇后和朱元璋的喜爱。

因为聪慧过人,徐妙云从小就有了“诸生”的美誉,朱元璋曾对徐达夸奖徐妙云“是女必贵,其以为吾儿妇,宜善视之”,并将她指给四皇子朱棣为妻。徐妙云在12岁时,就已经入宫听马皇后聆训,对朱棣并不陌生。

朱棣大徐妙云两岁,早在指婚之前,两人已经有了很多交集。朱棣16岁大婚迎娶了徐妙云,两人少年夫妻,陪伴多年感情特别好。朱棣共有9个孩子,前7个都是徐妙云生的,足见确实感情甚笃。

徐妙云贤惠能干,将燕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靖难之役,她与朱棣统一战线,共同对抗建文帝大军。在和朱高炽留守燕京期间,带领全城将领的妻子共同作战,抵御李景隆大军的攻击,拖到援军到来。

朱棣即位后,给了徐妙云最尊贵的皇后之位。只可惜好景不长,五年后徐妙云因病离世。朱棣大受打击,常常素衣白服,日夜追忆思念徐皇后。

看着皇上日渐憔悴,徐家人忽然想起仍待字闺中的三妹,也就是徐皇后的同父异母妹妹,徐达的三女儿徐妙锦。徐妙锦和徐妙云年龄相差18岁,姐妹俩没有相处过几天,但长得却有七八分相似。

徐妙锦28岁一直不愿出嫁,如若能嫁给朱棣,那可是徐家莫大的荣耀。因此,家人十分乐意促成此事,积极地把徐妙锦的画像送到朱棣的寝宫挂了起来。刚开始,朱棣对挂在墙上的画像没有任何想法。

有一天,朱棣正思念徐皇后,忽然一阵风吹过,徐妙锦的画像掉了下来。朱棣捡起来一看,顿时惊呆了,画中人居然和徐皇后长得一模一样。这难道是徐皇后示意,让他娶徐妙锦吗?

朱棣心思既动,便宣徐妙锦进宫。

徐家人很高兴,可徐妙锦却用被子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拒不接旨。宫人问为什么,徐妙锦说,脸有痘痕不便入宫。宫人奇怪,问她痘痕在哪里,徐妙锦指着白洁光滑的脸庞说:“就在这里。”

宫人无奈,只好回宫实话实说。

如此一来,朱棣更好奇了,人家都争着抢着嫁给他,徐妙锦却拼命找缺点只为不嫁他。他思来想去,以为自己没拿出诚意,让小姨子有后顾之忧。朱棣便再次对宫人说:“你与她说,只要她肯嫁,皇后之位就是她的。”

宫人领命而去,将朱棣的话转述给徐妙锦。没料到徐妙锦依然不为所动,还提笔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德行不够,才貌欠佳,不能陪伴在皇上身侧。

宫人无奈,只得再次硬着头皮回宫复命。

朱棣百思不得其解,但徐妙锦又是至爱的亲妹妹,不能治罪。既然爱屋及乌,那就用“爱”来打动对方好了。

于是,他脑子一冲动,下笔如神助,写了封情意绵绵的信。他相信,任谁看了这封信都会动容,更别说还有后位加持。

可徐妙锦奇就奇在这里,她收信后,立即随信送出一个锦盒。朱棣拿到锦盒十分高兴,猜测里面必是定情信物,他喜滋滋地打开盒子,不料却掉出半截头发。

朱棣很疑惑,后来宫人说徐妙锦为断陛下执念,削发出家为尼了。

见小姨子如此做法,朱棣火热的心终于凉透了,他明白了,不是他诚意不够,而是徐妙锦根本不想嫁他。他只能作罢,从此再也没有过立皇后的念头。

世人想不明白,徐妙锦为什么不愿意嫁给朱棣呢?那是多少女人削尖了脑袋都想嫁的人,为什么她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求婚,甚至不惜出家明志。

其实原因很简单,徐妙锦不嫁朱棣有两个原因。

首先,徐妙锦和朱棣没有情意,做不到同心同德。朱棣说到底是推翻正统的朱允炆,篡位得来的皇帝,帝位来路不正,为她所不齿。两人既做不到一条心,政见又有所不同,相处只能是一种折磨。

其次,朱棣将徐妙锦做为徐皇后的替身,试问天下有几个女人,愿意心甘情愿地做另一个女人的替身,自然是不愿意的。而且两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根本不同。长期相处后,当朱棣意识到他们完全不同,万一她行差踏错,谁还能护得住她?

