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36计手游攻略武将组合 手游三十六计攻略武将搭配

36计手游攻略武将组合 手游三十六计攻略武将搭配

时间:2023-02-28 14:51:36

相关推荐

36计手游攻略武将组合 手游三十六计攻略武将搭配

残唐演义后辈英雄十六杰,李存孝无敌之位无人能够撼动!后面15位一起上也未必是李存孝的对手!

头一条好汉:李存孝,字表金童,原名安敬思。飞虎山灵求峪徒手打虎,被李克用看中收为义子,改名为李存孝,作了十三太保。官拜大唐护国勇南公、沁州郡王、飞虎大将军、破巢兵马前部正印先锋官;李儇御封的“三子无敌将”。胯下五名驹,掌中一对笔砚乌龙挝,武艺超凡,箭骑术高超,智勇双全,天下无敌,有“降龙伏虎之威”和“八马九牛之力”。后人有“将不过李,王不过霸”之称。

第二条好汉:黄巢,字表巨天,大齐国金统帝。

僖宗李儇的新科武状元,因嫌其貌丑,养心殿上僖宗震怒,当场被革退不用。后来在藏梅寺试刀,起兵反唐,做了四年大齐国皇帝。胯下铅顶干草黄,掌中一杆鬼头丧门紫金枪,老罗家“献把梅花枪”的传人,枪法精湛,武艺绝伦,文武双全。

第三条好汉:王彦章,字表子明,官拜后梁国兵

马大元帅。人称“王铁枪”,自称“浑铁篙无敌将”,胯下赤兔胭脂兽,掌中一杆浑铁无缨杉篙枪,骁勇无比。十三太保李存孝死后,便号称为“天下无敌王铁枪”。一伐鸡宝山时,日不移影连挑了三十六唐将,英勇无敌,令唐军闻风丧胆。

第四条好汉:高思继,官拜五侯军的前部正印先

锋官。被懿宗李灌御封为“白马将军”,有“活赵云”之美称,胯下千里银河驹,掌中一杆八卦梅花亮银枪,精通北霸六合枪法,“高家枪”的鼻祖,后辈英雄中的“第一名枪”。

第五条好汉:刘景,字表智远,官拜铜台府大

帅,后晋时官封北平王。胯下黄膘透骨龙,掌中一口安汉金刀,一手春秋刀法,文武双全,勇冠三军,名震天下。在后辈英雄中有“金刀王”之称。

第六条好汉:杨衮,字表弘信。自号“火山王”

胯下宝马烈炎驹,掌中一杆金轮火尖枪,“北霸六合枪”的嫡系传人,北宋“杨家枪”的鼻祖,铁枪王彦章之后的“第一名枪”。

第七条好汉:王彦竜,王彦章的堂兄弟,后梁国

的前部正印先锋、保驾大将军。胯下乌龙驹,掌中一杆镔铁皂缨力贯枪,勇猛无比。

第八条好汉:周德威,字表镇远,人称“红袍将

”,官拜大唐护国左军师、大司马。胯下火龙驹,掌中一条方天镔铁戟,文武双全,后辈英雄中的箭术第一。

第九条好汉:史敬思,晋王李克用的护驾大将

军,人称“白袍将”。胯下宝马闪电白龙驹,掌中一杆涯角亮银枪,“子龙枪”的传人。此人忠勇无比,在汴梁城太平桥下为保护晋王李克用,一人独战梁军数十员大将,最后勒肠大战而亡。

第十条好汉:葛从周,字表通美,大齐国五虎将

中排名第一,官封大齐国上将军,人送雅号“白玉将”,另外还有“山东一条葛,无事莫撩拨”之名声。胯下一匹闪电乌龙驹,掌中一杆虎头湛金枪,武艺极高,文武双全,极有智慧谋略。

第十一条好汉:孟绝海,绿林中称他为“扯破天”。大齐国五虎将中排名第二,官封大齐国前将军。

胯下千里追风马,掌中一口三亭青龙偃月刀,勇猛无比。

第十二条好汉:邓天王,人称“铁枪将”,此人力

大无比,有“无敌将”之称。大齐国五虎将中排名第三,官封大齐国后将军。胯下红鬃马 ,掌中一杆丈八镔铁力贯枪,“霸王枪”的传人。

第十三条好汉:朱温,后改名为朱全忠,后梁太

祖皇帝,人称“赛瘟神”。大齐国五虎将中排名第四,官封大齐国左将军,此人城府极深,阴险狡猾,看风驶舵,后背叛黄巢,归顺大唐,做了大唐汴梁节度使,懿宗李灌的驸马爷。胯下火龙浑红兽,掌中一口云纹金背刀,刀法绝伦。