不得不说,徐妙锦简直是人间清醒。她出身功勋之家,遇到至尊之人的求婚,又许以天下女子最想得到的位置。但她从未迷失过本心,一心一意过自己平凡而又质朴的日子。

徐妙锦直到朱棣崩逝,才蓄发还俗,终身未嫁。她不为俗尘欲望所累,堪称浊世的一股清流,令人倾佩。#头条创作挑战赛# #历史# #人物#

作者:夕照

编辑:薄荷

曹操杀了杨修之后,为了试探他父亲杨彪的态度便问道:“杨公为何这般消瘦啊?”杨彪想了一下回答,怼得曹操哑口无言。

杨修出生在弘农杨氏,这个家族人才辈出,祖父杨赐、父亲杨彪都曾担任过东汉太尉,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自然是受到良好的教育。

杨修自幼聪明,很早就展现出惊人的才华,他年纪轻轻就担任曹操的主簿,深得曹操的喜爱。可是杨修有一个大问题,太聪明,爱显摆。

杨修十分了解曹操的心意,别人还没有猜出来,他已经明白了。面对一个枭雄,对他的心思了如指掌,实则犯了曹操的大忌。

曹操攻打汉中,刘备因为天险据守,花费了很多时间曹军也没有攻下来,下面的将领和士兵也认为消耗下去会增加伤亡。

在这种情绪下,曹操犹豫不决,到底攻还是撤,一天,军中士兵来请示口令,曹操随口说了一句“鸡肋”。

士兵和将领听了这话一脸的茫然,一边的杨主簿却已经打包行李准备走了。

其他人问道:“杨主簿你为何要走啊?”

杨修沾沾自喜地说:“鸡肋食之无味,扔了可惜,汉中就如同这鸡肋,没有攻打的必要了。”说完他就扬着头走了。

这件事传到曹操的耳朵里,他表面对杨修自作聪明的行为笑而不语,其实已经有了一些忌惮。

曹操晚年心中最大的心事就是继承人的问题,他左右为难,举棋不定。长子曹丕没有得到他的青睐,但拥有司马懿、贾诩等世家大族老臣的支持,这些老臣都是老谋深算。

杨修站队曹植,为他夺嫡出谋划策,成了曹植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深知杨修是一个爱耍小聪明的人,会出一些主意挑拨两兄弟关系,因此心中又多了一层忌惮。

曹操曾经问贾诩,继承人的问题,老贾知道这个问题是送命题,于是选择了明哲保身。在曹操一再追问下他只能说:“这让我想起袁绍和刘表的故事。”

曹操一下就明白他的意思了,袁绍、刘表都遇到和他一样的问题,偏爱幼子,最终引起了几个儿子的不满,国内大乱,最终被自己吞并。

曹操最终决定选中长子曹丕为继承人。后继者确认了,就要帮他扫除障碍,曹植身边的谋士杨修就是一个麻烦。

杨修一方面是谋臣,另一方面他身后的家族身份很高,虽然没有实权,代表着正统儒家,旧势力的代表,杨彪是他们的代表。

曹操在乱世中对于用人的思想,不管德行,只看才能,不拘小节,是一个革新派。

杨彪和曹操自然就有对立关系,需要敲打,因此除去杨修也是对保守派的一个警告。

公元2杨修被杀,曹操要看一下杨彪的态度,于是就试探他“杨公为何这般消瘦啊?

曹操是一个疑心很重的枭雄,在他身边工作的人都了解这一点,因此杨彪担心说错话招致灭族,儿子杨修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他思索了一会,然后回答道:“愧无日彈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这是一个西汉的典故,金日彈是汉武帝的宠臣,匈奴王室出身,因为是降臣,他十分小心谨慎。刘彻十分满意他,顺带也很喜欢他儿子,小孩子天真不懂得谨慎,胆子很大。

长大以后的金日彈儿子,居然在公众面前调戏宫女,这把金日彈吓坏了,于是痛定思痛亲自动手把儿子杀了,以绝后患。刘彻表示很生气,认为金日彈胆子太大了。

金日彈说自己儿子胆子太大不如早做打算,防止他作乱。

杨彪借用这个故事告诉曹操,杨修之死是因为自己没有教好他,和曹操没有关系,杨家不怪你曹丞相,你放心。

听完这句话,曹操也哑口无言,也就不再去试探杨彪的态度了。

杨修是一个聪明自负的人,过多地耍弄小聪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参考文献:《后汉书》