第十四条好汉:张归霸,“北地金枪王”张处让的

长子。大齐国五虎将中排名第五,官封大齐国右将军兼潼关大帅。胯下闪电白龙驹,掌中一杆八宝盘龙亮银枪,有“银枪将”之称。

第十五条好汉:庞师古,字表希贤,朱温驾前的

保驾大将军,号称“铁锤将”。胯下黑煞兽,掌中一对镔铁轧油锤,以勇猛卓称。

第十六条好汉:李嗣源,晋王李克用膝下的“大

太保”,破巢兵马副先锋,后唐明宗皇帝。胯下青靛追风马,掌中一条方天宝戟,英勇无比。#武将排名# #古代名将# #李存孝演义#

董卓:7个阵营,董卓的开局是最难的,特别是2p对战时,对方先手的话,一定是招揽你的吕布,这个确实没办法解决,下面直说你先手的时候,如何在第一个月保住吕布。董卓只有11的德育,用金去加忠诚,一次只能加4点,三个指令加12点,吕布初始忠诚只有30,你加到42,还是会被别人一波带走。用宝物去加,可以加6点,但要消耗一个指令去找宝,也只能加12点,无济于事。我的玩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攻打冀州,留一个人守洛阳,董卓和吕布必须随队出征,人多机动力高,让吕布直接冲上去俘虏田丰(德89),然后留下董卓,其余退回洛阳,让董卓死在那儿,七星剑送给颜良文丑,死后让田丰也回洛阳,并选他当君主,于是所有阵营里的武将忠诚度统一提高5点;后面两个指令就给吕布加忠诚,用100金加,每次可以加10点,第一个月结束,吕布的忠诚能有55,基本安全了。我更倾向于第二个办法,选一个德育更高的:第一个指令是让董卓和徐荣出征兖州,然后退守徐州;第二个指令,让徐荣在徐州城调查,务必要找出孙乾(德育92),只能让徐荣找,他是除了贾诩之外德育最高的,47的德育。我曾经用董卓和李儒去找,祭起S/L大法,无论如何都找不出来,不是不跟随,是压根就找不出来武将情报。只有徐荣能找到孙乾。第三个指令,放弃徐州,全队出征兖州,让徐荣和孙乾撤退回洛阳,然后董卓去死吧,把七星剑送给曹操做礼物。董卓死后,选孙乾做君主,所有人的忠诚都会提高6。第一个月结束,吕布会有36的忠,是不是觉得完全没用,多此一举?不错,对于保住吕布来说,一点用都没有,可这对于董卓阵营来说,是决定性的一步。因为即便吕布被人带走了,你还要继续玩下去,不管是招揽、巡查还是城池统治度治理,君主的德育太重要了。如果不用孙乾,董卓自己阵营里的人,德育最高的贾诩也只有65,就比袁绍好一些,而189年能找出或者俘虏的武将里,也只有孙乾德育最高。好了,换了君主,立马就站稳脚跟了,如果你运气好,吕布没被带走,那第二个月就能稳住,消耗一个指令找2件宝(S/L),给吕布加忠诚,一次能加12—15,就算用金,一次也能加7—9。接下来,董卓阵营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洛阳长安两座城,初始数据最高,都能买到高级武器,还能读书,又在地图最中间,洛阳可以直接攻打曹操和袁绍的主城,也可以占领荆州要地。长安可以直扑刘备,马腾的土地稀薄,不屑于占领,可以南下汉中,也可以占领许都,真正的四通八达。

董卓的优点就是初期等级为5级。超级厉害。

81岁的老母亲带了500000养老金回家安享晚年,生病时将360000存折交代给儿子。出院后却联合自己的四个女儿状告儿子虐待老人,侵占财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姚志武今年63岁。家里还有5个弟弟妹妹,他是家里的老大。

今年母亲生病身体不好,在医院住了三个月的院自觉时日不多。交代姚志武将家里米缸的存折收好,里面有360000。

姚志武听从母亲安排拿了存折。后来老母亲出院,姚志武算了下,扣除医药费还剩32万。准备将这笔钱还给母亲时,却收到了法院的传票。

虐待老人,侵占财产,这究竟从何说起呢,他倍感冤枉。觉得其他姊妹是为了母亲的36万存款才撺掇母亲状告自己。那么事实的真相真是如此吗?

电视台记者来到三妹姚志云家了解情况。

三妹姚云表态:“撤诉是不得撤诉的。大哥太要不得了,他和母亲吵架,虐待母亲。用铁丝将母亲绑在窗户边,脖子上,手上都是勒痕。”

问她是否亲眼所见,姚云却说并没有,都是老母亲打电话给她诉苦。她还说,原先是将老母亲接市里来养老的,给她安排租房住,母亲住不习惯,住了5个月就回老家了。

姚志武却表示,虐待是不存在的。他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那天老太太在厨房没有找到装白砂糖的瓶子,她怀疑在儿子偷偷将瓶子藏起来了。老太太气性大,就发火打砸家里的家具,电视机都被她打坏了,还烧了好大的火。

姚志武拦不住,就用铁丝将老母亲捆了一下。结果她自己挣扎,脖子上就被勒出了痕迹。

那么老母亲那边又是什么态度呢?当事人是否真的有受到虐待呢?

虽然将儿子告上了法庭,现在两人仍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

老太太一见到记者就开始控诉,说儿子将她用铁丝绑在窗户上,还说儿子们住宽敞明亮的主卧,给她安排住昏暗的杂物间。话里话外都是不满和埋怨。

然而,当走近老太太的房间时,却发现并不如她描述得那么差。房间里面有空调,电视,沙发,还有取暖炉,烧水壶。门上还安装了纱窗。儿子姚志武将这个小房间安排得妥妥当当,一应俱全。

他说,之前是安排老母亲住楼上的,现在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就安排母亲住一楼方便些。

老太太为了防备儿子媳妇拿她的东西,将自己的被子,桶,花露水,这些大件的,小件的,零零碎碎都锁在一个小房间里面。姚志武十分无奈。

当谈到撤诉的事情,老太太就说自己做不了主,要问下其他女儿的意见。于是又来到了五妹的家里。

刚踏进家门,姚志武就被五妹给赶出来了。五妹为老太太抱不平,也是控诉大哥用铁丝绑了母亲。

她还表示,大哥对母亲的好都是明码标价的。洗一次澡要收200块,上次母亲打电话给她,她就上门去给母亲洗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哥不该对母亲动手,她自己也不会要母亲的养老金,只要大哥能好好安排母亲的晚年。

姚志武到底有没有虐待老人呢,记者走访了多户邻居家,他们纷纷表示:

“那没有,那打老人肯定是做不出来的。他娘每次生病住院,那都是日夜陪护,送饭送菜。村里那几个五保户,他都经常去看望啊,还不说自己的亲娘。”

“老太太是有些古怪的,经常跟我们邻居也是闹小矛盾。她儿子儿媳妇,包括孙子都对她蛮好。她是要作怪。”

“姚志武人还是好。他娘要这么搞那冇办法。都是尊重她,不同她计较。都那么大年纪了。做长辈的自己不讲究啊。当年姚志武他父亲过世,都是他安排的养老送终啊。”

邻居口中的姚志武是个大好人,不仅有爱心,还办事稳妥。反倒是老太太脾气古怪,性情不定。

63岁了,还和老母亲对簿公堂,姚志武有些羞愧。他向老太太道歉不该用铁丝捆母亲,并表示会把36万块钱都交出来,希望母亲能撤诉。

老太太本来有些松口 ,还是说要跟女儿们商量一下。最后三妹姚云替老太太表了态。姚志武拿出43万,她们才会撤诉,不然就免谈。

老太太也认可了这个说法。36万的存折,儿媳妇从这里拿了2万,孙子找自己借了5万,加起来一共43万。

这下姚志武不同意了。他拿出了一叠住院发票,扣除掉报销的,老太太花了7万多。他认为,妹妹们都没有来医院陪过床,也没有来护理照料过。这下医药费全都是自己出了。还得给老太太43万,不可能。

他可以还36万给老太太,以后老太太就全部的子女轮流照顾,三妹也不同意。老太太也不同意,老太太想待在老房子里养老。

双方都有道理,都不退让。那就不撤诉,看法院怎么判吧。

@万千心事

老太太都这个年纪了,将钱财看淡一点也无所谓。自己既然有养老金,那儿子给你安排得妥妥当当未必还要不得啊。子孙饶膝,共享天伦的时候,吵得进了法院,那到时候儿子还怎么给你养老。心里也会有隔阂。

再说姚志武,花钱什么的也该和几姊妹商量一下,交个底。拿着母亲的钱替她安排晚年生活,那就还是尊重她。气量也大点,随她去。

还有几个女儿们,也不该只听老太太的一面之词。一家人闹上法院,也很难看。母子间,姊妹间,都有一道鸿沟。

各位朋友,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与女真的第一场具有决定性的战役,此役之后,明朝对女真的军事行动,由战略主动转化成为战略守势。这次战役明军主帅是杨镐。问题是明朝中枢为何让杨镐做三军主帅。阎崇年分析认为,明军萨尔浒大败的原因很多,其最主要的因素是统帅不当,指挥失误。所谓主帅无能累死三军。而萨尔浒之战的失败,负主要责任的是应该是朝廷中枢,因为在作战期间朝廷始终在“远程指挥”。

万历四十六年,明朝中枢相继收到努尔哈赤攻陷辽东重镇抚顺、而援救抚顺的辽东总兵张承胤全军覆没后,不仅如此,当时的辽东军事情况已经是十分危急,不光抚顺失守,整个辽东军事部署已经全线崩溃。实际上当时的辽阳、广宁都被包围。明朝内阁开始商讨如何处理对女真发兵的问题,而举荐杨镐就是时任内阁首辅的方从哲,而方从哲之所以举荐杨镐,就是在于其“熟谙虏情,威名素著”。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明朝让杨镐做经略,这个决定没有错,处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可供利用的人选当中,他就是最合适的。

杨镐虽然是文官出身,但一直干的军事事务,先后任辽海分守道,万历二十五年任朝鲜都御史,在万历二十六年,日本侵略朝鲜,杨镐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奉命经略援朝军务。杨镐隐瞒败讯不报,谎报军功,被罢职。直到万历三十八年至四十年任辽东巡抚。万历四十年的时候,升任蓟辽总督。可以说,这是杨镐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虽然杨镐的能力不行。但资历只有他行。而且杨镐关键在于熟知边情和知兵。从政生涯中基本上都和辽东相关,和建州女真、蒙古、朝鲜都有广泛接触,杨镐在辽东的时候,和辽东本地将领尤其是和李成梁一系军事主将关系不错,本地的辽人杨镐都有好感。但问题在于,不是你从事这种工作就熟悉。杨镐虽然一直从事军事工作,能力却是一塌糊涂。选择杨镐也是无奈之举,内阁也很难找到一个比杨镐更合适的人选。