#二十四史名家精讲##头条创作挑战赛##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毛忠,明朝悍将,历经8代帝王,75岁阵亡沙场。1468年,75岁老将毛忠征讨固原,身中数十箭,殒命疆场。儿子毛海、孙子毛铠,也奋力拼杀,力战而亡。

毛忠,蒙古人,洪武年间,毛忠与祖父、父亲从塞外投奔明朝。洪武九年,毛忠的祖父在西北与蒙古骑兵交战,力战而亡。

从小在军营中长大,毛忠对行军打仗尤其感兴趣。毛忠力大无穷,善于骑射,在永乐年间崭露头角,经常率骑兵冲杀,充当“敢死队”。

洪武、建文、永乐、洪熙时代,毛忠以小兵身份参战,屡立奇功。宣德皇帝朱瞻基继位后,毛忠的表现机会更多。

朱瞻基继位,实行“收缩”政策,撤销长城外面的许多卫所。鞑靼、瓦剌、兀良哈等蒙古骑兵乘势南下,边境战火连天。

长城附近交战,毛忠主要打埋伏,斩杀敌军众多。宣德时代,毛忠前后斩杀蒙古兵两万余人,俘虏将领数十人,北元少师、太师等官员十几人。

宣德皇帝的“收缩”政策,让蒙古草原再次闹腾,成为中原的大患。朱祁镇继位后,改变祖父、父亲的策略,决定主动出击,深入漠北作战。

1438年,朱祁镇刚继位三年,便派王骥、蒋贵等率兵远征鞑靼,力图要消灭阿台汗。

蒋贵与王骥分两路出兵,蒋贵率2500骑兵充当前锋,毛忠则是蒋贵的先锋官。

明军采取奔袭战术,蒙古大将朵儿之伯猝不及防,毛忠率先冲入营内,在狼山下击败敌军,斩杀数百人。

朵儿只伯便投奔阿台汗,毛忠建议蒋贵奔袭,不给敌军喘息之机。阿台汗在数百里之外,对明军而言是个挑战,但毛忠力劝蒋贵袭击。

毛忠看来,明军十几年没有深入草原作战,蒙古军都习以为常了,阿台汗不会料到明军的行动,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蒋贵觉得很有道理,便率两千兵马从镇夷出发,抄袭小路,走了三天三夜,抵达阿台汗的营垒,而对方却没有发觉。

毛忠率7个骑兵充当敢死队,突然冲入马群。毛忠用马鞭打弓袋,让蒙古的马匹受惊,全部伏在地上。

阿台汗惊慌失措,只能仓促指挥士兵迎战,但马匹不听指挥,只能步行与明军战斗。蒋贵、毛忠率骑兵纵横驰骋,挥舞着马刀砍杀,阿台汗夺路而逃。

蒋贵、毛忠继续追击一百余里,三战三捷,在黑泉边歼敌数千。阿台汗、朵儿只伯只身逃走,鞑靼部元气大伤。《明史》记载:“出沙漠千里,东西夹击,敌几尽。”

亦集乃路之战,王骥、蒋贵、毛忠威震塞北。此战表明,朱祁镇时期的明军依然很强悍,具备长途奔袭作战的能力;如果指挥得当,也不会出现“土木堡之变”。

亦集乃路之战后,鞑靼部元气大伤,蒙古草原失去了平原。也先率领的瓦剌部崛起,成为明朝新的威胁,瓦剌经常袭击西北。

毛忠对战瓦剌,从未败绩,也先奈何不了他。1449年,也先分兵南下,英宗在土木堡之战惨败,毛忠却在西北击败瓦剌,守住了甘肃。

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虏,朱祁钰继位,是为景泰帝。此时,有人说毛忠与瓦剌有联系,想跟瓦剌里应外合,图谋西北。朱祁钰将其贬谪,让毛忠去福建呆着。