当然,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明朝内阁也确实没有人才了。而且明朝实行的是“文人统兵、以文制武”等明朝祖制,平衡二字是最难拿捏的。说白了就是,明朝内阁需要的不是一个能打仗的主帅,需要的是一个听朝廷话,必须是文官出身、有辽东从政的履历,与辽东地方官员相处容洽的官员,所以这个人除了杨镐之外。再也没有更合适的人了。但实际上,杨镐虽为统帅,实则掣肘极多。除了杨镐之外,蓟辽总督汪可受、辽东巡抚周永春和巡按陈王庭都是文官,任何做主战计划都是这四位文官制定的,杨镐也不是完全掌控局势。而四位武将连参加军事会议的资格都没有,武将只有执行权,没有参与权,更别说决定权。

当时杨镐年纪应该已经都七十多岁了,不仅主帅如此高龄,杜松,刘挺,马林和李如柏四位主将能力且不说,四人的年龄也都是六十多了。刘挺在萨尔浒之战的时候已经六十一岁,李如柏在萨尔浒之战时六十六岁。杜松和马林虽然没有明确的年龄,但基本上也是六十岁上下。而此时的努尔哈赤虽然也是60岁。但他儿子却年轻,代善时年36岁,阿敏时年33岁,莽古尔泰时年32岁,皇太极1时年才27岁。反看明军的四位主将连马都未必能骑上了。一个老头尚可理解,每路指挥官都是老头,这事就不正常了。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是明朝整个体系出了问题,而此时的辽东是王朝最脆弱的地方,随时就要崩塌样子。主帅再知兵又有什么用。再加上朝廷这种遥控指挥,让卫青、李靖来都打不好仗。失败是必然,赢了那反而奇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公元73年,班超以假司马的身份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自从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一直试图建立和西域诸国的联系,但其中也充满了诸多阻力,汉匈战争开始后,汉朝和匈奴都一直试图要控制住西域诸国。

而班超和郭恂的此次出访,主要目的是代表大汉朝廷对西域诸国进行友好访问,联络一下感情,而在这个使团中,郭恂担任的从事是文官,而班超的假司马是武职,按照外交惯例,郭恂是正使,而班超是副使,使团的规模也不是很大,共由36人组成。

使团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了鄯善(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南方),起初鄯善王热情接待了大汉使团,但没过两天,鄯善对待大汉使团的态度就变得冷淡下来,这引起了班超的警觉,他判断很可能是匈奴的使团到了,为了证实这一猜想,班超找到了鄯善的接待官员,喝问他,“匈奴使者来了几天了!”

猝不及防下,鄯善的接待官员说了实话,匈奴人果然两天前就到了,有一百多人,班超又问出了匈奴使团的驻地,便将这个鄯善官员关押起来。班超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任由事态发展,这次大汉使团大老远来访就算是白跑了,说不定使团也会凶多吉少,必须破坏匈奴和鄯善的关系。

当晚,班超就召集了手下的军士参加了聚会,酒过三巡,班超将此时大汉使团的处境告诉了众人,他问道:“现在鄯善人很可能会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人,那样我们就都要葬送在豺狼之口了,这该如何是好?”班超手下的军士们都叫嚷道:“身在危亡之地,生死全听假司马的。”

意见统一后,班超对军士们说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趁着夜黑风高,杀进匈奴人的驻地,干掉这群匈奴使节,让鄯善人知道我大汉朝廷的厉害,大功必成!”

身处千里之外的异国,凭借三十余人要除掉整个匈奴使团,咋一听像是天方夜谭,但班超也是有自己的考虑,这次出使的目的,说是友好访问,实际上是尽可能拉拢西域诸国,即便没法拉拢他们,也不能让西域诸国倒向匈奴一边。

而鄯善的态度明显更倾向匈奴人,大汉使团的处境也很不妙,这种情况下用嘴劝效果很有限,那么就只能威慑了,而三十六个人的大汉使团显然对鄯善缺乏威慑力,但拿匈奴人来开刀就不同了,大汉使团并没有针对鄯善,但却用行动警告了鄯善,即便大汉王庭距离西域千里之遥,但大汉从来不惧匈奴,即便在你鄯善匈奴使团也照杀不误,站在哪边自己掂量。

班超并未通知郭恂,他对下属说道:“从事是文吏,知道这样的计划必然害怕,消息恐有泄露,一旦泄密,我等就会死得不明不白,算什么英雄好汉!”大伙不再犹豫,跟着班超到了匈奴使节驻地,将他们一锅端了,天亮后班超回来,郭恂才知道消息,他大惊失色,随后脸色也变了,毕竟他才是正使,班超忙说道:“从事虽然没参与行动,但我绝不会独占功劳。”郭恂这才恢复了神色。

随后两人召来鄯善王,将匈奴使节的头丢在他面前,鄯善王被吓得魂飞魄散,也瞬间明白了大汉威德,班超等汉使重申希望鄯善不要再和匈奴来往的立场,鄯善王当即叩首,表示“愿属汉,无二心。”并将儿子送到大汉做质子,最终这次外事交流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也给之后大汉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

班超虽然是武将,但心思却十分缜密,还非常有胆识,他意识到危机后并未退缩,在孤立无援的环境下,立刻分析出使团的处境,又根据出访目的决定要主动出击,冒着极大风险,一举消灭了匈奴使团,这既是立威,也是对西域诸国的警告,又达到了出访目的,也只有这样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让班超成为一个时代最伟大的外交家。#打卡挑战局##历史人物##历史杂谈#

1645年初,刘肇基率400兵马与数万清军厮杀,双方展开巷战。刘肇基身先士卒,明军士气高昂,斩杀清军数百人。激战半天,明军寡不敌众,全军覆没。

刘肇基,明朝名将,骁勇善战,多次击败清军。刘肇基隶属尤世威麾下,在辽东建立军功,在沈阳之战、辽阳之战中截击后金的运粮队,立下战功。

刘肇基能打,麾下的明军也勇猛,这些士兵大多是在边境招募,长期与蒙古、清军作战,经验丰富,意志力也坚定。

1634年,皇太极出兵攻打河套,追击蒙古林丹汗,顺便进攻宣府。刘肇基奉命出击,与后金在关外厮杀,让皇太极大开眼界。

1635年,刘肇基转战陕西、河南,与尤世威追击农民军。关中之战,刘肇基身先士卒,在农民军阵中来回冲杀,身受重伤,右臂骨折。

作战勇猛,刘肇基成长很快,相继被授予辽东副总兵、辽东总兵等职务,可以独当一面。担任总兵官后,刘肇基几乎都是跟清军作战,直到战死扬州。

1640年,洪承畴率兵出关,与清军在锦州、松山、杏山、塔山一带决战。吴三桂、刘肇基先行出发,增援锦州,与清军交战。

吴三桂孤军冒进,在松山、杏山之间遭遇清军围攻。吴三桂的战斗技巧很强,但清军拥有火炮,且骑兵战斗力较强,将吴三桂包围起来。

野外交战,清军有优势,但明军并非不能战斗。刘肇基看到吴三桂被包围,直接率兵增援,从清军侧后发起进攻,双方展开肉搏战。

刘肇基以火炮开路,火枪齐射,然后冲锋陷阵,与清军厮杀。明军以阵亡一千余人的代价,突破清军包围圈,将吴三桂救出来。

明军损失不小,但不畏强敌的作战精神,让多尔衮、济尔哈朗十分忌惮。同年七月,刘肇基、曹变蛟在松山、杏山、黄土台一带连续击败清军,多尔衮后撤三十里扎营,不敢跟明军硬拼。

多尔衮作战失败,八旗将士又分批返回沈阳,惹恼了皇太极,被剥夺睿亲王的爵位,并判处死刑,后来宽恕,以示震慑。

松锦之战的第一阶段,清军失败,皇太极拖着病体御驾亲征,并携带36门新制造的红衣大炮增援,从而扭转局势。

松锦之战,崇祯瞎指挥、粮食补给困难、将士互不配合,洪承畴最终战败,明军元气大伤,但刘肇基比较幸运。

决战前夕,刘肇基以少量兵马攻打杏山,试图摧毁清军营垒,遭遇挫折。洪承畴不高兴,解除刘肇基的职务,以王廷臣代替他的职务。

没能参与决战,刘肇基回到老家,成为“幸存者”,但并未放弃抗清。刘肇基的最后一战,就是坚守扬州,率400将士血战,阵亡沙场。

1644年,李自成进入京师,崇祯帝自缢而死。李自成不是做大事的料,不能约束部下,也没远大志向,导致山海关之战惨败,清军入关。

崇祯自缢而死,明朝士大夫拥戴朱由崧称帝,在南京建立朝廷。但是,弘光朝廷内部派系林立,文官相互倾轧,将领拥兵自重,不听调遣,如同一盘散沙。

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江北四镇”矛盾重重,大将左良玉从武昌出兵“清君侧”,大战一触即发,因左良玉病逝而暂时缓解。

“江北四镇”有矛盾,高杰出兵突袭黄得功,明军死伤数千人。史可法出面调停后,高杰觉得理亏,愿意率兵北伐,督师开封,准备抗清。

许定国暗中投降清军,设宴款待高杰,将其处死,北方局势大乱。许定国投降清军,许多将领有样学样,纷纷投降。

多铎南征时,麾下八旗兵一万余人,想要灭了弘光朝廷,简直是妄想。明军若是齐心协力,坚守城池,清军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一万八旗南下,因明军纷纷投降,多铎抵达扬州城下时,有十几万人,绝大多数都是“明军”,着实可悲。反观守城的明军,连同招募的兵勇,不足一万。

史可法号召“勤王”没几个人愿意来,刘肇基是个例外。朝廷有难,刘肇基招募士兵增援扬州,途径高邮,妻子想见他一面,刘肇基拒绝,不想耽误军情。

刘肇基修书一封,送给妻子,让她好好照顾孩子、父母,表示必死之心。史可法守卫扬州,也就刘肇基一人愿意来帮忙,即便局势很危险。

抵达扬州后,刘肇基建议乘着清军立足未稳发动进攻,决一死战。可惜,史可法拒绝了。刘肇基建立焚毁城外林木,不让清军有掩体,也被拒绝。

史可法气节可嘉,却未免迂腐。多铎抵达扬州,各部“明军”也陆续到达,但他并未发起进攻,多铎在等待红衣大炮,摧毁城池。

期间,史可法、刘肇基多次拒绝投降,即便多尔衮亲自修书从京师送来。红衣大炮运来之后,清军用火炮摧毁城墙,八旗率先杀入城内。

刘肇基率400兵马与清军展开巷战,在格斗中斩杀清军数百人,终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但无一人投降。

刘肇基阵亡,史可法被俘虏,不屈而死,扬州陷落。乾隆继位后,重修史书,嘉奖明末殉难的武将,赐予刘肇基谥号“忠烈”,肯定他对明朝的忠诚。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兼得二者却为何失败?