毛忠被贬官,也没啥怨言,在福建继续率军作战,征讨各路起义军,扭转了福建的局势。

1457年,朱祁镇再次继位,将毛忠从福建调回来,让他担任总兵官,继续镇守甘肃,防御蒙古骑兵。

1461年,孛来率数万蒙古骑兵南下,劫掠西宁、庄浪、甘肃,前锋直抵凉州城下,西北告急。

毛忠率兵在城外设伏,以弓箭、火铳射杀,与孛来血战一昼夜。弓箭、弹药耗尽后,毛忠手持弯刀,率兵搏杀,进行白刃战。

毛忠勇猛,悍不畏死,孛来很畏惧他。孛类来害怕肉搏战,蒙古兵围而不打,毛忠则经常搞夜袭,让孛来坐卧不安。明军主力增援后,孛来焚毁营垒,退回草原。

成化四年(1468年),满四在固原起兵造反,率兵劫掠附近各州县。朱见深让毛忠率兵讨伐,直奔固原贼营,捉拿满四。

此时,毛忠已经75岁,英勇却不减当年。毛忠率兵冲杀,亲自操刀上阵,连续夺取北山、南山,摧毁敌军营垒十几座,靠近石城。

毛忠让士兵前去喊话,建议满四投降,遭到拒绝。毛忠下令炮击,猛轰石城内的敌军,满四陷入绝境。

明军即将得手时,突然起了大雾,视线受到阻碍。毛忠继续进攻,亲自督战,鼓舞士气,被箭雨射中,阵亡沙场,年75岁。

毛忠被围攻时,儿子毛海、孙子毛铠赶来增援,与敌军血战。毛海勇猛,手持数十斤铁鞭冲阵,斩杀数十人,将毛忠的尸体抢回来。

无奈大雾阻挡,视线不佳,毛海、毛铠“走错路”,被敌军反包围。毛海、毛铠面无惧色,继续血战厮杀,全部阵亡沙场。

毛忠阵亡,都督项忠继续增兵,调来众多火炮,摧毁了石城。满四走投无路,出城投降,被斩首示众,其余士兵赦免。

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毛忠历经明朝8代帝王,9任皇帝,可谓是一员老将。

洪武年间,毛忠与祖父从塞外归来,为明朝效力。1468年,75岁的毛忠还亲自上阵杀敌,阵亡沙场,着实令人敬佩。

明朝末年,官绅士大夫集团与底层民众之间的思想观念大相径庭,这恐怕也是抗清斗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举个例子,就拿明末著名的太监高起潜来说说吧。

高起潜是明末著名的监军太监,名将卢象升就是栽在了他的手里。

高起潜担任辽东总监军的时候,吴三桂主动拜高起潜为义父,从此,吴三桂与他的父亲吴襄一直受到高起潜的提携,父子二人都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到了南明弘光朝廷时期,江北四镇中实力最强的高杰,被投降清军的睢州总兵许定国暗杀了。督师重臣史可法很痛心,亲自跑到高杰军中去吊唁,让高杰的儿子继承高杰的官爵。

高杰的妻子邢氏,原来曾是李自成的老婆,与高杰私通,怕李自成发现,这才跟着高杰一起投奔了官军。这个女人很有见识,她担心儿子年轻,不能服众;就请求史可法作高杰儿子的义父。

史可法书生气十足,拘泥于传统的正统思想,嫌弃高杰与邢氏的“流贼”出身,不愿认高杰之子为义子。他折衷了一下,就提出让监军太监高起潜来作高杰儿子的义父。

这一下,史可法不仅伤了邢氏的心,还激怒了高杰手下的亲信将领们。

与出身官僚集团的吴襄、吴三桂父子不同,这些草根农民阶层出身的将领们认为:史可法让高杰的儿子认一个太监当义父,这是对他们这一军事团体的极大侮辱。

因此,史可法不但没能乘机掌握住这支南明战斗力最强的军队,还促使他们与弘光朝廷离心离德,不愿为南明效力了。

感情受到伤害之后,清军一到,高杰集团的主要将领李本深、李成栋等人就拥着邢氏和高杰的儿子,率领数万精悍部队投降了清军。

吴三桂认高起潜为义父,是主动的,心情是欣然的;

史可法让高杰之子认高起潜为义父,高杰集团那些草根出身的骨干将领们是非常恼火的,认为是对他们的极大羞辱。

官僚集团与草根阶层的是非观念大大相反,注定了南明内部不可能上下同心,整合力量,齐心反清。

所以,南明的抗清斗争,是注定要失败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