刘备手下谋臣众多,但我相信,不少读者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诸葛亮与庞统。诸葛亮与庞统号称卧龙凤雏,刘备在荆州时,寻访谋士已久,当时水镜先生司马徽就对刘备说过这么一句话:“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安天下!”事实上,诸葛亮与庞统最终也都投入了刘备麾下。可即便如此,最后刘备依然没能一统江山,光复汉室。

因此,不少人对刘备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有些人肯定会这样想,卧龙凤雏得一者就可安天下,刘备得了两个,然而最终名落孙山,凄凄惨惨。那么真的是刘备的能力有问题吗?

我们来看看后人是如何评价刘备的。

鲁迅先生评《三国演义》时有过这么一句话:“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字面意思就是刘备厚道的有点假,诸葛亮足智多谋得像妖怪。

曹操曾这么评价刘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这一段大家也都很熟悉,史上称之为“煮酒论英雄”。当时刘备被吕布打败,几乎一无所有,不得不投靠到曹操帐下。就算刘备如此落魄不堪,但作为枭雄的曹操,却认为天下只有刘备与他称得上英雄,这并不是刻意的逢迎,而是曹操看出了刘备非池中物。

亦敌亦友的孙权曾对公开表示:“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因刘备曾做过豫州刺史,故孙权称之为刘豫州。这句话很明显,孙权自知能力有限,不是曹操的对手,纵观当时的局势,只有刘备能与曹操匹敌,这足以体现刘备之才能,绝对不是我们所谓的“只会演戏”。

郭嘉,曹操的心腹谋士,其智谋与诸葛亮比肩,甚至有“奉孝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他对刘备的能力相当佩服,曾对曹操这样说:“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很多人之所以愿意跟随刘备,主要是钦佩他的能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政治上,刘备则是打着汉室宗亲的旗号,以刘秀为榜样,想要重新建立汉室江山。刘备扬有名之师,自称皇室之后,采取和曹操相反的策略,以匡扶汉室为口号,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团。曹操采取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办法,为以后采取禅让篡位做准备。

如果我们来比较曹操和刘备,就能够发现,刘备的能力和曹操相差不远。曹操出身官宦人家,有家族势力可以依靠。他在起兵的过程中,有荀彧、郭嘉这样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而刘备和曹操不同。刘备由于出身平民阶层,虽然有汉室宗亲的头衔,可是并不为世家大族所承认。所以,刘备的部下,除了武将比较强外,他没有什么奇谋异士辅佐。能够走到三分天下这一步,足以证明刘备有着非凡的能力。

那么言归正传,既然刘备有非凡的能力,手下又有号称卧龙凤雏任得其一可安天下的诸葛亮和庞统,还得了两个,谋有卧龙凤雏,武有关羽、张飞、赵云、廖化等大将,帐下可谓要文能文,要武能武。自身没问题,外界条件又不比别人差,然而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卧龙”诸葛亮,他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按照正史记载,诸葛亮鲜少参与刘备的作战生涯,不过他提出的战略构想却是刘备一直坚持的路线——那就是以荆州为根据地,三分天下以伺机而动。然而就历史发展来看,诸葛亮的战略构想并非绝对证券,蜀汉政权为了荆州,付出了严重不对等的损失,这也为蜀汉覆灭埋下伏笔。

其次是“凤雏”庞统。刘备进取益州,庞统献上了三条计策,刘备只用了中计便将益州城顺利拿下。可见刘备入蜀,庞统当居首功。除此之外,庞统的战略眼光也不比诸葛亮差,在选择根据地的问题上,庞统便坚持认为益州是最佳选择。遗憾的是,庞统在进攻益州之时,不幸中流矢而死,年仅三十六岁。假如庞统没有遭遇意外,刘备或许会放弃荆州。倘若如此,三国的局势必然发生很大变化。

再说刘备自己,夷陵之战是刘备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的失败。夷陵之战中他不听诸葛亮的劝阻,贸然进军与东吴交战。因为连营七百里,结果因犯兵家所忌,遭吴将陆逊火攻,兵败而归。经过夷陵之战,刘备的主力部队损失殆尽,军心浮动,士气低落。而刘备也因此病逝白帝城。

况且,当时世上只流传称“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没说卧龙凤雏都得会是什么样子。应该是龙凤不能同朝,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在刘备准备收复西川,凤雏准备大显身手的之时,命丧落凤坡。

其次,当时天命在曹,不在刘。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以后,刘汉王朝气数已尽,天下需要新的共主。刘备作为中山靖王之后,同属汉室宗亲,在大汉气数已尽的天命下,刘备更是难与天斗。

再者,东汉末年,天下共分十三州,曹操独占九州,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兖州、徐州、司州、凉州及豫州,孙权占有三州,扬州、荆州和交州,而刘备只有益州一地,地方狭小。刘备的蜀汉集团是三国政权中,最为弱小的。无论人力,财力,都远远落后于曹魏集团,焉能得天下?

他有3个妻子,13个孩子,自始至终3个妻子都陪伴着他,名声大噪期间,就连鲁迅先生的母亲也是他粉丝,毛泽东还亲自到他家中拜访他。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1895年出生于一个武将之家,他是祖父最爱的外孙,出游时候总是把他带在身边,并派人教他骑马和射箭。

张恨水的父亲不一样,他只希望儿子弃武从文,所以在他祖父病逝之后,父亲便把六岁的他送入了私塾,所有的学科里面,小说成了他的最爱。

十三岁的时候,父亲把张恨水送入私馆读书,因为住校,他就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自己的喜好,而「聊斋」就成了他当时的最爱。

待张恨水十七岁的时候,他就自己阅读了上百本小说,还经常给亲戚朋友讲述其中的故事。

隔年,张恨水的父亲准备把他送去日本留学,而当时张恨水的理想是去英国,可还没有等到他出国,他的父亲便突发疾病,三天后去世。

临终前,张恨水跪在父亲面前说:「我一定会挑起家庭的重担,孝顺好母亲,培育好弟妹」。

张恨水本是家中的长子,父亲去世后,三十六岁的母亲带着他们六姊妹回到了老家,张恨水的留学生涯也因此断送,只能看看父亲留下来的旧书。

半年后,因为表哥的介绍,他起身去了上海,并考入了孙中山创办的「蒙藏垦殖学校」,通过亲朋好友的资助,他进入了学院读书。

在学校期间,张恨水经常作诗发泄自己的情绪,并给自己取了一个很奇怪的笔名「愁花恨水生」,后面读到李后主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后改名「恨水」。

二次革命失败后,学校解散,张恨水再次回到了老家,母亲看着天天闲在家里的张恨水,便开始张罗起他的婚事。

19,在母亲的安排下,他把第一任妻子徐氏娶回了家,可新婚夜晚,他被盖头下的女人吓了一跳。

原来此女人并不是他之前相中的徐文淑,而是被媒人换成了另一个小脚的「丑女人」,母亲哭着让他接受。

婚后,徐文淑很是孝顺,哪怕张恨水对她始终冷漠,她还是尽职尽责的做着自己的本分,在家尽心尽力的侍奉婆婆。

四年间,徐文淑曾两度怀孕,但因为各种原因,孩子都不幸夭折,后来,她自己说「不怨谁,都是命」。

六年后,张恨水把习艺所的一位女子娶回了家,可他始终认为她不是最懂自己的人。

19,张恨水变卖自己的行李,又向亲友借了十来块钱,出发北京。

在好友的介绍下,他在驻京记者办事处工作,每个月十元,后又辗转到「益友报」当助理编辑,每个月三十块。

在一次采访任务中,他认识了贫民习艺所的胡招娣,他觉得她五官清秀,楚楚可怜,第二天便再次来到习艺所,并把招娣娶回家,改名「秋霞」,在新房里挂起了一副嵌有两人名字的对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相比起徐文淑,胡秋霞更会照顾张恨水,此时的张恨水还是满足的,除了胡秋霞不识字外。

其实张恨水是想把胡秋霞变成一个知书达理的女性,便经常教她读书认字,还给她讲诗,可胡秋霞天生不是这块料,总是听到一半就睡着了。

1924年,张恨水和成舍我共同办报,报名为「世界晚报」,副刊为「夜光」,张恨水也写了一篇连载小说「春明外史」。

小说的发表让张恨水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而此时的胡秋霞也已经生了第一个孩子,刚怀上二胎,张恨水索性买了一栋大房子,把母亲、妻子和兄弟姐妹都接过来一起居住。

此后,张恨水的事业顺风顺水,没想到自己来北京不到五年,竟能做到如此地步,他在写「春明外史」的同时还发布了「金粉世家」。

这部被誉为「民国红楼梦」的小说,若干年后在央视播出,收视率达到了7.68%,打破了那两年的收视记录。

随着几本小说的连载,张恨水名声大噪,就连鲁迅先生的母亲也是他的小说迷,那段时间,连毛泽东也曾到张恨水家中拜访。

1929年,张恨水发表了一篇杂文「妻的人选」,来发表了自己对另一半的见解,「要一个能了解我的人」。

在他的世界里,不管是前妻徐文淑还是后来的胡秋霞,都不是那个懂他的人。

直到1931年,三十六岁的张恨水遇到了十六岁的周淑云,虽然她已经知道张恨水已有两房妻妾,但还是毅然决然的放弃自己的学业嫁给了他。

周淑云对张恨水说「我觉得我找到了我自己的爱,张先生,我想和你在一起」。

张恨水内心是欣喜的,觉得眼前的女子懂他、欣赏他,这才是幸福。

婚后,张恨水给周淑云改名周南,她主动放弃学业,在家里操持家务陪伴张恨水,张恨水觉得世界上最懂他的人就是周南。

1956年,周南被查出乳腺癌晚期,无力回天的她对着张恨水说「这世间有你真好」,1959年10月,周南病逝。

周南去世的前一年,徐文淑也因中风去世,临终前,她将两枚戒指送给胡秋霞和周南,以作纪念。

1966年,老舍不堪忍受毒打和批斗,投湖自尽,老舍的离去对张恨水的打击特别大,他更加的精神不振。

在某一天的早晨,家人准备带他去医院看病,在为他穿鞋时突然失去平衡,倒地而死,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呻吟,无比的平静。

#今日头条#

1751年,乾隆下令抄了张廷玉的家,一下子搜出了36万两银子。张廷玉向来两袖清风,哪里会有这么多银子?

张廷玉,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在雍正时得到重用,主持编撰了《明史》等史书,而且是被雍正帝唯一御赐死后可享太庙的汉臣,但在乾隆时期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冷遇。

清朝历代皇帝一向重用汉臣,尤以康熙雍正二帝为主,且清王朝也在此时达到了盛世。

康熙帝与张廷玉的君臣关系尤为深厚,二人常常畅谈至深夜,且任命张廷玉为军机处掌权人之一,要知道,军机处可是皇帝最信任的心腹,处理皇帝直接签发的一切大小机密事务,而身为汉人的张廷玉能于此任职,足见雍正对其的信任。

后来,雍正病危,因担心即将即位的乾隆无法妥善处理政事,便亲自为乾隆定下了几位顾命大臣,张廷玉则是其中之一,并在临终之际口述遗诏,让张廷玉做皇子们的老师,且其死后需供奉于太庙之中。

然而,乾隆却并不买张廷玉的账,张廷玉感恩雍正对他的赏识,并遵照先帝的遗愿希望乾隆成为一代明君,于是对乾隆的管束十分严苛。

乾隆将将即位之时,因为不懂得如何处理政事,前期尚愿意听从张廷玉的建议。

但当他执政两三年后,对大大小小的事务处理办法也早已了熟于心后,也再听不下去。

再加上身边有和珅这类奸臣作祟,每天奉承于他,他渐渐觉得张廷玉碍眼起来,甚至一度认为自己是张廷玉控制下的傀儡,若不是碍于他父亲康熙帝的遗诏,恐怕早已处置了张廷玉,也是因为张廷玉的缘故,乾隆极为厌恶汉臣。

乾隆三年,乾隆终于无法忍受张廷玉的存在,将他从自己身边调走,让他安心教育皇子,不要参与任何政事。

但谨遵先帝嘱托的张廷玉无法忍受和珅等贪官对乾隆的阿谀奉承,时常递上一封奏折向乾隆检举和珅等人,但乾隆基本都是观之即弃,无视张廷玉的意见。

二人这般不冷不热的关系维续了十年。

到乾隆十三年,76岁高龄的张廷玉也有了告老还乡的念头,于是上书奏呈一封,请求乾隆批准,没想到乾隆非但不准许,反而将张廷玉叫到跟前,和声和气地对张廷玉说:“先帝驾崩之际托付你为朕的辅佐大臣,且还享有入祖庙的资格,你此番前来辞官还乡,朕又该如何向先帝交代呢?”

说完,甚至还挤下了三两滴眼泪,甚是情真意切,张廷玉见状颇感无奈,只得留下继续辅佐皇子。

往后的每一年,张廷玉都会上书数封辞官的奏折给乾隆,但皆被一一驳回。

直到乾隆十五年,恰逢乾隆的长子永璜因病夭折,而凑巧的是,张廷玉前几天刚递交的辞官奏折却刚好在这一天呈递到了乾隆的面前,气得乾隆当场破口大骂,并立即传唤张廷玉,足足训斥了张廷玉半个时辰,言必还苦口婆心地劝解道:

“爱卿怎能如此狠心?你可是从小看着永璜长大的老师啊,偏偏在他辞世的时候请辞,你难道一点都不伤心吗?爱卿究竟是何居心?”

张廷玉连忙跪地认罪,自此乾隆也越发看张廷玉不顺眼了,但碍于先帝遗嘱他又无法直接惩治张廷玉,毕竟张廷玉是三朝老人,许多文官武将都是由张廷玉一手提拔上来,所以朝廷上下很多人都视为他为恩师,乾隆也甚是苦恼。

后来,和珅向乾隆献了一计,借着清廉的名义,对张廷玉的家产进行检查,只要能查出一丁点非法收入,便可治他的罪。

乾隆觉得此计甚妙,因为他自己也不相信这个三朝老臣能丝毫不贪。

言出法随,乾隆立即派兵对张廷玉家进行搜查,200多名官兵将张廷玉的家翻了个底朝天,总计翻找出36万两白银。

从向来两袖清风的张廷玉家里抄出如此多的银钱,这可是个震惊整个朝廷的大事件,乾隆一阵窃喜,终于找到了惩治张廷玉的机会。

乾隆传唤来张廷玉,二人对簿公堂,未及乾隆开口,张廷玉向乾隆呈上一沓密密麻麻的纸张。

纸张上面一项一项地记载了张廷玉36万两白银的来源,全部都是康熙与雍正赏赐给他的,没有丝毫不妥,而且他也分文未动。

乾隆心底原本盘算好的话全咽了下去,进退两难之际,只好亲自走下龙骑将张廷玉扶起身,并解释道是手下人会错了自己的意思,此番才折腾了爱卿。

草草收场后,36万两白银又全数返还给张廷玉。

此事过后,乾隆也终于应允了他辞官的请求。

五年后,张廷玉寿终正寝。

作者:琅生

参考资料:《清实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